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標簽(RFID)礦業礦井及井下人員跟蹤管理系統
摘要:該產品集成了技術含量很高的射頻識別技術和自動化控制技術,并可采用雙頻點長短波頻率實現可靠的全雙工通信。
系統產品組成及其功能
該產品由軟件系統和硬件系統組成,其中軟件系統包括應用軟件和嵌入式軟件兩部分組成,用于完成信息采集、識別、加工及其傳輸,由這兩部分軟件共同支撐著整個系統的運行,并演繹出各種不同的應用系統。硬件系統由發射天線、接收天線、天線調諧器、閱讀器和標識卡組成,用于完成信息采集和識別,從而實現預設的系統功能和信息化管理目標。
其中硬件系統包括:
發射天線:用于發射無線電信號以激活電子標簽標識卡。
接收天線:接收電子標簽標識卡發出的無線電信號(可集成為同一天線,雙功能)。
閱讀器:閱讀器不斷將編碼電磁波信號經發射天線發射出去,用來激活進入該區域的電子標簽標識卡;同時把接收天線接收來的電子標簽標識卡的信號,經軟件解調、解碼后提取有效的數字信號通過系統傳輸到地面中心分站。
電子標簽標識卡:可采用有源、半有源、無源三種形式,可采用不同頻率,或將兩種頻率的標簽封裝在一起。由嵌入式處理器及其軟件、卡內發射和接收天線、收發電路和高能電池組成,其工作在兩個頻點上,全雙工通信。作用:電子標簽標識卡平時處于睡眠狀態,當進入系統工作區后,被發射天線發出的無線電信號激活,發射出唯一的加密識別碼無線電信號。卡內高能電池為標識卡正常工作和發射315MHz的電磁波提供能量,卡內電池一次性可使用100萬次以上(卡內電池可更換)。
礦井專用處理傳輸分站:由處理傳輸主板及其軟件、隔爆電源及備用電池組成,其主要功能是完成對閱讀器人員識別編碼輸出信號的采集、處理、與地面計算機的雙向通訊及給閱讀器供電等。
數傳接口:主要由電源板、信號轉換板及安全柵組成,完成通訊信號的轉換和本安與非本安運行環境的隔離。
人員定位管理軟件:實現對井下人員的跟蹤定位信息的采集、分析處理、實時顯示、數據庫存儲、報表打印等功能。
電子標簽(rfid)系統集成簡單應用模型和硬件設備:
RFID管理產品或人員數據的基本原理
1.4工作原理
系統產品中的閱讀器將加密數據載波信號經發射天線向外發送;隨身攜帶的電子標簽標識卡進入發射天線工作區域后被激活(未進入發射天線工作區域標識卡不工作),同時將加密的載有目標識別碼的信息經發射模塊發射出去;接收天線接收到標識卡發來的載波信號,經閱讀器接收處理后,提取出目標識別碼送至專用井下處理傳輸分站,完成預設的系統功能,從而實現目標的自動化管理。
1.5主要技術性能指標
分站電源:660V/380V/220V/127V
功 率:<5W
發射頻率:132.3KHz或915MHz
接收頻率:132.3KHz或915MHz
數據接口:差分同步二相碼
工作溫度:-35℃—+80℃
電子標簽標識卡-35℃~+80℃。
識別區域:≮9m(1m-10m可調)
隔爆箱尺寸:350×350×106(KDW12)
1.6 系統產品的技術創新點
(1)可采用雙頻點長波(132.3KHz)和短波頻率(915MHz)的方案,實現可靠的全雙工無線數據通信。
(2)電子標簽讀寫設備和電子標簽標識卡可采用兩套完全獨立的發射與接收部件,其核心技術均由嵌入式微處理器和嵌入式軟件組成,這兩部分共同支撐著整個系統的運行,并演繹出各種不同的應用系統。
(3)系統產品能方便實現識別范圍的調整,識別距離不小于9米(識別范圍1-10m可調)。
(4)具有高能的電子標簽標識卡采用高級嵌入式微處理器,在嵌入式軟件的控制下,實現睡眠、喚醒、解碼、編碼、通信及信息碰撞處理等功能。
(5)電子標簽標識卡可采用無源和有源超低能耗設計,兩節7#電池或3V鋁電池可使用2-3年(電池可更換)。
(6)產品能可靠識別靜態或≦100KM/h的高速移動目標,對移動目標的識別速度可進行設置(從高速大范圍的識別區域到低速小范圍的識別區域均可設定)。
(7)瞬間可同時識別6-600張電子標簽標識卡。
