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貨架哀鴻遍野,智能貨柜浪潮來襲,無人零售終端未來走向如何?

無人貨柜風口來的太快,崩盤也如期而至。在無人貨架的一片哀鴻中,智能貨柜的浪潮隨之而來。小編對智能貨柜研發商、運營商、空間運營商進行了深度采訪和梳理總結,從技術、運營模式、面臨困境等方面分析智能貨柜的現狀和未來發展方向及機遇。
風口下的崩盤
2017年,無人貨架迎來一場吸引了無數玩家和資本的狂歡。不僅紅杉、經緯、IDG全部進場,阿里、京東、騰訊等一眾巨頭也相繼布局,累計融資接近35億元,讓無人貨架一夜之間成為全場焦點。

風口來的太快,崩盤也如期而至。商品損耗率高、投放無效、盈利不達預期等問題逐漸浮現之后,無人貨架市場迅速退燒。
2018年12 月 18 日,有消息傳出京東到家無人貨架倒閉,將由餓了么接手深圳貨架。京東到家相關負責人透露,京東到家暫停無人貨柜項目「京東到家 Go」,重點回到主營的到家業務和達達業務上。
2018年1月,僅現身4個月的成都無人貨架項目“GOGO小超”被爆停運。
同一時間,猩便利被爆在多個城市撤柜、裁員,此前已完成5億元人民幣融資,官方解釋為業務調整。
七只考拉緊隨其后,被爆裁員90%,僅留物流倉儲部門,創始人文朝輝證實裁員屬實。
今年3月,便利蜂撤除遍布在38個城市的全部簡易貨架。
6月,“哈米科技”宣布倒閉,此前曾獲三輪融資。
7月,果小美上線“寶貝倉”業務,主業切換成微商,徹底告別無人貨架賽道。
10月,小閃科技向廣東省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申請破產清算。
在無人貨架的一片哀鴻中,智能貨柜的浪潮隨之而來,猩便利、便利蜂、七只考拉紛紛表示轉戰封閉式貨柜,資本也頻頻加碼入股智能貨柜研發商。

與無人貨架相比,智能貨柜能夠控制產品損耗問題,還能將更多數據輸入到后臺,打通線上線。智能貨柜設有RFID標簽、視覺識別等防盜環節,能夠更自由地選擇場景,點位達到一定規模后,智能技術賦能補貨及物流過程,規模效益便能逐步產生。
據《2017年中國無人貨架市場前景研究報告》數據顯示,在2017年無人零售的用戶規模僅為0.05億,而到了2022年,無人零售的用戶規模將達到2.4億人, 5年間將翻48倍。同時在無人零售規模方面,2017年僅有100億元,到2022年將達到9500億元。
在這龐大的市場空間里,相比無人貨架,智能貨柜無疑更能分到一杯羹。《新零售百科》對采訪報道過的智能貨柜研發商、運營商、空間運營商進行了梳理總結,從技術、運營模式、面臨困境等幾方面分析了智能貨柜的現狀和未來發展方向及機遇。
技術三大流派:
RFID、視覺識別、重力識別
根據各智能貨柜研發商所采取的技術解決方案不同,市面上的智能貨柜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流派:RFID、視覺識別、重力識別,其中RFID分為高頻RFID和超高頻RFID,視覺識別又分為靜態視覺識別和動態視覺識別,不同類型的智能貨柜各擅勝場。

1、RFID (射頻識別)
此前CITYBOX杭州分公司總經理樓曉寅在接受《新零售百科》采訪時表示,CITYBOX在市面上售賣的機器約有十種,全部采用高頻RFID技術。
樓曉寅介紹道,RFID的核心優勢是可以通過標簽使商家與商品產生聯系,通過商品的綁定,商家可以規避商品的過期問題,同時也可以靈活設置促銷降價活動。在靈活促銷過程中降低了物流的逆流成本,“商家可以設置搭配購,比如這個水快過期了,今天商家就設置買一個面包送一瓶水,或者這個水打五折,就可以給賣出去。在這個過程里只要后臺操作,不用任何成本。”
與超高頻RFID對比來說,高頻RFID讀取距離短,更適合商品排放緊密的貨柜。在結算時間上來看,樓曉寅介紹高頻RFID機器的購物時間在7秒左右,結算依賴支付寶和微信的免密支付服務支撐,“平均10秒內完成一次購物。” 接下來,CITYBOX團隊將會推廣與支付寶合作的刷臉支付方式,樓曉寅認為未來購物方式將會越來越化繁為簡,智能零售技術也會朝著“越來越方便”的方向不斷更迭。

