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金奎:推進企業信息化 促進RFID產業發展

信息產業部信息化推進司季金奎司長發言。
很高興參加這次有意義的大會。昨天各位專家分別從更個層面所作的精彩發言,內容十分廣泛。我想本次大會對推動中國RFID的發展,必將起到積極作用。
近年來,RFID技術可謂風光無限,成了不折不扣的"明星"技術,說明它的應用前景極為廣泛。從理論上說,在工業、商業、服務業中,凡是需要進行數據采集的每一個環節,都可以應用RFID技術。從服裝、零售商店物品的電子管理到貴重物品的防盜保護或資產管理;從車場與燃油設施的進出控制管理到道路橋梁的自動收費;從重要機 構或危險地點的個人進出控制到代替傳統的"打卡"的公司日常考勤;從在數控機床中刀具的自動識別到在柔性加工系統中進行過程控制;從體育比賽的時間記錄到家庭中防盜、犯罪活動的電子監控乃至車輛的防盜與監控系統等等,都可以發現RFID技術的身影。但不可否認,其熱點不是RFID技術本身,而是RFID在商品流通和供應鏈領域的應用才是真正的熱點所在。或者說,RFID技術的興起并不僅僅是因為它是一項新技術,而是因為這項技術已經開始成熟并逐漸具備了走向實際應用、節約流通成本、為企業帶來真正利潤的能力。
由此可以看出,RFID的發展原本也并非是孤立地發展起來的,它應該是伴隨著企業信息化的發展而發展的,對整個RFID產業的認識,也應該伴隨著對企業信息化認識的深入而不斷深入,更進一步說,RFID技術的推廣應用在現階段面臨的一系列問題,也應該置于企業信息化發展的大環境中去尋找解決方法。我這里所說的企業,是廣義的概念。它既包括制造企業,也包括流通企業,也包括商業服務類企業。眾所周知,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是中國黨和政府為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所作出的重要戰略決策,被當作是覆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舉措。其中推進企業信息化是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什么叫企業信息化?從本質來說,就是信息技術在企業生產和管理過程的廣泛應用。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國的企業信息化工作已經起步很早。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我國部分企業就開始了計算機的應用,如沈陽飛機制造廠早在1964年就開始了應用計算機進行殲擊機零部件的和機床改造,這應該算是最早的應用了。到了70年代初,我國計算機應用已逐步由單項應用向綜合應用擴展,如長春一汽1972年就采用國產計算機和符號指令編程技術進行刀具設計、機床編程、計劃編制及定額管理等。到了80年代初,就有沈陽第一機床廠等少數機械制造企業開始引進物料資源管理軟件(MRP)。80年代后期,北京第一機床廠等機械制造企業又引進并應用了制造資源管理軟件(MRPⅡ)。90年代中期,計算機輔助技術(CAD、CAE、CAM等)和MIS系統在一些大型企業逐漸得到廣泛應用,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效。到了90年代后期,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互聯網的應用日漸廣泛,各種用于企業管理的軟件和系統(如ERP、CRM、SCM等)逐漸推出,信息技術在企業的應用進入了一個嶄新階段,而RFID技術作為一種可以實時、方便、準確地采集并且及時有效地進行傳遞物流數據信息的先進技術,首先就在物流信息化中發揮了突出的作用。
從RFID的歷史來看,一方面應用需求的驅動促進了RFID技術的發展,另一方面RFID技術的成功應用反過來又極大地促進了應用需求的擴展。從技術角度說,RFID技術的發展主要體現在若干關鍵技術的突破。從應用角度來說,RFID技術的發展,目的還是為了不斷滿足日益增漲的應用需求。
今天大家除了談到RFID技術的應用前景和需要改進的方面之外,談的最多的就是RFID的標準問題。由于歷史的原因,目前RFID存在兩個技術標準陣營,一個是總部設在美國的Auto-IDCenter,另一個是日本的UbiquitousIDCenter(UID)。前者的領導組織是美國的EPC(電子產品代碼)環球協會,旗下有沃爾瑪集團等100多家歐美的零售流通企業,同時有IBM、微軟、飛利浦等公司提供技術研究支持。后者主要由日系廠商組成,有日本電子制造廠商、信息服務企業和印刷公司等,總計也達到了350多家。 由于兩大陣營得到了不同的廠商支持,因而國際標準采納何種標準,勢必會影響各個廠商的市場份額,進而影響產業鏈各個環節的積極互動合作。在RFID的規模應用進程中,如何協調各大廠商利益,制定統一的技術規范,肯定要比解決單純的技術問題復雜得多。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作為制造業出口大國,中國必須要在標準制定過程中有發言權,否則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中國企業勢必像VCD、DVD一樣,重蹈繳納高額專利費的老路。
