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行業動態  >  正文

上市公司紛紛加碼,電子紙市場為何那么香?

作者:麥穗
來源:物聯傳媒
日期:2022-10-09 11:21:14
摘要:近年來,有一個產業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崛起,那便是電子紙。
關鍵詞:電子紙

近年來,有一個產業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崛起,那便是電子紙。今年以來許多上市公司紛紛入局電子紙,據不完全數據統計,A股市場上已經有15家上市公司布局了電子紙相關業務

image.png

來源:證券時報網

但目前說到電子紙,大家首先想到的企業就是元太科技(E Ink),它作為電子紙產業的龍頭廠商,發展時間夠久,技術足夠硬,因此地位也難以撼動。電子紙已是未來發展的一個明確方向,多方入局可以改變現在的市場格局嗎?

“龍頭”的誕生

在說元太科技之前,先說一下它的母公司——永豐余,這家造紙先驅成立于1924年,起初是經營肥料、糖、雜糧等買賣,在1945年臺灣政府收回了發給永豐石化工業的肥料執照,取而代之的是一張PVC執照,于是1946年開始工廠進行跨界生產衛生紙、單光紙、牛皮紙等“五月花”“得意”都是永豐余擁有的兩個優秀品牌,直至今天,永豐余在臺灣省文化用紙、生活用紙、工業用紙上依舊是龍頭地位

image.png

科技的發展讓許多傳統企業不得已走上了轉型之路,永豐余也是,造了將近50年的傳統用紙,也看中了當時電子和數碼產品市場的火熱。在1992年永豐余拓展了科技事業,成立了元太科技,走進LCD廠商賽道

但是,當時沒有掌握核心技術的元太科技,起步早卻很容易就被友達光電、京東方這些大廠彎道超車。契機發生在1996年,MIT的貝爾實驗室成功利用屏幕表面附著數百萬顆體積很小的“微膠囊”,通過電荷改變微膠囊里帶有負電子的黑色粒子和帶有正電子的白色粒子擺列順序,呈現出黑白顯影效果。這就是電子紙的核心技術之一——E ink微膠囊技術。

a6d3ee85e7edfa4c8379d1438405a187.jpg

E ink微膠囊技術

MIT實驗室的研發者們創立了一家公司,起名為E ink,與元太科技達成合作。E ink負責電子墨水材料和技術,元太科技提供電子驅動和模組。但電子紙商業化之路并非一帆風順,2004年索尼推出一款電子紙閱讀器,設備笨重且昂貴最終石沉大海。后來元太科技也為索尼生產了一款輕便版本的閱讀器,也沒能在市場上激起浪花。

image.png

Sony LIBRIe

在2007年亞馬遜找到了元太科技,發布了第一代電子閱讀器Kindle,這款產品在開售五個小時就被搶購一空。也因為Kindle的需求,讓元太科技的業績以每年三倍的速度增長,也讓元太科技堅信電子紙未來一定會取代傳統紙張。于是,為了擴大產能,元太科技開始不斷擴張并購,2009年收購了當時扛不住美國次貸危機的E ink,從合作伙伴成為了一家人

2012年,曾經的競爭對手友達光電也因為行業不景氣和經濟危機開始剝離業務,一路并購的元太科技當時賬面虧損已經達到了8.4億,開弓沒有回頭箭,直接以15億新臺幣收購了SiPix。這也讓當時與E-Ink微膠囊技術并駕齊驅的SiPix微杯技術被元太科技收入囊中。

image.png

SiPix微杯技術

現在元太科技推出的三色顯影技術也正是利用SiPix微杯技術實現的,這次收購讓元太科技從電子紙產業的下游,覆蓋到上游,也是元太科技一躍成為電子紙龍頭的關鍵

電子紙時代開始啟航

早在1999年,IBM展示過一種可以通過電子顯示層閱讀文字和圖片信息的“電子報紙”,但當時的技術沒能讓顯示支撐這種理想。

image.png

IBM電子報紙概念模型

2020年以來,疫情的爆發讓許多實體經濟行業受到重創,全球零售業也不例外。零售業在尋求出路的同時,不得不考慮降低人力和成本的問題。要知道,商超里面每次更換商品海報、價格都是由人工一張張更換的,這不僅費時,也費紙

