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O:企業精神鑄就成功
| SATO:企業精神鑄就成功 | |
| ——訪佐藤自動識別系統國際貿易(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金亮 |
SATO是日本條碼行業第一品牌,其打印機設備在日本市場占有率第一。 SATO公司是在東京證券交易所惟一的專業條碼公司,也是日本最大的條碼打印機生產和銷售公司。在日本經濟曾經失落的10年中,SATO創造了連續八年獲得利潤增長的奇跡。他們在這期間做了什么?2002年進入中國市場后,快速占領了市場,他們是不是將在日本的成功經驗拷貝到了中國?未來他們將在中國市場有何作為?帶著這些問題,本刊執行主編訪問了SATO日本總部后,在北京又與佐藤自動識別系統國際貿易(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金亮先生進行了進一步交流,深刻體會到了SATO精神是企業發展的精髓。
譚雪清:SATO是日本條碼行業第一品牌,打印機設備在日本市場占有率第一。SATO的CEO也是日本自動認識系統協會的會長,請您簡單介紹一下SATO的歷史情況,講講在日本經濟低迷時期公司在日本的經營狀況。
陳金亮:SATO公司創建于1940年,總部在日本東京,是日本最大的條碼打印機生產和銷售公司,是日本條碼行業的第一品牌,也是享譽世界的優秀品牌之一,海外分公司遍布歐美亞三大洲。SATO成功地渡過混亂無序的90年代,并在進入21世紀后強有力地繼續前進。日本自1986年開始不斷膨脹的資產通貨膨脹經濟泡沫突然破裂,進入21世紀之后,日本的經濟還沒有從不景氣中恢復,然而,SATO是最早恢復的公司之一。1994年8月,SATO迅速在東京證券交易所第二類市場上市,1997年9月又在第一類市場上市。2001將海外總部——Barcode SATO International Pte Ltd(BSI)并入,2002在上海設立佐藤自動識別系統(上海)有限公司,負責統管中國市場的營銷,到2003年時,SATO公司連續八年獲得利潤增長。之后標簽業務擴展,陸續在英國考文垂設立新的事業部,收購SATO在法國最主要的代理商L'Etiquetage Rationnel和Checkpoint公司的條碼系統業務,繼續擴展業務。
譚雪清:在過去日本那樣的大經濟環境下,SATO為什么會長足發展呢?
陳金亮:雖然SATO受到經濟低迷時期的影響,但我們根本沒有涉足泡沫經濟,如股票投機、房地產交易、高爾夫球俱樂部會籍和藝術品交易,這些在那時是賺大錢的項目。SATO只是繼續“專心于我們主要的生產和銷售業務”。無實質的泡沫型業務在我們的主要業務范圍之外。這使我們能夠有比其他公司保持更健康的業績。
我們秉持絕對專業的態度,明確公司責任,懷著共同的使命感,彼此合作,并致力于公司的業務。明確SATO作為一家公司是做什么的;銷售的產品是我們員工的增值服務;通過精確以及人力和有限資源的節省,為社會作貢獻。
SATO是一家提供數據以進行處理的公司,在工作場所收集數據并將數據提供給數據處理系統。各種掃描器、終端、標簽、色帶、打印機周邊設備、軟件和維護服務以及將所有這些要素結合起來的專門知識是至關重要的。這就是SATO的所謂數據采集系統和標簽打印(DCS & Labeling)。這一點使我們與只是銷售打印機和標簽的公司之間有很大區別。如果你用這種方式思考問題,SATO還應該銷售掃描器。對于數據采集,需要許多種掃描器和終端,我們并不是自己開發,事實上我們經營每個生產廠商的所有型號,從其他生產廠商采購所有需要的型號,使我們成為他們的客戶,并與他們建立穩固的合作關系。我們也沒有進入數據處理的領域,我們成為了所有計算機生產廠商及其相關系統集成商的合作伙伴。
