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和自動識別技術
作者:佚名
來源:RFID世界網
日期:2006-04-18 10:18:28
摘要:物流企業應用無線數據采集和網絡技術進行倉儲、運輸管理的關鍵是:射頻識別技術與企業資源管理系統ERP實現無縫連接。它已成為評價其功能的重要指標,也是企業實施供應鏈管理或物流一體化管理的重要基礎。ERP系統如不能有效生成無線數據采集器傳入的數據,大量繁瑣的基礎數據將不能高速、準確地輸入ERP系統,物流企業將很難有效地實施快速響應。
企業與ERP
近年來,我國許多企業開始嘗試從MRPⅡ到ERP的轉變。海爾、聯想等著名企業因此獲益。但是,由于我國企業的管理水平參差不齊,所以我國企業實施ERP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
目前,我國已實施ERP的部分企業感到其應用效果并不理想。我認為,這是由于兩個主要方面的問題造成的:一是企業現代管理意識較差;二是企業信息化水平低且普遍缺少信息化設施,信息傳輸速度緩慢,基礎數據輸入量過大,人工操作方式速度慢,且極易出錯。 現代管理意識差是所有企業一直都在注重解決的問題,屬于企業的“軟件問題”,需要對管理層人員進行系統地培養。而信息化程度低,信息化設備、設施落后,則屬于企業的“硬件問題”,需要資金的投入和技術設備的更新、改造。如,實施ERP需要大量基礎數據的采集和分析,這是傳統的手工錄入和傳輸操作所不能實現的。而自動識別技術的應用從根本上克服了這一難題。通過自動識別系統對各種標簽數據進行采集和處理,不但極大地提高了操作速度,而且有效地避免了由于數據量大、層次結構復雜而出現的重復錄入及操作失誤所造成的數據錯誤,同時極大地提高了物流活動的效率,保障了信息采集的準確性,為ERP決策系統提供了準確的信息保障。
在實際業務流程中,人工數據錄入的出錯率是相當驚人的。據某著名ERP軟件廠提供的數據,醫藥企業在單據人工錄入時的差錯率達到5%~10%。而應用自動識別技術可以大大減少這種差錯。提高數據處理速度,事際上是增強了ERP系統的使用價值。企業數據采集的自動化遠不止簡單地使用數據采集設備,其復雜程度甚至可以看成是一次業務流程重構。如果能夠最大限度發揮數據采集自動化的優勢,它帶來的業務改觀是相當巨大的。這并不是說自動識別技術自身有多神奇,其功效在于它是企業信息系統的催化劑,能促進信息流高效、暢通地流動。自動識別技術本身并不直接創造價值,它需要其他技術的配合。這些技術涵蓋了管理信息系統、網絡技術、計算機技術、實用軟件、操作系統等多個方面。計算機管理技術的普及和企業對數據采集技術的依賴,促進了自動識別技術的發展,無線識別技術應運而生。
無線數據采集系統
一個無線數據采集系統功能應包括以下幾個部分:條碼標簽、射頻識讀標簽、無線識讀設備、網絡、信息處理和存儲系統。
企業的信息化管理是利用自動識別技術,對企業業務流程的全過程進行數據跟蹤的管理信息系統。它充分滿足了企業對物料準備、生產制造、倉儲運輸、市場銷售、售后服務、質量控制等諸方面的信息管理需求。以倉庫的實際業務操作為例,每次收貨任務都必須對送貨的單證進行審核,以確認所收貨物與計劃數量相符合。在傳統的倉儲方式下,這種審核只能由業務人員和倉庫管理人員共同在場的情況下,進行手工錄入、核對、制表,業務員的處理能力再強也必須在計算機上逐個驗證、確認、更改系統數據。這種操作無形中成為了倉儲業務流程中的一個瓶頸。
采用無線數據采集和網絡技術,95%以上的人工操作都可通過無線識別系統完成,并最大限度地在工作現場就地、實時、快速、準確地輸入、查詢和更新系統數據,同時采用高效的客戶/服務器方式在本地進行數據審核,使得系統響應迅速、快捷。通過計算機數據還可自動編排收貨、取貨、出貨、裝運計劃以及人力資源計劃。無線數據終端以實時方式與服務器進行數據傳輸,數據從無線數據終端發出,通過無線網絡到達倉儲中心主機,再通過互聯網或專用網,進入物流中心服務器,服務器將指令數據通過原路徑返回到無線終端。所有數據都以 TCP/IP通訊協議傳輸。可以看出,操作員在數據終端上獲得的所有數據都在第一時間進入后臺數據庫,亦即無線數據終端將數據庫信息系統延伸到每一個操作員的手中。由于具有完整的數據接口,避免了不必要的數據重復輸入和因此而造成的錯誤,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使用無線網絡技術后,任何一個配有無線手持終端的操作員都可以直接在手持終端上,向業務中心的主機發出請求,要求驗證送貨單據的合法性。
