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頻識別國家標準即將出臺中國與外國爭奪話語權
RFID即射頻識別,俗稱電子標簽,廣泛應用于各種磁卡中,比如身份證、現在用的公交一卡通,還有零售業,在超市中代替現行的條碼,為每件商品提供電子標簽“身份證”。此技術被業界公認為是本世紀最有前途應用技術之一。
據中國物品編碼中心主任助理孔洪亮介紹,目前,我國遲遲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和開放頻段,將在很大程度上制約我國射頻識別技術的發展。世界上得到相關國家支持和參與的是美國公司所制定的標準,此外還有日本和國際標準。
出于知識產權、國家安全等方面的考慮,中國需要制定自己的標準。“我們要有自己的話語權,不然只有任人宰割的份,中國企業每年光向各個標準組織交的錢就是一個巨大的數目。”此次峰會的發起人、亞太RFID技術協會秘書長周文豪非常關注我國自己標準的建立,“國內有些組織和個人在標準問題上對世界潮流采取對抗的態度,開始是我們自己有能力對抗,但是當對抗無效時便想利用國際其他勢力來進行對抗,例如有時利用UID,有時利用iPico公司等,這樣做恐怕不能稱為‘愛國’吧。”
周文豪指出,日本射頻識別的泛社會化使用是一種了不起的理念,可以彌補當初強調射頻識別主要應用于零售業的缺憾,但我們沒必要追隨其標準,更沒必要聯合它與其他標準抗衡。
市場調查顯示,未來兩年射頻識別技術將會大規模使用,而目前國內卻不見動靜,大部分企業仍持觀望態度。“射頻識別的應用前景很好,但目前缺少統一的標準和開放的頻段,國內企業不敢輕易涉足其中。”剛剛做完中國射頻識別企業基本情況調查的《RFID技術與應用》雜志社一位編輯說出了業界心聲,“現在企業規模比較小,在沒有統一標準和開放頻段之前誰都不敢第一個吃螃蟹。”
“誰知道國家會用哪個標準,會開放哪個頻段,萬一開發的產品不符合國家要求,那損失就大了。”來自深圳的一家射頻識別技術企業老總說出了心里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