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川:RFID依然路途漫漫
吸取WAPI的經驗教訓,盡快將RFID標準列入國家標準體系并給予強力支持,否則我們還將重蹈覆轍。
RFID其實早在1948年就已被發明出來,發明人是美國人Harry Stockman。那么為什么直到上個世紀末它才逐漸被人們認識呢?因為它一直在等待一種適合于它的無線基礎設施,因為它一直在等待大規模的商用,當然也在等待制造成本的降低,更重要的是在等待統一標準的出臺。
盡管進入今年之后,我們發現有關RFID的各種動作多了起來,規模化的應用也開始出現,但上述所有的等待除了基礎設施已經不是大問題以外,其他問題差不多依然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可想而知,RFID雖然已有50多年的歷史,但要成為主流,依然需要時間。專家給我們的建議是,企業應該把RFID列入5年或10年的技術規劃中去。
3月初,第三屆RFID全球年會在美國召開,中國標準似乎成了一個熱點,但我們必須認識到,和WLAN的標準之爭相同,既然芯片業的重鎮目前仍在美國,我們就不能不預先設想到中國標準的最后出路問題。
同樣在3月初,RFID Connect亞洲會議召開,會議集中討論了EPCGlobal提出的第二代RFID標準,所謂第二代標準,其實就是第一代的各種標準之間的互通性規范。盡管這種規范能夠有效減少各標準間的數據互用問題,但也從側面說明,目前統一各種標準而制定全球標準一事顯然尚未列入日程,各種標準勢力之間的激烈博弈還遠未展開。
說到RFID的規模化應用,總少不了要提到沃爾瑪,提到它在全球上千億美元、在中國120億美元的采購額。事實上,規模化應用并不僅只沃爾瑪一家,RFID也不僅限于供應鏈、倉儲或物流業。
RFID在學校、各類連鎖店、院校、醫院、軍隊……都有應用,一句話,凡是存在可移 動物體或人體的地方差不多都可以用到RFID。美國國防部之所以對此特別上心,也就在于它能夠有效地跟蹤各類武器、人員和軍事設施的移 動狀況,從而可以在戰爭中實時地掌握現場情況。試想,在可能牽涉到國家安全和軍事打擊力量的前提下,RFID標準之爭的激烈程度絕對不會亞于WLAN。
中國的RFID標準如果不想重蹈WAPI的覆轍,我們就應該接受教訓,盡快將中國標準加以完善后首先指定為國家標準,然后盡快調動可能調動的企業力量投入大規模研發生產,盡快研發“殺手級”應用推動RFID的普及,否則又將為時晚矣。
鑒往而知來者,方可無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