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行業動態  >  正文

懂得放棄才能活得更好——達實智能的“自主創新經”

作者:深圳特區報
日期:2007-03-04 11:42:15
摘要:懂得放棄才能活得更好——達實智能的“自主創新經”
關鍵詞:智能卡

深圳達實智能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公司從代理國外工業自動控制系統產品起家,進而從事國外大型控制系統產品的系統集成。1998年起,公司加大了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的開發,每年將銷售總額的10%投入新技術和新產品的研發,在智能建筑、數字社區、智能倉儲、工業燃燒控制等領域迅猛發展,至今已經成為國內知名的智能化整體解決方案供應商。

在10年的發展過程中,達實在科研成果的研究和成果的產業化方面取得了優秀的業績,并且在產學研結合、研發管理模式等方面探索出許多新鮮的經驗。

巧借外力闖出新路

在達實公司眾多的榮譽和資質獎牌中,有一塊“企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牌子格外引人注目。這是該公司多年來與高校緊密合作的一大成果之一。

達實公司初創時期,研發力量比較薄弱。在與母校合肥工業大學的老師在一次學術交流中,公司總裁劉磅突然意識到:高校科研力量雄厚,卻有許多成果束之高閣,企校合作空間無限!

合作,先從聯合培養工程碩士研究生開始。具體做法是:第一年,研究生在學校用1年左右時間完成校方要求的課程學習,確定研究方向及學位論文工作任務書。第二年,研究生進入達實公司,結合研究課題,進行為期1年左右的實踐鍛煉,公司從技術部為每位研究生選定一名經驗豐富的高級工程師為輔導老師,組成小組開展具體的課題的研究與系統的現場測試等任務。最后研究生回到學校完成論文撰寫及答辯等工作。

多年實踐下來,效果可用“多贏”來概括:學生收獲了寶貴的實踐經驗,企業留下了成果,學校則把觸角伸向產業。如今,與達實合作的大學,已經增加到11所,聯合培養的工程碩士達36人,工程博士3人。該公司的工程碩士、博士聯合培養中心也升格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這在廣東省自動化企業中還是第一家。

以聯合培養研究生為基礎,達實與各大學在建立了密切的研發合作關系,聯合攻關、共同舉辦學術研討會、資本合作……達實的產學研一體化之路越走越寬。

劉磅介紹說,目前公司的許多重大技術方案、重要的技術突破,都借助了高校的力量,產學研一體化所產生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效益達逾億元。

換個角度認識科研成果

在1999年的首屆高交會上,達實公司試著推出一個智能卡項目尋找合作伙伴,結果香港某大型集團相中該項目并注資1000萬元成立一家合資公司。這家合資公司發展順利,承攬了第二屆高交會的智能卡電子門票系統。

“這一成功嘗試使得我們對資本市場有了初步了解,不僅能夠從技術、市場的角度來看待研發成果的價值,還能以資本的眼光來認識其價值。”劉磅說。

從此,公司開始更加主動地向資本市場靠攏,于2000年吸納了清華大學研究院、深港產學研基地、深圳創新投、高新投、兗礦集團等一批新股東,進行了股份制改造。2003年,公司再次進行了新的增資擴股。

如今,蓬勃發展的達實公司,還在籌劃進一步的資本運作。劉磅稱,通過資本運作,不僅可提高品牌效應,進一步規范企業的治理結構,而且對公司的研發方向有顯著的導向作用。

創新研發管理模式

如何留住科技人才,是許多高科技企業老總最關心的問題,最常用的招數是高薪、股份。

這些招數,達實也用。不過,劉磅認為,高薪、股份、期權并不是萬能的,“高薪或股份,既是激勵的工具,也是制約的工具。如果想拉動科技人員加速往前跑,拉力要復雜得多,需要有更科學的激勵機制。”

為此,達實在研發中引進了通常只用在經營活動中的“PM項目管理”模式,即圍繞某一研發項目,成立專門的小組,公司管理層與項目組共同討論、設定目標,制定獎懲措施等。“這一模式的優點是,項目組成員能夠自愿地向他人宣告,愿意承擔各種名利的損失和收獲,給自己增加壓力,同時也是自我前行的動力。這比強行地給他們加壓,效果要好得多。”劉磅說。

“幸福就是在不斷地前進”,項目組的一位員工說,“我在研發的過程中,在項目組的團隊中不斷前進,就體會到了這種幸福。”

劉磅介紹,目前,達實圍繞基于工業以太網的現場級控制器方向,已經成立了三個研發項目組,通過這種“幸福”的方式,運轉效果良好。

忍痛割愛,是為了活得更好

在采訪中,劉磅還說了這么一件事:有個朋友,手頭有三個很好的科研成果,卻苦于資金不足,遲遲未能形成規模化生產,為此找劉磅商量怎么辦。劉磅給的建議是,選擇其中一個項目,堅持不懈地做下去,一定能成功!至于另外兩個成果,要么賣掉,要么先放著。

這種建議,可以說是劉磅是從達實的發展經歷及他自己多年實踐而得出的體會。劉磅說,達實公司初創時,手頭也有不少好的項目,當時公司里有人這個也想做,那個也想做。但劉磅在冷靜分析了公司的實力后,果斷決定重點進攻樓宇自動化這一領域,并集中力量投入,結果從一個小小的門禁卡起家,一步一個腳印地發展成為國內知名的智能化企業。

“許多中小型科技企業都想著做強做大,但往往一不小心,沒把企業做大,卻把事情做多了。”劉磅不無感慨地說,“有位外國企業家曾說過,中國企業總是有錢干幾件事,但卻沒足夠的錢干好一件事。這一點值得許多創業者深思。”

劉磅說,在深圳,許多企業都有一定的創新能力,成果也不少,但生了一大堆“孩子”,卻沒能力養。對這類企業,最好選擇一兩個些好的苗子,作為主業,專注做下去,把一些暫時養不起的“孩子”賣掉,這樣成功的幾率就大得多。“很多時候,企業在創新活動中要勇于忍痛割愛。只有這樣,才能活得更好。”劉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