2、視覺識別
嗨便利聯合創始人張小龍曾向《新零售百科》介紹,嗨便利目前的智能貨柜都是采用視覺識別的技術方案。
目前,嗨便利已開發出通過在柜體門框布置攝像頭和傳感器,采用“識別取出”模式的第三代開門自取式智能無人售貨柜,這種方案不限商品品類,支持消費者任意取出放回(可跨層板),商品可任意角度擺放、可疊放,空間利用率90%以上,識別準確率達到99.9%。
2017年8月,嗨便利的第一臺機器出爐,“第一臺做的也是標簽柜。” 但是創始團隊很快發現“標簽柜不是新零售的未來,它增加了零售行業的運營成本和復雜度。所以我們果斷鎖定了圖像識別技術。”
張小龍介紹,圖像識別比RFID至少節省了60%-70%的運營成本。“RFID需要將商品拆包裝、寫標簽、貼標簽,貼完了之后還要再次包裝好商品,運出去,加上標簽本身成本要在3毛錢到6毛錢,這個成本相當高。”
3、重力感應
重力傳感器技術通過傳感器感應貨架上的重量變化,以此來檢測貨物被取走或放回的行為。目前市場上幾乎沒有單一采用重力感應技術的智能貨柜,都是將重力感應與其他識別方式相結合。
“重力感應一旦離開了視覺的邏輯,獨立應用就很難。” 樓曉寅曾向《新零售百科》表示,“比如一瓶水,顧客打開喝了還可以放回去,或者換一瓶放回去,整個邏輯會亂掉。”
樓曉寅介紹,除了高頻RFID外,現在CITYBOX已經完成對“動態視覺識別+重力感應”方案的內測,準備在場景測試后投入商用。樓曉寅表示,視覺識別和重力感應技術需要多出產品1-2天的學習成本,樓曉寅認為顧客體驗比高出的運營成本價值更高,“新零售我們認為一定要方便,即使我用了一些成本,但是我認為這些成本可以通過這些方便來賺取回來的。”
張小龍介紹,圖像識別比重力感應降低了40%以上的運營成本。“重力技術對商品的選擇和擺放都有嚴格的約束,補貨員必須把規定的商品放在規定的層板上,他補貨可能需要20分鐘,我補貨可能5分鐘、10分鐘就完了,時間就是成本。”
張小龍表示,“它的商品空間利用率非常低,我可能可以塞得滿滿的。我可以放1000塊錢的貨,他可能只能放400塊錢的貨,他必須配合技術限制去擺放商品。他要補兩次貨,我可能補一次貨就完了,就是這個區別。”
自營、代理與平臺商模式:
終點是點位擴張與精細化運營的平衡
智能貨柜主要落地場景是寫字樓、社區、校園等人口密集的場景,經營模式分為自營、代理和平臺服務商等三種模式。
對于智能貨柜品牌方來說,自營的優點顯而易見:對點位經營絕對的控制權,品牌形象和商品品質都能得到及時有效的管理和維護;但同時,品牌方需要自己負責前期點位擴張,對于初創企業來說,難以拿下優質的點位資源、簽約時間長是普遍存在的痛點。擴張一個城市,還要建立一定規模的線下運營和管理團隊,并完成倉儲、供應鏈和物流的對接。
代理/加盟模式是快速擴張的一種捷徑,掌握著當地優質的地產資源、擁有一定的運營管理能力是智能貨柜品牌方心怡的合作對象,目前市面上常用的合作模式包括出售機器和租賃機器等兩種模式,借助代理/加盟合作伙伴,智能貨柜能夠加速完成優質點位的布點。但代理/加盟模式仍存在著許多不確定因素:點位成為“復制樣本”不適應多種場景、品類和貨品流通的反應速度慢、產品和管理把控不嚴反噬總部品牌形象……

