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物聯網新聞  >  正文

不止是芯片,同樣是戰略核心的傳感器產業存在哪些危機?

作者:本站收錄
來源:大數據賦能經濟研究
日期:2018-09-27 14:57:58
摘要:當前新工業革命的浪潮,主要由新能源、互聯網(智能制造、3D打印等)、無人機、無人汽車駕駛技術等引領,所以歐美主要發達國家及中國紛紛制定政策,實施以互聯網為基礎、新能源為驅動、智能制造為手段、無人駕駛物聯網的智慧城市、智慧工業、智慧農業等新工業革命發展戰略。德國工業4.0戰略,美國再工業化、中國制造2025等,給予了傳感器產業無限廣闊的發展空間。

  一、 中興芯片危機啟示我們,戰略核心產業受制于人注定遭遇發展掣肘

  那么,在當前身處信息化產業洪流的時代背景之下,我們還有哪些戰略核心產業存在同樣危機?

  比如智能手機操作系統、超高精度機床、光刻機、半導體硅材料、炭纖維、高端電子顯微鏡、發電用燃氣機輪、脫銷催化裝置、工業機器人專用伺服電機、加氫反應器等等,從技術難度及美、日、德市場占有率基本壟斷角度出發,我們可以列出一個長長的西方可能制裁中國的核心科技產品清單。

  清單雖然刺眼,突破西方的專利圍城也罷,核心技術突破的長周期高投入現狀也罷,加速核心技術及產品的國產化進程則是不得不面對的殘酷事實。

  在痛定思痛并將芯片技術研發及產業化發展列為國家戰略的同時,現代信息技術之相關支柱性技術及產業的發展更加值得我們審視與重視,有著信息產業“電五官”之稱的傳感器產業尤其如此。

  二、 智能化進程離不開傳感器

  新工業革命浪潮席卷全球,深刻影響著產業發展進程,當前國際產業競爭的實質是高端化、融合化產業發展進程的競爭。

  當前新工業革命的浪潮,主要由新能源、互聯網(智能制造、3D打印等)、無人機、無人汽車駕駛技術等引領,所以歐美主要發達國家及中國紛紛制定政策,實施以互聯網為基礎、新能源為驅動、智能制造為手段、無人駕駛物聯網的智慧城市、智慧工業、智慧農業等新工業革命發展戰略。德國工業4.0戰略,美國再工業化、中國制造2025等,給予了傳感器產業無限廣闊的發展空間。

  我國目前在大力推進以產業結構調整為核心的供給側改革的同時,在當前新工業革命的背景下,更加注重互聯網+、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工作的同步開展,宏觀經濟形勢在整體向好發展的同時,以智能化為核心的社會變革、產業變革在各行各業持續推進,與此密切相關的傳感器產業迎來了大好發展機遇。

  傳感器在工業生產、智能家居、環境保護等方面都有巨大潛力,并且隨著智能時代逐漸到來,傳感器將變得更加不可替代。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傳感器在各類產品上的應用更加廣泛。微型化、數字化、智能化的傳感器迅速地被普及,進而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傳感器讓物體有了觸覺、味覺和嗅覺等感官,在工業生產、智能家居、環境保護等方面都有巨大潛力,傳感器將在智能時代發揮無可替代的作用。

  (一) 產品的智能化發展離不開傳感器

  智能制造技術的關鍵,是讓產品能夠被自動化生產線有效識別、定位、追溯,從而讓生產線上的智能機器設備可以根據不同產品的定制要求進行制造加工。具體而言就是,在各種待加工產品中加入智能傳感器、處理器、信息存儲器、無線通信器等微型智能設備。

  (二) 工業設備的智能化與傳感器息息相關

  智能制造的主體是智能化的工業設備。例如,從單個的智能機械手、智能傳感器、智能機床到智能生產線、智能工廠,工業生產設備都采用高水平的人工智能,都離不開制造設備的智能化,制造業發展智能工廠,重組工業產業鏈離不開傳感器的廣泛應用。

