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互聯網思維,做不了物聯網平臺
2022年,不少曾經高調布局物聯網平臺的科技巨頭,紛紛宣布暫停物聯網平臺業務開展,其中包括谷歌、IBM、愛立信等。一時間,物聯網平臺被重新審視,整個產業的熱度也有所下降。隨后,不少物聯網資深從業者和科技巨頭領軍人物都認為,物聯網平臺進入了冷靜期。

谷歌停止IoT Core服務通知(圖源:谷歌)
但事實上,不再火爆的物聯網平臺,存在著一個需要以辯證眼光來看待的問題——到底是物聯網平臺產業不好做?還是互聯網巨頭們做不了物聯網平臺?
以行業觀察者的角度來看,筆者更傾向于后者。
傳統互聯網思維
做不了物聯網平臺?
為什么財力雄厚的科技巨頭做不了物聯網平臺?真正原因是,各家還保持著傳統互聯網思維。
一方面,無論是國外的谷歌、IBM、愛立信,還是國內的三大電信運營商以及阿里、騰訊等大型企業,各家提供的云平臺多為公有云,或作為服務器,或面向開發者,是標準化平臺,希望一個模板能用在多個場景。
但另一方面,物聯網并非互聯網,某一場景下不是一個App就能滿足。其背后多種類型的硬件終端及協議,需要的是整套定制化方案,所以平臺商若給出標準化產品,面臨的只能是眾口難調。
因此,在規模不夠的情況下,平臺商產出的SaaS方案壓不下邊際成本,云服務只會持續燒錢。并且,從客戶的角度出發,小客戶對平臺某一方面的服務能力需求較強,但又要求方案成本夠低、部署夠快。于是對科技巨頭而言,小場景、小客戶能帶來的盈利能力也不足。
此外,傳統互聯網強調的流量思維、跨界思維并不適用于物聯網,這兩者是互聯網變現的核心,但放在物聯網場景里,足夠垂直和專屬的服務才更能滿足大部分需求。
綜上所述,在云資源調用、產品設計、面向場景、客戶需求、變現模式等方面,互聯網與物聯網有著較大差異,所以能夠判斷,傳統互聯網的模式與物聯網平臺的需求并不適配。那么,物聯網平臺需要什么樣的模式呢?
物聯網平臺
需要什么樣的廠商?
如果以上觀點的論據不足,那么可以參考一份關于物聯網平臺的調研數據——

全球IoT市場預測(圖源:IoT Analytic)
市場研究機構IoT Analytic在2021年底發布了全球物聯網平臺市場跟蹤報告,報告顯示,2021年底全球物聯網平臺商有613家,而這一數量在2019年為620家。雖然數量差距不大,但其中變動卻非常劇烈,2年里,有188家平臺商退出,同時出現了182家新平臺商。
通過調查,IoT Analytics也給出了188家平臺商的退出方式及原因:
26%的平臺完全終止服務,其背后有多重原因,例如自身經營不善;
24%的平臺決定提供非物聯網的平臺服務;
16%的平臺進行轉型,開始提供垂直行業解決方案和應用;
13%的平臺不再對外提供服務,僅為自己內部提供服務;
11%的平臺因為沒有較好的商業模式決定退出;
5%的平臺因為連接的設備太少,沒有規模效應而退出。
可以發現,在上述原因中,“轉型”、“沒有較好的商業模式”、“沒有規模效應”便是文章第一部分的論據。也可以說明,該產業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發展至今或已進入洗牌階段,不過這其中也不乏新晉玩家,以及希望通過做轉型來破局的老玩家。
此外,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在未來,物聯網平臺的服務模式只會深化,不會改變。而這將有益于那些扎根某垂直行業、理解其需求及發展邏輯的平臺商。
為更深入了解物聯網平臺的未來發展方向,以及相關企業都在如何布局,哪些企業更適合做物聯網平臺等問題,筆者有幸采訪到物聯網平臺商深圳市鎧碩達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鎧碩達科技)總經理吳瑞彬。通過吳總對應用場景的分析,對行業情況的解剖,以及公司對前沿技術的布局,筆者也看到了物聯網平臺的另一面。


鎧碩達科技參與2022年IOTE國際物聯展
擁抱碎片化
深耕就會有收獲
經吳總介紹,鎧碩達科技在發展現狀及未來規劃等方面,都有著不少亮點,同樣,吳總對物聯網市場也有著他獨特且深刻的見解,以下為訪談內容:
Q:能否介紹公司目前的主要產品,以及主要面向的應用場景?
A:公司早年在海外市場做物聯網終端的OEM,之后接觸到多種通信協議如Zigbee、Z-Wave等,發現終端和通信應該聯系起來,并且需要平臺進行統籌與管理。于是公司開始著重研發力量,主推多協議網關類產品,保證終端能夠上云、上平臺;
此外,公司還重點規劃了云平臺類產品,旨在打通“同種協議不同廠商設備”以及“不同協議多設備”的信息互聯互通。公司目前布局的主要場景包括校園、多類型園區及各種環境監測場景等。

KSDIOT校園智聯管理系統
Q:以單一的垂直場景為例,校園場景里貴司產品應用價值如何?
A:我司KSDIOT校園智聯管理系統,能有效針對校園設備和場景管理,比如教室、功能室、辦公室、圖書館、會議室等,通過物聯網的應用,為校園日常教務運營管理做到“降本增效”。即“降低人員管理成本、用電成本,提高教學效率,從上至下實現可視化管理,輕松實現“專人專責、層級管理”。

KSDIOT校園智聯管理系統
Q:在項目執行或開拓市場方面,是否會遇到挑戰?
A:某些層面會有,以校園場景為例:第一是校園多系統的林立,系統之間的數據規范或標準不統一,在進行推廣時,會讓學校有“怎么又來一套”的心理負擔;第二是我們產品的效果反饋周期較長,因為它是改變校園設備的管理和操作習慣,數據上沒有“雪中送炭”般直觀,但在產品推向校園應用之后,產品實用價值突顯,大大減少了大家之前的這些顧慮。
Q:在研發方面,能否介紹公司在產品和技術上針對知識產權的進展及規劃?
A:在物聯網技術層面,去年公司有數十個專利已投入使用,今年發明專利申請數量,以保持50%以上增長幅度為目標,主要方向為多協議之間的互聯互通、垂直場景下的聯動算法等。
Q:了解到公司與南方科技大學組建了“物聯網技術聯合實驗室”,能否介紹實驗室主要的功能與價值?
A:我們與南方科技大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國家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驗校)合作組建“物聯網技術聯合實驗室”,圍繞新一代物聯網核心技術需求,通過大數據模型的建設分析、AI算法的應用與物聯網協議的多元應用,圍繞智慧城市、智能社區、智能校園等多元場景,展開技術、人才、資源、教育、應用等全方位戰略合作。
物聯網技術方面,每年大概合作3-4個項目,比如近期,我們便合作完成了校園防欺凌系統的建設,整體而言,他們補足了我們在研發方面的需求,我們補足了他們在市場方面的應用需求,我們也期待與更多的合作伙伴一起,實現物聯網更多場景下的合作共贏。
結語
通過對吳總的采訪,筆者的確看到了物聯網平臺的另一面。簡單來說,物聯網場景的相對獨立早已從行業深入到了細分領域,所以傳統互聯網思維確實難以用來開發物聯網平臺,不過這對于扎根某行業的平臺商而言無疑是好事,畢竟這是天生的差異化優勢,并且,術業有專攻才能把業務做到極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