(8)識別區域無方向性、無盲區、無對人體傷害的電磁污染。
1.7系統產品主要特點
(1)識別距離不小于9米識別區域,1-10米可以調整。
(2)感應無“盲區”。本產品采用了先進的信號處理技術,其最大的優點是:載波頻帶窄,低頻長波信號的穿透能力強(可穿透墻壁、路面、衣物、人等),感應靈敏,性能穩定可靠,產品的信號穿透力強,目標識別無方向性,無識別死角,電子標簽標識卡可存放非金屬屏蔽的任一地方。
(3)對人體無傷害。本系統可采用的發射頻率為132.3KHz或915MHz,接收頻率為315MHz或915MHz,在公共安全頻率之內的小功率信號工作,無對人體傷害的電磁污染。
(4)可靠識別移動目標,可同時識別6-600個目標。本產品對≦100KM/h的高速移動目標能可靠識別,能同時識別6-600個目標,以滿足不同應用領域的使用要求。
(5)良好的安全性和抗干擾性。本產品已通過嚴格的電磁兼容、干擾、騷擾等方面的性能測試。
(6)環境適應性強。本產品可以自由調整信號的覆蓋范圍以滿足每個具體應用的特殊要求,控制范圍在1-10米之間可以任意調節,包括從高速大范圍的讀卡區域到低速小范圍的讀卡區域,對安裝環境的要求低。
(7)高保密性。本產品每張電子標簽標識卡有一個唯一的識別代碼,這個代碼不可能被重新編碼或修改。在工作過程中,電子標簽標識卡發出的是一種唯一的復合編碼的識別號,經過解碼的復合信號必須含有正確的卡號加密信息,從而達到高度保密。
(8)通信簡單快捷。電子標簽標識卡被信號激活后只發射自身唯一的卡號,不需要復雜的讀寫、反復的校驗等繁瑣程序,通信操作簡單、快捷,便于系統的網絡連接。
(9)集成度高、兼容性好。本產品提供標準的接插件,閱讀分站可以直接掛接在煤礦安全生產監控系統中。
(10)便于安裝和維護。本產品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研發產品,系統產品(含模塊)已全部在國內生產,不需要大量的維護,安裝費及維護費用低,售后服務快捷方便。
二、 煤礦井下人員監測及跟蹤管理系統
2.1系統設計原則
1) 實現煤礦井下作業人員進出的有效識別和監測監控,使管理系統充分體現“人性化、信息化和高度自動化”,實現數字礦山的目標。
2) 為煤礦管理人員提供人員進出限制、考勤作業、監測監控等多方面的管理信息,一旦發生安全事故,通過該系統立刻可以知道該作業面工作人員及其數量,保證搶險救災和安全救護工作的高效運作。
3) 系統設計的安全性、可擴容性、易維護性和易操作性。
2.2系統設計依據
1) GB3836.1/ GB3836.2/ GB3836.4
2) MT209-1990《煤礦通信、檢測、控制用電工電子產品通用技術要求》
3) Q/SJC 001-2001《煤礦井下人員監測及跟蹤管理系統標準》
2.3系統設計特點
1) 高度自動化。系統能自動檢測井下坑道人員經過該監測點的時間、地點信息,并自動實現對人員的考勤作業、統計及監測管理。
2) 先進的通信系統。安裝在煤礦井下各通道的無線信息采集設備,實時將采集到的信息傳送到井下專用處理傳輸分站,并通過井下現場總線實時向地面的網絡服務器傳送相關人員通過的數據,整個過程無需人為干預。
3) 完備的數據統計與信息查詢軟件。系統軟件具備專用數據庫管理系統,包括工人通過坑道的信息采集和統計分析系統,考勤作業的統計與管理分析系統,顯示并打印各種統計報表資料,為高層管理人員的查詢與管理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4) 系統的安全、穩定、可靠性設計。系統產品采用坑道壁掛式設計,保證系統在惡劣的環境下能連續正常運轉,并提供斷電后2小時的供電電源。
5) 完善的異常情況(包括無卡非法進入、無效卡、失效卡、黑名單卡進入)報警呼叫系統配置。
2.4系統設計方案
本系統遵循“統一發卡、統一裝備、統一管理”的原則,按準許上崗人員和班組實行“一人一卡”制,該電子標簽標識卡可視為“上崗證”或“坑道準入證”。具體方案:
1) 煤礦生產單位在井下坑道、作業面的交叉道口安裝讀寫器。
