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驟成產業巨浪 各方大肆追捧恐為時尚早
作者:IT時代周刊 
                        來源:來源網絡(侵權刪)
                        日期:2009-10-30 08:37:36
                    摘要:短短一個月,“物聯網”這一概念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橫掃國內科技市場,并在業界廣為傳播。   
突然而來的過度熱捧不免令人思索,物聯網是即將到來的又一場新興科技革命,還是業界對其的一度炒作?物聯網離人們的生活到底有多遠? 
                    
                      短短一個月,“物聯網”這一概念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橫掃國內科技市場,并在業界廣為傳播。   
9月14日,《IT時代周刊》從工信部得到消息,我國物聯網標準體系已經形成初步框架,向國際標準化組織提交的多項標準提案也已經被采納。這是9月11日工信部副部長奚國華在北京召開的“傳感器網絡標準工作組成立大會暨‘感知中國’高峰論壇”上,指出要力爭主導制訂傳感網國際標準后,我國在物聯網標準制訂上的一大進展。
最近一段時間,從中央政府到各大企業單位,都把“物聯網”的發展提上日程,并一再指出其重要性,物聯網概念股更是借此浪潮一躍而上。一時之間,物聯網被各大媒體捧上頭條,有媒體更是將其稱之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
突然而來的過度熱捧不免令人思索,物聯網是即將到來的又一場新興科技革命,還是業界對其的一度炒作?物聯網離人們的生活到底有多遠?
炙手可熱
公開資料顯示,物聯網又叫傳感網,該概念最先在1999年由美國人提出。它真正走入人們視線是今年年初在美國總統奧巴馬就職后的一次圓桌會議上,奧巴馬將“物聯網”和“新能源”列為振興經濟的兩大武器。
今年8月7日,溫家寶總理在視察中指出,應加強對物聯網發展的重視度,并對我國物聯網的建設提出建議。從那時開始,物聯網概念開始真正走紅。8月24日,中國移動總裁王建宙在訪臺的演講上也提及“物聯網”,并闡釋了不久的將來,物聯網對人們生活的重大影響。
在一個又一個重量級人物以及企業的高度關注下,物聯網一詞開始被業界真正認識。對于物聯網的概念,王建宙的解釋可能更容易讓人理解,“物聯網時代的冰箱、彩電等家電產品,都可以用手機控制。例如在家電上安裝傳感器,就可以用手機通過網絡進行操控;其次,諸如遠程抄表、物流運輸、移動POS等應用。結合云計算,物聯網將可以有更多元的應用。”
業界專家指出,王建宙的描述是一個理想狀態,物聯網的最終目的是讓設備與網絡連接在一起,為人們進行智能服務。其實早在幾年前,涉及物聯網概念的科技產品就已經出現了。比如,現在應用很廣泛的商品條形碼、RFID等等,都是利用射頻技術,通過感應物體上植入的芯片來獲知具體信息。只不過近幾年“物聯網”一詞的出現又被賦予了更為廣泛的含義。
在如今的科技時代,人與人之間的連通已經極為普遍,人與物、物與物的信息傳遞就成了未來科技發展的必然趨勢。之所以這一詞匯被業界熱捧,原因在于市場所描繪的其背后的巨大市場。
本刊記者從工信部的內部材料中看到,隨著傳感器、軟件、網絡等關鍵技術的迅猛發展,傳感網產業規模正在快速增長,物聯網將成為繼互聯網之后的又一高科技市場,市場前景十分廣闊。美國市場研究公司Forrester預測,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聯”的業務跟人與人通信的業務比例將達到30:1,因此,“物聯網”被稱為是下一個萬億美元級的通信業務。
正是因為這個巨大的產業數字,市場上刮起一陣“物聯網”的狂潮。對此,有專家預測10年內物聯網就可能大規模普及,甚至還有人放言,“如果物聯網全部構成,其產業要比互聯網大30倍!”
