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零售業的變與不變
顧客,在商場里可以通過電子標簽,了解到一條魚的底細:產自哪里、遺傳基因、對人何益;“智能購物車”,可以認出放入車里的物品并算出價格,只要走過結算通道付款即可;在“智能試衣間”里,試穿衣服不必穿上脫下,那里面的攝像頭和大屏幕,能幫人選出最合心意的衣服。
商場工作人員,再也不用操心貨物盤點的事了。在貨車入庫的瞬間,智能系統就已經開始清點。訂貨數量、實際進貨數量、貨架上貨物銷售情況,是否需要補貨等等情況,這些數據可以隨時在系統里查到。
這奇妙商場的奧秘就在于RFID(無線射頻技術)的應用。RFID系統的核心是一個很小的無線電芯片,可被應用于產品的標簽,之后使用讀取設備就可以得到相應的信息。它從生產及運輸過程為起點,可以追蹤到貨物在國際貨運線路上每一階段的狀態。
RFID是將引起零售業變革的原因。因為它帶來的不僅是方便,還改變了賣場的管理,從數據到財務到貨物安全到訂貨進貨再到服務人員,方方面面的管理都不同以往;它還加快了供應鏈的運轉速度,據統計,新技術的運用使貨物從出廠到擺上貨架的平均時間,從一個星期縮短為一天半。
麥德龍所展示的未來商店計劃,是零售企業與消費品IT業和服務業合作開發的創新零售技術,參與者還有美國的沃爾瑪和英國的德斯高。RFID技術已經在這幾個零售業巨頭的經營實踐中部分地運用起來。可以預期,要想參與未來零售業的競爭,裝備RFID或者相關技術最終將是不能回避的。
也許引領了行業的變革,也許適應了行業的變革,在技術上拔得頭籌的企業必然會走在同行前列。但零售業未來的競爭卻未必有根本的改變。技術裝備說到底是個可以學習的事情,管理手段也能學習先進。而合乎消費者的心思,應對各種業態的變化,卻是需要琢磨的。俯仰之間,高下便顯。
面對飄忽不定的消費心理,消費傾向截然不同的消費群體,幾乎沒有一種零售模式可能做到無往而不勝。沃爾瑪雖然是世界最大的零售企業,已經在中國市場鋪開了它海外最大的攤子,但它最重要的利潤直到現在還主要得自美國本土。它曾經依靠低價優勢在德國掀起不小的波瀾,但最終沒有贏得德國消費者,原因之一竟然是它熱情的購物指導。
沃爾瑪撤離德國零售市場,接手沃爾瑪的是德國零售巨頭麥德龍。此舉讓麥德龍名聲大噪。麥德龍旗下4種零售業態,哪種業態布防于哪個市場,根據就是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消費特點。麥德龍進入中國十幾年,到現在只引進了現購自運這一種業態,也就是自助批發業務,面對的是專業客戶。麥德龍一心一意走專業市場的路線,在東歐和中國都取得了不俗的業績;而它的高檔百貨商店則在西歐占據了一席之地。
盡管零售業在變,但怎么買東西,選擇權還在消費者手上。顧客即上帝的道理沒有變,但服務顧客的內涵卻發生了些許變化。變與不變,適者生存。(李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