2) 煤礦生產單位向下井工作人員頒發并裝備電子標簽標識卡(標識卡要求隨身攜帶在腰帶上或貼在礦燈帽內)。
3) 系統數據庫記錄該電子標簽標識卡所對應人員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齡、性別、所屬班組、所屬工種、職務、本人照片、有效期等基本信息。
4) 生產單位對該電子標簽標識卡進行授權后即生效。授權范圍包括:該員工可以準入的坑道或作業面。為防止無關人員和非法人員進入坑道或作業面,系統設置該卡準入坑道或作業面的時效管理模塊及卡的失效、報失等。
5) 進入坑道的工作人員必須隨身攜帶電子標簽標識卡,當持卡人員經過設置識別系統的地點時被系統識別,系統將讀取該卡號信息,通過系統傳輸網絡,將持卡人通過的地點、時間等資料傳輸到地面監控中心進行數據管理;如果采集的卡號無效、無卡或進入限制通道,系統將自動報警,監控中心值班人員接到報警信號,立即執行相關安全工作管理程序。
6) 坑道一旦發生安全事故,監控中心在第一時間內可以知道被困人員的基本情況,便于事故救助工作的開展。
7) 系統可自動生成考勤作業的統計與管理等方面的報表資料,提高管理效益。
2.5系統的基本構成及組件的功能
2.5.1井下采集傳輸設備
井下采集傳輸設備由動態目標識別分站(讀寫器)構成的人員信息采集設備和人員信息處理軟件組成。其中:
1)井下人員信息采集設備主要是采集人員通過的時間、地點信息,由動態目標識別分站、礦用阻燃雙絞線通信電纜、礦用阻燃電源電纜組成,其組成見下面框圖:
隔爆兼本安型動態目標識別器
礦用阻燃雙絞線通信電纜
礦用阻燃電源電纜
接收天線
發射天線
2)煤礦井下人員信息處理傳輸專用分站由隔爆兼本安型電源(接入660V/380V/220V/127V電壓之一種) ,備用電池箱(UPS)和本安型動態目標識別分站組成。動態目標識別分站讀取人員信息,同時將重碼的信息進行判定和過濾,接受地面中心站輪循訪問并向地面中心站傳送所采集到的人員編碼信息;傳輸距離不小于20KM。備用電池箱(UPS)是停電后提供2小時的供電電源。其組成見下面框圖:
隔爆電源
人員信息傳輸處理板
不間斷電源
井下人員信息處理傳輸分站設備
礦用阻燃電源電纜
礦用阻燃雙絞線通信電纜
2.5.2地面人員監測管理部分(井上設備)
地面人員監測管理部分由KCT3數據通信接口、HUB、監控主機(含監控管理軟件)、UPS電源、打印機、網絡終端等組成。其中通信接口是將井下的差分同步二相碼信號轉換為監控計算機RS232串口信號;HUB用于地面設備網絡連接;監控計算機(含人員監測管理軟件)及數據庫,實現對信息的自動化管理目標,在計算機屏幕上直觀動態顯示井下人員的分布情況,使管理層一目了然;UPS電源主要為了在交流電源停電后繼續維持系統設備正常運行;打印機主要用來打印機人員監測管理報表;網絡終端主要是人員監測信息的網上共享。
其組成見下面框圖:
2.9系統技術參數
2.9.1地面監控軟件
系統容量:按64臺分站設計
通訊方式:差分同步二相碼
傳輸波特率:2400bps
通訊距離:<=20Km
巡檢周期:小于26S
處理內容:煤礦安全生產監控、人員跟蹤定位管理
網絡平臺:以太網
操作系統:WIN98/XP/2000
數據庫:SQL SERVER
2.9.2數傳接口
電源電壓:井下660V/127 VAC/50Hz ;地面220VAC/50Hz
通訊方式:差分同步二相碼
傳輸波特率:2400bps
通訊距離:<=20Km
與計算機通訊:RS232
隔離電壓: ≤1500V
防爆型式:礦用本質安全型
2.9.3人員跟蹤定位分站
輸入電壓:21VDC
發射頻率:132.3KHz或915MHz
接收頻率:315MHz或915MHz
識別區域:≮9m(1m-10m可調)
同時識別目標個數:6-600個
輸入端口:4個(模擬量和開關量傳感器可任意互換)
通訊方式:差分同步二相碼
傳輸波特率:2400bps
通訊距離:<=20Km
傳感器輸入信號:模擬量200-1000Hz;開關量1/5mA