在一系列的炒作和追捧下,物聯網概念股也隨之大幅攀升。在“感知中國”高峰論壇召開后的一周時間內,A股有不少個股連續走出漲停行情,原因就是市場認為它們具有最近備受熱捧的“物聯網”概念。
企業的追隨和熱捧
不僅受到中央政府以及有關部門的重視,物聯網的相關產品儼然已經出現在各大企業的產品名單中,并開始了大力推廣。
在今年的通信展上,“物聯網”無疑成了展會上的新星。中國移動的“物聯網”展位上首次展出有關業務,物流信息化、企業一卡通、公交視頻等一系列主題,“這些都是物聯網概念下的業務分支”,該展臺的一位中國移動員工特意強調了“物聯網”一詞。此外,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展區內的部分產品也涉及到“物聯網”概念。
物聯網之所以受到各大電信運營商的青睞,離不開王建宙的大力鼓吹。這位中國的電信運營商老大在多個公共和私下場合對外表示,“物聯網將會成為中國移動未來發展的重點。”此前,中央領導曾指出“要把傳感系統和3G中的TD技術結合起來”。
王建宙將3G網絡定義為物聯網信息傳送的有效平臺。為做好物聯網在通信領域中普及的準備,王建宙還表示將會邀請臺灣生產RFID(無線射頻識別)、傳感器和條形碼的廠商,共同研發物聯網終端產品。
不僅如此,不少科技公司也趁機趕來湊熱鬧。9月14日,IBM宣布推出全新的WebSphereSensorEvents軟件。本刊記者從IBM大中華區相關部門了解到,該軟件可以從“物聯網”世界中數百萬個彼此互聯互通的傳感器上提取可用的業務信息。IBM傳感器解決方案部副總裁MartinWildberger表示,“客戶可以對大量傳感器數據進行收集和分析,獲取快速響應瞬息萬變的市場所需的業務可視化能力。”
目前,我國國內市場對傳感網產品的需求的確增長明顯。相關信息顯示,前不久,僅浦東機場安裝防入侵系統直接采購傳感網產品的金額,就已達到4000萬元,加上配件共5000萬元。“按照這種態勢,如果全國近200家民用機場都安裝該系統,僅機場一個項目就將產生上百億元的市場規模。”一位傳感網軟件生產商說。
經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9月11日全國信息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組建了傳感器網絡標準工作組。該工作組聚集了中國科學院、中國移動等國內傳感網主要的技術研究和應用單位,將致力于傳感網標準制訂工作,目的就在于通過標準化為產業發展奠定堅實技術基礎。
是炒作還是憧憬?
有了中央領導人的關注,政府部門的支持,以及明星企業們的推動,物聯網發展的道路似乎已經被鋪平了。
然而,各界關于物聯網的追捧場景與2000年前大家對互聯網的狂熱情形何其相似。當時,各國股市對網絡股概念的爆炒,國內A股在短期內有上百家上市公司宣布觸網,有關互聯網的概念股更是一飛沖天。今天對于物聯網的炒作勢頭有望跟當年的互聯網股相上下。然而有意思的是,即便是在現在,A股中也沒有出現一只血統純正的網絡股。
有專家指出,“物聯網”的遠大前景不容置疑。然而伴隨著物聯網的熱起,一系列有關該新興產業的問題同樣應該被人們所認識。
就像互聯網需要TCP/IP協議一樣,作為互聯網的延伸,物聯網自然也需要一個統一的協議基礎。中國移動公司一位內部人員表示,“目前全球尚未形成物聯網統一標準,想要抓住將來物聯網的話語權,勢必要拿下對統一標準的制訂。”
溫家寶總理在對傳感網工程技術研發的考察過程中也表示,當計算機和互聯網產業大規模發展時,我們因為沒有掌握核心技術而走過一些彎路,“在傳感網發展中,要早一點謀劃未來,早一點攻破核心技術”。也正是因為溫總理的一席話,9月14日,工信部召開了關于傳感器網絡的討論會議,正式把對傳感網產業的發展以及標準的建立提上日程。
不僅是中國,美國、德國、日本等眾多國家都在加緊對該網絡標準的研究,因為對于一個新興產業,誰掌握了標準,誰就掌握了市場的主動權,從而可以向全世界推銷符合標準的技術設備。
與市場對物聯網的熱情炒作相比,業界在近期多了一份理性的思考。
“物聯網的發展還存在眾多的技術瓶頸,”業內人士表示,“例如物聯網對IP地址的需求,以及技術問題等。”中國移動在IPv4時代就吃盡了地址匱乏的苦頭,在IPv6時代能否搶占先機,是物聯網戰略的另一個不確定因素。
王建宙也坦陳,要真正建立有效物聯網需要具備條件,即規模性、流動性。“只有具備了規模,才能使物品的智能發揮作用”,然而,目前國內技術領域中傳感器產業化水平較低,高端產品為國外廠商壟斷,要達到這兩項條件尚有一定困難。
早在十年前,有關“網絡家電、智能家居”的概念就已被提起,但至今都未被成功推廣,“原因之一就在于實施成本過高”,一位家電生產商家解釋,目前家電與互聯網相對接的項目尚沒有被完全普及,要實現遠程智能控制,“這在短時間內不可能達到”。盡管物聯網的興盛勢不可擋,但目前在國內還處于探索和實驗階段,距離人們生活的真實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9月14日,《IT時代周刊》從工信部得到消息,我國物聯網標準體系已經形成初步框架,向國際標準化組織提交的多項標準提案也已經被采納。這是9月11日工信部副部長奚國華在北京召開的“傳感器網絡標準工作組成立大會暨‘感知中國’高峰論壇”上,指出要力爭主導制訂傳感網國際標準后,我國在物聯網標準制訂上的一大進展。
最近一段時間,從中央政府到各大企業單位,都把“物聯網”的發展提上日程,并一再指出其重要性,物聯網概念股更是借此浪潮一躍而上。一時之間,物聯網被各大媒體捧上頭條,有媒體更是將其稱之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
突然而來的過度熱捧不免令人思索,物聯網是即將到來的又一場新興科技革命,還是業界對其的一度炒作?物聯網離人們的生活到底有多遠?
