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度RFID技術應用趨勢與工作展望
作為國內領先的RFID國立研究機構,中科院自動化所一直致力于推動RFID技術大規模應用,并通過國際合作提高我國在國際標準制定中的話語權。
目前國內已有多個RFID典型應用案例,如服裝、家電、郵政、食品安全追溯等。但是,由于目前國內RFID產業鏈還缺少兩個關鍵環節,即標準和公共支撐平臺,使得技術的進一步推廣還存在難度。
關于標準,目前有多個不同的標準化組織都在積極開展工作,最終所有的標準都會在ISO的框架下制定。值得我們關注的標準包括ISO/IEC JTC1 SC31工作組、EPCglobal、IP-X和IEEE 1451等。 
Ø         ISO/IEC JTC1 SC31
-           空中接口通訊協議標準 ISO/IEC 18000系列標準,包括標簽和讀寫器間的信號形式、多標簽碰撞協議、命令格式,為所有標簽和讀寫器之間的通訊命令提供了全面的定義。
-           數據內容標準 ISO/IEC 15961、15962與15963標準規定了信息交換過程中的數據協議,它們獨立于ISO 18000系列空中接口通訊協議。
-           性能測試和一致性測試標準ISO/IEC 18046和18047規定了RFID系統各部分之間必須滿足的一致性要求,從而實現不同廠家生產的設備的互通性和互操作性。
-           實時定位系統 ISO/IEC 24730是應用于單品管理中大范圍或小范圍定位的空中接口標準,定義了多個空中接口協議和一個應用程序編程接口。
- 應用需求概要 ISO/IEC TR 18001對RFID應用范圍和存儲容量進行了標準化,使RFID系統在應用的噪聲、干擾以及物理環境的變化中具有冗余性和可靠性。
Ø         EPCglobal提出的“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體系架構由EPC編碼、EPC標簽及讀寫器、EPC中間件、ONS服務器和EPCIS信息服務器等部分構成。EPCglobal一直致力于將EPC Class 1 Gen 2相關標準并入ISO 18000
Ø         IP-X技術標準包括頻段、標簽設計、IP-X通訊協議等內容,由IPico公司在全球多個項目中成功應用。與其它標準相比,IP-X標準的不同之處主要在頻段和標簽設計方面。標簽設計采用“TTF”(Tag-Talk-First,標簽主動講話)模式,可以簡化設計,降低成本。相信IP-X技術也會隨著人們對它的認知而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
Ø         IEEE 1451是1994年由IEEE和NIST發起,希望用標準通信接口解決傳統傳感器集成的問題的對象模型和數字接口標準,提供基于射頻的無線傳感網絡。有關建議將會對現有的ISO/IEC 18000系列RFID標準,以及ISO/IEC 15961、ISO/IEC 15862讀寫器數據編碼內容和接口協議進行擴展。從RFID技術中長期的發展來看,有必要保持對IEEE 1451相關標準的密切關注。
信息網絡架構的基礎設施服務又被成為公共服務體系(
第三方認證的測試服務也是目前眾多系統集成商緊迫的需求之一。由于不同行業對RFID的應用環境、使用頻率、存儲能力、標簽形式、抗干擾性能等要求都不相同,對RFID設備的選型提出了挑戰。此外,應用中如何體現RFID技術自身的業務優勢和系統性能、如何實現與現有條碼的過渡和共存、如何與現有ERP等商業應用軟件進行無縫連接等問題,也給系統集成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RFID研究中心與北京中交國科物流技術發展有限公司在國家863計劃支持下建立的國內首家RFID測試實驗室,通過較為完善的實驗條件和環境測試RFID關鍵技術的多項可靠性指標,總結出系統的評測體系,目前可以對用戶和系統集成商提供單品級、硬件級、系統級、方案級和咨詢級等不同級別的測試,分別滿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
最后還需要指出一點,RFID技術的應用不僅僅局限于物流供應鏈管理中的單品識別。用發展的眼光來看,RFID最終還是會以一種短距離通訊技術的角色出現在其它領域,如無線傳感、智能交通、移動通訊等。與新興技術的融合是RFID技術長遠發展的生命力所在。從這個意義上說,RFID技術還有很大的市場沒有開拓。借用廣告中的一句話:“成功?我才剛上路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