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OR物聯網:誰的春天來了?
作者:馬繼華
                        來源: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
                        日期:2009-10-12 08:57:47
                    摘要:無論是移動互聯網還是物聯網,也許在未來成為主流都不是海市蜃樓,但如果想真正的實現,將是一個龐大而繁雜的系統工程,除了技術標準層面,還受法律法規、投資環境等一系列因素影響。當然,最關鍵的是還是應用,有沒有人們“必須的應用”和有沒有“值得的應用”才是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能否成功的關鍵。
                    
                      互聯網最早于1969年起源于美國,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互聯網是指將兩臺計算機或者是兩臺以上的計算機終端、客戶端、服務端通過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手段互相聯系起來的結果,人們可以與遠在千里之外的朋友相互發送郵件、共同完成一項工作、共同娛樂。中國多數網民的互聯網生涯至今不超過十年,但互聯網卻已經完全滲透到了人們的生活中。2008年,中國網民已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2009年7月,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報告顯示,2009年6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3.38億,已經超過了美國全國的人口總數,網民數量居全球第一。  
移動互聯網是所有移動終端的互通互聯,不僅僅是互聯網的延伸,即不僅僅是6多億手機用戶通過移動網絡訪問有2億多的PC用戶組成的互聯網,而是手機用戶、PC用戶以及其他終端物體之間的互聯互通,組成一個更加龐大的互聯網。目前,全球范圍內的移動互聯網用戶正在快速增加,Juniper Research的研究報告預測,2013年全球移動互聯網服務用戶的數量將增長到17億,成為一個龐大的用戶群體。中國的手機上網用戶也已經開始迅速增長,據CNNIC統計,截止到2008年12月31日,中國的網民規模已經達到了2.98億人,其中手機上網用戶已達到1.176億人,滲透率達到39%以上。
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在1999年被提出。是指在計算機互聯網的基礎上,利用RFID(無線射頻識別技術)、無線數據通信等技術,構造一個覆蓋世界上萬事萬物的“Internet of Things”。在這個網絡中,物品(商品)能夠彼此進行“交流”,而無需人的干預。按照中移動總裁的說法,“‘互聯網’和‘物聯網’的結合,將會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其最顯著的特點,是使物品的供應鏈具備智能化,使各種物品在生產、流通、消費的各個過程都具備智能化,直至使智能遍及整個生態系統,這不僅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物品和各種自然資源使用的效率。”目前,物聯網在中國廣東、江蘇、上海等地都已經有了局部的建設。
作為普通人,我們可以這樣簡單理解:互聯網是人依靠固定終端實現兩兩互聯,實現人與人的通信;移動互聯網是人依靠移動終端實現移動終端與移動終端、固定終端兩兩互聯,實現人與人的通信;物聯網是依靠固定和移動網絡實現物與物之間的兩兩互聯,不需要人的參與就可以智能運轉。應該說,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都是互聯網的延伸,只是一個向自由發展,一個向自然發展,一個是由靜及動,一個是由人及物。
無論是移動互聯網還是物聯網,也許在未來成為主流都不是海市蜃樓,但如果想真正的實現,將是一個龐大而繁雜的系統工程,除了技術標準層面,還受法律法規、投資環境等一系列因素影響。當然,最關鍵的是還是應用,有沒有人們“必須的應用”和有沒有“值得的應用”才是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能否成功的關鍵。
從這個角度講,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到現在為止到還是“概念”,要想成功,都必須依靠三個條件的成熟:一是網速夠快,二是成本夠低,三是功能夠強大。剛剛商用的中國3G網絡,有足夠的資源和資本承載得起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嗎?
其實,別看中國互聯網用戶增長迅速總量巨大,實際中國互聯網普及率還只有25.5%,遠遠落后于美國80%的比例,中國互聯網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而另據媒體報道,中國的平均互聯網下載速度為2.37Mbps,排名全球第71,僅為第一名韓國的11.3%。而平均上傳速度為1.18Mbps,排名全球第35。這樣的空間和責任,難道還不夠運營商施展身手嗎?
以我看,還是好好的研究互聯網吧,搞好寬帶建設,搞好光纖入戶,在光纖之父獲得諾貝爾獎春風的鼓舞下,把中國的互聯網扎扎實實的發展好,千萬不要好高騖遠,玩概念誤國,玩“物”喪志。(文/馬繼華)
                    
                移動互聯網是所有移動終端的互通互聯,不僅僅是互聯網的延伸,即不僅僅是6多億手機用戶通過移動網絡訪問有2億多的PC用戶組成的互聯網,而是手機用戶、PC用戶以及其他終端物體之間的互聯互通,組成一個更加龐大的互聯網。目前,全球范圍內的移動互聯網用戶正在快速增加,Juniper Research的研究報告預測,2013年全球移動互聯網服務用戶的數量將增長到17億,成為一個龐大的用戶群體。中國的手機上網用戶也已經開始迅速增長,據CNNIC統計,截止到2008年12月31日,中國的網民規模已經達到了2.98億人,其中手機上網用戶已達到1.176億人,滲透率達到39%以上。
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在1999年被提出。是指在計算機互聯網的基礎上,利用RFID(無線射頻識別技術)、無線數據通信等技術,構造一個覆蓋世界上萬事萬物的“Internet of Things”。在這個網絡中,物品(商品)能夠彼此進行“交流”,而無需人的干預。按照中移動總裁的說法,“‘互聯網’和‘物聯網’的結合,將會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其最顯著的特點,是使物品的供應鏈具備智能化,使各種物品在生產、流通、消費的各個過程都具備智能化,直至使智能遍及整個生態系統,這不僅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物品和各種自然資源使用的效率。”目前,物聯網在中國廣東、江蘇、上海等地都已經有了局部的建設。
作為普通人,我們可以這樣簡單理解:互聯網是人依靠固定終端實現兩兩互聯,實現人與人的通信;移動互聯網是人依靠移動終端實現移動終端與移動終端、固定終端兩兩互聯,實現人與人的通信;物聯網是依靠固定和移動網絡實現物與物之間的兩兩互聯,不需要人的參與就可以智能運轉。應該說,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都是互聯網的延伸,只是一個向自由發展,一個向自然發展,一個是由靜及動,一個是由人及物。
無論是移動互聯網還是物聯網,也許在未來成為主流都不是海市蜃樓,但如果想真正的實現,將是一個龐大而繁雜的系統工程,除了技術標準層面,還受法律法規、投資環境等一系列因素影響。當然,最關鍵的是還是應用,有沒有人們“必須的應用”和有沒有“值得的應用”才是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能否成功的關鍵。
從這個角度講,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到現在為止到還是“概念”,要想成功,都必須依靠三個條件的成熟:一是網速夠快,二是成本夠低,三是功能夠強大。剛剛商用的中國3G網絡,有足夠的資源和資本承載得起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嗎?
其實,別看中國互聯網用戶增長迅速總量巨大,實際中國互聯網普及率還只有25.5%,遠遠落后于美國80%的比例,中國互聯網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而另據媒體報道,中國的平均互聯網下載速度為2.37Mbps,排名全球第71,僅為第一名韓國的11.3%。而平均上傳速度為1.18Mbps,排名全球第35。這樣的空間和責任,難道還不夠運營商施展身手嗎?
以我看,還是好好的研究互聯網吧,搞好寬帶建設,搞好光纖入戶,在光纖之父獲得諾貝爾獎春風的鼓舞下,把中國的互聯網扎扎實實的發展好,千萬不要好高騖遠,玩概念誤國,玩“物”喪志。(文/馬繼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