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詳情:
醫用耗材品種品規多,應用廣泛,與醫療質量、醫療安全和醫療費用密切相關。規范醫用耗材的使用和管理,對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維護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義。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發布《醫療機構醫用耗材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辦法》的措施聚焦在哪些方面?對醫用耗材行業的影響如何?未來醫用耗材管理將會呈現出怎樣的發展態勢?以大供應鏈從醫用耗材的供應端、使用端、監管端三個方面解讀該《辦法》。
注:《辦法》所稱醫用耗材,是指經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批準的使用次數有限的消耗性醫療器械,包括一次性及可重復使用醫用耗材。
供應端
醫用耗材采購實施統一管理,二級以上醫療機構應當指定具體部門作為醫用耗材管理部門,其他科室或者部門不得從事采購活動,不得使用非醫用耗材管理部門采購供應的醫用耗材。
《辦法》要求醫療機構建立醫用耗材遴選制度,制訂本機構醫用耗材供應目錄,并定期調整。同時,建立醫用耗材臨床使用分級管理制度,管理級別為I、Ⅱ、Ⅲ級。標志著各醫院的醫用耗材管理將實現統一采購,統一管理,一方面將減少管理費用;另一方面,《辦法》作為醫用耗材領域的“4+7”政策,將打破此前醫院與醫用耗材企業的業務連接,從“合作關系”變成“消費者-生產者”關系,《辦法》將引入更多的醫用耗材企業參與競爭,有利于縮減醫院采購成本,以及其它不合理費用。
使用端
指定醫務管理部門,負責醫用耗材的臨床使用、監測、評價等專業技術服務日常管理工作。對醫用耗材的臨床使用安全性(質量安全事件、不良事件)、有效性(重點對技術要求高、風險大、價格昂貴耗材)、經濟性(超常使用預警)進行綜合評價(BI數據分析)。醫用耗材臨床使用評價結果應當作為醫療機構動態調整供應目錄的依據,對存在不合理使用的品種可以采取停用、重新招標等干預措施;同時將評價結果作為科室和醫務人員相應臨床技術操作資格或權限調整、績效考核、評優評先等的重要依據,納入對公立醫療衛生機構的績效考核。
監管端
醫療機構建立耗材管理信息系統應當覆蓋,應當覆蓋醫用耗材遴選、采購、驗收、入庫、儲存、盤點、申領、出庫、臨床使用、質量安全事件報告、不良反應監測、重點監控、超常預警、點評等各環節,實現每一件醫用耗材的全生命周期可溯源。意味著信息系統不只有業務能力,還需具備數據分析,展示能力,通過數據使用,發現耗材管理過程存在或潛在的問題,指導使用科室和部門采取措施,持續改進醫用耗材臨床使用水平。
《辦法》落地實施,意味著醫用耗材的采購及管理將更加專業化,有利于縮減采購成本和管理費用;同時管理權和使用權分開,醫生在臨床過程中使用醫用耗材時,可直接將醫用耗材的效果反映給醫務管理部門而非醫用耗材管理部門,將有利于各部門的工作改進,提高醫用耗材使用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