“數據采集系統和標簽打印”的經營理念是我們員工的明確的行動指南。在日本,我們都是通過直銷的方式與合作伙伴一起為最終用戶提供產品和服務。
譚雪清:三年前我就知道在SATO公司內部有一個很著名的“三句話報告”制度,這個制度對公司的發展有什么重要的意義?請您談談您的看法。
陳金亮:這個制度在1975年開始推行時,它被稱為“公司每日報告”,但已故主席YO SATO先生擔心這個名稱傾向于使內容變得太像日記賬,1983年把它的名稱改為“可以改善公司經營的想法或發明的報告”,后來這份報告采用了它目前的正式名稱“可以改善公司經營的原創想法、發明或提議的報告”。縮寫成“三句話OIP報告”。
不管是SATO集團還是任何其他公司,都不能只依靠執行官來運作,而只有在結合全體員工的力量時才能進行好的管理。不管我們的執行官本身投入多少腦力和體力來改善公司的經營,基本上是不可能使公司邁步向前的。SATO集團的每一位員工每天使用三句話OIP報告來鍛煉頭腦是公司活力的主要來源。每個人每天都鍛煉心智,清除頭腦中的鐵銹并使自己的頭腦保持新鮮,是為了自己的發展,必定也會為公司帶來益處。
三句話OIP報告制度是SATO核心的一個強大的信息能量來源,這是世界上最有用的公司制度之一,它將全體SATO員工變成一個為整體利益而工作的智囊團,并引導員工的工作符合公司哲學。如果沒有三句話OIP報告,可以有把握地說,今天的SATO不會存在。三句話OIP報告是SATO基本管理方針的精髓。
譚雪清:接下來請您重點談談SATO進入中國市場后在中國的發展情況。
陳金亮:1998年SATO集團把亞太客戶交到新加坡公司,包括中國的客戶,主要還是直銷日本的客戶。2002年4月,佐藤自動識別系統國際貿易(上海)有限公司(SSC)正式成立,是SATO最年輕的分公司。SSC是SATO在中國的獨資分公司,設有外企和內企兩個銷售部,另有售后服務部和軟件/網絡支持部,負責SATO在中國的所有營銷、技術及售后服務。通過在中國的日資企業的直銷客戶了解應用需求,依據客戶的需求開發新產品。中國的本土企業我們不做直銷,是通過渠道伙伴面對最終用戶完成銷售和售后服務,SATO提供給他們支持和幫助去開拓市場,包括一些市場推廣和應用系統開發,摒棄那些惡性競爭的代理商。目前是兩級代理制度,一級代理有5個,主要是做分銷和解決方案,二級代理主要是面對最終用戶。SSC在很短的時間里迅速建立了中國銷售網絡打開了中國市場,SATO條碼打印機和SATO碳帶、標簽等耗材的銷售額一路攀升。在中國比較大的客戶主要分布在機場、煙草、醫療、電子、制造業、加工業、服裝業及汽車零配件等,目前華東、華北、華南是SATO在中國開拓市場的重點區域。
譚雪清:從產品角度,SATO的產品定位怎樣?產品優勢有哪些?
陳金亮:SATO的產品主要有三大類:一是條碼打印機,包括重工業型、標準工業型、輕便及便攜式,室內標簽和吊牌打印機、貼標機等二十多種型號。二是碳帶和標簽。三是手持貼標機、封帶手持貼標機等十多種。此外,SATO還提供SATO Label Gallery解決方案,能夠全面和靈活地解決SATO條碼打印機的標簽設計和打印設計,豐富強大的特點和功能能夠解決最復雜的標簽設計要求,比如適用于服裝行業的厚紙質的標簽的打印。SATO在低端產品上并沒有推出自己的產品,產品主要集中在中高端市場。在中國市場上,我們要找到準確的需求,提供差異化的產品,專注自動識別行業,專注公司的自產產品。
譚雪清:SATO在行業應用方面,在日本服裝、醫院等行業做得非常有特色,對中國市場的這兩個行業是不是也很關注?
