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應用看物聯網發展前景
作者:馬一丁
來源:中國電子商情
日期:2011-05-24 16:40:13
摘要:隨著物聯網概念的火爆,一些智能識別、傳感器網絡、RFID等專業公司在資本市場上受到熱捧,相關行業的股票也行情看漲。
每一次經濟危機,都會催生一些新技術,或者新概念。2009年最火爆的概念當屬物聯網了。“物聯網”被稱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雖然物聯網在一些垂直行業的應用已經存在了若干年,但一直僅限于小范圍的應用,并沒有得到業界的重視。2009年物聯網概念在多個重要場合得到業內領先公司和多個國家領導人的強調,也使得這一概念立即成為業內熱門的話題,相關公司都希望在這一領域開拓新的市場機會。隨著物聯網概念的火爆,一些智能識別、傳感器網絡、RFID等專業公司在資本市場上受到熱捧,相關行業的股票也行情看漲。
在不久前進行的In-stat2009物聯網大會上,與會專家在圓桌論壇上與聽眾分享了物聯網發展的趨勢。In-stat的分析師討論了物聯網的三個特征:多種多樣的數據采集端,無處不在的傳輸網絡,智能化的后臺處理。論壇嘉賓,華為戰略部總監劉南杰對此做出總結:“物聯網需要發展 ‘端、管、云’三個方面的技術,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是形成統一的行業標準。”
物聯網是否能夠成為2010年電子行業新的增長點?與會嘉賓普遍保持謹慎態度。目前RFID、智能卡、傳感器等技術雖然已經非常成熟,但僅僅數據采集只能形成一個個信息孤島,遠遠達不到“物聯網”的要求。物聯網的核心是要形成物與物(M2M)、物與人的網絡,這一點更需要通信設備廠商和運營商的積極參與和推動。In-stat的分析師表示:“物連智慧網絡的核心是云計算,云計算從根本上改變了原有的互聯網結構,將計算能力從個人終端向服務端聚合,弱化了端的概念,提高了計算資源的整體利用率。隨著全球物聯網的發展,云計算被賦予了更廣的定義:從連接計算資源到連接所有的人和機器。”
運營商從自身角度更加關注應用的發展,中國移動通州分公司總經理紀涌表示:“物聯網技術實現并不難,重要的是找到殺手級應用,否則很難形成產業規模。”未來1~3年有哪些物聯網概念的應用值得期待呢,與會專家與聽眾分享了下面一些應用:
RFID
物聯網概念中談到最多的還是RFID的應用。RFID目前有很多頻段和標準,最為常見的是集中在13.56MHz頻段和 900MHz頻段的無源射頻識別標簽應用。短距離識別方面通常采用13.56MHzHF頻段,而該頻段又包含若干標準,比如較早的香港八達通卡采用的是 SonyFelica標準,較新的方案多采用ISO/IEC14443TypeA或TypeB的智能卡標準,比如中國第二代身份證采用了TypeB標準,國內許多城市的公交地鐵卡也多采用ISO/IEC14443標準。此外,還有比14443距離更遠的IS015693標準也是在13.56MHz頻段。未來幾年該短距離識別技術有望在政府身份識別、小額支付、銀行信用卡等領域迎來更多的發展機會。
900MHzUHF頻段的RFID遵循ISO18006標準,多用于3m~10m的遠距離識別,比如車輛管理、鐵路運輸、倉儲物流、門禁、產品防偽等應用領域。隨著ISO18006的EPC標準的完善,以及標簽成本的不斷降低,UHF頻段的應用也將越來越廣泛,有業內人士甚至提出UHF頻段有望替代HF頻段上的許多應用。
根據ABI研究公司最新的數據顯示,RFID市場在2009年和2010年之間應該也可以看到11%的增長率。
如果去除衰退嚴重的汽車產業的數字,增長率會躍升至16%。如果能利用云計算的力量,更好的利用各種RFID終端的信息并整合多種業務模式,將會發掘出更多的殺手級應用。
智能三表
智能三表,既智能水表、智能暖氣表和智能電表,是物聯網概念的另一個熱門應用。以智能電表為例,就實現方案來說,計量部分需要考量的因素包括精度、可靠性、防竊電、有功/無功功率測量等因素,可通過最新的半導體技術得以改善。而傳輸標準和運營體系方面涉及的技術更加復雜,也就是在物聯網的“管”和“云”部分,需要企業和國家相關機構加快研發進度,對產品生命周期、改造成本、可升級性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考慮。
