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億張卡意味著什么?
作者:賽迪網-中國計算機用戶 
                        來源:來源網絡(侵權刪)
                        日期:2007-03-04 11:44:01
                    摘要:25億張卡,意味著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用卡最多,而且應用范圍最廣的國家;意味著我國已經形成完整的智能卡產業鏈。2010年,將有超過20億張的市場容量。 
                    
                    25億張卡,意味著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用卡最多,而且應用范圍最廣的國家;意味著我國已經形成完整的智能卡產業鏈。2010年,將有超過20億張的市場容量。 
現如今,生活在城市里的百姓們,誰的兜里沒有幾張卡?可是,誰又能數清楚到底你們家里有幾張卡?
  
 
參觀者絡繹不絕
 
 
 
打開”天窗“看卡 
 
大開眼界 
 
制卡“核心” 
 
觀察細微處 
 
體驗”卡”生產 
 
劉智明向記者介紹“IC卡自助即時發卡機” 
 
展廳內最長的生產設備 
走馬觀花看展會
  
                    
                現如今,生活在城市里的百姓們,誰的兜里沒有幾張卡?可是,誰又能數清楚到底你們家里有幾張卡?
僅各個商業銀行所發行的借貸卡或信用卡,就不知道有多少。何況,再加上人們用于通訊交流的各類電信卡,乘車用的交通卡,汽車用的加油卡,甚至到了家里生活用的買水卡,買電卡,買氣卡……簡直是令人眼花繚亂,要是捋一下,怎么著也得有個十好幾張。這種估計還是少說了,要是往大了說,有個二三十張也是一件毫不夸張的事情。 
之所以出現了這么多種用途的卡,是因為我們整個社會的信息化程度提高了,卡有了用武之地。卡的確為經濟交易帶來了方便。 
再往深了說,那是卡的智能化效用所在。所以,智能卡的發展是近幾年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發展的產業。在我國每年一次的中國國際智能卡博覽會就是很好一個的佐證。 
今年仍不例外。在國家金卡工程協調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指導下,中國信息產業商會和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共同主辦的中國國際智能卡博覽會,再次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 
但是,今年有一個最大的創新點:把第九屆中國國際智能卡博覽會與第四屆中國(北京)RFID國際峰會“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智能卡產業鏈”。加之今年又是“十五”與“十一五”“交割”之年,透過大會,我們清晰地看到:智能卡產業為我國信息化建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并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大會上傳出的一組組數據,可以說明一切。 
5年發卡增長4倍 
國家金卡工程協調領導小組成員兼辦公室主任張琪說:“‘十五’期間,我國發行的IC卡發卡量快速上升,從2000年底的5.4億張增加到2005年底的25億張。5年增長了4倍。”我國IC卡年均發卡量已經占到全球發卡量的15%。” 因此,人們不僅要問:“那25億張卡意味著什么呢?” 
用卡最多最廣
25億張卡,意味著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用卡最多,而且應用范圍最廣的國家。目前,IC卡在我國金融、電信、社會保障、稅務、公安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銀行卡使用頻率最高 
到2005年底,銀行卡的發卡機構達175家,發卡總量約9.6億張。2005年全國銀行卡交易總額47萬億元,其中消費交易額9600億元,分別是2000年的10.4倍和8.5倍。 
截至2005年底,我國持卡消費占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比例為10%。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發達城市,這一比例達到了30%以上,接近發達國家30%~50%的水平。
我國銀行卡受理環境不斷改善,特約商戶已經有39萬家,安裝的POS機有61萬臺,ATM機8萬臺。同時,銀行卡的功能已從單一存取款和消費,逐步擴展到投資、理財服務。目前銀行卡已經成為百姓使用頻率最高的,可以在全國聯網通用的電子支付工具。 
但是,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副司長李曉楓認為,從世界的范圍看,銀行卡產業正處于一個由需求向科技變動的變革邊緣,IC基礎、智能卡技術無線射頻技術等,都在銀行卡產業中得到了應用,推動了現代支付業的發展。如何提高銀行卡的使用效率,增強交易的安全性,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是銀行卡發展的動力。 
電話卡發行最多 
據張琪介紹,目前發行最多的還是信息產業界發行的IC卡電話卡,達10億張。 
移動電話卡在“十五”期間,取代了公用電話卡第一大卡的位置,“十五”期間總發出5.55億張,占這個期間總體市場的31%。 
作為另一用卡大戶,公用電話卡在“十五”期間受到了諸多因素的影響,發卡量逐年下降。“十五”期間總發卡量達到4億多張,占此期間總發卡量的23%。 
作為主要的應用大卡,就2005年而言,電信領域的發卡仍然影響著我國總體的市場格局,發出總量約占全年總體市場的42%。在總共1.9億張中,其中移動電話卡發出1.35億張,公用電話卡發出4000萬張,小靈通卡發出1500萬張。
身份證卡欲占“龍頭”地位 
盡管如此,國家金卡辦IC卡應用組副組長、中國信息產業商會智能卡專業委員會理事長潘利華研究員認為,電信領域發卡的龍頭地位將隨著第二代居民身份證卡的崛起,在未來幾年受到挑戰。 
其實,自2004年試點啟用第二代居民身份證以來,2005年開始進入了一個快速的發展階段。公安部科技委主任李潤森部長說:“截至2005年12月31日,全國共發放1.2億張,至2008年將完全9億張IC卡身份證的換發工作。”它的成功實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的RFID技術與產業,也就是說中國智能卡的產業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形成完整的智能卡產業鏈 
25億張卡,還意味著我國已經形成完整的智能卡產業鏈。 
在“十五”期間,我國IC卡銷售總收入達到170多億元,為“十五”期間我國信息產業的持續增長作出相應的貢獻。智能卡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金卡工程建設,特別是各大行業IC卡應用工程的啟動,對信息產業提出了眾多新需求,拉動了信息產業的發展,使中國的智能卡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迅猛地發展起來。 
據統計,目前我國從事于IC卡相關產品研發與生產的企業大約有2800家,從業人員約有10萬人,從芯片設計、模塊封裝、卡片和讀寫機具的開發生產、卡操作系統以及應用軟件開發,到提供各類整體解決方案和技術支持服務,已形成完整的智能卡產業鏈。 
 