2017年面世的CITYBOX似乎在經營過程中找到了兩者的平衡點,就是基于數據的精細化運營。在此前《新零售百科》對于樓曉寅的采訪中,他表示CITYBOX選擇的是先自營,通過建立場景模板找到經營方法論后再逐步開展加盟的方式。截止到11月,CITYBOX在北京、上海和杭州鋪設了超過4000個自營點位,覆蓋了超過30個場景。
CITYBOX在經營過程中,持續借助自主研發的“AI+技術+運營”系統積累數據,搭建場景模板。樓曉寅介紹說,CITYBOX對場景數據搜集的時間基礎大概是三個月左右,目前已經建立了30多個場景標準化的運營模板。
每個機器落地后,CITYBOX團隊就會開始進行數據監測,通過運營情況調整經營策略,包括選品、折扣等,實現了全國4000多臺自營機器的“千盒千面”。同時,沉淀下來的周邊消費者數據為CITYBOX刻畫了人群畫像,借助這些標簽,CITYBOX可以提供更精準的廣告服務,“顧客在辦公室的一臺機器里面買,因為他有ID號,這個ID號經常購買什么商品、在什么時候買、在什么地方買,我們后臺都會進行一個分析”。CITYBOX也會向經常購買的顧客定向推送促銷信息,比如“我們可以根據星巴克的營銷活動定向推送星巴克券”。
在自營與代理/加盟之外,將點位和運維服務交托給服務商、將銷售額與服務商分潤,成為智能貨柜市場里新興的擴張和合作玩法。以無人零售平臺服務商便麗貓為例,目前便麗貓已經與10余種無人零售機器達成合作,在10個核心城市擁有了超過100家無人零售集合店鋪,其中盒馬鮮生是其核心合作伙伴之一。
通過與服務商合作,智能零售品牌商要犧牲一部分利潤、互相打通交易和ERP系統,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市場擴張和點位運營的壓力。

而具體到運營層面,便麗貓也曾在采訪中表露過精細化運營將是智能零售的不二之選。便麗貓創始人孫向東向《新零售百科》介紹說,便麗貓的運營工作是圍繞“人”來運轉的。從選址來說,團隊在進駐一個寫字樓前,會根據樓層、租金來衡量人均密度和收入水平,敲定選品和定價。在經營過程中,便麗貓會依據商品轉化率做商品品類和價格調整,最終使柜子商品更接近消費者的需求。另外,便麗貓目前開發一套基于APP的智能操作系統,以便通過互動獲取用戶需求。
智能貨柜的困境和機遇在哪兒?
相較無人貨架,更加穩定和安全的智能貨柜逐漸成為新風口,受到資本市場的認可和青睞。在小編的觀察中,智能貨柜品牌方在擴張和經營過程中,也有自己的一些瓶頸和困境。