目前國家電網已經采用雙向傳輸的電力線標準,第一批智能電表的招標工作也在近期結束。而就智能水表和智能暖氣表來說,可通過GPRS、CDMA等無線通信標準進行無線抄表,甚至也可以采用zigbee、藍牙、wifi等標準進行人工無線抄表。由于中國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性,居住密度差異也很大,相關研究機構應該考慮采用何種方案更加合理。
按照國家電網的規劃,2009年-2010年是智能電網規劃試點階段,而智能水表和智能暖氣表項目也在相關部門的規劃中,未來幾年將具備很大的發展空間。
個人健康應用
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關注健康問題,個人健康設備市場將迎來快速發展期。目前常用的個人健康狀況電子監測設備主要包括電子秤、人體脂肪分析儀、電子體溫計、血壓計和心率監測儀等。這些設備都起到了對身體健康狀況監測的作用,可以看做是一個個的傳感點,但并沒有形成網絡,如果能在醫院建立一個局端,然后通過各種傳輸方式將個人健康信息傳輸到局端,并通過“云”進行智能管理和監測,這對個人健康監測無疑是劃時代的變革。
這聽起來像是天方夜譚,實際上已經在美國軍隊中得以使用。美國大兵使用的單兵生命體征監測(WPSM)系統是一套基于采集、傳輸、存儲、分析士兵生理數據的無線傳感網絡,它可以收集和監測包括人體的體溫、脈搏、血壓、呼吸、承受壓力的情況、睡眠情況、身體的姿勢、所能承受的工作強度等生命體征信號。同時,當士兵受傷或者極度疲勞時,它還能將士兵的狀況報告給指揮官和醫務兵。
雖然在未來1~3年也許看不到這個市場有多大發展,但從現在開始做前期的研發,在未來市場爆發時將有機會搶占先機。
數字家庭互聯
數字家庭互聯是個熱炒多年的概念,現在也與物聯網概念結合起來。由于處于成本敏感的消費電子領域,受價格的影響較大,此外標準問題困擾多年,國內市場表現一直不溫不火。不過隨著閃聯標準逐漸被業內所認可,該領域有望出現更多的機會。
除了以上談到的一些應用,還有GPS定位、移動互聯網等技術也可以與物聯網概念結合起來。用美國一位教授的話來說,到第三代互聯網,地球上每一粒灰塵都可以擁有一個IP。因此,光光解決傳感技術還遠遠不夠,只有從“端、管、云”三個方面統一協調發展,才能讓物聯網真正從一個概念走入產業化進程。
在不久前進行的In-stat2009物聯網大會上,與會專家在圓桌論壇上與聽眾分享了物聯網發展的趨勢。In-stat的分析師討論了物聯網的三個特征:多種多樣的數據采集端,無處不在的傳輸網絡,智能化的后臺處理。論壇嘉賓,華為戰略部總監劉南杰對此做出總結:“物聯網需要發展 ‘端、管、云’三個方面的技術,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是形成統一的行業標準。”
物聯網是否能夠成為2010年電子行業新的增長點?與會嘉賓普遍保持謹慎態度。目前RFID、智能卡、傳感器等技術雖然已經非常成熟,但僅僅數據采集只能形成一個個信息孤島,遠遠達不到“物聯網”的要求。物聯網的核心是要形成物與物(M2M)、物與人的網絡,這一點更需要通信設備廠商和運營商的積極參與和推動。In-stat的分析師表示:“物連智慧網絡的核心是云計算,云計算從根本上改變了原有的互聯網結構,將計算能力從個人終端向服務端聚合,弱化了端的概念,提高了計算資源的整體利用率。隨著全球物聯網的發展,云計算被賦予了更廣的定義:從連接計算資源到連接所有的人和機器。”
運營商從自身角度更加關注應用的發展,中國移動通州分公司總經理紀涌表示:“物聯網技術實現并不難,重要的是找到殺手級應用,否則很難形成產業規模。”未來1~3年有哪些物聯網概念的應用值得期待呢,與會專家與聽眾分享了下面一些應用:
RFID
