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國標制定受產業制約
中國自動識別技術協會方面表示,頻段未劃分、標準待確立和產業基礎薄弱,這三大因素制約著RFID大規模應用。
2005年初,全球最大零售商沃爾瑪對RFID應用計劃的調整所帶來的社會效應并不能對中國國內的EPC和RFID應用市場帶來大的影響,EPC(產品電子代碼)和RFID(射頻識別技術)在05年依舊難以取得在商業物流供應鏈環節取得大規模應用的突破。
有關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條碼市場規模以每年35%的速度增長,但EPC在其中所在的比例不到1%,才剛剛起步。
"很難說,RFID會在什么時候能夠實現在大規模商業物流方面的應用。"1月26日,中國物品編碼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自動識別技術協會副理事長張成海對記者表示,EPC技術的載體采用了RFID技術的超高頻產品,但RFID超高頻應用在頻段還沒有確定;另一方面,許多標準化的工作沒做,包括基礎標準化的工作;同時國內的相關產業鏈還沒有形成,EPC和RFID用于商業物流方面的成本還好高。
目前,RFID在國內的應用普遍是基于低頻的應用,包括車輛管理、票證管理、門禁管理等領域的應用,而RFID在商業物流方面的大規模應用是基于超高頻段的。雖然ISO信息技術委員會已經將860-960之間的頻段作為全球開放頻段的統一標準。但是在國內,無線電委員會EPC和RFID所應用的頻段還沒有確定下來。而目前基于EPC、RFID方面的小規模試驗或應用主要是基于項目審核確定頻段的。
張成海認為,"只有當這些基礎性問題都得以解決之后,EPC和RFID的應用才可能快速發展起來,出現雪崩式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國內相關產業鏈不夠成熟,參與者少,缺乏產業應用刺激與推動正在成為制約RFID相關標準確立的一大障礙。"制定國家標準而沒有產業基礎是很難完成的。" 中國物流編碼中心秘書長謝穎表示。
據了解,與條碼技術相比,RFID技術還未形成成熟的產業鏈。目前國內只有5家制造商研究讀寫器,5家制造商在做封裝,2家芯片廠商在做芯片的研發,整個產業鏈上的制造商遠不夠成熟。
張成海的另一個身份是EPCglobal China的首席代表,總部位于布魯塞爾的EPCglobal是國際公認的RFID標準制定機構。據他介紹,目前中國自動識別技術協會已經組織成立了射頻工作組,跟蹤國際RFID技術的發展及標準化進程,并且完成了IS0/IEC18000國際標準的跟蹤、同步翻譯及國家標準草案的起草工作。同時,中國自動識別技術協會正在協助有關部門,希望頻段的劃分能在05年底前確定下來,而相關標準的制定也希望能夠逐漸推進。
而根據中國自動識別技術協會2005年的工作計劃,協會將在國家標準化委員會的領導下,完成有關標準和規范的制定包括二維條碼新碼制、ISO/IEC 18000國際標準以及條碼打印機規范與應用指南的制定。
另悉,2005年,EPCglobal China、中國自動識別技術協會將在6月22日,國際EPCglobal在京召開管理委員會的同期舉辦第三屆"國際EPC、RFID與物流網"的政府論壇及標準化應用論壇。11月,第十二屆國際自動識別技術展覽會也將在上海舉辦,同期舉辦的第四屆"國際EPC、RFID與物流網"高層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