采用無線數據采集和網絡技術,除對收貨作業進行管理外,還適用于倉庫的其他管理環節。 在物流倉儲中心的每個存貨單元(如托盤、貨品)都貼有一個無線識讀標簽。服務器系統天線安置在庫房內,安裝間隔為10~50米。服務器系統天線每隔一段時間發出控制信號,貼附于貨物單元上的標簽依系統天線的指令被激活,驅動射頻識別標簽通過標簽內天線按規定的時間間隔發送含有貨物信息的信號。系統天線或操作者手中的手持無線終端都可接收這些信號,辨認幾米范圍內存貨的位置、種類和數量,終端以無線方式將該商品標簽信息,通過無線網絡和互聯網絡實時傳輸到物流中心的主機上,自動輸入中心數據庫,物流中心管理者可隨時掌握所有庫存狀況。
自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貨運使用的集裝箱都是通過國際標準 ISO 6346中確定的字母、數字標志進行識別的。這種識別碼由四個字母即貨主編碼、六位數字序列號以及一位檢測數字組成,印在集裝箱箱體的固定位置處,如:ABZU 001……234……3…… 。
世界上有近1000萬個集裝箱都是依據這個標準標識。因此,所有集裝箱都擁有自己唯一的識別號。但是,將集裝箱標志手工記錄并輸入到物流中心服務器的過程中是極易出錯的,有高達30%的識別碼被錯誤地輸入過一次。若將集裝箱標識號制成射頻標簽,使用射頻數據采集器自動讀取集裝箱的射頻標簽數據,可有助于解決此類問題。從集裝箱上讀取的數據通過無線發射方式同步傳至系統主機。根據ISO10374標準,集裝箱數據標簽內可存儲下列信息:(1)貨主編碼,序列號和檢測數字;(2)集裝箱長度,高度和寬度;(3)集裝箱類型;(4)總重量和空箱重量。 使用射頻數據采集,在消除出錯、提高效率的同時,可極大地降低操作者的勞動強度,削減企業辦公成本。
下面以一個自動化倉庫為例,介紹射頻識讀系統對貨品全程監控的運作過程。
1. 發貨方向物流中心傳遞所發貨物的信息。發貨方利用電子數據交換系統(EDI),將要發送貨物的全部信息,如集裝箱標志、貨物種類、批號、數量、規格、收貨方地址、出貨時間等傳遞給物流中心。信息經處理后,輸入到系統主機數據庫中,成為日后貨物入庫時的核查資料。同時,計算機系統自動安排好待存貨位以及貨物出庫排程。
2. 貨物入庫。 貨物到庫后,操作員使用手持無線射頻終端,對集裝箱標志進行掃描,將貨主信息發送給系統主機,計算機根據指令自動調出該集裝箱內貨物資料,并傳回操作員。由于集裝箱內貨物上有二級識讀標簽,操作員掃描二級識讀標簽并與貨物資料進行核對。準確無誤后,安排貨物放至預留好的貨位上,操作員將所有操作信息發送回系統主機,自動生成入庫單和應收賬款憑證,并在系統中剔除貨物已占用的貨位部分。
3. 在庫管理。貨物入庫后,貨物數量、貨位的變化可隨時在無線射頻終端的監控之下。若客戶以EDI方式通知物流中心有部分貨物要提前出庫,計算機系統會自動排定車輛、凍結相關貨物資料并向操作員發出指令(出庫單)。操作員根據計算機給出的出庫貨物 “貨號”,進行出庫操作。操作結束后,系統自動將出庫單發回系統主機數據庫,數據庫進行動態更新,扣除已出貨數量,形成新的庫存記錄。
4.貨物出庫。按客戶的指定時間,物流系統自動安排好運輸設備并通過EDI向收貨企業提供發貨通知,出貨產生的貨款到賬后將出庫指令(出庫單)發給操作員,操作員根據“貨號”進行出庫操作。貨物出庫后,系統計算機自動將出庫貨物全部存儲信息備份,并從數據庫中清除。出庫作業中數據流程如下圖所示。
