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行業動態  >  正文

中科院自動化所2006年RFID技術回顧

作者:中科院自動化所 曾雋芳 劉禹
來源:來源網絡(侵權刪)
日期:2007-03-04 11:46:07
摘要:中科院自動化所2006年RFID技術回顧
射頻識別(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簡稱RFID)技術通過無線射頻信號自動識別目標對象并獲取相關數據。它可以實現對電子標簽的快速讀寫,并可對多目標和移動目標進行識別,通過與互聯網技術結合還可以實現全球范圍內物品的跟蹤與信息的共享,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為更好地在國家層面上推動RFID技術的發展,國家科技部對兩項國家高新技術研究計劃課題審查立項,全面啟動了我國RFID技術研究、標準制定和應用推廣工作。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聯合國內十余家單位,經過兩年的攻關,取得初步成果,推動了中國RFID技術產業鏈發展。 


由科技部、發改委、國信辦、商務部、信產部等15個國家相關部委聯合編寫的《中國RFID技術政策白皮書》于2006年6月9日正式發布。白皮書共分為五章,分別闡述RFID技術發展現狀與趨勢、中國發展RFID技術戰略、中國RFID技術發展及優先應用領域、推進產業化戰略和宏觀環境建設等政策和措施,指明了我國RFID技術和產業總體發展目標、指導思想和原則以及發展途徑。 


在863計劃的支持下,我們還對系統集成與數據管理進行了研究。其中由華中科技大學完成的支持多通信平臺的RFID中間件系統,通過提供統一硬件接口管理、編碼管理、過濾器管理、規則管理、通信整合服務管理等一系列功能,適應了RFID硬件設備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為RFID應用系統的開發提供了靈活、便捷、開放的平臺支撐。

上海交大完成的面向商業物流的RFID信息實時采集與傳遞解決方案,開發適用于移動車載設備、手持式終端、手機等多種手段對RFID信息進行采集與傳遞的中間件和面向商業物流應用的數據集成系統;提出了基于ASN的業務插件系統整合方法,能夠實現RFID系統與企業現有系統的集成。


通過對EPC Network架構的研究,中科院自動化所提出了建立中國RFID公共服務體系(PSI)的重要性,并建立了面向血液追溯管理的三層模型及分布式核心軟件原型驗證系統,通過編碼解析服務、信息服務、檢索與跟蹤服務等實現信息的交互處理和共享。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建立一個符合中國國情,安全、穩定,并與國外技術體系接軌的RFID公共服務體系,將對我國企業的經濟利益、商業信息安全、國際話語權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RFID技術有著巨大的應用前景。用于物流、制造與服務等行業可以大幅提高企業的管理和運作效率,并降低流通成本;用于身份識別、資產管理等領域則可以實現快速批量的識別和定位,并根據需要進行長期跟蹤管理。


作為國家科技部“863”計劃項目的子課題,中國郵政于2005年年初在上海郵政局啟動了RFID技術應用示范工程項目,主要內容是在速遞郵袋上采用RFID標簽袋牌,通過電子化支局系統、中心局生產作業系統以及分揀設備實現EMS總包處理的自動化和信息化。系統識別率達到99%以上,總包分揀速度提高了20%以上。2005年 12月,項目通過初驗,正式投入試運行。

 


充分利用企業原有的信息網絡資源,構建分布式的應用信息系統。在電子化支局,實現分布式條碼數據信息采集、射頻標簽 ID與業務信息的綁定,在速遞處理中心, RFID系統通過數據接口獲得現有業務計算機系統發來的接收或發運郵件信息,在系統內完成數據的采集和數據轉換,并將閱讀的業務數據傳遞給相關的業務系統,從而實現與現有業務計算機系統的有機整合。通過 RFID在速遞總包處理全過程的應用,實現了總包信息的多環節自動勾挑核對和自動分揀處理,實現了實物流和信息流的全過程統一。

通過對國際RFID三大系列標準系統地分析研究,結合我國RFID技術與應用需求,中國標準化協會在國家十二個部委的支持下,完成了“我國RFID標準體系框架報告”和“我國RFID標準體系表”。這兩份報告為制定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RFID標準,實現國家標準化戰略具有重要意義和實際應用價值。 


從目前國際三大標準體系來看,基于RFID的應用系統涉及許多相關技術,需要一系列基礎標準和應用標準。制定我國RFID標準體系,需要把國際RFID應用發展動態和我國RFID發展戰略相結合,在深入分析國際RFID標準體系的基礎上,以實現我國RFID發展戰略為前提,聯合相關部門開展我國RFID標準體系研究;以保證實際需要為目標,注重自動識別的歷史繼承性,實現必要的與國際標準的互聯互通和與國家標準的兼容;結合國情和產業的實際,為促進我國RFID技術發展,提出需要優先制定的系列標準,形成RFID發展的標準戰略和規劃。 


