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物聯網路在何方
上海世博會的召開,內嵌RFID(射頻識別)芯片門票的使用,廣州亞于會RFID技術應用于賽馬,海關安檢,是物聯網技術在現實中一次次大規模應用,也讓人們感受到物聯網風潮來襲。
物聯網概念不是憑空出現的,它是傳統IT領域的延伸和集成。所謂物聯網,是在計算機互聯網的基礎上,利用RFID、無線數據通信等技術,構造一個“物物相連的互聯網”,如今物聯網產業被認為是繼計算機和互聯網之后的第三次信息技術革命,成為國家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目前,國內許多企業紛紛搶灘物聯網,緊鑼密鼓地開建物聯網產業鏈。
1 從物聯網事件看其發展現狀
1.1 中國物聯網的發展之路
2009年 8月7日:溫家寶總理在無錫點“物聯網”之火;
2009年 8月24日:全球最大電信服務商——中國移動總裁在臺灣高調宣布“物聯網”將成為未來發展重點;
2009年 9月11日:中國正式組建傳感器網絡標準工作組;
2009年10月27日:工信部長李毅中撰文“物聯網提高到戰略性新型產業。”;
2009年11月3日:溫總理在人民大會堂提出“要著力突破傳感網、物聯網關鍵技術,使之成為信息社會的發動機”;
2009年11月12日:江蘇省中科院和無錫市組建“中國物聯網研究發展中心”,省長、院長和書記之間高調出席;
2009年12月23日:物聯網火炬手——劉海濤,當選CCTV年度經濟人物創新獎;
2009年12月27日:溫家寶總理再次強調物聯網“決定國家未來”的高度;
2010年 1月12日:北京市市長郭金龍調研物聯網產業時指出,發展物聯網技術,提高首都信息化應用水平;
2010年1月16日:吳邦國在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調研;
2010年1月23日:海爾發布世界首款“物聯網冰箱”,可辨認食品相關信息;
2010年1月25日:工信部正式批準無錫高新區為國家電子信息(傳感網)示范基地;
2010年3月3—9日:十幾位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分別提出把物聯網作為國家戰略新型產業;
2010年4月16日:長城戰略咨詢發布,至2020年物聯網將超過5萬億的規模;
2010年4月23日:南京郵電大學物聯網學院2010年開始招收本科生;
2010年5月18日:大唐電信、中科院和無錫地方共同發起50億的“中國物聯網產業基金”;
2010年6月8日:中國物聯網標準聯合組在京成立。胡錦濤主席在雙院院士大會上指出“加快發展物聯網技術,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
2010年7月9日:北京物聯網關鍵應用技術工程研究中心成立;
2010年7月26日:無錫人民醫院物聯網院士工作站揭牌;
2010年7月27日:山西省舉行物聯網報告會,省委書記主持;
2010年8月10日:成都雙流基地8個物聯網項目落戶,協議投資60億;
2010年8月9日:無錫物聯網總投資111億,已進入小規模應用;
2010年8月10日:我國提出的首個物聯網國際規范(集裝箱——RFID貨運標簽系統)發布;
2010年8月16日:國家物聯網產業發展研究院落戶鹽城;
2010年11月18日:RFID廣泛應用于廣州亞運會
1.2 物聯網應用的地區分布
(1)物聯網會議分布圖
新技術及新產業需要人推進,需要人們了解。各地論壇、展會、峰會、講座都會涌現,并且會不斷發展和持續。且看一年來“物聯網”會議分布圖。共有近二十個城市召開過會議,有些地方更是召開過多次、這些城市分別是:無錫、北京、上海、深圳、天津、西安、呼和浩特、太原、成都、濟南、哈爾濱、濰坊、濟寧、武漢、廣州、廈門、長沙、重慶、杭州。
(2)物聯網產業園(基地)分布圖
產業界必須關注產業發展,這也是“物聯網”的最終目標。且看全國物聯網產業基地(園區)分布圖。據不完全統計,共有13個省市已經規劃了物聯網產業基地或園區,分別是:無錫、成都、南京、蘇州、上海、深圳、重慶、太原、江陰、邯鄲、福州、銀川、濰坊。
(3)物聯網產業聯盟分布圖
由于物聯網的多樣性和上下游關連,各地也相繼成立了十個產業聯盟,分別是:無錫、北京、武漢、西安、南京、成都、蘇州、天津、常州、鄭州。
2 中國物聯網與國外相差多遠
據權威機構樂觀估計:2011年—2015年,物聯網在重點領域,投資額將達1.5萬億元,非農就業崗位超800萬個;2016年—2020年,重點領域投資額預計超3萬億元,非農就業崗位增加1700萬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部副研究員王忠宏未曾沉浸在巨大的前景中。他在12月10日舉行的中關村物聯網產業發展論壇上闡述,“一些城市、企業盲目跟風,一哄而上”,“高端傳感器生產能力缺乏,核心芯片制造工藝和技術不成熟,中間件、開發環境和應用軟件等開發薄弱”。這些觀點在物聯網產業界權威雜志M2M Magazine的數據統計中得到了驗證:2009年,全球物聯網發展100強,81個在北美,18個在歐洲,亞太地區只有1個,且不在中國。
美國權威咨詢機構FORRESTER預測,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聯的業務,跟人與人通信的業務相比,將達到30比1,因此,“物聯網”被稱為是下一個萬億級的通信業務。對于中國制造產業來說,物聯網是一次很大的機遇。但我國的物聯網產業發展水平還相對落后,物聯網核心技術起步晚、產業發展基礎薄弱、應用基礎相對落后。目前,對于物聯網相關的核心知識產權,中國真正擁有的并不多,很多基礎核心技術大多來自于國外,例如芯片、傳感器等基礎硬件基本上是依賴進口,本土企業缺乏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中國物聯網產業與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在日本,物聯網技術已經廣泛應用在家電、安防、公共交通等眾多領域。