  (三) 服務的智能化與智能制造模式密切相關

  智能制造模式可以讓最終端用戶全程參與整個產品的生命周期,與智能工廠攜手完成研發設計、制造加工、組裝包裝、物流配送等環節,實現了與消費者的全程無障礙溝通,智能工廠可以在整個產品生命周期中為消費者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務。

  三、 中國傳感器產業與國外差距大、危機重重

  如以上智能化進程對傳感器的依賴看出,傳感器產業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在高新技術發展中爭奪的一個重要領域。

  近年來我國傳感器產業發展迅速,應用模式也日漸成熟,但產業檔次偏低、技術創新能力較差,低端傳感器過剩而中高端被國外壟斷等問題突出,顯然我國的傳感器產業與國外差距較大,甚至在一定程度傳感器技術發展滯后已掣肘國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順利推進。

  (一) 我國傳感器在種類、高端市場遠遠落后

  截至2015年底,我國從事傳感器的研制、生產和應用的企事業單位共2000多家,從事高端傳感器產品MEMS工藝研發、制造的企業僅50多家,產品種類共計6000多種,而國外傳感器產品已達20000多種,遠遠滿足不了國內市場需求。中高端傳感器進口占比達80%,傳感器芯片進口更是達90%,國產化缺口巨大。其中數字化、智能化、微型化等高新技術產品更是嚴重短缺,國家重大裝備所需高端產品主要依賴進口。而涉及國家安全和重大工程所需的傳感器及智能化儀器儀表,國外對我國往往采取限制。外資企業產品占據國內高端市場絕大多數的市場份額,并將會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持續把持高端市場,這種勢頭在短期內難以得到根本轉變。

  如下圖所示,目前全球傳感器市場主要由美國、日本、德國的幾家龍頭公司主導,美國、日本、德國合計占據全球傳感器市場份額的近60%,中國企業在全球傳感器市場式微。而且與全世界生產的超過2萬種,美國約17000種傳感器相比,中國國內僅能生產其中的約1/3,整體技術含量也較低,我國傳感器產品在種類、高端市場遠遠落后的狀況急需改變。

不止是芯片,同樣是戰略核心的傳感器產業存在哪些危機?

圖:2017年全球傳感器市場分布狀況

  (二) “價高技低”矛盾難解決

  “大企業不愿意做,小企業做不了。”成為了目前我國傳感器產業遭遇的普遍尷尬。由于每個領域都需要量身定做的傳感器,應用領域眾多,但市場規模偏小,雖然看似有市場需求,但市場規模并不大,導致傳感器廠家的技術投入成本太高;相反,傳感器產品技術是建立在新型敏感材料、納米技術、生物技術、仿生技術、新型儲能技術和極低能耗技術上,小企業卻根本不具備這種技術能力。研發投入大,進入技術壁壘高等因素疊加,使得國產傳感器產品規模化應用機會欠缺,造成了國內傳感器產品普遍存在技術水平低和價格高的矛盾,在市場上很難有競爭力。

  在國際市場上,美、日、德、俄羅斯等老牌工業國家的企業主導了壓力傳感器等主導產品市場,許多廠家實現了規模化生產,有些企業年生產能力達到幾千萬只甚至幾億只。相比之下,我國傳感器的應用范圍較窄,更多的應用仍然停留在工業測量與控制等基礎應用領域,傳感器企業整體素質參差不齊,產品結構老化,老產品比例占60%以上,新產品明顯不足,其中高新技術類產品更少,技術水平總體偏低,很多企業都是引用國外的原件進行加工,自主創新困難。同時,數字化、智能化、微型化產品欠缺。

  長此以往,很容易使我國傳感器產業陷入價高質低、高端產品依賴進口不能自拔的危險境地。

  四、 思考:如何破局

  市場、技術和政策三大因素將驅動傳感器產業快速發展。在應用方面,無論是航空航天飛行器、火車、高鐵、汽車,還是移動終端,包括機器人,都是一個多技術融合與聚集的“平臺”,是一個安裝傳感器的“平臺”,它的優劣取決于裝了多少個傳感器,沒有傳感器就沒有大數據。

  以打破產業與應用之間障礙,解決產業對接市場和共性技術產業化問題為目標,“十三五”期間,我國制定了國家傳感器產業長期的發展戰略,工信部制定的“智能傳感器產業三年行動指南(2017-2019年)”,已于2017年11月20日正式印發,明確了傳感器產業發展目標和方向即智能化傳感器,并制定了相應的產業發展路線圖,確定了MEMS(微機電系統)工藝和集成電路工藝相結合的產業發展路徑以及以市場應用為主導的政策扶持原則。

不止是芯片,同樣是戰略核心的傳感器產業存在哪些危機?

