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今日話題  >  正文

中國芯片為何超不過美國

作者:老杳
日期:2009-10-16 10:53:14
摘要:讀到一篇美國《商業周刊》刊登的《中國芯片為何超不過美國》的文章,心中有很多感慨,的確這些年政府投入了大筆資金到半導體行業,并沒有促進中國集成電路行業的崛起,為什么?

體制篇

       讀到一篇美國《商業周刊》刊登的《中國芯片為何超不過美國》的文章,心中有很多感慨,的確這些年政府投入了大筆資金到半導體行業,并沒有促進中國集成電路行業的崛起,為什么?

按照《商業周刊》的說法,中國芯片之所以趕不上美國有以下幾個原因:

1、由于中國對知識產權保護不善,跨國公司限制了向中國的技術轉讓。

2、中國的學術項目盡管具備雄心和資金,但卻用數量犧牲了質量。中國的MBA并不具備從有著長久商業研究國家中走出的MBA們那樣的連貫性。與美國“硅谷”的年輕工程師和MBA不同,年輕的中國工程師和MBA們缺乏那些在職業生涯的早期便將公司推向股市、或者創造了真正的創新產品的榜樣。

3、中國的地方政府在大型項目上還存在不健康的競爭。

原因真的如此嗎?老杳希望從幾個方面入手分析中國大陸芯片為什么趕不上美國,有些與《商業周刊》一致,但老杳認為這些并不是阻礙中國芯片不能超越美國的核心原因。

體制制約了中國芯片趕超美國

       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國家對集成電路大規模投入開始,政府主管部門便按照兩彈一星的模式推進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老杳認為從一開始體制的錯誤便阻礙了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快速發展。
    近期有關柳傳志與倪光南的爭論再一次被媒體提上議事日程,當年柳、倪分手很大部分原因在于二人對909工程也就是華虹NEC項目看法的相左,雖然老杳特別尊敬倪光南院士,但對待909工程上老杳倒認為柳傳志做的沒有錯,909工程這些年的發展也證明了當年政府的投資策略有誤,909也沒有帶動大陸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
      政府一開始便希望按照兩彈一星的思路發展集成電路,希望依靠政府的大筆資金和人員投入推動產業發展,可惜兩彈一星相對封閉,而集成電路的發展也依賴整個電子行業水平的提升,別說上個世紀80年代,老杳97年畢業到聯想負責VENUS項目開發,當年即使最簡單的驅動修改都要依賴從美國派來的工程師,不是聯想不想投入,在國內90年代末根本招不到合格的嵌入式底層工程師,這樣的產業環境又如何能夠支撐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即使國家大規模投入在某些方面取得突破,就整體而言也只能是在低層次水平徘徊。
      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要依賴于電子設計水平的提升,臺灣之所以在20世紀九十年代集成電路獲得飛躍式發展,也是因為前期在電腦設計特別是主機板設計上達到了很高水平,即使在聯發科成立之時,蔡明介也不認為集成電路設計在臺灣有很好的發展前景,聯發科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期快速發展,是基于前期臺灣在集成電路制造方面的異軍突起和整個產業的轉型,雖然大陸電子制造自從改革開放以來發展迅猛,更多的只是加工而已,幾乎所有的研發幾乎都是在海外完成,大陸只不過是加工車間。
       由于早期909工程國家大規模資金投入所起到的示范效應,至今國家每年都要投入巨額資金到集成電路產業,2008年以來由于經濟危機,國家對集成電路的投入更大,僅僅核高基每年的投入便要超過幾十億人民幣,這些投入真的效果明顯嗎?回答是否定的,方舟、漢芯等類似丑聞倒是不斷出現,真正依賴政府投入扶植起來的企業少之又少,有些人會拿中星微作為示范,因為中星微是由于當年信產部的1000萬人民幣投入起步的,但上百億的資金扶植起來的一個中星微又能說明什么問題?
       與政府的大規模投入相比,老杳倒有些認可《商業周刊》的觀點:“年輕的中國工程師和MBA們缺乏那些在職業生涯的早期便將公司推向股市、或者創造了真正的創新產品的榜樣”,只不過老杳認為不是大陸工程師及MBA缺乏榜樣,而是根本沒有這樣的土壤。為什么會如此,因為國家沒有在政策上對集成電路產業更多的傾斜,目前在上海、深圳上市的幾千家企業沒有一家真正的集成電路設計企業便是例證,雖然目前創業板上市轟轟烈烈,看看已經發布的準上市企業名單,僅有一家海信信芯還算是集成電路設計企業說明至今國家并沒有打算向集成電路設計行業傾斜。
      有人可能會說互聯網企業一樣沒有大規模在國內上市照樣蓬勃發展,與互聯網不同,集成電路設計企業需要產業環境做基礎,而集成電路設計產業的發展也需要更久的人才、運營、資金積累,互聯網產業是面對最終消費者的產業,而集成電路設計更前端,要面向終端設計企業,沒有十年甚至更長的經驗積累集成電路產業不可能快速發展,另外互聯網從技術上與國外的差距遠沒有集成電路更大,因此沒有大陸股市對互聯網產業的扶植,僅僅依賴NASDAQ互聯網一樣可以發展迅猛,但離開了政府在政策上對集成電路產業的傾斜,集成電路產業很難發展壯大。
       與互聯網相比,集成電路創業所需資金要大得多,流一次片便需要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人民幣,如果采用65納米或更高的工藝,甚至會達到千萬人民幣級別,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不可能獲得更大的突破,企業創業可以依賴風險投資,因為VC撤出更多的依賴NASDAQ上市,退出手段太過單一,而且NASDAQ上市門檻也比較高,對于集成電路設計企業一般到達到年銷售額1億美元,這兩年VC投資集成電路的熱情已經大幅度降低,最大的原因是國家對集成電路設計企業上市缺乏政策傾斜所致。
      在中國有一個奇怪的現象,VC投資與政府扶植往往不可兼得,也便造成了VC投資企業往往要依賴市場的打拼,這些企業為了生存也往往以開發低端產品為主,而能夠獲得政府資助的企業卻大都高舉民族產業的大旗開發高端產品,發布會開了很多、很隆重,真正開發的產品在市場中流行的卻很少,市場與技術的脫節也便很正常。
      作為政府主管部門希望通過資金扶植集成電路產業無可厚非,多年的投入已經證明資金扶植效果并不明顯,甚至有可能成為孕育腐敗的土壤,與其每年拿出如此多的資金扶植民族產業,其實倒不如在上市融資政策上更多的傾斜,讓企業依靠業績去股市融資,不僅可以調動企業的積極性,也可以讓風險投資更容易退出,大大提高投資集成電路產業的熱情,可以說美國集成電路產業這些年保持經久不衰,順暢的融資渠道及風險投資撤出機制功不可沒,同樣之所以臺灣企業這些年迅猛發展,也與股票市場的大力扶植有重要關系。
      減少或干脆放棄政府的大筆直接投資,在政策上向集成電路設計企業上市傾斜,是大陸集成電路設計企業突破的前提,這一點不解決,中國芯片要想趕超美國很難。