支點網指出:從國外物聯網發展的經驗來看,盡管政府高度重視,物聯網產業的發展還是要以企業為主導和中心,從應用需求出發進行研發、推廣。目前,制約我國物聯網產業發展的因素有三方面,首先,行業標準缺失。建立物聯網的行業標準、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不僅具有戰略意義,也是處理物聯網發展中產生問題的依據。目前,國內不同行業的相關技術和產品沒有統一的標準,產品存在很大差異,無法實現真正的互聯互通。而真正有效的物聯網要有規模性,只有具備了規模,才能使物品的智能發揮作用。各種標準為解決物聯網應用大規模產業化的矛盾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有利于產業鏈中各單位實現明確的分工,在統一的標準體系下推進物聯網的研究、開發、集成和應用。其次,缺乏相應的支撐技術和成本過高。比如,在物聯網的數據采集環節,中國缺乏相應的技術,造成過高成本,從而會制約整個行業的發展速度。第三,缺乏成熟的商業環境,企業需要來自市場需求的動力和良好的商業營運模式,而目前物聯網還未有清晰的商業模式,未得到使用者的認可。
3 中國物聯網路在何方
“一些企業想投資物聯網,但對什么是物聯網還沒弄清楚;一些企業想方設法要打物聯網的牌,但技術基礎非常薄弱。”在王忠宏看來,中國物聯網要認清自己的現狀,光靠“忽悠”沒有前途。
王忠宏分析,近年來,物聯網技術發展具有較好基礎,但核心技術突破不夠。高端傳感器生產能力缺乏,核心芯片制造工藝和技術不成熟,中間件、開發環境和應用軟件等開發薄弱,應用層研發起步晚,大部分分散于低端層次,尚處于跟蹤階段,整體解決方案能力不足,一些核心技術,產品和裝備依賴進口。
產業鏈初步形成,存在龍頭系統集成商缺乏等薄弱環節。在傳感器的環節和系統集成環節,缺乏擁有系統集成能力和整體解決方案的雄厚實力,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及大型服務商,中小企業為群體的產業配套體系不完善。
網絡安全管理不斷加強,但信息安全形勢令人擔憂。目前,在信息管理手段、網絡安全基礎設施建設、民眾的網絡安全意識培養等方面,跟不上信息網絡發展步伐,造成信息安全保護水平較低。隨著物聯網應用推廣,網絡安全保障以及信息安全保護等問題將會更加突出。
標準建設不斷加強,但缺乏統一完整體系。現有標準比較零散,缺失或不統一,標準的制定與使用的應用結合還不夠,與國際標準融合存在一定差距。
盡管存在一系列問題,毋庸置疑的物聯網被是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領域的第三次革命和世界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王忠宏表示,“現在有一個說法叫做時間窗口。抓住了時間窗口,就會為我們帶來新的機會。”
日前,有媒體消息,“十二五”期間,物聯網重點投資智能電網、智能交通、智能物流等十大領域。“十二五”期間,智能電網的總投資預計達2萬億元,居十大領域之首。預計到2015年,將形成核心技術的產業規模2000億元。據悉,按照原定的時間表,物聯網“十二五”規劃將在元旦前后出臺。
“戰略思路和實踐間有必然聯系,不是忽悠。”北京市經信委科技標準處處長林紹福認為,“推進物聯網發展,基礎設施一定要先行。大家群起而上,傳感網滿天飛,共性東西沒有統籌好,到了一定程度再統籌難度就大了。”形成政府市場互動模式,中關村的物聯網產品及解決方案產生了示范效應。
自2009年以來,中關村快速集結科技資源優勢,新建了一批與國家戰略相關的新興產業聯盟,包括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智能電網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等。12月10日,中關村發展集團對物聯網核心企業進行的“集群投資”,意圖是打通物聯網產業鏈的上、中、下游關鍵節點。
立足現實,王忠宏認為,物聯網的發展要做到“1236”,即一大關鍵,兩大重點,三個結合,六大支撐。
一大關鍵:形成政府與市場互動市場化的盈利模式。
物聯網是新生事物,母親攙扶和哺乳,老師精心教育,它才能長大。物聯網前期發展,需要政府支持。但從長遠來講,物聯網要學會自己走路,不要長期躺在搖籃里。
兩大重點:一個是技術創新,第二個是應用牽引。
加強技術創新力度和創新文化建設,鼓勵技術路線多元化發展,發揮好產業聯盟作用,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推動中央與地方創新的緊密結合,力爭在關鍵技術、核心技術盡快取得實質性突破。
重視應用牽引,培育市場需求,在實踐中完善提高技術水平。同時,提高技術水平,降低產品成本,減少技術風險,擴大市場推廣應用。
三個結合:國際合作與扶持國內企業成長相結合,統籌規劃與調動各方積極性相結合,大企業與中小企業的共同發展相結合。
六大支撐:組織體制,人才,標準,法律法規,產業鏈配套,資金。
物聯網發展不能“霧里看花”。“北京在物聯網產業上形成了一定優勢。這里有一流的研發力量,企業貫穿物聯網產業鏈各個環節。我們有潛力走在前面。”中科院電子研究所研究員夏善紅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