中國政府在推進信息化建設的同時,非常重視標準化工作。去年,國家發改委等九部委共同發布了《關于促進我國現代物流業發展的意見》,該文件明確了物流標準化是一項基礎性建設,要納入國家重點支持的范疇。今年上半年國家還將召開全國物流工作會議,布置落實九部委文件精神。
與此同時,科技部、信息產業部和國信辦等政府有關機構都在"十一五"規劃中加進了物流信息標準化的內容。
在這些措施中,我們都能看到信息化是與標準化緊緊地結合在一起的,以標準化的要求整合、改造業務流程,以信息化技術固化新的標準,落實先進的管理制度是符合中國國情的物流信息標準化之捷徑。
下面我從企業信息化的角度,對RFID未來的發展提幾點看法,就教于各位專家。
第一,我認為,企業信息化是一個動態過程,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這條原則在RFID的發展上同樣適用。盡管進入今年之后,我們發現有關RFID的各種活動多了起來,規模化的應用也開始出現,但除了基礎設施和配套設備已經不是大問題以外,其他問題差不多依然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可想而知,RFID雖然已有50多年的歷史,但要真正成為主流,依然需要時間。近期中國RFID市場可能還會處于概念炒作階段,描述美妙前景的比踏踏實實做應用和開發的要多。希望有條件的企業應該把RFID列入5年或10年的技術規劃和信息化發展規劃中去。
第二,標準要先行。RFID其實早在1948年就已被發明出來,那么為什么直到上個世紀末它才逐漸被人們認識呢?因為它一直在等待大規模的商用和制造成本的降低,更重要的是在等待統一標準的出臺。坦率地說,和WLAN的標準之爭相同,既然芯片業的重鎮目前仍在美國,我們就不能不預先設想到中國標準的最后出路問題。常言道:鑒往而知來者,方可無虞。我們應該接受以往的教訓,盡快研究制定RFID的國家標準,然后盡快調動可能調動的企業力量投入大規模研發生產,盡快研發"殺手級"應用,推動RFID的普及,否則又將為時晚矣。
第三,關鍵在應用。前面我講過,RFID目前在企業信息化尤其是物流信息化領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從長遠來看,RFID作為一種新興技術,絕不是僅僅用于物流領域,在制造業乃至農業等領域,同樣有著廣闊的前景。比如說,我們信息化推進司今年的一項重點任務就是積極推進農業信息化,也就是說,推進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糧食存儲、加工以及農產品流通、農業管理過程以及農村社會服務等方面的廣泛應用。促進信息技術企業研發、生產適用于農業領域各個環節的信息設備、軟件,同時采取不同方式組織推廣,為中國的"三農"服務。這其中,RFID的應用自然也是應有之義。我手上的一些資料顯示,近年來,瘋牛病、口蹄疫等嚴重地影響了人們的身體健康,美國、歐洲、澳大利亞等都建立了全國性的動物識別系統,并且有了比較完善的技術標準。歐盟、美國等發達國家還要求對出口到當地的食品都必須能夠進行跟蹤和追溯,并出臺了相關的規定。歐盟要求從2004年起在歐盟范圍內銷售的所有食品都能夠進行跟蹤與追溯,否則就不允許上市銷售。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FDA)也要求在美國國內和外國從事生產、加工、包裝或掌握人群或動物消費的食品部門于2003年12月12日向FDA進行登記,以便進行食品安全跟蹤與追溯。在國外,RFID應用于動、植物的跟蹤已經是一個很巨大的市場。中國加入WTO后,我們將會有更多的食品出口到歐盟、美國等國家,為了避開技術壁壘,促進我國食品質量的提高,增加食品的國際競爭力,需要實施食品跟蹤與追溯,隨著國內農場的自動化水平的提高,研究應用于現代農作物種植農場、加工廠、現代畜牧養殖廠的RFID管理系統無疑將是一個新的商機。
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企業國際化進程的加快,為我國RFID 業的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機遇。電子標簽技術和產業化的發展,關鍵在于應用,作為現在及未來世界制造重要基地的中國,肯定將是世界RFID應用的最大市場,這個市場給我們帶來的機遇是難以估量的。從政府的角度來講,我認為應該盡快出臺有關RFID的技術和產業化政策,協調各主管部門的工作,避免低水平的重復,形成合力,推動我國RFID技術和產業化的快速發展。從應用角度來看,應當以現代物流業為應用突破口,建立集國內外電子標簽、天線、中間件、讀寫器和網絡構架等產品和應用技術的應用示范工程,積累應用經驗,以應用推動我國電子標簽產業化的發展。
最后,希望與會的朋友們,充分認識我國目前信息化發展的良好環境,在信息化的實踐中堅持科學發展觀,不斷加深理解企業信息化的內涵,為中國RFID產業可持續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