炙手可熱
公開資料顯示,物聯網又叫傳感網,該概念最先在1999年由美國人提出。它真正走入人們視線是今年年初在美國總統奧巴馬就職后的一次圓桌會議上,奧巴馬將“物聯網”和“新能源”列為振興經濟的兩大武器。
今年8月7日,溫家寶總理在視察中指出,應加強對物聯網發展的重視度,并對我國物聯網的建設提出建議。從那時開始,物聯網概念開始真正走紅。8月24日,中國移動總裁王建宙在訪臺的演講上也提及“物聯網”,并闡釋了不久的將來,物聯網對人們生活的重大影響。
在一個又一個重量級人物以及企業的高度關注下,物聯網一詞開始被業界真正認識。對于物聯網的概念,王建宙的解釋可能更容易讓人理解,“物聯網時代的冰箱、彩電等家電產品,都可以用手機控制。例如在家電上安裝傳感器,就可以用手機通過網絡進行操控;其次,諸如遠程抄表、物流運輸、移動POS等應用。結合云計算,物聯網將可以有更多元的應用。”
業界專家指出,王建宙的描述是一個理想狀態,物聯網的最終目的是讓設備與網絡連接在一起,為人們進行智能服務。其實早在幾年前,涉及物聯網概念的科技產品就已經出現了。比如,現在應用很廣泛的商品條形碼、RFID等等,都是利用射頻技術,通過感應物體上植入的芯片來獲知具體信息。只不過近幾年“物聯網”一詞的出現又被賦予了更為廣泛的含義。
在如今的科技時代,人與人之間的連通已經極為普遍,人與物、物與物的信息傳遞就成了未來科技發展的必然趨勢。之所以這一詞匯被業界熱捧,原因在于市場所描繪的其背后的巨大市場。
本刊記者從工信部的內部材料中看到,隨著傳感器、軟件、網絡等關鍵技術的迅猛發展,傳感網產業規模正在快速增長,物聯網將成為繼互聯網之后的又一高科技市場,市場前景十分廣闊。美國市場研究公司Forrester預測,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聯”的業務跟人與人通信的業務比例將達到30:1,因此,“物聯網”被稱為是下一個萬億美元級的通信業務。
正是因為這個巨大的產業數字,市場上刮起一陣“物聯網”的狂潮。對此,有專家預測10年內物聯網就可能大規模普及,甚至還有人放言,“如果物聯網全部構成,其產業要比互聯網大30倍!”