如果能循環利用一張紙,還可以遠程調控紙張顯示的內容,就可以大大節省人力物力了。而元太科技的電子紙便是這個方案的重要組成之一。

目前許多大型連鎖商超已經將傳統紙質價簽替換成了電子價簽,比如華潤、沃爾瑪、小米體驗店、三只松鼠線下零售店等。電子價簽就是利用電子紙+通信協議(2.4G頻段私有協議、藍牙協議和Zigbee無線通訊協議)+平臺實現一鍵輸出和更改信息

image.png

圖源:price

據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電子紙整機市場出貨數量約1.8億臺(片),除了占據85%份額的智慧零售,其它應用領域也在不斷拓展,比如倉儲、醫療等。

image.png

圖片來源:物聯傳媒根據調研信息整理

根據《全球電子紙市場分析季度報告》顯示,2022年上半年,全球電子紙模組出貨量達1.2億片,在第一季度全球電子紙價簽出貨量約為7200萬片。其中,中國市場2022年第一季度的出貨量約為105萬片電子紙也在國內各類應用中逐漸鋪開,但大頭依舊是零售領域。

image.png

一家獨大恐成產業阻力

相比起國外,國內的電子紙普及速度卻慢了很多,2021年歐美地區的電子價簽滲透率已經超過50%,但國內卻不足10%。為何國內電子紙的取代這般路漫漫其修遠兮?

首先,是技術的普及

而這里要回看前面說到的“龍頭”元太科技,它在收購E ink和SiPix之后,將兩項核心技術納入麾下,并且實現了量產。其實很多企業都有加入研發電子紙的行列當中,例如高通的Mirasol、臺達電的Bridgestone和富士通的膽固醇液晶,但是他們沒能實現量產,只是自給自足。因此能夠量產電子紙的制造廠商不多,市場高度集中,也讓元太科技一家獨大。

其次,是國內外競爭壓力不大

元太科技在電子紙產業“殺出”一片天,掌握著上游唯一量產的技術,也掌握了調控整個產業市場價格的權利。2022年8月,元太科技公布其8月營收再創新高,達到達27.67億元新臺幣,月增15.8%。這意味著,元太科技即使“擺爛”也可以躺著收錢。因此市場需要出現抗衡者,激發行業研發競爭,才能更好地推動電子紙的普及。

現在市場上看到的電子紙產品,95%以上都來自E ink上游的壟斷也導致了下游議價能力的不足——“你不選我,你幾乎沒得選”的現狀。在E ink的官網上,采購率最廣的13.3寸的電子墨水屏售價高達449美元,而這僅僅是采購電子屏的成本。這樣高昂的采購價格對于大規模應用來說是很不利的,因此除了有足夠資金實力的巨頭,中小型企業和項目難以把電子紙應用在預算中展開。

image.png

來源:E ink官網

不僅僅是元太科技堅信電子紙未來潛力無限,國內許多科技也窺見了這一態勢。其實也一直有企業在不斷研發以期在賽道上成為元太科技匹敵的對手,雅量科技便是其中之一。雅量科技在智慧零售、電子桌牌、巡檢管理等方面都有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但受限于與E ink的專利糾紛等各種原因,沒能大批量應用。當下技術獨家制裁是其他企業研發的難點,電子墨水屏價格高昂是大規模商業化的痛點

目前電子紙賽道的玩家不斷增加,像亞世光電正在逐步擴大生產規模以滿足產品的市場供應,計劃從現在的10條電子紙生產線擴大到20條;深天馬也在積極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參與電子紙技術的專項研究;八億時空一直有投入資源研發膽甾相液晶,在電子紙、手寫板、調光玻璃等應用方向均有涉及;京東方研發出了具備電子墨水屏護眼效果的反射式液晶顯示技術等等。國產替代正在路上,然而這場元太科技的“單機游戲”變成“聯機”還需等待。

寫在最后

我國電子紙產業正值藍海時期,貨架簽、標簽、海報、桌牌展示等實現電子化已經是發展趨勢,國內目前存在著很大的提升空間。市場供應以及成本高昂是制約其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何時出現一條“鯰魚”,打破此刻市場原有的格局,才能真正帶起電子紙產業的起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