物聯網概念中談到最多的還是RFID的應用。RFID目前有很多頻段和標準,最為常見的是集中在13.56MHz頻段和 900MHz頻段的無源射頻識別標簽應用。短距離識別方面通常采用13.56MHzHF頻段,而該頻段又包含若干標準,比如較早的香港八達通卡采用的是 SonyFelica標準,較新的方案多采用ISO/IEC14443TypeA或TypeB的智能卡標準,比如中國第二代身份證采用了TypeB標準,國內許多城市的公交地鐵卡也多采用ISO/IEC14443標準。此外,還有比14443距離更遠的IS015693標準也是在13.56MHz頻段。未來幾年該短距離識別技術有望在政府身份識別、小額支付、銀行信用卡等領域迎來更多的發展機會。
900MHzUHF頻段的RFID遵循ISO18006標準,多用于3m~10m的遠距離識別,比如車輛管理、鐵路運輸、倉儲物流、門禁、產品防偽等應用領域。隨著ISO18006的EPC標準的完善,以及標簽成本的不斷降低,UHF頻段的應用也將越來越廣泛,有業內人士甚至提出UHF頻段有望替代HF頻段上的許多應用。
根據ABI研究公司最新的數據顯示,RFID市場在2009年和2010年之間應該也可以看到11%的增長率。
如果去除衰退嚴重的汽車產業的數字,增長率會躍升至16%。如果能利用云計算的力量,更好的利用各種RFID終端的信息并整合多種業務模式,將會發掘出更多的殺手級應用。
智能三表
智能三表,既智能水表、智能暖氣表和智能電表,是物聯網概念的另一個熱門應用。以智能電表為例,就實現方案來說,計量部分需要考量的因素包括精度、可靠性、防竊電、有功/無功功率測量等因素,可通過最新的半導體技術得以改善。而傳輸標準和運營體系方面涉及的技術更加復雜,也就是在物聯網的“管”和“云”部分,需要企業和國家相關機構加快研發進度,對產品生命周期、改造成本、可升級性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考慮。
目前國家電網已經采用雙向傳輸的電力線標準,第一批智能電表的招標工作也在近期結束。而就智能水表和智能暖氣表來說,可通過GPRS、CDMA等無線通信標準進行無線抄表,甚至也可以采用zigbee、藍牙、wifi等標準進行人工無線抄表。由于中國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性,居住密度差異也很大,相關研究機構應該考慮采用何種方案更加合理。
按照國家電網的規劃,2009年-2010年是智能電網規劃試點階段,而智能水表和智能暖氣表項目也在相關部門的規劃中,未來幾年將具備很大的發展空間。
個人健康應用
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關注健康問題,個人健康設備市場將迎來快速發展期。目前常用的個人健康狀況電子監測設備主要包括電子秤、人體脂肪分析儀、電子體溫計、血壓計和心率監測儀等。這些設備都起到了對身體健康狀況監測的作用,可以看做是一個個的傳感點,但并沒有形成網絡,如果能在醫院建立一個局端,然后通過各種傳輸方式將個人健康信息傳輸到局端,并通過“云”進行智能管理和監測,這對個人健康監測無疑是劃時代的變革。
這聽起來像是天方夜譚,實際上已經在美國軍隊中得以使用。美國大兵使用的單兵生命體征監測(WPSM)系統是一套基于采集、傳輸、存儲、分析士兵生理數據的無線傳感網絡,它可以收集和監測包括人體的體溫、脈搏、血壓、呼吸、承受壓力的情況、睡眠情況、身體的姿勢、所能承受的工作強度等生命體征信號。同時,當士兵受傷或者極度疲勞時,它還能將士兵的狀況報告給指揮官和醫務兵。
雖然在未來1~3年也許看不到這個市場有多大發展,但從現在開始做前期的研發,在未來市場爆發時將有機會搶占先機。
數字家庭互聯
數字家庭互聯是個熱炒多年的概念,現在也與物聯網概念結合起來。由于處于成本敏感的消費電子領域,受價格的影響較大,此外標準問題困擾多年,國內市場表現一直不溫不火。不過隨著閃聯標準逐漸被業內所認可,該領域有望出現更多的機會。
除了以上談到的一些應用,還有GPS定位、移動互聯網等技術也可以與物聯網概念結合起來。用美國一位教授的話來說,到第三代互聯網,地球上每一粒灰塵都可以擁有一個IP。因此,光光解決傳感技術還遠遠不夠,只有從“端、管、云”三個方面統一協調發展,才能讓物聯網真正從一個概念走入產業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