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轉化數字經濟先發優勢 杭州高新區領跑智慧城市建設
繼“而立高新競一流·30年30問”系列報道的第一問《全省第一個高新區,是如何從無到有的?》刊發后,勾起不少讀者的回憶:長滿野草的公交527路車站、“一路綠燈”的江南大道、藏龍臥虎的西斗門……每一個記憶的章節,都書寫著杭州高新區向國際化現代科技新城的巨變。
如今,在高新區(濱江),開辦一家公司“分鐘辦”,建設一個工地“一碼通”,解決一個糾紛只需要一個小程序就能實現……人們在享受智慧化帶來便利的同時,不禁要問,杭州高新區為什么那么“快”,覆蓋各領域的智慧城市應用率先在此試點,杭州高新區為什么“行”?
杭州高新區為什么那么“快”?
快!
這是2002年跨江發展之后,許多創業者對杭州高新區的第一印象。
2001年,杭州軟件產業基地成為首批十個國家級軟件產業基地,到了2005年,杭州軟件產業的銷售收入超過200多億元,成為繼北京、深圳、上海之后全國第四大軟件產業基地,14家企業列入國家規劃布局內重點軟件企業,總數列北京、上海之后的第三位。
不只是產業和經濟的發展,快,還在城市面貌的演變。
新華三集團從事研發的曾富貴到現在還記得,2006年,車子開到江南大道上,10公里路程,18個紅綠燈,只要一腳油門,就能“一路綠燈”。
“綠波帶”,一度成為江南大道的代名詞。這個稱呼在高新區創業者和上班族的心里頭,名字比“杭州第一路”的美譽還響。
不過,與當時杭州其他城區采用澳大利亞引進的交通信號燈控制系統不同,江南大道的“綠波帶”,可是“濱江造”。就連新華社也曾在2006年4月9日報道過此事——
“這是浙大中控自動化技術的科研成果。浙大中控總裁金建祥教授對記者說:‘我們的雙向式綠波帶協調控制模式能在限定的時速范圍內,為開車族實現一路綠燈的愿望,享受沒有紅燈干擾的自由之行。’”
2002年,江南大道剛建成的時候,信號燈還是人工調試的,“好比每個路口有個點燈開關,我們要到18個路口設置信號機,每個信號燈的時間長短,都是根據交警總結的經驗設置的。”濱江交警大隊綜合勤務室指揮長孫利康回憶說,慢慢地,高新區(濱江)道路上的遠程系統和感應設施逐漸完善,在迎接G20杭州峰會的契機下,智慧交通應用走上了“快車道”。
中國工程院院士、杭州城市大腦總架構師王堅曾說,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攝像頭和紅綠燈的距離。但憑借著雄厚的數字經濟發展基礎,一個個自高新區發展壯大的“數字天團”,讓紅綠燈已經有了一雙雙“慧眼”。
孫利康在交警戰線工作16年,是高新區(濱江)交通發展的見證者,在他看來,高新區的產業與城市是互相成就的,“當地企業有好的技術需要應用場景,而高新區有發展需求,也愿意為企業的智慧城市應用提供場景。”
交通是城市發展的動脈,也是創新生態的重要一環。一條江南大道聯通蕭山機場與高新區,拉近了高新區與世界的距離,城市智慧化管理的不斷探索,為創業者帶來便捷,也留住了人才,而涌入的人才、集聚的智慧也加速產業和城市的發展……
現在,杭州高新區依然在不斷嘗試探索,比如,醫院附近的堵車、停車難問題,已經成為全國各地的“城市病”,而在省兒保(濱江院區)區塊,通過盤活周邊停車資源、交通路線優化、打通掛號平臺和城市大腦的通路,智慧賦能城市治理,已經極大緩解了這一難題。
誠然,隨著高新區發展之快,也讓江南大道相對“慢”了起來,就拿近10天的數據來說,江南大道平均車流量是53851輛,“2004年,江南大道車流差不多只有現在的1/5。” 而隨著城市治理現代化的加速推進,近10%擁堵指數的回落,也能讓人感受到一個城市在不斷突破發展瓶頸的脈動。
在張弛之間,更是催生了一種更新的動力——企業加快研發、產業加速發展,智慧城市應用加快探索腳步,加快應用落地。
正邁向國際化現代化科技新城的杭州高新區,步伐將更“快”。
智慧城市應用試點為何選這里?
6月30日,浙江省召開全省建筑工地安全生產整治三年行動暨“智慧工地”現場觀摩會,地點就設在杭州高新區(濱江)。
現場,一枚小小的“二維碼”成為關注焦點,它就像是一張工地的“身份證”,智慧審批、政府監管、社會監督、應急管理、勞務信息等九大功能均可實現。據悉,高新區(濱江)的“智慧工地一碼通”系統,也是我省推動建筑工地智慧化監管的唯一試點。
這只是杭州高新區成為省市多領域智慧城市應用試點的其中一例。
在商事登記數字化改革領域,高新區(濱江)依然發揮著“頭雁效應”——今年5月8日晚8點,乾元(杭州)科技創新公司負責人在線提交企業營業執照申請,短短幾分鐘,電子營業執照生成,全市首張由“機器審”代替“人工審”的企業營業執照也在杭州高新區誕生。
而在司法領域,隨著小程序“一碼解糾紛(訴訟)”的上線,也標志著杭州市委政法委和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賦予高新區(濱江)開展“一碼解糾紛(訴訟)”全市試點工作的全面落地;而在基層社會治理領域,杭州高新區主動承擔“一圖一碼一指數”試點項目,發布“五色圖”,在全市鎮街級社會治理單元五色預警基礎上,率先做到社會治理八類重點事件五色預警評估到社區,實現提升區域社會治理質態和行業治理水平的提升。
省市多領域智慧城市應用試點為何能在高新區(濱江)全面開花?
先來看一組數據,2019年全年,高新區(濱江)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73%,規上工業增加值漲幅和工業新產品產值率均列全市第一。這意味著,以數字經濟和制造業“雙輪驅動”,已經成為高新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
自建區以來,高新區(濱江)一直堅持以信息產業作為重點發展方向,打造了一條比較完整的產業鏈,并形成了數字化賦能各領域的“濱江方案”。
尤其在杭州城市大腦建設中,“濱江方案”占據半壁江山,城市大腦的“眼睛”有海康威視、大華股份、浙江中控參與建設;城市大腦的“中樞神經”,有提供基礎架構硬件的新華三和以智慧交通為強項的銀江股份賦能,而安恒信息也參與到維護城市大腦的安全運轉的工作中……
這意味著,得益于杭州高新區產業生態圈的構建,不必出城,企業間就可以借力各家所長,組合成一套全國領先的“濱江方案”。而對于杭州高新區,只需“就地取材”,就是高標準、高規格地在探索新型智慧城市應用的落地。
眼下,在剛剛閉幕的市委全會上,杭州提出要奮力展現“重要窗口”的“頭雁風采”,努力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大城市建設的實踐范例。作為杭州高質量發展“頭雁”,杭州高新區將把數字經濟先發優勢不斷轉化為數字治理領跑優勢,以更高站位,為杭州輸出城市數字化治理“濱江方案”,不斷拓展城市大腦應用挖潛,打造城市治理現代化的“高新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