傳感器距分站距離:2Km
斷電輸出:8路無源觸點
備用電源:可連續工作2小時
防爆型式:本安型
該產品由軟件系統和硬件系統組成,其中軟件系統包括應用軟件和嵌入式軟件兩部分組成,用于完成信息采集、識別、加工及其傳輸,由這兩部分軟件共同支撐著整個系統的運行,并演繹出各種不同的應用系統。硬件系統由發射天線、接收天線、天線調諧器、閱讀器和標識卡組成,用于完成信息采集和識別,從而實現預設的系統功能和信息化管理目標。
其中硬件系統包括:
發射天線:用于發射無線電信號以激活電子標簽標識卡。
接收天線:接收電子標簽標識卡發出的無線電信號(可集成為同一天線,雙功能)。
閱讀器:閱讀器不斷將編碼電磁波信號經發射天線發射出去,用來激活進入該區域的電子標簽標識卡;同時把接收天線接收來的電子標簽標識卡的信號,經軟件解調、解碼后提取有效的數字信號通過系統傳輸到地面中心分站。
電子標簽標識卡:可采用有源、半有源、無源三種形式,可采用不同頻率,或將兩種頻率的標簽封裝在一起。由嵌入式處理器及其軟件、卡內發射和接收天線、收發電路和高能電池組成,其工作在兩個頻點上,全雙工通信。作用:電子標簽標識卡平時處于睡眠狀態,當進入系統工作區后,被發射天線發出的無線電信號激活,發射出唯一的加密識別碼無線電信號。卡內高能電池為標識卡正常工作和發射315MHz的電磁波提供能量,卡內電池一次性可使用100萬次以上(卡內電池可更換)。
礦井專用處理傳輸分站:由處理傳輸主板及其軟件、隔爆電源及備用電池組成,其主要功能是完成對閱讀器人員識別編碼輸出信號的采集、處理、與地面計算機的雙向通訊及給閱讀器供電等。
數傳接口:主要由電源板、信號轉換板及安全柵組成,完成通訊信號的轉換和本安與非本安運行環境的隔離。
人員定位管理軟件:實現對井下人員的跟蹤定位信息的采集、分析處理、實時顯示、數據庫存儲、報表打印等功能。
電子標簽(rfid)系統集成簡單應用模型和硬件設備:
RFID管理產品或人員數據的基本原理
1.4工作原理
系統產品中的閱讀器將加密數據載波信號經發射天線向外發送;隨身攜帶的電子標簽標識卡進入發射天線工作區域后被激活(未進入發射天線工作區域標識卡不工作),同時將加密的載有目標識別碼的信息經發射模塊發射出去;接收天線接收到標識卡發來的載波信號,經閱讀器接收處理后,提取出目標識別碼送至專用井下處理傳輸分站,完成預設的系統功能,從而實現目標的自動化管理。
1.5主要技術性能指標
分站電源:660V/380V/220V/127V
功 率:<5W
發射頻率:132.3KHz或915MHz
接收頻率:132.3KHz或915MHz
數據接口:差分同步二相碼
工作溫度:-35℃—+80℃
電子標簽標識卡-35℃~+80℃。
識別區域:≮9m(1m-10m可調)
隔爆箱尺寸:350×350×106(KDW12)
1.6 系統產品的技術創新點
(1)可采用雙頻點長波(132.3KHz)和短波頻率(915MHz)的方案,實現可靠的全雙工無線數據通信。
(2)電子標簽讀寫設備和電子標簽標識卡可采用兩套完全獨立的發射與接收部件,其核心技術均由嵌入式微處理器和嵌入式軟件組成,這兩部分共同支撐著整個系統的運行,并演繹出各種不同的應用系統。
(3)系統產品能方便實現識別范圍的調整,識別距離不小于9米(識別范圍1-10m可調)。
(4)具有高能的電子標簽標識卡采用高級嵌入式微處理器,在嵌入式軟件的控制下,實現睡眠、喚醒、解碼、編碼、通信及信息碰撞處理等功能。
(5)電子標簽標識卡可采用無源和有源超低能耗設計,兩節7#電池或3V鋁電池可使用2-3年(電池可更換)。
(6)產品能可靠識別靜態或≦100KM/h的高速移動目標,對移動目標的識別速度可進行設置(從高速大范圍的識別區域到低速小范圍的識別區域均可設定)。
(7)瞬間可同時識別6-600張電子標簽標識卡。
(8)識別區域無方向性、無盲區、無對人體傷害的電磁污染。
1.7系統產品主要特點
(1)識別距離不小于9米識別區域,1-10米可以調整。