市場容量不可低估 
具體到2006年中國智能卡未來發展前景,潘利華做出了判斷。他認為,移動電話卡與第二代居民身份證的更換,仍將是市場的主流產品。 
從出貨量來看,全年至少將會有8億張的數量,其中移動電話卡仍將是主要的部分,占到總量的48%,而第二代居民身份證將占到28%,出口部分將會有13%左右。
從發行來看,移動電話卡與第二代居民身份證都將出現較大的增長,兩者的發行數量差距不大。其他的應用仍將保持相對平穩的增長趨勢。
而在2006~2010年,未來的市場容量不可低估。潘利華認為,以身份證為代表的各種身份識別卡、移動電話卡(2G 、3G)、數字電視(機頂盒)與數字廣播卡、PBOC 2.0卡或以PBOC 2.0為標準的一卡多用的收費卡(城市通卡、加油卡、水電氣卡等、稅控卡等),將有超過20億張的市場! 
走馬觀花看展會
這次中國國際智能卡博覽會,已經成為了亞洲最有影響、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參展廠商最多的國際智能卡業界盛會。來自中國、德國、意大利、法國、美國、日本、英國、奧地利、韓國、新加坡等十幾個國家150多家智能卡廠商,展示了自己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展覽現場還專門開辟了RFID專區。
對于這次展會,記者最大的感受是卡的生產設備特別多,大大小小、長長短短的產品或生產線,成了展示會的主角。而且“開放度”特別高,參觀者可以近距離地看到卡的“出爐”過程,聽到技術人員對生產原理的講解,特別是從細微之處,觀察到卡是如何“錘煉”出來的。 
在日本德威商業機械株式會社展臺前,“IC卡自助即時發卡機”引起了記者的注意。據日本德威商業機械株式會社北京代表處的技術應用工程師劉智明介紹,這臺機器是為了參加這次展會,特地從日本運來的,就連劉智明自己也是頭一次看到。盡管操作界面還沒有來得及進行漢化,可劉智明還是臨陣磨刀,向記者介紹了“IC卡自助即時發卡機”的特點:發IC卡也能自助。這意味著消費者在需要卡的時候,就像自助取錢那么方便、自如、隨時隨地。 
美國Datacard公司展示的兩套MPR5000卡片生產系統和卡片個人化系統,在展廳內特別扎眼。 
顯眼之處有這么幾點:一是設備大,二是智能化程度高,再有就是能打開“蓋”,看到“核心”,體驗的成分令人感覺到“它離我很近”。當然,更重要的是,MPR5000卡片生產系統是市場上第一款集智能卡個人化、卡片選槽、封裝、備膠、SIM卡沖切模塊一體化的生產系統;能夠有效地控制智能卡生產和個人化的每一環節;高產能、擴展性、低成本的智能卡大流量生產和解決方案。MPR5000卡片個人化系統的模塊化設計提供了靈活性和擴展性;最新的激光刻蝕技術可每小時處理高達3600張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