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經理世界:無處不在的網絡
以每小時180公里的速度飛馳,突然手機響了。你到底是騰出一只手去接電話,還是讓手機處于無人接聽狀態呢?
在今年德國漢諾威CeBIT展覽會上,摩托羅拉在寶馬車上安裝了一組無線通信裝置,這些裝置可以自動連接駕駛員的手機和通訊錄,駕駛員只要使用多功能的方向盤或iDrive操縱裝置就可以實現無線通話。
摩托羅拉公司利用藍牙無線技術實現了這種便捷的功能。不過,藍牙也僅是無線技術在汽車通信應用上的第一步。法國Parrot公司就推出的一款無線藍牙汽車音響,不僅僅能夠播放CD/MP3,接收AM/FM廣播,同時還能使用語音識別技術和藍牙手機進行無縫通信,讓用戶通過汽車音響接聽、撥打電話或者訪問手機通訊錄。據悉,世界上第一臺提供衛星高速上網的車載衛星天線將會在2006美國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CES)上出現,不僅能夠接收衛星電視,連接衛星高速上網,還可以通過車載Wi-Fi無線網絡共享數據。
看來,這些新興的應用將讓有車族們過足“網絡”癮,就在這幾年里,從汽車導航、定位服務到防盜系統,從藍牙通信,到藍牙音響和Wi-Fi汽車多媒體網絡,已經開始讓越來越多不同行業的廠商和汽車制造商走到一起,“網絡”正是其中的催化變量。
事實上,在這一變量的推動下,從汽車到家庭,網絡已經走進了大眾生活的每一個細節。或許你現在還在關心明天要買一臺頻率是否超過3G的PC、一組夠勁的立體環繞音響或者42寸的 液晶電視,不過你只要稍微多了解一下藍牙、Wi-Fi、WiMAX、UWB、RFID這樣的名詞,你就會發現自己已經有些落伍,不久以后,你可能再也買不到沒有網絡功能的電子產品。
這些技術將開辟一個無處不在的網絡新時代。它們都以“無線”為載體,可以輕松地與原有的寬帶有線網絡和蜂窩移動網絡配合,甚至可以同電力線網絡(Home Plug)對接,以IP互聯網為主干的信息高速公路將分解為由各種網絡技術組成的智能網絡。飛馳在智能網絡高速公路上,人們手持Wi-Fi/GSM雙模手機,可以無縫地在家庭局域網、辦公局域網、汽車網絡中切換,筆記本電腦和掌上電腦上的電影隨時高速傳輸到客廳的高清電視上,當你離開家,音響系統中的音樂將會在你打開車門的一瞬間自動切換到車載音響中……
而這一切,都將在“網絡”的催化下浮出水面,不久以后,誰也逃不出這個“無處不在的網絡”。
“等不起”的變量
如果你的PDA、手機、筆記本電腦、電視、音響系統之間通過無線電的連接,數據傳輸速度像光纜一樣快,那意味著什么?毫無疑問,你再也不會關心PC和電視究竟是放在客廳還是臥室,是否要為了布置一根新的數據線在墻上鉆洞,更不用拿著移動硬盤把數據“倒來挪去”。
在2004年的英特爾春季IDF大會上,英特爾高級副總裁兼CTO Pat Gelsinger手舞足蹈地對一種稱為超寬帶(UWB)的技術做了長達40分鐘的演講,在一旁“掐表”的主持人最后不得不對他連打手勢叫停。在激情澎湃的Pat Gelsinger看來,隨著家庭數字化的程度越來越高,設備間互聯工作、信息共享將會在未來幾年出現瓶頸,那時UWB一定會成為數字家庭網絡技術的解決方案。
當時各廠商對Pat Gelsinger所鼓吹的UWB的困惑是,以英特爾為主的“英派”MBOA聯盟和飛思卡爾領導的“飛派”DS-UWB聯盟誰都沒有捅破IEEE802.15.3a標準這張“最后一層牛皮紙”拿到認可UWB所需要的75%以上的投票。那么,USB產品到底什么時間推出才算合適?
