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成功案例  >  汽車  >  正文

德國羅伯特·博世為汽車零件添加RFID標簽

作者:RFID世界網收錄
來源:漢豐網
日期:2014-08-11 10:44:32
摘要:德國羅伯特·博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博世”)洪堡工廠生產線的特殊之處在于,所有零件都有一個獨特的射頻識別碼,能同沿途關卡自動“對話”,從而提高整個生產效率。鑒于它是對“工業4.0”技術的有效應用,這套系統獲得了今年德國汽車工業協會頒發的物流獎。

  一箱箱汽車發動機零部件堆成了“高樓”。綠燈閃亮,樓梯口“吐”出一盒零件,隨著傳輸帶抵達終端。工人師傅把它擺上行李架。在那里,它將同更多的零件一起運送到裝配工廠的“公交站”,然后卸進“超市”,等待裝配……德國羅伯特·博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博世”)洪堡工廠生產線的特殊之處在于,所有零件都有一個獨特的射頻識別碼,能同沿途關卡自動“對話”,從而提高整個生產效率。鑒于它是對“工業4.0”技術的有效應用,這套系統獲得了今年德國汽車工業協會頒發的物流獎。

  給每個產品貼上智能身份證,讓不同地域生產的零部件無縫對接

  在洪堡物流中心,記者看到,工人每拿出一盒零件,就把記錄著產品信息的“看板條”夾到一個長方形塑料夾里。這個夾子被粘貼在盒子上,夾子底部有一塊射頻識別碼——這盒零件的身份證。每經過一個生產環節,讀卡器會自動讀出相關信息,反饋到控制中心進行相應處理。比如,運貨卡車載著它駛出物流中心,5000米外的裝配工廠即獲知了動態;裝配工人把它端上生產線前,物流中心和供應商就知道:該補貨了。

  記者參觀的生產線主要裝配柴油發動機的噴油器,該噴油器外體和內部的頂桿由不同的供應商提供,兩個零部件樣品上各印刷著一個二維碼,是供應商出廠時提供的。博世負責“工業4.0”戰略的經理安德里亞斯·穆勒說,這樣做是為了加快可視化管理。給單個產品件貼標簽,二維碼比射頻碼方便。但每一盒這樣的零部件,博世都會給它一個射頻身份。

德國羅伯特·博世為汽車零件添加RFID標簽

  作為一種無線電通信技術,射頻識別的原理并不復雜。穆勒說,“工業4.0”的核心是“物聯”。給產品貼智能標簽有幾種方式:條形碼、二維碼、射頻碼和傳感器。條形碼和二維碼必須進行近距離掃描,容易受水和化學品等腐蝕,而RFID射頻碼可以穿透各種介質快速讀取。在洪堡工廠引入的射頻碼系統需幾十萬歐元,但卻是值得的。使用射頻碼系統之前,工人需要在電腦上手動掃描和輸入相關信息,不僅繁瑣而且容易出錯。新系統投入使用后,工廠庫存減少了30%,生產效率提高了10%,由此節約的資金可達幾千萬歐元。使用射頻碼也使得整個產品流程的控制更加透明化、實時化。目前博世在全球十家工廠每個月掃描200萬個射頻碼。

  穆勒說,應用射頻碼系統最大的難點,就是如何將新技術融入原有流程,進行標準化生產。給每一個零配件都貼上智能標簽,不管這些零配件是哪里生產的,原來會哪種“方言”,進入流程后就必須說彼此能聽懂的“普通話”。

  2010年,德國聯邦經濟與技術部牽頭20家零部件供應、整車生產和物流相關企業,開展在汽車生產鏈條中普及射頻碼的示范項目。該項目為期3年,政府和企業共同出資4600萬歐元。其中戴姆勒集團給運送汽車發動機的集裝箱安上射頻識別碼,在不同國家的工廠實現了無縫對接。

  在人機關系上,人是問題解決者,職業培訓和學術教育邊界趨于模糊

  生產更加智能后,人怎么辦?記者注意到,博世的噴油器裝配生產線有兩條線同時運行,一條是全自動化生產線,另一條由15名工人同機器人“混搭”而成,自動化生產線的組裝速度稍高于人工。生產線負責人蒂姆·迪厄多內說,廠方曾設想只用自動化生產,但發現在很多精細環節機器的出錯率很高。不過,隨著生產更加智能化,人工的使用有可能會縮減,“畢竟你要給工人發工資,但機器不用”。但洪堡工廠柴油系統部門主任蒂斯·特拉普先生持不同意見,他強調,發展智能化系統的目的不是為了減少人力,而是提高生產效率,把人力轉移到更加靈巧和復雜的工序中去。

  在談到人和機器的關系時,德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教授迪特里夫·齊爾克對本報記者表示,人始終能在智能生產中找到一席之地,因為人是整個生產體系中最靈活的一部分。齊爾克主持開發了一套智能示范生產線,能根據待加工產品的內部信息,在沒有人工干預的情況下,自動決定灌裝藍色、黃色或紅色肥皂水。在他眼中,“工業4.0”的生產方式是這樣的:工廠收到客戶在互聯網訂購的產品,無需改造生產線,便可立即按照客戶的個性化要求制造。也就是說,工廠像積木那樣,可以被輕松拆解,然后組合成一種新的形式。

  齊爾克指出,智能化工廠時代,工人的存在絕非是去完成機器剩余的手工工作:“他們將成為問題解決者,在工廠中穿行,觀察一切是否運轉正常。”他強調,這意味著人才培養的方式也需要相應改變,職業培訓和學術教育的僵硬邊界將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