若貨物的運輸由物流中心自營車隊完成,可利用自動跟蹤技術對貨物進行全程監控,司機使用手持具有無線發射功能的送貨信息識讀器(DIAN)和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實時將貨物在途信息傳回中心計算機系統中,客戶可隨時登陸企業網站或打電話到呼叫中心,查詢貨物的運送情況,直至貨物到達客戶手中。
可以說,射頻識別系統完成了倉儲作業中包括貨物的收貨、放置、揀貨、移庫、盤點、出庫、運輸以及儲運設備和人員方位控制等的全過程。實踐正明,射頻識別技術具有明顯的先進性和實用性,如:(1)提高物流反應的時效性;(2)提高物流中心的作業效率;(3)交互式信息模式使操作指令、確認與糾錯一體化完成;(4)減少文件處理工作,實現無紙化辦公;(5)提高在庫貨品資料的正確性。
自動識別技術的先進性和實用性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一些大型的商業、物流、制造、軟件公司紛紛把目光轉到自動識別技術,其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ERP和自動識別技術
物流企業應用無線數據采集和網絡技術進行倉儲、運輸管理的關鍵是:射頻識別技術與企業資源管理系統ERP實現無縫連接。它已成為評價其功能的重要指標,也是企業實施供應鏈管理或物流一體化管理的重要基礎。ERP系統如不能有效生成無線數據采集器傳入的數據,大量繁瑣的基礎數據將不能高速、準確地輸入ERP系統,物流企業將很難有效地實施快速響應。
我國著名的家電跨國企業海爾集團在此已經邁出了成功的一步,在專業物流設計公司、RFID供應商及德國SAP的共同努力下,RFID已成功地與SAP R/3 ERP系統實施了無縫連接,用于零部件立體倉庫的管理,所有零部件的出入庫信息,都可由貨物托盤上的標簽和搬運設備上的無線信息采集器,同步傳送到海爾物流的計算機管理系統中,為海爾物流管理的自動化、智能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過程如左圖所示。
自動識別技術是供應鏈管理的技術基礎,是物流管理現代化、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和競爭力的重要技術手段,其發展前景不可低估。
近年來,我國許多企業開始嘗試從MRPⅡ到ERP的轉變。海爾、聯想等著名企業因此獲益。但是,由于我國企業的管理水平參差不齊,所以我國企業實施ERP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
目前,我國已實施ERP的部分企業感到其應用效果并不理想。我認為,這是由于兩個主要方面的問題造成的:一是企業現代管理意識較差;二是企業信息化水平低且普遍缺少信息化設施,信息傳輸速度緩慢,基礎數據輸入量過大,人工操作方式速度慢,且極易出錯。 現代管理意識差是所有企業一直都在注重解決的問題,屬于企業的“軟件問題”,需要對管理層人員進行系統地培養。而信息化程度低,信息化設備、設施落后,則屬于企業的“硬件問題”,需要資金的投入和技術設備的更新、改造。如,實施ERP需要大量基礎數據的采集和分析,這是傳統的手工錄入和傳輸操作所不能實現的。而自動識別技術的應用從根本上克服了這一難題。通過自動識別系統對各種標簽數據進行采集和處理,不但極大地提高了操作速度,而且有效地避免了由于數據量大、層次結構復雜而出現的重復錄入及操作失誤所造成的數據錯誤,同時極大地提高了物流活動的效率,保障了信息采集的準確性,為ERP決策系統提供了準確的信息保障。
在實際業務流程中,人工數據錄入的出錯率是相當驚人的。據某著名ERP軟件廠提供的數據,醫藥企業在單據人工錄入時的差錯率達到5%~10%。而應用自動識別技術可以大大減少這種差錯。提高數據處理速度,事際上是增強了ERP系統的使用價值。企業數據采集的自動化遠不止簡單地使用數據采集設備,其復雜程度甚至可以看成是一次業務流程重構。如果能夠最大限度發揮數據采集自動化的優勢,它帶來的業務改觀是相當巨大的。這并不是說自動識別技術自身有多神奇,其功效在于它是企業信息系統的催化劑,能促進信息流高效、暢通地流動。自動識別技術本身并不直接創造價值,它需要其他技術的配合。這些技術涵蓋了管理信息系統、網絡技術、計算機技術、實用軟件、操作系統等多個方面。計算機管理技術的普及和企業對數據采集技術的依賴,促進了自動識別技術的發展,無線識別技術應運而生。
