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訪談報道  >  正文

揭秘日本信息服務業高速發展之道

作者:中計在線
來源:來源網絡(侵權刪)
日期:2007-03-04 11:45:44
摘要:進入21世紀以來,日本積極推進IT立國戰略,在信息產業領域,先后頒布了三項重大的國家戰略——e-Japan戰略、e-Japan戰略Ⅱ和u-Japan戰略。

1998年~2006年獲得P-MARK認證的企業數量

進入21世紀以來,日本積極推進IT立國戰略,在信息產業領域,先后頒布了三項重大的國家戰略——e-Japan戰略、e-Japan戰略Ⅱ和u-Japan戰略。這三個戰略緊密圍繞日本信息產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在不同時期的發展方針和重點,形成一個前后銜接、循序漸進的戰略體系:e-Japan戰略以寬帶化為突破口大力開展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為推動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打下良好的硬件基礎;e-Japan戰略Ⅱ以促進信息技術的應用為主旨,利用實施e-Japan戰略所創造的信息基礎設施,重點推進IT技術在醫療、食品、生活、中小企業金融、教育、就業和行政等7個重點領域的應用;u-Japan戰略前瞻性地抓住信息、通信技術發展的制高點,力圖通過實現“無所不在”的網絡社會,在更深的程度上和更廣的范圍內拓展信息技術的應用,使日本成為未來信息社會發展的楷模。這三大戰略,顯現出日本以信息技術應用為導向的新的信息產業發展思路。日本希望通過將最先進的IT技術應用于經濟社會生活,為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創造良好的IT應用環境。這一重大戰略轉變值得我們深入分析、借鑒。

e-japan:提升基礎建設

2000年,日本政府首先提出了《IT基本法》,作為日本所有IT政策的基礎,其后由隸屬于日本首相官邸的IT戰略本部提出了e-Japan戰略,希望能提升日本ICT領域整體的基礎建設。e-Japan戰略的目標是希望能于2005年在全日本建成有3000萬家庭寬帶上網及1000萬家庭超寬帶(30Mbps~100Mbps)上網的環境。此項目標在2003年提前實現,但寬帶的實際使用卻不盡如人意,DSL、Cablemodem和FTTH的實際使用量分別只占到設施能力的30%、11%和5%左右。兩年來貫徹 “e-Japan戰略”的主要成績是:互聯網用戶大幅度增加,實現了信息高速公路建設使3000萬用戶同時高速上網,其中1000萬用戶可同時超高速上網的目標;電子商務和電子政府的建設也取得了重大進展,ADSL用戶已達到700萬戶,月租金也是世界上最低廉的。

鑒于e-Japan戰略的第一期目標——IT基本建設已經完成,從2003年開始,e-Japan戰略的實施重點就轉向了第二期目標,即從基本建設轉向了積極改革日本的社會及經濟體系。

u-japan:構建安全網絡通道

2004年3月,日本總務省召開了“實現泛在網絡社會政策”懇談會,并于同年5月向日本經濟財政咨詢會議正式提出了u-Japan構想。在這一構想中,到2010年,日本將建成一個“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物品、任何人”都可以上網的環境。日本總務省希望通過u-Japan計劃的推動,帶動日本經濟的發展,其影響范圍包括了家電(指IA家電)市場、Ubiquitous網絡相關市場、制造業、商業、運輸業、金融保險業等多項產業。

日本總務省預計u-Japan在2010年可以為UbiquitOUS網絡相關市場創造高達87.6萬億日元的經濟效益,同時也會帶動其他市場高達120.5萬億日元的收入。此外預計截到2010年為止,整個u-Japan計劃可以為日本帶來449萬億日元的直接經濟效益及間接的611萬億日元效益。

u-Japan政策核心為:①基礎建設方面,2010年讓國民 100%能使用高速或超高速網絡;②ICT高效活用方面,2010年讓80%的國民能利用ICT解決需要的課題;③ICT利用環境方面,2010年讓80%的國民體驗到ICT有安全感。

《平成17年度ICT政策大綱》分為四大目標,各項目標與其具體措施分別如下:

1.實現隨時隨地都可以舒適地利用網絡的社會。為實現上述目標,有兩項重點工作要完成,分別為“實現全民可以舒適利用的網絡社會”及“國際合作”。前者主要的具體措施包括Ubiquitous網絡結構的研究開發,推動IA(智能型家電)網絡化,及強化IP基礎建設,推動區域政府電子化,推動沖繩成為國際信息特區,推動頻譜開放政策,研究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等。后者的具體措施包括推動亞洲寬帶計劃,建設亞洲寬帶平臺等。

2.實現可以持續創造新商業及服務的社會。此項目標下也有兩項重點工作,包括“新商業及服務的開發”及“提供高質量的電子化政府服務”。“新商業及服務的開發”的具體措施包括提出綜合性標準化政策,進行特定無線設備市場的調查,開發新一代區域信息平臺,推動獨創性的研究開發等。

3.實現任何人都可以安心且安全生活的社會。主要的重點工作有兩項,一是“確保ICT服務的安全性”,二是“通過ICT服務確保社會的安全”。在“確保ICT服務的安全性”方面,主要的措施有進行個人數據的保護及民眾信息安全的教育、信息安全技術的研究開發等。而在“通過ICT服務確保社會的安全”方面,分別在醫療、食品、區域安全方面提出了多項措施,主要的措施包括了RFlD(射頻識別)及電子標簽技術的研發和感應器技術的研發,推動遠距醫療、消防防災信息通信的網絡化,開發共享的防災信息系統等。

4. 實現充滿活力的社會。在此目標下設立了兩項重點工作,包括“建設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利用網絡的環境”及“促進知識/信息的創造及共享”。前者主要的推動措施包括支持老年人口及殘疾人使用ICT技術,推動公務人員成為遠程勞動工作者、研發網絡人機接口,推動易于使用的使用者界面、代理人技術的開發及實證、ICT人才培育,建構無所不在的學習環境,ICT及信息通信安全人才訓練費用的補助等。后者主要的推動措施有數字內容及流通支持技術的開發、網絡信息的檔案化等。

個人信息保護制度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隱私權保護以及安全性成為重要課題。如何有效保護個人信息的知曉權利、保證個人資料不被非法利用已成為有關部門的當務之急。日本從2005年4月開始實施“個人信息保護法”,制定了保護個人信息的基本原則及基本方針,明確了國家及地方公共團體的責任義務,同時規定使用個人信息的企事業應遵守的義務。

在個人信息保護法全面實施之前,1998年日本實施了一項關于個人信息保護的企業認定制度:對相關企業的活動給予保護隱私標記使用的認可,公司所擁有的所有關于個人的信息均被列為使用對象。獲得保證隱私標記認證的企業數,已經從1998年的55家,發展到今年8月的4989家。

背景資料: 洞悉日本信息產業五大機會

軟件工程技術

近年日本軟件開發技術日益多樣化,提高了系統開發項目的成功率以及軟件品質,不再基于經驗或者技巧,而是有意識地將基于定量數據的工程學手法導入到開發當中。軟件工程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根據日本JISA協會的調查,目前在估價方面,很多的企業依然采用經驗手法,真正采取功能點分析的工程學方法的企業還是少數。把有關軟件開發定量數據的收集以及工程學手法的確立作為目標,已經成為日本的國家產業政策之一。日本建立了軟件工程技術中心,以強化日本企業的軟件開發力。在文部科學省的EASE(Empirical Approach to Software Engineering)這個項目中,還開發了EMP項目監控工具,并且達到了開源化。

在歐洲國際安全規格IEC61508中,“形式的手法(Formal Method)”在軟件設計中得到推薦,主要用于嵌入式系統設計。

嵌入式軟件

嵌入式軟件已經成為數字化產品的核心。嵌入式軟件大量應用于家用市場、工業市場、商業市場、通訊市場和國防市場。隨著硬件技術的不斷革新、微電子技術的快速發展,芯片功能更加強大,硬件平臺的處理能力不斷增強,硬件成本不斷下降,產品體積越來越小,同時嵌入式軟件的可靠性、實時性、可維護性進一步提高。嵌入式軟件已成為產品的數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增值的關鍵性、帶動性技術。

