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局創投入局!又一柔性傳感企業獲數千萬元融資 附 | 產業鏈配套視角
近日消息,賽感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賽感科技」)近日完成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本輪由招商局創投領投,琥珀資本及產業方博杰股份跟投。本輪資金將用于核心技術投入、產品研發迭代及市場化應用探索。

關于賽感科技
賽感科技成立于2023年,是一家專注于柔性智能傳感器及電子皮膚研發的高科技企業,技術源自南方科技大學超柔性電子學實驗室。公司核心團隊由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郭傳飛教授領銜,并匯聚了20余位博士、博士后,在柔性傳感、新材料及微結構領域擁有深厚積累。
Pre-A輪融資完成(2025年7月)
賽感科技近日完成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由招商局創投領投,琥珀資本、博杰股份跟投。資金將用于核心技術研發、產品迭代及市場拓展。
投資方認為,賽感科技的電子皮膚技術具備高壁壘,短期內難以被復制,有望成為行業標桿。
全球首條離電型柔性觸覺傳感器量產線投產(2024年)
公司已在深圳、廣州建立產線,并實現批量出貨,產品進入安踏等頭部企業供應鏈。
柔性智能傳感現狀如何?
柔性智能傳感技術作為新一代感知技術的核心,正以仿生化、微型化、智能化的特性重塑人機交互與工業制造范式。該技術通過柔性基底材料與微納電子結構的創新,實現了對壓力、溫度、形變等多維度物理量的高精度感知,其柔韌性可支持百萬次彎折,靈敏度達0.1毫米級空間分辨率,已突破傳統剛性傳感器的應用邊界。
從技術突破看,清華大學張一慧團隊在《Science》發表的仿生三維電子皮膚,通過模擬人類皮膚的真皮-皮下組織分層結構,實現了壓力、摩擦力、應變的同步解耦感知,為機器人靈巧操作提供了“觸覺神經”。
賽感科技開發的離電型柔性觸覺傳感器,采用逾滲式導電網絡設計,在-20℃至60℃環境下仍能保持3.5克級壓力檢測精度,其量產線已實現規模化出貨,成本較進口產品降低40%。
市場應用呈現爆發式增長。2024年中國柔性傳感器市場規模達27.6億元,預計2030年人形機器人電子皮膚市場將突破9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64.3%。
據悉,漢威科技集團已構建年產千萬支柔性傳感器的生產線,其智能手套可實時監測手指抓握力,智能鞋墊能精準捕捉步態數據,產品已進入3000余家客戶供應鏈。醫療領域,墨現科技的智能床墊通過2048點密集傳感陣列,使褥瘡發生率下降70%,護士巡檢頻次減少50%。
當前國產化率持續提升,但高端市場仍被Novasentis、Tekscan等國際巨頭壟斷。
隨著AI算法與柔性傳感的深度融合,未來五年該技術將在軟體機器人、智能醫療、消費電子等領域催生千億級市場空間。
產業鏈配套視角
“微笑曲線”特征明顯 高端受制于人
從行業來看,可以說目前的智能傳感產業鏈呈現出“微笑曲線”的特征,即上游(材料/設備)和下游(品牌/應用)附加值高,中游(制造/封裝)附加值相對較低,且高端環節受制于人。
具體來講,上游中,柔性基底材料以高分子材料為主,福萊新材等國內企業已實現規模化生產并拓展至電子級功能材料領域;納米銀線、石墨烯等新型導電與敏感材料推動傳感器靈敏度提升,當然,高端材料仍依賴進口;光刻、蝕刻等制造設備國產化率不足30%,不過,像中微公司等企業已在刻蝕設備領域取得突破。
中游制造環節,紐迪瑞專注柔性MEMS技術研發,鈦深科技以柔性離電子傳感技術為核心實現商業化;封裝技術中系統級封裝(SiP)成為主流,國內企業縮小產品體積并降低功耗,但高端封裝仍由國際廠商主導。
下游應用場景爆發驅動需求增長,消費電子領域智能穿戴設備市場規模2023年達934.7億元,柔性傳感器需求占比超40%;醫療健康領域電子皮膚等市場2025年預計突破90億元,漢威科技產品已進入3000余家醫療機構;工業與機器人領域人形機器人電子皮膚市場2030年將達90億元,帕西尼多維度觸覺傳感器已實現應用。
總結與關鍵洞察:
“微笑曲線”特征明顯:上游(材料/設備)和下游(品牌/應用)附加值高,中游(制造/封裝)附加值相對較低,且高端環節受制于人。
國產化“雙卡”瓶頸:
上游卡脖子:高端新型材料、核心制造設備嚴重依賴進口。
中游卡脖子:高端系統級封裝技術由國際大廠主導。
中游技術差異化競爭:國內中游制造企業(紐迪瑞、鈦深等)通過不同的技術路線(柔性MEMS vs. 離電子)尋求突破和商業化,避免同質化競爭。
下游需求強勁且多元:消費電子是當前最大市場,醫療健康和工業機器人是未來高速增長的引擎,市場數據清晰印證了這一點。
國內企業積極布局:從福萊新材(材料)、中微公司(設備)、紐迪瑞/鈦深科技(制造)、漢威科技(醫療應用)、帕西尼(機器人應用)等案例可見,國內企業在產業鏈各環節都有代表性玩家在努力突破和拓展。
預計到2030年,中國柔性傳感器市場規模將突破90億元,國產化率提升至60%以上,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集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