無線數據采集系統
一個無線數據采集系統功能應包括以下幾個部分:條碼標簽、射頻識讀標簽、無線識讀設備、網絡、信息處理和存儲系統。
企業的信息化管理是利用自動識別技術,對企業業務流程的全過程進行數據跟蹤的管理信息系統。它充分滿足了企業對物料準備、生產制造、倉儲運輸、市場銷售、售后服務、質量控制等諸方面的信息管理需求。以倉庫的實際業務操作為例,每次收貨任務都必須對送貨的單證進行審核,以確認所收貨物與計劃數量相符合。在傳統的倉儲方式下,這種審核只能由業務人員和倉庫管理人員共同在場的情況下,進行手工錄入、核對、制表,業務員的處理能力再強也必須在計算機上逐個驗證、確認、更改系統數據。這種操作無形中成為了倉儲業務流程中的一個瓶頸。
采用無線數據采集和網絡技術,95%以上的人工操作都可通過無線識別系統完成,并最大限度地在工作現場就地、實時、快速、準確地輸入、查詢和更新系統數據,同時采用高效的客戶/服務器方式在本地進行數據審核,使得系統響應迅速、快捷。通過計算機數據還可自動編排收貨、取貨、出貨、裝運計劃以及人力資源計劃。無線數據終端以實時方式與服務器進行數據傳輸,數據從無線數據終端發出,通過無線網絡到達倉儲中心主機,再通過互聯網或專用網,進入物流中心服務器,服務器將指令數據通過原路徑返回到無線終端。所有數據都以 TCP/IP通訊協議傳輸。可以看出,操作員在數據終端上獲得的所有數據都在第一時間進入后臺數據庫,亦即無線數據終端將數據庫信息系統延伸到每一個操作員的手中。由于具有完整的數據接口,避免了不必要的數據重復輸入和因此而造成的錯誤,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使用無線網絡技術后,任何一個配有無線手持終端的操作員都可以直接在手持終端上,向業務中心的主機發出請求,要求驗證送貨單據的合法性。
采用無線數據采集和網絡技術,除對收貨作業進行管理外,還適用于倉庫的其他管理環節。 在物流倉儲中心的每個存貨單元(如托盤、貨品)都貼有一個無線識讀標簽。服務器系統天線安置在庫房內,安裝間隔為10~50米。服務器系統天線每隔一段時間發出控制信號,貼附于貨物單元上的標簽依系統天線的指令被激活,驅動射頻識別標簽通過標簽內天線按規定的時間間隔發送含有貨物信息的信號。系統天線或操作者手中的手持無線終端都可接收這些信號,辨認幾米范圍內存貨的位置、種類和數量,終端以無線方式將該商品標簽信息,通過無線網絡和互聯網絡實時傳輸到物流中心的主機上,自動輸入中心數據庫,物流中心管理者可隨時掌握所有庫存狀況。
自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貨運使用的集裝箱都是通過國際標準 ISO 6346中確定的字母、數字標志進行識別的。這種識別碼由四個字母即貨主編碼、六位數字序列號以及一位檢測數字組成,印在集裝箱箱體的固定位置處,如:ABZU 001……234……3…… 。
世界上有近1000萬個集裝箱都是依據這個標準標識。因此,所有集裝箱都擁有自己唯一的識別號。但是,將集裝箱標志手工記錄并輸入到物流中心服務器的過程中是極易出錯的,有高達30%的識別碼被錯誤地輸入過一次。若將集裝箱標識號制成射頻標簽,使用射頻數據采集器自動讀取集裝箱的射頻標簽數據,可有助于解決此類問題。從集裝箱上讀取的數據通過無線發射方式同步傳至系統主機。根據ISO10374標準,集裝箱數據標簽內可存儲下列信息:(1)貨主編碼,序列號和檢測數字;(2)集裝箱長度,高度和寬度;(3)集裝箱類型;(4)總重量和空箱重量。 使用射頻數據采集,在消除出錯、提高效率的同時,可極大地降低操作者的勞動強度,削減企業辦公成本。
下面以一個自動化倉庫為例,介紹射頻識讀系統對貨品全程監控的運作過程。
