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技術下的農產品倉儲物流管理系統解決方案
目前,推動我國農產品冷鏈流通面臨的主要問題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農產品流通主體組織程度低。小而散的個體農戶往往難以成為標準化活動的對象,只有發展到一定規模團體組織時,才有實施標準化活動動力和基礎。而且,我國目前的生鮮農產品流通仍是以批發市場為主。這種模式的物流環節多,每個環節的轉換都伴隨著物流組織的轉換、運輸工具的轉換、包裝的轉換、產品裝卸存儲的轉換等,推動標準化作業進程艱難。
第二,農產品成本高、損耗大。目前農產品絕大部分由產地以原始產品賣出,損耗高達30%。很多農產品在六成熟就被采摘,農產品質量和品質得不到保證。
第三,產后的分級、預冷、包裝和保鮮等技術落后。蔬菜、水果等鮮活農產品采摘或捕獲基本上未經低溫包裝貯藏,而發達國家已充分認識到產后低溫貯藏的重要性,如意大利、荷蘭農產品保鮮化率為60%,日本大于70%,美國農業的總投入的30%用于采前,而我國對農產品產后預冷、加工等環節的投入顯然不夠。
第四,缺乏冷鏈物流標準化體系,斷鏈現象嚴重。無論是哪種形態下的冷鏈物流,其在原料采購控制、質量控制、人員管理方面有著共性的要求,但事實上,多數的冷鏈物流主體并未關注和采用標準化的工作流程,造成各種冷鏈物流主體的管理水平,硬件水平差距懸殊,交接環節斷鏈。
第五,農產品冷鏈物流人才匱乏。目前,和冷鏈物流有關標準近200項,而相關的農產品運輸、儲運等標準也近300多項。涉及發布單位有國標委、發改委、商務部、農業部、供銷總社等多個單位,內容存在著過時、重復性、操作要求和溫濕度要求不統一和執行困難等問題。2016年,商務部會同國標委對目前已經完成的相關行業標準進行集中討論,我們中物聯冷鏈委也參與了此次工作,對于過時的標準能廢止的廢止,該修訂的修訂,對于重復性的標準合并,對于要求不一致的標準,要抓緊調研,確保各個標準之前的銜接性和可操作性。
為此,基于農產品流通的痛點,需要進行系統化的精確指導。信息化系統的解決方案如下:
全程管理與控制:
(1)倉儲管理系統可以通過接口數據庫與任何ERP進行對接,將業務執行過程納入到管理范疇。
(2)作為現場倉儲管理系統,對收貨到出貨的全部流程進行可視化管控。
(3)對于作業管控過程中出現的異常進行及時提醒,采取應急措施,保證最快速度解決現場問題。
(4)針對農產品進行嚴格的效期維護,先進先出
柔性應用:
(1)通過參數設置,提供多種作業模式及作業流程。
(2)根據倉庫內的訂單量和作業人數可進行靈活的設置。
(3)動態信息推送,保證對作業流程的各項資源進行最合理的配置。
智能調度:
(1)根據訂單狀況,實時指導操作員,自動優先處理緊急任務,工作都以最高效的順序完成。
(2)采用無紙化作業,利用RF技術(包括RFID)相結合操作。
(3)根據作業分布調度工作人員,進行工作合理分配。
有效評估:
(1)系統通過改進控制、效率和準確性,給予可以測量的優勢,不斷為客戶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務。
(2)根據作業路線、作業資源配置進行合理步驟及節奏安排。
(3)對作業過程進行控制和記錄,對超規作業進行預警。
(4)對倉庫人員作業情況進行統計和分析,并實時公布。
服務優勢
(1)全程服務:提供從倉庫選址、規劃設計到系統輸出、設備代采、運營輔導、管理咨詢等一整套管理服務。
(2)實時服務:對設備和人員進行實時跟蹤管控,強化倉庫組織管理、績效管理、團隊培養等,快速、及時地響應客戶問題和需求。
(3)個性化柔性服務:可根據客戶需求和特點,進行個性化定制和柔性規劃,滿足不同要求,確保客戶利益最大化。
免費升級服務:系統升級與流程優化等免費共享,提供最新系統和服務。
持續服務,對結果負責:持續進行優化,進行流程規劃再造,不斷改進升級,確保客戶長期利益。
效率成本優勢
(1)高效率:
采用倉儲物流管理系統及專業化包裝流水生產線及先進的分揀系統流水線,結合智能條碼出入庫,使用PDA進行高速揀選,倉庫最優路徑揀貨,閃電效率。
針對在特殊時間內需要進行短期集中促銷活動的各類商家,專門劃撥區域做峰值發貨活動,預先出臺方案,做好提前準備,項目團隊全程跟蹤,保證時效。
(2)低成本:
通過倉儲物流管理系統進行全程管控,有效減輕倉庫管理壓力,降低管理、人工、時間等成本。采用智能管理模式,降低管理成本,訂單揀選效率提高,增加人員有效作業時間,人工降低成本投入,提高多事件并發處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