結果僅僅一個月后,安裝了“貨真價實”“的“飛派”UWB天線的海爾數碼攝像機和等離子平面電視機,就出現在北京展覽館全國科技展上并大“秀”了7天。海爾認為UWB絕對“等不起”,隨著2004年7月e家佳聯盟的成立,商業化的UWB起飛了。
從電子、家電、通信到計算機、網絡等諸多領域,以家庭網絡系統為中心的e家佳聯盟成員已經從最初的7家增加到244家,這直接讓英特爾為代表的數字生活網絡聯盟(DLNA)覺得有點“事態嚴重”。2005年12月,英特爾干脆繞過了IEEE標準化流程,將直接把最新爭取到的歐洲Ecma標準組織認證的原型產品送上2006美國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CES)。“基于市場需求的考慮,我們要盡快推出這項技術。”英特爾公司無線通信部門高級主管Stephen Wood說。
“UWB的技術和市場都在飛速發展,需要迅速地產業化。”飛思卡爾蘇州技術中心總監陳之東說。從2005年開始,在中國蘇州高新區的飛思卡爾蘇州技術中心,支持UWB技術的XS110芯片組就已經開始在流水線上批量生產了。由于擁有高傳輸速率、低功耗的特點,UWB已經被認為在數字家庭網絡里最有可能獲得廣泛應用的無線寬帶技術。據In-Stat預測,從2005開始到2008年,UWB設備將以每年400%的增長率增加。同時,美國Unstrung Insider公司的預測是,2007年全球基于UWB 的電子產品和芯片組的出貨量將達到4500萬個,而這一市場可能會增長到6.3億美元。
事實上,因為看到UWB即將廣泛在產業聯盟上被采用,在2005美國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上,韓國三星電子、日本夏普、索尼都推出了自己UWB產品,根據市場研究機構Northern Sky Research(NSR)的最新報告顯示,2006年將是UWB極其重要的一年,相關產品將大量涌現。分析家指出,“英派”UWB在獲得Ecma認可后已經將標準提交ISO/IEC JTC 1“快車道”流程。2006國際標準的正式出臺,將徹底激活UWB市場。而對于支持“英派”還是“飛派”的眾多廠商來說,在各自產品中支持UWB技術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
那么,既然UWB已經“板上釘釘”,今年飽受爭議WiMAX的2006命運是什么呢?
2005年1月1日,摩托羅拉將公司的發展結構調整為四大業務集團,力圖在無線通信系統、終端、汽車通信和有線寬帶通信幾大領域開拓一個“無縫移動”的新疆界。10月28日,摩托羅拉又和英特爾簽署協議,共同開發移動WiMAX寬帶市場,計劃在2007年年初推出WiMAX手機,并將WiMAX芯片應用到筆記本電腦芯片中。而韓國三星在2005年11月APCIT展覽會上,已經迫不及待地把支持DMB數字多媒體廣播、TV-out、VoIP網絡電話的WiMAX手機——M8000發布了。
2005年12月7日,IEEE正式批準了移動WiMAX標準802.16-2005。這給摩托羅拉、英特爾、三星一個清楚的答案:2006年不僅將是固定WiMAX跨入商業化的一年,也將是移動WiMAX起步的元年。NSR分析認為,2006年固定WiMAX將進入商業部署階段,截至2006年年底,正式定型的固定WiMAX服務將擁有50萬簽約用戶。WiMAX論壇執委會成員兼市場營銷副總裁Shakouri表示:WiMAX論壇認證的移動WiMAX產品將于2006年底或2007年初面世。市場調研機構ABI公司的數據也表明,2008年全球寬帶無線設備市場規模將達15億美元,而移動WiMAX標準的確定,將進一步刺激這一市場的發展。