(2)感應無“盲區”。本產品采用了先進的信號處理技術,其最大的優點是:載波頻帶窄,低頻長波信號的穿透能力強(可穿透墻壁、路面、衣物、人等),感應靈敏,性能穩定可靠,產品的信號穿透力強,目標識別無方向性,無識別死角,電子標簽標識卡可存放非金屬屏蔽的任一地方。
(3)對人體無傷害。本系統可采用的發射頻率為132.3KHz或915MHz,接收頻率為315MHz或915MHz,在公共安全頻率之內的小功率信號工作,無對人體傷害的電磁污染。
(4)可靠識別移動目標,可同時識別6-600個目標。本產品對≦100KM/h的高速移動目標能可靠識別,能同時識別6-600個目標,以滿足不同應用領域的使用要求。
(5)良好的安全性和抗干擾性。本產品已通過嚴格的電磁兼容、干擾、騷擾等方面的性能測試。
(6)環境適應性強。本產品可以自由調整信號的覆蓋范圍以滿足每個具體應用的特殊要求,控制范圍在1-10米之間可以任意調節,包括從高速大范圍的讀卡區域到低速小范圍的讀卡區域,對安裝環境的要求低。
(7)高保密性。本產品每張電子標簽標識卡有一個唯一的識別代碼,這個代碼不可能被重新編碼或修改。在工作過程中,電子標簽標識卡發出的是一種唯一的復合編碼的識別號,經過解碼的復合信號必須含有正確的卡號加密信息,從而達到高度保密。
(8)通信簡單快捷。電子標簽標識卡被信號激活后只發射自身唯一的卡號,不需要復雜的讀寫、反復的校驗等繁瑣程序,通信操作簡單、快捷,便于系統的網絡連接。
(9)集成度高、兼容性好。本產品提供標準的接插件,閱讀分站可以直接掛接在煤礦安全生產監控系統中。
(10)便于安裝和維護。本產品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研發產品,系統產品(含模塊)已全部在國內生產,不需要大量的維護,安裝費及維護費用低,售后服務快捷方便。
二、 煤礦井下人員監測及跟蹤管理系統
2.1系統設計原則
1) 實現煤礦井下作業人員進出的有效識別和監測監控,使管理系統充分體現“人性化、信息化和高度自動化”,實現數字礦山的目標。
2) 為煤礦管理人員提供人員進出限制、考勤作業、監測監控等多方面的管理信息,一旦發生安全事故,通過該系統立刻可以知道該作業面工作人員及其數量,保證搶險救災和安全救護工作的高效運作。
3) 系統設計的安全性、可擴容性、易維護性和易操作性。
2.2系統設計依據
1) GB3836.1/ GB3836.2/ GB3836.4
2) MT209-1990《煤礦通信、檢測、控制用電工電子產品通用技術要求》
3) Q/SJC 001-2001《煤礦井下人員監測及跟蹤管理系統標準》
2.3系統設計特點
1) 高度自動化。系統能自動檢測井下坑道人員經過該監測點的時間、地點信息,并自動實現對人員的考勤作業、統計及監測管理。
2) 先進的通信系統。安裝在煤礦井下各通道的無線信息采集設備,實時將采集到的信息傳送到井下專用處理傳輸分站,并通過井下現場總線實時向地面的網絡服務器傳送相關人員通過的數據,整個過程無需人為干預。
3) 完備的數據統計與信息查詢軟件。系統軟件具備專用數據庫管理系統,包括工人通過坑道的信息采集和統計分析系統,考勤作業的統計與管理分析系統,顯示并打印各種統計報表資料,為高層管理人員的查詢與管理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4) 系統的安全、穩定、可靠性設計。系統產品采用坑道壁掛式設計,保證系統在惡劣的環境下能連續正常運轉,并提供斷電后2小時的供電電源。
5) 完善的異常情況(包括無卡非法進入、無效卡、失效卡、黑名單卡進入)報警呼叫系統配置。
2.4系統設計方案
本系統遵循“統一發卡、統一裝備、統一管理”的原則,按準許上崗人員和班組實行“一人一卡”制,該電子標簽標識卡可視為“上崗證”或“坑道準入證”。具體方案:
1) 煤礦生產單位在井下坑道、作業面的交叉道口安裝讀寫器。
2) 煤礦生產單位向下井工作人員頒發并裝備電子標簽標識卡(標識卡要求隨身攜帶在腰帶上或貼在礦燈帽內)。