陳金亮:因為我們打印機的特殊打印功能,使我們在服裝行業有了特殊的優勢。在醫院方面,日本秋田醫院的應用你在日本已經看到了,是非常成功的,目前在日本的很多醫院已經開始應用了,不僅有條碼技術的應用,還有RFID技術的應用,醫院也是我們重點要推廣應用的領域。在中國的服裝、醫院也是很大的應用市場,我們已經有了很多應用,RFID技術的應用推廣將是在這兩個行業的重點,當然這還要看中國的應用環境和政策環境。除了這兩個行業以外,我們還開發了用于制造業、物流等行業的企業信息管理整體解決方案(ECS),我們會從更多的角度尋找客戶的需求,滿足客戶的需求,實現自身的品牌價值。
譚雪清:面對美國公司和產品以及中國的國產產品,SATO怎樣保證自己的競爭力?未來在中國市場有什么新的打算?
陳金亮:中國的應用市場發展很快,我們非常看好中國的市場前景。在中國市場,我們雖然是后來者,但憑借SATO深厚的技術積累和在全球的市場經驗,我們在中國的開拓將會很快、很穩健。在我們公司的原則中沒有指出我們日常的研發、生產、管理或銷售工作的直接和具體的目的,但公司的原則也不是給我們背誦的口號或者抽象的概念,而是可以把我們員工的心智統合起來,并形成一個善意的信息,那就是,公司不只是一個賺錢的地方,鼓勵我們為社會作貢獻,使我們具有一種使命感。我們除了自己要掙錢,還要讓我們的渠道、合作伙伴一樣掙到錢。目前我們條碼打印機的銷售情況離銷售額第一的廠家還有距離,但與第一名之后的其他廠家不相上下,未來我們的第一目標就是要在中國市場做到第二。
談話中得知,在SATO全球每一位員工手里都有一本名為《SATO精神》的書,這本書是SATO集團主席兼首席執行官藤田東久夫先生花了兩年時間,總結自己、總結SATO于2003年寫成的,目前已經有了日文和英文兩個版本,中文版正在翻譯修訂中。在談話之后,我有幸先拜讀了中文翻譯版的內容。
在這本書中,沒有提及公司的工作中涉及的戰略或工作方法,也沒有提及應該發展什么以及如何發展,也沒有對如何開拓市場、收賬問題或行政管理發表評論。書中的每一節讓讀者了解的是SATO的靈魂,無形的精神或“精髓”。公司使命和公司原則是以松下幸之助的話為基礎的。這意味著,為了社會的利益而合作這一觀點具有普遍有效性。公司越跟得上時代,它就越不愿意援引嚴格的原則,但如果你發現一家有輝煌歷史的大公司進入艱難狀態,其中的原因可能就是忘記了自己的基本公司哲學。
公司經營目標以及為實現此目標所采取的措施比公司使命或公司原則詳細得多。SATO能夠安全渡過日本經濟的艱難時期,這得歸功于所有SATO員工的智慧和努力。三句話OIP報告制度是SATO核心的一個強大的信息能量來源,這是世界上最有用的公司制度之一,它將全體SATO員工變成一個為整體利益而工作的智囊團,并引導員工的工作符合公司哲學。三句話OIP報告是SATO基本管理方針的精髓。但是SATO精神絕對不是日本精神,SATO公司是在日本創立的,它的銷售在SATO集團中雖然占有很大的比例,這個比例正在逐漸改變。現在SATO集團已經成為跨國公司了。SATO不僅不再是原來的日本公司,它已經超越這個層次,成為了世界舞臺的要角,而且SATO精神本身實質上一直是全球化的。這是由于表達SATO精神的思想和現象使SATO與眾不同,而決不是日本人的思想和現象。SATO管理的精髓是獨特的。
讀完五萬多字的《SATO精神》重新梳理談話內容的時候,就發現SATO的成功是精神鑄就的,科技與管理結合的品牌,在過去的60多年里如果算不上傳奇的話,今天歷久彌新所綻放的光彩將超越“完美”的界限,成為一個恒久流傳的經典。
后 記