圖:MEMS傳感器分類

  這些規劃與政策推動將成為實現產業安全、自主、可控的產業化發展必然選擇,既可以促進我國傳感器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又可以提升我國產業自主發展的能力與核心競爭力。

  但長期以來,我國傳感器產業化未得到足夠的高度重視,產業發展與市場需求及作用不不相適應矛盾的解決需要多方面系統發力。

  (一) 將傳感器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加以重視

  與早前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的人工智能偏發展方向、更接近于是一種發展理念不同,傳感器是涉及智能制造架構方方面面的基礎零部件,基礎不扎實則大廈易傾,但長期以來傳感器產業在我國的國家戰略規劃和產業政策上,沒有提到相應高度予以足夠的重視和扶持培育、資源配置偏離行業發展、政策關注度不夠。長此以往,產業分散、規模偏小、缺少龍頭企業帶動和領軍人才的引領,產業鏈不完整,產業融合與聚集度不高,產業空心化加重等矛盾只能愈演愈烈,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只能越來越大。因此,將傳感器產業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予以重視,把傳感器定位為“國家戰略”項目,在國家產業規劃中列為重點支持、優先發展的內容,將相關資源的匹配度和調配度大大提升,為傳感器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政策及市場環境。

  (二) 從基礎研發到市場化應用,給予多方面大力支持

  針對傳感器產品種類繁多,研發投入成本大周期長等研發及市場化應用難題,首先注重鼓勵和引導開展國內外產學研合作,同時綜合運用財稅、科技重大專項、產業創新基金、知識產權、扶持引導組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多種手段,激發和保護企業研發及市場化應用的熱情及興趣。

  針對傳感器產業“大企業不愿做,小企業做不了”的發展困境,綜合運用政府采購、首臺套、智能制造試點示范等多種方式,加強對中小研發創新型傳感器企業的培育和扶持。鼓勵行業內相關企業開展兼并重組,進行核心技術聯合攻關等協同創新活動,鼓勵開展傳感器研發設計及生產等業務,培育扶持產業龍頭。

  加速開展數字化、智能化、微型化等國內緊缺傳感器產品的國產化進程,推動國產傳感器產品在智能制造試點示范、智慧工廠、數字化工廠、離散型智能制造、智能醫療、智慧城市、健康養老、物聯網、工業數據云平臺等領域的廣泛應用。

  (三) 著力解決市場到研發的資本匹配問題

  制造業企業貸款難、融資成本高的問題長期存在,傳感器企業的融資難度更大。針對傳感器從技術研發到產業化應用所需匹配的資金短缺問題,建議設立“國家傳感器產業發展專項基金”,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引導和帶動社會投資,培育發展傳感器領域創新領軍企業。

  注重運用科技金融保險、產業引導基金、知識產權融資等手段,鼓勵和扶持傳感器創新創業型企業發展,激勵中小企業發展專業性強、有特色、有特長技術的產品,鼓勵并推動中小企業朝著產業化方向發展。

  (四) 完善標準檢測體系,打造良好產業生態

  傳感器產業的發展離不開行業應用,在加強政策協同引導的同時,完善相關標準檢測體系、發展創新創業平臺并打造產業生態體系更加重要。

  建立國家傳感器標準委員會,制定傳感器標準體系,加快標準建設。搭建并不斷完善由政府、大學、科研院所、企業共同建立、共同參與的傳感器產業研發、檢測和產品等多項標準,搭建傳感器產學研協同創新公共服務平臺,推動并聯合企業、大專院校、科研院所、行業協會、支撐機構,成立產業聯盟,打造傳感器產業化基地,打造多個創新創業平臺,形成從技術研發到產業化落地的良好產業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