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技術把關食品安全 電子耳標監管豬肉供應鏈
RFID作為自動識別新技術已在其他各個行業發揮作用,但在動物活體上的應用尚屬首例。它安全高效的數據采集、存儲與傳輸,會加大豬場的信息化管理,從根本上杜絕源頭污染,也是保障消費者權益的有效技術手段。
央視《新聞30分》鏡頭回放
執法人員:“有檢疫證明嗎?”
攤主:“還沒辦呢。”
執法人員:“這些肉都賣給誰了?”
攤主:“單位、飯店。”
隨后的檢查中執法人員卻發現,這些豬肉上蓋著偽造的檢疫章,就連豬肉囊蟲檢測這樣最基本的檢查都沒有做。北京市獸醫衛生監督檢疫所所長李全錄表示:“現在看來,非法的批發市場、零售市場,形成了一個非法經營豬肉的鏈條,造成了無證和持假檢疫證明生產的豬肉流入市場。”
這一幕出現在央視《新聞30分》在今年2月23日的播出內容,也正是因為這次內容,讓消費者再次開始關注自己每天必吃的豬肉是否安全。
事實上,“問題肉”已經不是什么新鮮的話題,即使在食品安全制度比較嚴格的英國,“注水肉”等問題也是一個比較常見的現象。盡管執法部門采取了各種措施來封殺“問題肉”,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始終不能徹底取締受利益左右的非法肉商。如何構建豬肉質量監控體系,提高豬肉的安全系數成為政府部門的難題。
嚴格控制源頭
上海農工商肉食品有限公司的豬場里,一群歡蹦亂跳的小豬正在爭食吃,但不同的是,這些小豬的耳朵上都被安裝了基于RFID技術的電子耳標。
“豬耳朵上的電子耳標都是唯一的。通過這些電子耳標,飼養員可以用手持設備及時記錄它們的喂料、免疫、轉群、檢疫等信息并傳回系統。經后臺處理,將生產管理信息、檢驗檢疫信息以及豬只上市信息等生成各種報表上報到監管部門。”上海農工商肉食品有限公司畜牧示范養殖場的一位負責人說。據了解,在上海已經有三家大型的養豬場給豬裝上了基于RFID技術的電子耳標。
“豬肉的供應鏈可以分為生豬飼養、屠宰、銷售等幾個環節,而給豬裝上RFID耳標的目的就是從源頭上杜絕‘問題豬’的產生。”負責建設基于RFID技術的豬肉安全監控與追溯平臺的上海農業信息有限公司的市場部沈先生介紹說。據了解,給豬裝的RFID耳標屬于一次性安裝,如果裝了耳標的豬出現了病、死等問題,耳標拆下來就不能繼續使用了。這樣可以避免一些“鉆空子”的養豬場把病、死豬身上的耳標換給市場上購買的生豬,從而逃避監管。
而對于“瘦肉精”之類的國家規定嚴禁使用的各種違禁藥物信息,也早已被嵌入在后臺畜牧生產管理系統中。當操作人員誤選時,會立刻發出警告,及時糾正。而對使用了一些正常藥物的豬,則會在豬出欄時提供對所使用藥物休藥期的自動檢查,這樣可以避免豬場錯誤地將在休藥期內的生豬出欄。
沈先生介紹,目前在豬身上用的RFID技術屬于公司承擔的國家信息產業部《農業RFID研究和應用項目》,還有其他與之相關的配套系統,分別為“畜牧生產管理系統”、“上海市境道口監控系統”、“屠宰場信息管理系統”、“批發市場安全管理系統”和“超市質量信息查詢平臺”。
2003年在上海市農業委員會的支持下,上海農業信息有限公司完成了“畜牧生產管理系統”和“超市質量信息查詢平臺”,而“畜牧生產管理系統”基本上是關于生豬飼養ERP系統,利用這個系統能幫助企業實現生豬的質量控制和信息監管。目前使用這套系統的養豬場大約有200多家。
之所以實施RFID這個項目,沈先生表示,RFID作為自動識別新技術已在其他各個行業發揮作用,但在動物活體上的應用尚屬首例。它安全高效的數據采集、存儲與傳輸,會加大豬場的信息化管理,從根本上杜絕源頭污染,也是保障消費者權益的有效技術手段。
數據一致才能屠宰
2004年,作為“食用農副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平臺”的一部分,上海市境道口監控系統完成。2005年底在上海市畜牧獸醫辦公室指定的動物產品進入上海的8個市境道口,全都安裝了基于RFID技術的市境道口監控系統。到目前為止,系統中已記錄了三十多萬條記錄,循環發出的RFID卡次超過四萬次。