1. 發貨方向物流中心傳遞所發貨物的信息。發貨方利用電子數據交換系統(EDI),將要發送貨物的全部信息,如集裝箱標志、貨物種類、批號、數量、規格、收貨方地址、出貨時間等傳遞給物流中心。信息經處理后,輸入到系統主機數據庫中,成為日后貨物入庫時的核查資料。同時,計算機系統自動安排好待存貨位以及貨物出庫排程。
2. 貨物入庫。 貨物到庫后,操作員使用手持無線射頻終端,對集裝箱標志進行掃描,將貨主信息發送給系統主機,計算機根據指令自動調出該集裝箱內貨物資料,并傳回操作員。由于集裝箱內貨物上有二級識讀標簽,操作員掃描二級識讀標簽并與貨物資料進行核對。準確無誤后,安排貨物放至預留好的貨位上,操作員將所有操作信息發送回系統主機,自動生成入庫單和應收賬款憑證,并在系統中剔除貨物已占用的貨位部分。
3. 在庫管理。貨物入庫后,貨物數量、貨位的變化可隨時在無線射頻終端的監控之下。若客戶以EDI方式通知物流中心有部分貨物要提前出庫,計算機系統會自動排定車輛、凍結相關貨物資料并向操作員發出指令(出庫單)。操作員根據計算機給出的出庫貨物 “貨號”,進行出庫操作。操作結束后,系統自動將出庫單發回系統主機數據庫,數據庫進行動態更新,扣除已出貨數量,形成新的庫存記錄。
4.貨物出庫。按客戶的指定時間,物流系統自動安排好運輸設備并通過EDI向收貨企業提供發貨通知,出貨產生的貨款到賬后將出庫指令(出庫單)發給操作員,操作員根據“貨號”進行出庫操作。貨物出庫后,系統計算機自動將出庫貨物全部存儲信息備份,并從數據庫中清除。出庫作業中數據流程如下圖所示。
若貨物的運輸由物流中心自營車隊完成,可利用自動跟蹤技術對貨物進行全程監控,司機使用手持具有無線發射功能的送貨信息識讀器(DIAN)和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實時將貨物在途信息傳回中心計算機系統中,客戶可隨時登陸企業網站或打電話到呼叫中心,查詢貨物的運送情況,直至貨物到達客戶手中。
可以說,射頻識別系統完成了倉儲作業中包括貨物的收貨、放置、揀貨、移庫、盤點、出庫、運輸以及儲運設備和人員方位控制等的全過程。實踐正明,射頻識別技術具有明顯的先進性和實用性,如:(1)提高物流反應的時效性;(2)提高物流中心的作業效率;(3)交互式信息模式使操作指令、確認與糾錯一體化完成;(4)減少文件處理工作,實現無紙化辦公;(5)提高在庫貨品資料的正確性。
自動識別技術的先進性和實用性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一些大型的商業、物流、制造、軟件公司紛紛把目光轉到自動識別技術,其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ERP和自動識別技術
物流企業應用無線數據采集和網絡技術進行倉儲、運輸管理的關鍵是:射頻識別技術與企業資源管理系統ERP實現無縫連接。它已成為評價其功能的重要指標,也是企業實施供應鏈管理或物流一體化管理的重要基礎。ERP系統如不能有效生成無線數據采集器傳入的數據,大量繁瑣的基礎數據將不能高速、準確地輸入ERP系統,物流企業將很難有效地實施快速響應。
我國著名的家電跨國企業海爾集團在此已經邁出了成功的一步,在專業物流設計公司、RFID供應商及德國SAP的共同努力下,RFID已成功地與SAP R/3 ERP系統實施了無縫連接,用于零部件立體倉庫的管理,所有零部件的出入庫信息,都可由貨物托盤上的標簽和搬運設備上的無線信息采集器,同步傳送到海爾物流的計算機管理系統中,為海爾物流管理的自動化、智能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過程如左圖所示。
自動識別技術是供應鏈管理的技術基礎,是物流管理現代化、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和競爭力的重要技術手段,其發展前景不可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