人才篇
       曾經與無錫美新CEO趙陽先生談起為什么美新要在美國設立研發團隊,趙陽認為單論集成電路設計水平,大陸工程師要比美國工程相差很遠,雖然美國IC設計工程師的工資可能是大陸的十倍,但產生的效益可能遠大于10倍,美新要想在MEMS行業繼續其領先地位,就必須在美國保持一只高水平的研發團隊。
       談起與美國工程師的整體差異,相信每一位業界人士都會認可,當然就個體而言,某些大陸的工程師未必會輸過美國工程師,如果算上在美國工作的大陸工程師更是如此,老杳的一位大學同學90年代中期博士畢業后加盟Broadcom,也算是Broadcom前幾十號的員工,相信經過多年的積累,水平不會弱于任何其他的同事,像他一樣大陸的留學生還有很多,只可惜這樣的開發人才即使愿意回大陸,也沒有大陸的公司能夠出得起工資,即是有公司愿意吐血也沒有這樣的環境,畢竟大陸公司的規模還太小。
      其實即便大陸微電子公司開發的產品相對低端,并不能阻礙大陸微電子產業的發展,反而因為比較低端,大陸微電子公司的產品更容易切入市場,只要先占據低端市場,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大和實力的提升,對各種人才的需求也會隨之提高,因此大陸低端人才較多并不是中國芯片趕不上美國的主要原因。
       老杳的另外一個同學李虹宇曾經在美國創辦一家RF公司,后來被聯發科收購,這個團隊及業務現在每年至少為聯發科創造6億美元的收入,后來李虹宇在臺灣創辦了另外一家Zigbee的公司,招聘的員工也都是臺灣知名大學如清華、交大及臺灣的優秀畢業生,后來了解多了才知道,其實這三所學校的頂級畢業生,也就是TOP 5其實早已經被聯發科招聘,聯發科之所以每年都可以將臺灣最后的大學畢業生招致門下,除了成就感,聯發科的獎金及股票之多也是最主要原因,相比大陸微電子幾乎沒有公司敢招聘清華、北大的畢業生,因為對于這兩所學校的畢業生選擇機會太多,互聯網、外企幾乎所有行業的待遇都超過微電子,倒是大陸微電子公司的CEO很多都畢業于這兩所學校,主要原因是這兩所學校加上中國科大前些年出國留學的比例要遠大于其他院校,這些年回國創業的也比較多,倒是西電、成電等準一流學校的學生更受微電子公司青睞,因為這兩所學校的學生更踏實,適合公司長期的培養目標。
       沒有年營業額超過5億美元(海思除外)的微電子公司,整體開發水平較差,企業IPO又得不到政府的政策照顧,造成了中國微電子企業人才的惡性循環,國外的高端人才即使回來也無法人盡其才,國內的優秀人才因為待遇不愿意加入,又沒有國際通行的期權激勵計劃,其結果是雖然大陸號稱有超過500家的集成電路設計公司,真正年營業額超過1000萬美元的公司估計不超過50家,超過1億美元的更不超過10家,超過兩億美元的公司也只有泰景一家,如果泰景算是大陸公司的話。
       其實衡量一個地區集成電水平,除了整個營業額之外更重要的在于有多少家年營業額突破五億美元的半導體設計公司,只有營業額達到或突破5億美元,中國集成電路才會上一個新臺階,包括設計水平、營運水平,也才會帶出一大批真正經過市場檢驗的合格人才,老杳相信即使政府不改變目前的資金支持策略,未來3-5年大陸也肯定會出現5億美元公司,不過如果政府IPO向微電子企業傾斜,這一時間肯定會提前。
       如果政府鼓勵更多的微電子企業IPO,集成電路界會出現更多的億萬富翁,會吸引更多的優秀學子加盟,也會吸引更多的海外優秀人才回歸,其實并不是每一名優秀的工程師都適合創業,現在每年國家為海外留學人員提供大筆創業資金并不是提高本土微電子水平的最佳手段,相反老杳倒認為經過本土市場錘煉的企業家才更適合創業,因為他們對市場更了解,對于海外的優秀人才,只要本土微電子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有了股票期權和高工資的待遇相信回歸并不困難。
       一句話,政府每年的大筆經費或資金支持無助于真正人才的回歸,也無助于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加盟微電子行業,除了自身的努力,政府向微電子行業IPO也許是改變這一現狀的最佳方式。(作者,老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