記者在其中的一個市境道口看到這樣的的場景:一輛滿載活豬的大貨車先進入消毒專用通道,消毒完畢,檢疫員將車輛引至監視器下檢查。貨主這時會主動拿出關于生豬的檢疫檢驗證明、動物產品出縣境證明和消毒證,證明上面關于貨主的姓名、豬的數量、出運地、送達地都填寫得很清楚。檢疫員通過專門的讀取器將“供滬動物及動物產品信息登記卡”里的信息讀入電腦查驗,系統會自動將有關接收信息發回上海市獸醫衛生監督管理所中央數據處理系統進行復核,并同時將有關數據通過上海市獸醫衛生監督管理所業務局域網發送至上海市畜牧獸醫辦公室。核對無誤后,檢疫員加蓋道口檢疫專用章,同時簽上自己的姓名并注明檢查完成時間,并將新的信息—車輛的車牌信息、車主信息、目的屠宰場、進入道口的時間等等輸入RFID登記卡,貨主這時再將車開到相關的屠宰場。
另外,整個過程會被道口安裝的遠程監控設施記錄下來,得到的車型、牌照圖像等信息會上傳到上海市獸醫衛生監督管理所中央控制處理系統,作為監管的輔助手段。
而進入屠宰場的車輛在查完檢驗檢疫證明、動物產品出縣境證明和消毒證后,會將RFID登記卡里的信息讀到屠宰場的管理系統中,在后臺系統進行對比后,沒有問題則可以進行屠宰,如出現信息不符等問題,系統會給這輛車做違規記錄。這輛車再次進入市境道口時,系統將根據車牌號自動進行報警。
如果外地生豬商通過道口檢驗后,生豬出現病死的問題,會不會到市場上再買相等數量的生豬來彌補自己的損失呢?因為道口監控最后生成的RFID卡反映的只是整個車上的生豬信息,而并沒有延伸到單個生豬的身上。這樣一來,監控的生豬數據的可靠性是否就難以保障?
對這一點,沈先生認為發生這種事情的可能性并不大,他認為,這種情況下,生豬商只可能買低于自己生豬成本的生豬,而像這樣的生豬一般是“垃圾豬”或者“泔水豬”,上海生豬市場經過最近幾年的治理整頓,在上海的近郊這種豬幾乎已經絕跡了,所以即使要買生豬也基本沒有問題。另外,現在生豬商違規的機會成本很大,也不會干這種事情。目前上海農業信息有限公司正在配合國家有關部委規劃RFID在其它農業領域的應用。
完善尚需時間
而到了最終的銷售層次,2005年建成的上海屠宰場信息管理系統和批發市場交易管理系統已對上市豬肉進行了監管。據了解,屠宰后的生豬用RFID卡進行登記后,就被送往已指定的批發市場或者超市,那里的接收人員將會使用手持設備對貨物進行交易、結算。這樣不僅可以加快肉類批發的交易結算速度,而且可以記錄進場交易的每片貨品的來源地、交易時間、檢測結果,強化肉類交易的規范性及可追溯性。
盡管批發市場、超市是目前人們購買豬肉的主要場所,且消費者對超市的認可度相當高,但北京在去年10月份發生的包括家樂福等七、八家超市涉嫌銷售注水肉的事情,也讓消費者對超市的信任度大大降低,也因此開始要求超市提供所銷售產品的詳細信息。
在上海易初蓮花的賣場內,安裝了一臺農副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平臺的多媒體查詢機,消費者通過對豬肉產品上的“食用農副產品質量安全信息碼”的掃描,可以迅速了解到自己所購豬肉出自哪個豬場、哪個豬舍,同時還包括企業簡介、認證情況、檢驗檢疫情況等,還有視頻資料顯示這頭豬的生長環境和過程,除此之外它的液晶屏幕上還滾動播出權威部門發布的質量報告和名優企業信息。“通過批發市場、超市的信息化建立起來的信息鏈接,實現了整個生豬銷售過程最后環節的安全監控。”上海易初蓮花肉食品部門的負責人說。
但記者發現,“食用農副產品質量安全信息碼”在超市等消費終端有可能會出現剩余的現象,譬如一片豬肉賣10塊和20塊需要的標簽的數量是不一樣的,而這種安全信息標簽是由屠宰場發放的,這樣就存在用“問題肉”代替好肉的可能。對于這個問題,沈先生表示:“這套系統正在完善之中。”
目前,上海已經有50家超市在使用農副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平臺,但沈先生說:“信息查詢系統已經比較完善,不過,生產管理系統全面普及和使用還要有一段時間。”而究其原因,記者了解到,RFID項目包括目前的“食用農副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平臺”最初只是2003年上海科技興農的一項重點攻關項目,現在項目已經有一定基礎,但是如果大面積普及,還需 要大量資金投入。另外,目前消費者、超市等對這套系統的使用會不斷產生新的需求,上海農業信息有限公司會根據環境不斷對系統進行升級、完善。同時,上海農業信息有限公司也在查詢平臺上設置了‘安全消費小常識’,告訴消費者如何購買放心、安全、優質的農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