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行業動態  >  正文

古代是怎么防偽的?指紋、字跡、水印……

作者:本站收錄
來源:成都商報
日期:2018-09-12 10:15:17
摘要:從古至今,在人類的生產生活中,如何去偽存真,是每個時代都需要解決的問題。就算在科技文化相對落后的古代,老祖宗們也是想盡了妙招來防偽。正是這漫漫歷史長河里,人類智慧的不斷積淀和發展,才有了當下發達的防偽技術。

  從古至今,在人類的生產生活中,如何去偽存真,是每個時代都需要解決的問題。就算在科技文化相對落后的古代,老祖宗們也是想盡了妙招來防偽。正是這漫漫歷史長河里,人類智慧的不斷積淀和發展,才有了當下發達的防偽技術。

  不妨,我們來看一下,古人是如何防偽的。

  虎符相合

  秦未統一天下前,四處割據,戰亂不堪,掌握軍權是至高無上的榮譽,可以發號施令,調兵遣將。為了防止有人假傳軍令,古人發明了“虎符”,銅鑄虎形,背刻銘文,分左右各半。帝王派兵之前將完整的虎符一分為二,其中一半交由主帥。

  精巧之處在于,兩半專門設計了“子母扣”,驗證時必須完全吻合,成為第一層防偽。虎符上面,制作有不規則的凸起、凹點和紋路,如同密碼,成為第二層防偽。此外,虎符上還有錯金銘文,就是先在上面刻好陰文,再將金絲嵌在陰文之中,最終將整體打磨光亮,形成銘文。有了這幾重防偽措施,別人想要偽造虎符,就沒那么容易了!

古代是怎么防偽的?指紋、字跡、水印……

  虎符

  簽字畫押

  通訊不發達的古代,書信是傳遞信息的重要渠道。每個人字跡差異,特征不同,古人日常生活中采用簡單的字跡防偽,而在商業貿易和法律中,又上升到簽字畫押防偽術。

  雖然,彼時沒有現代高超的指紋識別技術,聰明的人們卻已發現,每個人的指紋和掌紋不一樣,于是成為身份的一種標識。古人商品交易的字據、認罪伏法的罪狀,都要簽字、摁手印。這種方式,我們現在也還在延用呢,無非就是,數據庫從紙上演變到了網上。

  書畫防偽

  唐代文人墨客眾多,詩詞書畫藝術獨領風騷。為了證明“原創”,許多書法家、畫家會在作品上做一些暗記或者蓋上專屬印章。據傳,唐代畫家戴嵩擅于畫牛,一次在水塘邊觀察牛時,發現牛的眼睛中有一個牧童的影子,于是后來他畫的牛眼中都有不易察覺的小牧童,和當今的微縮技術十分相似。

古代是怎么防偽的?指紋、字跡、水印……

  戴嵩畫的牛

  用這種方法的藝術家,不止戴嵩一人。許多書法家也會雕刻屬于自己獨一無二的印章,在完成作品時蓋上。

  古人的“身份證”

  最早的“身份證”出現在秦國,商鞅發明了“照身帖”,竹板上寫有持證人的姓名、職業、畫像和公章。據說,商鞅逃亡時也正因為拿不出自己的“照身帖”,遭人舉報被抓。

  到了唐代,“身份證”式樣豐富起來,免符、魚符、龜符、龍符等。其中,魚符最為流行。魚符分左右,左符放在內廷,作為存根,右符由持有人隨身帶著,作為身份證明。宋代高承編撰的《事物紀原》中曾有記載。

  為防止“身份證”被盜用,還發明了個防偽標記——給魚符配個魚袋或制作不同質地的“身份證”來代表不同的人,有符的同時,還必須有袋才能證明身份。后來,武則天改魚符為龜符,唐詩中有:無端嫁得金龜婿,辜負香衾事早朝。這里面的金龜婿就是指拿著金龜符的人。

  紙幣防偽

  古代沒有安全線、水印等防偽技術,錢幣是如何防偽的呢?宋代商品經濟發達,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紙幣“交子”在四川發行。為了防止假鈔,宋代選用 “楮皮”川紙專門用于印鈔,不準民間采購——這就是特殊紙張防偽法。

  交子圖案“用屋木人物”組成,外做花紋邊框,圖形復雜,造假者不易摹仿。后來,又用紅、藍、黑等色,套印花紋圖案及官方印章,這大約就是雙色及多色套印的開始——圖案防偽法。

  到了元代,紙幣不僅采用特殊材質、特殊圖案和管理機構的印章,還在中央明顯位置印上了“偽造者斬”的警示語,起到震懾作用。

古代是怎么防偽的?指紋、字跡、水印……

  交子圖案

  商標防偽法

  隨著商品經濟的萌芽和發展,一些初級的“商標”也出現了。據傳,宋代有個名叫任一郎的鞋匠,技術高超,生意紅火。但是,很快就出現了假貨擾亂市場,為了打擊假冒偽劣,任一郎在制作的鞋子里面藏了一塊布條,布條上不僅寫著鞋子的制造時間,還有相應的編號,簡直就是現代的防偽商標啊。這一“商標防偽法”,也被商界模仿。

  在古代,也陸續出現了一些立法打擊假冒偽劣。比如唐朝,對食品安全監管就有較為全面的監管,對造假者制定了詳細的懲罰措施,甚至還有“退貨”制度。

  水印

  明清時代,防偽技術就更高端了,尤其是對“圣旨”的防偽。圣旨的布料十分考究,均為上好絲錦,繡法精妙,圣旨兩端有翻飛的銀色巨龍作為“防偽”標志。絹布上印滿祥云圖案,就像今天的防偽水印一樣。而且,所有的圣旨開頭的第一個字,必須是印在右上角第一朵祥云上。為了表明圣旨的真實性,還會加蓋皇帝的印章。印章的材質、印文篆法、布局都極為精細,除非盜用,一般難以偽造。

古代是怎么防偽的?指紋、字跡、水印……

  明代圣旨

  密押

  清代的晉商采用了密押技術以防偽。密押,簡單說就是一種漢字代表數字的密碼法。設定一套看似不相關的語言體系,外人看來是不知所云的天書,實則暗藏玄機,可以通過一定規律讀出日期、銀兩數量等等隱秘情報。隔一段時間,密押還會變更,增加破譯難度,從而達到“防偽”效果。

  例如,日升昌票號自1826年至1921年的九十五年間總共換了三百套密押,據史料記載,沒有發生過一起被冒領的現象。

  現代防偽

  古人運用豐富的智慧和縝密的思維,不斷完善防偽技術。到了現代,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商品批量大規模生產,防偽技術也就顯得更為重要。

  與古代相比,現代的防偽技術更是豐富,更新迭代速度更快,并與溯源“硬綁定”,大大提升了品牌保護和防偽能力。比如,出現了激光標簽、溫變標簽防偽,還有查詢式數碼防偽標簽,消費者可以通過電話、短信、網絡查詢數碼標簽的防偽,以及現在市面上普遍使用的二維碼標簽防偽。

  從這些歷史防偽故事上,我們不難發現,幾乎所有技術都在設立“門檻”,防止被復制和模仿。然而實際上,哪怕是如今,大多數防偽技術仍舊沒有真正實現“易于識別,難以模仿”的效果。

  究其原因,是兩個根本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防止標簽的非法規模復制,以及標簽與標的物的可靠綁定,這也成為假冒產品屢禁不止的關鍵原因。

人物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