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涼州給羊辦了“身份證”:掃碼監測長勢 指引科學養殖
【解說】出生地、性別、品種、身份證號……在甘肅武威市涼州區永豐鎮一養殖基地內,4萬多只羊都有了各自“身份證”,用機器一掃,手機上便會彈出羊的詳細情況。
武威位于甘肅省中部,河西走廊之門戶,地勢平坦遼闊,自古以來就是“人煙撲地桑柘稠”的富饒之地。境內涼州區農業資源優勢明顯,是全國生豬調出大縣、甘肅肉羊產業強縣。
7月上旬,該養殖基地技術部經理王文娟正給幾只新生羊羔安裝電子耳標。在王文娟看來,安裝電子耳標,可對羊只全程追溯,相當于給羊辦了張“身份證”。
【同期】養殖基地技術部經理 王文娟
以前的時候,你得一個一個的,紙質版搜的時候,既費事,還又,一個人,相當于那么多配種記錄的話,你查不過來,還要很多人配合,才能完成這一個工作。但是像電子耳標的話,它一掃,它的父親是誰,母親是誰,都很容易查到。
【解說】王文娟告訴記者,以前采用可視耳標,記錄數據需人工登記,容易出錯。而如今采用的電子耳標有助于做到來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證,并可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分析,為羊產業后續發展規劃提供科學決策依據。
【同期】養殖基地技術部經理 王文娟
電子耳標它比較省時省力,這是第一個(優勢),然后是,選育選種的時候,比較優秀一點的,我們就選出來,不優秀的,我們進行淘汰之類的,然后最后我們的全都是集約化養殖,它個頭都是一樣大的,一樣小的,也是一樣胖瘦的。選育選種它(電子耳標)就(有)這個優勢。
【解說】據悉,該養殖基地的4萬多只湖羊全部安裝了電子耳標。只要利用一體化手持終端掃描儀,便可獲取羊只編碼、出生時間、系譜檔案等信息。
好多人認為養羊就是個粗活,但在該養殖基地總經理楊清看來,養羊其實是個技術活。他告訴記者,通過運用物聯網技術以及數據庫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羊兒從出生、成長、檢疫和加工都會有據可查。
【同期】殖基地總經理 楊清
通過我們物聯網的管理,我們會做到更精準化的管理,那么包括飼喂上,每個羊在育肥階段,該怎么喂,育種階段,該怎么喂,那么在哺乳期,該怎么喂,所以,在這方面,對我們幫助特別大。
【解說】據了解,該養殖基地與涼州區永豐鎮、懷安鎮等多地官方溝通,共建設60個合作社,每個合作社按照500只基礎母羊和15只種公羊配置??山鉀Q210人就業,年收入不低于3萬元。
截至目前,涼州區已累計建成規模養羊場45個,省部級標準化示范場4個,全區羊存欄超131萬只,出欄超36萬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