1、成本居高不下。 深圳友朋智能商業科技有限公司CEO王安永曾在2018年中國杭州新零售峰會上透露,近兩年參與智能貨柜的玩家很多,但真正掙錢的卻很少。究其原因,機器研發成本高是一個主要因素。
溯源到硬件生產方,日子就不太好過。以友朋主打產品無人零售柜VMAX為例,目前售價是每臺11800元,明年將降到9800元,王安永坦言“對于行業來說是一個極限水平”。據不完全統計,友朋自成立起已經完成了超過8200萬元的融資,但軟件研發、自建工廠和購買生產線耗掉了絕大部分資金,目前仍處于盈虧平衡的狀態。
嗨便利聯合創始人張小龍透露說,從硬件方面來說,生產方支付機柜、智能硬件,以及包括智能門鎖、攝像頭、光幕、屏幕等各種輔料的成本;而在軟件研發端,張小龍表示公司80%的成本都用在研發上,用來測試圖像識別技術的商業化運用。
在經營過程中,智能貨柜方仍需要支付種種附加費用。就標簽機來說,目前RFID單個成本在3毛錢到6毛錢,其中CITYBOX所使用的超高頻RFID的成本約在4毛左右,樓曉寅透露,“我們最早接觸RFID的時候一張卡8毛錢,現在已經降到一半了”。
但使用視覺識別也不是一勞永逸的,每次上新都需要機器對新品進行1-2天的學習,對于標品來說,同一品牌不同口味的產品的識別所耗費的時間更長。
2、越來越難拿下的點位。 對于智能貨架的運營方來說,拿下一個人流量高、需求豐富的優質點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隨著無人零售的起勢,商業化點位水漲船高。閑地寶CEO康武林曾親自拜訪多個無人零售企業,發現他們共同的痛點和訴求就是點位擴展越來越難。
為了擴張點位,不少企業會拿出比例不低的分潤給到代理商,“有的企業在發展二級代理商時會拿出營業額的30%甚至更多,支付給選地方和承擔租金這一方”。
同時,在擴張過程中,智能貨柜經營方還要承擔著試錯的成本。由于地產方的規則,大部分點位的最低租賃期都在3-6個月左右,但康武林觀察到“放10個點位的情況下,一般會有5個甚至更多是達不到盈虧平衡點以上的,企業一般是要撤掉的”,在交付租金和押金的情況下,企業在已經交付了押金和租金的情況下,損失的不僅僅是前期BD拿下點位的人力和物力,還有持續運營中產生的物流、人力、地租成本等等。

那么在智能貨柜未來的發展中,還會存在哪些可能性呢?小編認為有以下兩點:
1、智能貨柜會與人工智能碰撞出更多火花。 從技術層面上來說,計算機視覺識別技術會更成熟,識別效率和準確度會進一步提高。
另外,隨著刷臉支付技術的成熟和推廣,智能貨架的整個購買流程將會越來越流暢和“無感”。
最重要的是,基于前兩者技術的推進,未來智能貨柜將會有更多玩法,也會更“知人”。友朋在11月完成了由金山安全(獵豹移動)領投的3000萬元A輪融資,王安永透露說未來友朋的機器會更像一個機器人,與消費者產生更有趣的互動。
“我們現在在研究人工智能,這個機器有了語音和攝像頭以后,就是個小機器人了,你可以跟它對話,可以跟它交流,它甚至可以給你創建特殊的服務,因為有了攝像頭就有了識別能力,它已經對你更了解的時候你們可以做更好玩的事情”,他舉例說,“比如有一個女孩子失戀了,走到設備面前抱著售貨機痛哭一場,機器就掉了一個熱奶茶出來,說別傷心,還有我”。
更“知人”的互動環節加入無疑也會讓機器與消費者產生更多粘性,產品的差異化也會更明顯。
2、在智能貨柜市場上會出現一些新機遇。 據觀察,在智能貨柜市場內近一年內涌現出不少新玩家,小編在此前曾重點關注過空間服務商便麗貓和閑地寶,前者是為無人零售商家提供運維和選址服務,而后者則在提供選址服務外,通過區塊鏈自動分賬技術重塑無人零售交易模式。
與此同時,閑地寶還在PC和手機軟件平臺上上線了應用軟件,發動C端用戶將自有的地產資源發布到平臺上。閑地寶CEO康武林在采訪中表示,“我希望將來這個模式是這樣的,每個公司的行政人員在公司里拍一個閑置的角落(放到平臺上)”。之后,閑地寶會與智能貨柜品牌方磋商,為該公司提供一定的零售折扣,抵作分賬。“這樣產品價格降下來了,行政經理會不會去采納我們這種(分賬交易的)方式?我相信會的。這樣運營商也會降低BD成本,以后或許也會從平臺上去訂。”
我們無法預測智能貨柜品牌方接下來的競爭走向,也無法準確地描述出智能貨柜的最終模型,在持續觀察報道的前提下,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關于智能貨柜的研發力量不會停步,更垂直和細分的市場機遇也會被創業者一一走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