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頻識別:RFID前端技術標準體系
世界排名第一的零售商沃爾瑪在2003年宣布,到2005年1月份時要求它前100大的供應商采用RFID技術,實現貨品自動識別,以繼續提高其供應鏈的管理能力。這也威脅到我國的零售商是否能繼續銷售自己的產品,因為有70%的貨品都是由中國廠商生產的,可見RFID識別技術的發展已經自下而上地被推動。
另外,還有諸如Target、Tesco、FDA、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等也宣布了其使用計劃。
RFID推廣受標準問題困擾
目前,世界一些知名公司各自推出了自己的很多標準,這些標準互不兼容,表現在頻段和數據格式上的差異,這也給RFID的大范圍應用帶來了困難。
目前全球有兩大RFID標準陣營:歐美的EPCglobal與日本的Ubiquitous ID Center(UID)。前者的領導組織是條碼與電子數據交換的編碼標準化組織EAN.UCC,旗下有沃爾瑪集團、英國Tesco等企業,同時有IBM、微軟、飛利浦、Auto-ID Lab等公司提供技術支持。后者主要由日系廠商組成。
歐美的EPC標準采用UHF頻段,為860MHz~930MHz,日本RFID標準采用的頻段為2.45GHz和13.56MHz;日本標準電子標簽的信息位數為128位,EPC標準的位數則為64位。
將RFID應用到供應鏈中還存在另外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如讀寫設備的可靠性、成本、數據的安全性、個人隱私的保護和與系統相關的網絡的可靠性、數據的同步等等,不解決好以上問題,肯定會制約RFID的進步,不過最近RFID相關的高層會議接連不斷,RFID技術的快速發展已呈燎原之勢。
RFID技術標準面面觀
通常情況下,RFID閱讀器發送的頻率稱為RFID系統的工作頻率或載波頻率。RFID載波頻率基本上有3個范圍:低頻(30kHz~300kHz)、高頻(3MHz~30MHz)和超高頻(300MHz~3GHz)。常見的工作頻率有低頻125kHz與134.2kHz、高頻13.56MHz、超高頻433Mhz、860MHz~930MHz、2.45GHz等。
RFID的低頻系統主要用于短距離、低成本的應用中,如多數的門禁控制、校園卡、煤氣表、水表等;高頻系統則用于需傳送大量數據的應用系統;超高頻系統應用于需要較長的讀寫距離和高讀寫速度的場合,其天線波束方向較窄且價格較高,在火車監控、高速公路收費等系統中應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供應鏈中的應用,EPC Global規定用于EPC的載波頻率為13.56MHz和860MHz~930MHz兩個頻段,其中13.56MHz頻率采用的標準原型是ISO/IEC15693,已經收入到ISO/IEC18000-3中。這個頻點的應用已經非常成熟。
而860~930MHz頻段的應用則較復雜,國際上各國家采用的頻率不同:美國為915MHz,歐洲為869MHz,而我國由于被GSM、CDMA等占用,目前仍然待定。
目前常用的RFID國際標準主要有用于對動物識別的ISO 11784和11785,用于非接觸智能卡的ISO 10536(Close coupled cards)、ISO 15693(Vicinity cards)、ISO 14443 (Proximity cards),用于集裝箱識別的ISO 10374等。有些標準正在形成和完善之中,比如用于供應鏈的ISO 18000無源超高頻(860Mhz~930Mhz載波頻率)部分的C1G2標準不久會正式推出,我國自己的國家標準最快在今年年末會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