不過,即使各種寬帶無線技術有誘人的前景,大多數企業對此的態度仍不像分析家預期的那么熱情,不少設備廠商認為各種無線寬帶技術在國際標準上普遍滯后,整體解決方案上也不成熟,比如,一些Wi-Fi設備廠商“樂觀”地估計和UWB速率相當的下一代WiFi標準802.11n將于2007年問世,不如“等等看再說”。
但是,如果真是要等到2007年再來考慮什么技術適用,那這樣的公司可能要拿出成倍的研發費用來彌補所喪失的優勢,比如重新考慮在產品中添加對UWB模塊的支持,更新舊有產品的兼容性。同樣,對于電信運營商和設備廠商來說,如果現在放棄對WiMAX持續的跟蹤,那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寬帶接入市場保持持續的優勢,將會是一個很大的“難題”。
總之,面對“無處不在的網絡”,無論對于誰,都已經“怠慢”不起。
溢出的網絡
有網絡什么都有可能發生,前不久70多架波音公司客機通過飛機上的Wi-Fi無線網絡設備,開始向乘客提供高速互聯網連接服務,這意味著以后可以在飛機上發送電子郵件或者用VoIP給數千公里外的家人打電話。
臺灣智邦科技(Accton)公司前不久在日本東京發布了一款能使用Wi-Fi的Skype電話SkyFone WM1185-T,而明年1月這款同時支持GSM和Wi-Fi技術的Skype手機將正式上市。據In-Stat的預測,2010年市場上的VoWLAN手機將會達到2.96億支,而今年估計有60萬支。
2005年11月,諾基亞美國解決方案體驗中心已經完成了從蜂窩網絡到WLAN, 以及從WLAN到蜂窩網絡的呼叫測試,以及兩網之間的的數據通信測試。飛利浦將在2006 CES展示一項新的VoIP基帶芯片,不但可以處理Wi-Fi、藍牙等不同傳輸標準,更關鍵的是消費者可以通過網絡來撥打電話。
這表明,手持Wi-Fi/GSM雙模手機甚至是Wi-Fi/GSM/WiMAX多模手機的人們將從此享受到一張跨越不同“網界”的通行證,真正過上打電話“不要錢”的幸福生活。而今年的2005秋季IDF大會上,英特爾副總裁兼移動事業部總經理David Perlmutter對無線網絡的未來充滿信心地表示:“3G、WiMAX或Wi-Fi等無線技術都將整合在一起,向消費者提供無縫的網絡服務。”
不過除了無線寬帶技術在手機上的應用,汽車電子很可能將會是又一個巨大的市場。例如,據ABI Research的預測,未來幾年藍牙在汽車領域的滲透率將穩步增長,到2011年全球市場規模將達到200億美元。而根據In-Stat和Wi-Fi聯盟公布的數據顯示,過去六年Wi-Fi芯片組年銷量已經突破1億片大關,Wi-Fi芯片組銷售的年平均增長率高達64%。而今后這其中很大程度上的增長將會來自汽車電子。
與此同時打著各種旗號的網絡型產品在市場也越來越多,e家佳聯盟的核心海爾,今年就已經把所有的家電、電視和電腦全部實現了“網絡化”,而嵌入了UWB天線的產品也將很快在海外市場上出現。在家庭網絡及相關產品上,海爾已經投資1億元,而下一代的產品研發和市場推廣又會砸下1.3億元。
事實上在網絡的推動下,想大賺一筆的不只是IT公司和家電公司,在深圳“紅樹西岸”智能小區里,住戶可以通過安裝在網絡電視機上一套“軟件面板”,用手中的遙控器遙控家電的燈光、窗簾、微波爐、房間里的攝像頭甚至是樓下車庫的門,而它的設計者——從事安防行業的美國霍尼韋爾安防公司已經超出了IT廠商的界線。“2006年還會有更多的智能住宅出現。”霍尼韋爾安防全球總裁Ben Cornett堅定地說。
也許,“無處不在的網絡”的最大意義就在于,今后“網絡”已經不再是IT廠商們獨有的游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