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環電子標簽應用管理呼喚國家行為
電子標簽具有明顯的商業特點,其技術本身門檻也不為過高。兩三年前,電子標簽、RFID就是很熱的高頻詞。研究機構預計,到2009年,中國大約有60億元的市場潛力,以后每年還有十幾億市場需求。于是乎,就像以前在大鋼鐵行業、汽車行業、網絡熱潮的瘋狂一樣,我國布局了若干電子標簽熱點地區——各種各樣的企業應用試點逐漸建立,技術競爭、知識產權、各種利益的糾葛日見明朗。
然而,從這些紛爭中,企業們考慮的是處于產品與市場層面的技術與專利之爭。但是,電子標簽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安全問題。因此,日前,我國14個部委站出來,積極表態將全面地、規范地推進電子標簽的相關工作。
無疑,電子標簽的推進需要國家行為,無論是競爭中的技術來說,還是要起步的市場而言都是如此。可是,國家行為到此為止就可以了嗎?
不,還有一個重大的事項沒有落實:電子標簽資源的管理——電子標簽的域名解析。這只能依靠國家行為才能解決。
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問題呢?我們不妨打個比方。
如果你的名字寄放在別人那里,誰要找你,只需要找寄存的那個地址便可。你所需要做的是,給寄存處交點錢。這跟互聯網域名的道理相似。
但是,這并不安全,因為畢竟是保存在別人那里,可能會被別人盜用。就像現在互聯網域名解析由美國人管理一樣不安全。
電子標簽所涉及的域名解析必然極大地涉及國家與公眾的利益。電子標簽所采用的頻段是國家資源,電子標簽的編碼數據也為國家資源,保護好這個資源是一個責任重大的工作。無論是從經濟安全角度考慮,還是從資源管理等角度考慮,這個工作都應該由國家來承擔。
我們想象一下,若某個人或私立機構以個體的行為實施這個管理,或者拱手交給外國管理,而將來的世界是一個無所不用電子標簽的世界,那么,我們的國家還安全嗎?
因此,筆者認為,電子標簽的技術、市場、資源管理,任何環節都需要國家行為。在電子標簽推進的早期,技術的扶持、市場的引導,需要國家行為;而在電子標簽的整個生命周期內,資源管理的實施,尤為只能是國家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