日本的嵌入式軟件產業很發達,在汽車、手機、信息家電等這些信息現代化的電子機械產品當中,嵌入式的控制系統是決定產品價值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日本嵌入式系統的關聯產業達到59萬億日元的規模,占日本總體GDP496兆日元的11.9%。據估計,在日本嵌入式軟件技術人員的從業人數大約有193000人左右。另外嵌入式軟件的開發費用大約是2萬億7300萬日元,占嵌入式整體系統整個開發費用的40%左右。隨著對嵌入式軟件需求的不斷增加,對嵌入式軟件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但是從現狀來看,人才是供不應求的,現在大約有94000多技術人員的缺口,所以嵌入式軟件人才的培養成為當務之急。2005年5月,軟件工程技術中心發表了嵌入式開發技能標準(ETSS),制定了基礎、開發、管理3個范疇的技能基準,制定了9個職業12個專業領域的職歷基準以及對應于各領域的培訓指南圖,明確了嵌入式軟件人才應有的技能。

IT外包

根據IDC Japan公司的調查資料顯示, 2005年日本國內IT外包市場規模比2004年增長7%,達到1.7863萬億日元的規模,到2010年將達到2.4092萬億日元的規模。IT外包的最新動向就是以新建商業計劃或事業戰略的制定作為對象的BTO (Business Transformation Outsourcing)成為外包服務的新的形態。作為外包的形態,還有Internet網數據中心服務以及應用軟件的網絡提供服務等。除此之外,由于確保信息安全的需求在不斷增加,由此產生的對非法訪問等進行監控服務等的應用外包市場也在逐漸形成。

離岸開發

根據JISA的調查顯示,87%的企業都是以削減開發成本為目的的。當然日本技術人員的缺乏、中國企業的承接能力的提高,也是離岸開發業務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也應該看到,在不斷擴大的離岸開發的過程當中,也出現了不少拖延交貨期以及成本費用高等問題。即便是非常擅長兩國語言溝通的軟件工程師也很難將一些微妙的意思傳達給文化背景不同的外國人。因此在離岸開發當中,要求接包方能根據UML等國際標準進行記載,具有包括溝通技巧在內的較高的項目管理能力。

2005年日本的發包對象國中,中國承接的業務量最多,占71.5%,接下來是美國、澳大利亞、菲律賓。

RFID

RFID在日本國內作為一種能夠確保食品安全的跟蹤工具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同時它還可以應用在家電、服飾、書籍等眾多的行業里,今后幾年對RFID的需求還有爆發式的增長。根據日本總務省的估算,到2010年,RFID產業將達到31萬億日元。當前RFID在日本要想得到普及的最大瓶頸是價格和通信的標準化。現在應用RFID技術的標簽的價格是10日元到100日元左右。今后應該關注的問題的焦點是如何保護隱私權,如何防止侵害隱私這些安全性問題。

背景資料:2005年日本信息服務產業發展概況

(一)日本2001~2005年信息服務產業保持穩步增長

2005年日本信息服務產業銷售額為14.5萬億日元,約合1222.7億美元(按2006年10月18日的匯率折算),同比增長0.2%。

(二)2001~2005年日本軟件人才狀況

雖然日本的信息服務產業銷售額從2001年起保持連續增長,但軟件人才總額并沒有保持相應增長,一直穩定在57萬左右。從總體上看日本的軟件人才呈供不應求的特點。以嵌入式軟件開發為例,目前數碼家電等嵌入式軟件的需求不斷在擴大,從事嵌入式軟件的技術者約19.3萬人,軟件的開發費用約2.73萬億日元,目前存在9.4萬名技術人員的缺口。

(三)2005年日本信息服務產業構成概況

軟件服務在日本軟件與信息服務產業中占有重要位置。2005年僅承接軟件開發這一項的銷售額就占了當年產業總額的46.3%,再加上信息處理服務、承接系統等管理運營服務、數據庫服務等其它類型的服務,軟件服務的比例達到了80%以上,而軟件產品的銷售額僅占銷售總額的9.4%,這是日本軟件與信息服務產業的一大特點。

從行業分布來看,制造業、金融與保險業、政府機關是行業銷售額最大的三個行業,這三個行業的銷售額占到產業總額的50%左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信息服務產業的“同行業之間的交易額”占了整體13.3%,這充分反映了日本軟件與信息服務產業形成了緊密的產業鏈條,上下游企業之間的合作與協同發展有助于整個產業的良性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