3) 系統數據庫記錄該電子標簽標識卡所對應人員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齡、性別、所屬班組、所屬工種、職務、本人照片、有效期等基本信息。
4) 生產單位對該電子標簽標識卡進行授權后即生效。授權范圍包括:該員工可以準入的坑道或作業面。為防止無關人員和非法人員進入坑道或作業面,系統設置該卡準入坑道或作業面的時效管理模塊及卡的失效、報失等。
5) 進入坑道的工作人員必須隨身攜帶電子標簽標識卡,當持卡人員經過設置識別系統的地點時被系統識別,系統將讀取該卡號信息,通過系統傳輸網絡,將持卡人通過的地點、時間等資料傳輸到地面監控中心進行數據管理;如果采集的卡號無效、無卡或進入限制通道,系統將自動報警,監控中心值班人員接到報警信號,立即執行相關安全工作管理程序。
6) 坑道一旦發生安全事故,監控中心在第一時間內可以知道被困人員的基本情況,便于事故救助工作的開展。
7) 系統可自動生成考勤作業的統計與管理等方面的報表資料,提高管理效益。
2.5系統的基本構成及組件的功能
2.5.1井下采集傳輸設備
井下采集傳輸設備由動態目標識別分站(讀寫器)構成的人員信息采集設備和人員信息處理軟件組成。其中:
1)井下人員信息采集設備主要是采集人員通過的時間、地點信息,由動態目標識別分站、礦用阻燃雙絞線通信電纜、礦用阻燃電源電纜組成,其組成見下面框圖:
隔爆兼本安型動態目標識別器
礦用阻燃雙絞線通信電纜
礦用阻燃電源電纜
接收天線
發射天線
2)煤礦井下人員信息處理傳輸專用分站由隔爆兼本安型電源(接入660V/380V/220V/127V電壓之一種) ,備用電池箱(UPS)和本安型動態目標識別分站組成。動態目標識別分站讀取人員信息,同時將重碼的信息進行判定和過濾,接受地面中心站輪循訪問并向地面中心站傳送所采集到的人員編碼信息;傳輸距離不小于20KM。備用電池箱(UPS)是停電后提供2小時的供電電源。其組成見下面框圖:
隔爆電源
人員信息傳輸處理板
不間斷電源
井下人員信息處理傳輸分站設備
礦用阻燃電源電纜
礦用阻燃雙絞線通信電纜
2.5.2地面人員監測管理部分(井上設備)
地面人員監測管理部分由KCT3數據通信接口、HUB、監控主機(含監控管理軟件)、UPS電源、打印機、網絡終端等組成。其中通信接口是將井下的差分同步二相碼信號轉換為監控計算機RS232串口信號;HUB用于地面設備網絡連接;監控計算機(含人員監測管理軟件)及數據庫,實現對信息的自動化管理目標,在計算機屏幕上直觀動態顯示井下人員的分布情況,使管理層一目了然;UPS電源主要為了在交流電源停電后繼續維持系統設備正常運行;打印機主要用來打印機人員監測管理報表;網絡終端主要是人員監測信息的網上共享。
其組成見下面框圖:
2.9系統技術參數
2.9.1地面監控軟件
系統容量:按64臺分站設計
通訊方式:差分同步二相碼
傳輸波特率:2400bps
通訊距離:<=20Km
巡檢周期:小于26S
處理內容:煤礦安全生產監控、人員跟蹤定位管理
網絡平臺:以太網
操作系統:WIN98/XP/2000
數據庫:SQL SERVER
2.9.2數傳接口
電源電壓:井下660V/127 VAC/50Hz ;地面220VAC/50Hz
通訊方式:差分同步二相碼
傳輸波特率:2400bps
通訊距離:<=20Km
與計算機通訊:RS232
隔離電壓: ≤1500V
防爆型式:礦用本質安全型
2.9.3人員跟蹤定位分站
輸入電壓:21VDC
發射頻率:132.3KHz或915MHz
接收頻率:315MHz或915MHz
識別區域:≮9m(1m-10m可調)
同時識別目標個數:6-600個
輸入端口:4個(模擬量和開關量傳感器可任意互換)
通訊方式:差分同步二相碼
傳輸波特率:2400bps
通訊距離:<=20Km
傳感器輸入信號:模擬量200-1000Hz;開關量1/5mA
傳感器距分站距離:2Km
斷電輸出:8路無源觸點
備用電源:可連續工作2小時
防爆型式:本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