四年前第一次采訪陳金亮,是通過國際長途,我記得非常清楚。他那時也是在新加坡,是一家條碼打印機生產廠商的職業經理人,短暫的電話采訪,使我對這個跨國企業有了深刻的認識,在我眼里,他是個非常優秀的職業經理人,因為他不僅把公司的業務核心和發展規劃用流利的中文傳達給了我,還讓我了解了公司的很多理念。雖然他到SATO公司做新的職業經理人的時間還不長,但在這不長的時間里,我已經在北京、上海、廣州、日本的很多展覽會現場見到過他,本次的對話他能夠把SATO的情況跟我講得這么清楚,我一點也不感到奇怪。拜讀完《SATO精神》這本書后,我更是發現他談話的思路完全是貫穿著SATO精神的。本次對話是在SCAN CHINA展覽期間進行的,之后他又在“打飛的”了,不過他跟我透露,接下來的日子他會有更多的時間在上海,重點關注中國市場的業務。我相信憑著他多年行業職業經理人的經驗,一定會很快實現他的目標。
背景資料
SATO歷史
1940 創始人佐藤 楊(SATO YO)始創公司
1960 公司改稱SATO機工株式會社
1974 公司正式改稱株式會社SATO
1988 將13個日本國內的銷售和技術服務子公司并入
1990 在日本證券協會店頭登錄上市
1994 上市東京證券交易所二部
1996 設立“SATO國際獎學財團”
1997 上市東京證券交易所一部
2001 SATO日本宣布并入其海外總部——Barcode SATO International Pte Ltd(BSI)
SATO的世界首創
首先發明手持條碼標價槍,全球銷售
首創POS用手持條碼標價槍
首創JAN(UPC/EAN)-POS用熱轉式打印機
SATO的全球拓展史
1974 美洲事務所開業(美國紐約)
1978 歐洲事務所開業(比利時布魯塞爾)
1986 設立馬來西亞子工廠(SEM)
1987 設立馬來西亞子工廠(BSM)
1987 將美洲事務所改組為SAI1987 新加坡BSS成立
1989 將歐洲事務所改組為SEN
2001 在新加坡設立統管全球子公司的總部BSI
2002 在上海設立SSC[佐藤自動識別系統(上海)有限公司],負責中國市場的營銷
2003 標簽業務擴展,在英國考文垂設立新的事業部
2004 被德國麥德龍集團指定為“金牌合作伙伴”
2005 SATO集團成功收購了SATO在法國最主要的代理商L’Etiquetage Rationnel, 擴展業務
2006 SATO成功收購了Checkpoint公司的條碼系統業務
SATO在中國
2002年3月 佐藤自動識別系統國際貿易(上海)有限公司成立(簡稱SSC)
2003年12月 SSC擴大營業規模,辦公室整體搬遷
2004年9月 在深圳設立辦事處(SSCS)
2005年1月 在上海舉行全國經銷商專業技術培訓
2006年2月-3月 在上海、北京、廣州召開SATO全國市場計劃推廣會議
2006年3月 SSC在上海設立Marking Center
2006年3月-8月 在上海舉行全國經銷商專業技術培訓
2006年11月 榮獲2006年度自動識別行業條碼十大國外品牌企業稱號
陳金亮職業生涯
1987年—1993年 就職訊寶科技公司,在新加坡建立了銷售和采購公司。通過不斷與新的商業伙伴建立合作關系,為Symbol在亞洲建立了銷售駐點。
1993年—1996年 Datamax Corporation亞太地區總經理,在新加坡建立了銷售公司。在任職3年時間內,銷售量翻倍。
1996年—2004年 斑馬技術公司亞太地區總經理,在亞太地區建立了銷售駐點,總部設于新加坡,下設7個銷售公司,分別在日本、韓國、香港、北京、上海、廣州和澳洲。
2005年5月—現在 佐藤自動識別系統國際貿易(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