測試技術研究的意義在于允許用戶利用更加先進的運作流程來提高企業績效,實現靈活、可配置、可升級的RFID基礎設施。隨著RFID基礎設施的成熟和升級,通過相關測試技術的研究,可以方便使用者在評估RFID投資時,確定該產品是否滿足企業需求,是否支持多種RFID協議,是否能夠最大限度地縮短業務中斷,維持系統運行等問題。 


由中科院自動化所和北京中交國科物流技術發展有限公司聯合建立的中國RFID測試實驗室,針對識別、跟蹤和管理過程中的典型實際業務場景,開發了包括RFID前端數據采集、后臺數據傳輸和處理的測試系統,使之能夠針對不同環境改變測試內容,并對系統的解決方案進行綜合測評。逐步建成開放型的測試中心,提供第三方產品性能測試結果發布,應用方案的生成、部署與可行性測試。 


電子標簽的成本非常重要。目前,北京、上海的部分企業已掌握高頻芯片的設計技術,并且成功地實現了產業化,同時超高頻芯片也已經完成開發。未來,電子標簽的芯片功耗更低,作用距離更遠,讀寫速度與可靠性更高,成本還將進一步降低。 


在RFID系統中,讀寫器和天線是重要的組成部分。開發多協議兼容的通用讀寫器具有巨大的市場前景。以北京維深電子、深圳遠望谷、江蘇瑞福等為代表的中國企業已經自主開發出符合ISO 18000標準的超高頻讀寫器,并逐步產業化。特別是北京維深電子開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讀寫器核心模塊,具有多通訊協議兼容、射頻輸出功率可調、中心工作頻率可調等功能,可為建立我國的空中接口協議標準提供基礎數據。華中科技大學開發的雙模讀寫器集成雙頻段讀寫模塊,實現了對高頻和超高頻電子標簽讀寫的支持,數據處理一體化,并支持多種外設接口。在天線方面,重點對天線結構及環境因素對天線性能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利用人工神經網絡的方法開發出超高頻和微波頻段的標簽天線,大大縮短了設計周期,提高了設計精度。 

由上海港務集團實施的“RFID技術在集裝箱領域的應用”項目,使用電子標簽對集裝箱進行自動識別和信息采集,將集裝箱運輸的信息流和物流融為一體,進行信息追蹤,消除集裝箱在運輸過程中的錯箱、漏箱,提高集裝箱過閘速度,實時記錄集裝箱的開關次數和時間,從而提高集裝箱運輸的工作效率和安全性能。結合內貿集裝箱運輸的特點,采用2.4GHz125KHz的雙頻集裝箱有源電子標簽系統集成技術,在上海至煙臺航線上開展了“兩港一航”應用示范,已完成5000余標準箱的實船運行實驗。


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在于效率。為了提高我國制造企業的生產和管理效率,在生產加工中使用電子標簽替代條碼,可以大大提高生產過程的監控能力,提高產品質量,規范生產工藝流程。在更高層次還可以實現生產線實時管理控制、資產管理控制、質量控制和各種在線測量,以及與MESERPCRM等系統無縫集成,建立更為強大的企業信息鏈。


為了實現完全自動化的倉儲管理,中科院自動化所開發了RFID機器人,建立了一個用于自動化倉儲管理的自動巡檢機器人系統,能夠快速批量、遠距離讀取物品編碼,無需人工參與。RFID機器人還可以通過布置在下方的地理坐標讀寫器讀取地面上的地理坐標,根據需要調整機器人的移動路線和起落架的空間姿態。同時也正在開發基于RFID技術的高精度裝配技術。


近年來,食品安全事件頻繁發生,不僅給全球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而且嚴重地危害了人們的身體健康。由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提出的基于RFID技術的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統解決方案,從食品種養殖及生產加工環節開始加貼電子標簽,記錄包括運輸、包裝、分裝、銷售等流轉過程中的全部信息,并可自動判斷食品是否安全。在讀寫器而不是電子標簽上集成傳感器,有助于降低成本;電子標簽與條碼結合,分別應用于食品流通供應鏈的各個環節,也有助于現有系統迅速升級。


基于射頻識別技術的電器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統在電器產品的設計過程中即對射頻識別子系統加以描述,使其作為產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產品的生產制造、流通銷售、售后服務直至報廢回收的各個環節中自動采集、記錄和匯總與產品性質、狀態等有關的事件信息。數據自動采集裝置,即射頻識別讀寫器,將收集到的產品信息經由計算機網絡傳送給產品信息數據庫。管理人員根據所得到的數據信息可以及時地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并做出響應。同時根據數據分析的結果,還可以協調企業及其上下游機構在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協同工作,實現資源共享,進一步還可以優化產品的設計、生產以及流通過程。

未來,RFID技術將影響到我們生活的諸多方面。在自主創新的同時,還需要廣泛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通過在國際科研機構之間建立全球范圍的共享和合作體制,最大限度的實現資源合理配置和優勢互補,必將推動人類生活走向一個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