在一系列的炒作和追捧下,物聯網概念股也隨之大幅攀升。在“感知中國”高峰論壇召開后的一周時間內,A股有不少個股連續走出漲停行情,原因就是市場認為它們具有最近備受熱捧的“物聯網”概念。
企業的追隨和熱捧
不僅受到中央政府以及有關部門的重視,物聯網的相關產品儼然已經出現在各大企業的產品名單中,并開始了大力推廣。
在今年的通信展上,“物聯網”無疑成了展會上的新星。中國移動的“物聯網”展位上首次展出有關業務,物流信息化、企業一卡通、公交視頻等一系列主題,“這些都是物聯網概念下的業務分支”,該展臺的一位中國移動員工特意強調了“物聯網”一詞。此外,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展區內的部分產品也涉及到“物聯網”概念。
物聯網之所以受到各大電信運營商的青睞,離不開王建宙的大力鼓吹。這位中國的電信運營商老大在多個公共和私下場合對外表示,“物聯網將會成為中國移動未來發展的重點。”此前,中央領導曾指出“要把傳感系統和3G中的TD技術結合起來”。
王建宙將3G網絡定義為物聯網信息傳送的有效平臺。為做好物聯網在通信領域中普及的準備,王建宙還表示將會邀請臺灣生產RFID(無線射頻識別)、傳感器和條形碼的廠商,共同研發物聯網終端產品。
不僅如此,不少科技公司也趁機趕來湊熱鬧。9月14日,IBM宣布推出全新的WebSphereSensorEvents軟件。本刊記者從IBM大中華區相關部門了解到,該軟件可以從“物聯網”世界中數百萬個彼此互聯互通的傳感器上提取可用的業務信息。IBM傳感器解決方案部副總裁MartinWildberger表示,“客戶可以對大量傳感器數據進行收集和分析,獲取快速響應瞬息萬變的市場所需的業務可視化能力。”
目前,我國國內市場對傳感網產品的需求的確增長明顯。相關信息顯示,前不久,僅浦東機場安裝防入侵系統直接采購傳感網產品的金額,就已達到4000萬元,加上配件共5000萬元。“按照這種態勢,如果全國近200家民用機場都安裝該系統,僅機場一個項目就將產生上百億元的市場規模。”一位傳感網軟件生產商說。
經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9月11日全國信息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組建了傳感器網絡標準工作組。該工作組聚集了中國科學院、中國移動等國內傳感網主要的技術研究和應用單位,將致力于傳感網標準制訂工作,目的就在于通過標準化為產業發展奠定堅實技術基礎。
是炒作還是憧憬?
有了中央領導人的關注,政府部門的支持,以及明星企業們的推動,物聯網發展的道路似乎已經被鋪平了。
然而,各界關于物聯網的追捧場景與2000年前大家對互聯網的狂熱情形何其相似。當時,各國股市對網絡股概念的爆炒,國內A股在短期內有上百家上市公司宣布觸網,有關互聯網的概念股更是一飛沖天。今天對于物聯網的炒作勢頭有望跟當年的互聯網股相上下。然而有意思的是,即便是在現在,A股中也沒有出現一只血統純正的網絡股。
有專家指出,“物聯網”的遠大前景不容置疑。然而伴隨著物聯網的熱起,一系列有關該新興產業的問題同樣應該被人們所認識。
就像互聯網需要TCP/IP協議一樣,作為互聯網的延伸,物聯網自然也需要一個統一的協議基礎。中國移動公司一位內部人員表示,“目前全球尚未形成物聯網統一標準,想要抓住將來物聯網的話語權,勢必要拿下對統一標準的制訂。”
溫家寶總理在對傳感網工程技術研發的考察過程中也表示,當計算機和互聯網產業大規模發展時,我們因為沒有掌握核心技術而走過一些彎路,“在傳感網發展中,要早一點謀劃未來,早一點攻破核心技術”。也正是因為溫總理的一席話,9月14日,工信部召開了關于傳感器網絡的討論會議,正式把對傳感網產業的發展以及標準的建立提上日程。
不僅是中國,美國、德國、日本等眾多國家都在加緊對該網絡標準的研究,因為對于一個新興產業,誰掌握了標準,誰就掌握了市場的主動權,從而可以向全世界推銷符合標準的技術設備。
與市場對物聯網的熱情炒作相比,業界在近期多了一份理性的思考。
“物聯網的發展還存在眾多的技術瓶頸,”業內人士表示,“例如物聯網對IP地址的需求,以及技術問題等。”中國移動在IPv4時代就吃盡了地址匱乏的苦頭,在IPv6時代能否搶占先機,是物聯網戰略的另一個不確定因素。
王建宙也坦陳,要真正建立有效物聯網需要具備條件,即規模性、流動性。“只有具備了規模,才能使物品的智能發揮作用”,然而,目前國內技術領域中傳感器產業化水平較低,高端產品為國外廠商壟斷,要達到這兩項條件尚有一定困難。
早在十年前,有關“網絡家電、智能家居”的概念就已被提起,但至今都未被成功推廣,“原因之一就在于實施成本過高”,一位家電生產商家解釋,目前家電與互聯網相對接的項目尚沒有被完全普及,要實現遠程智能控制,“這在短時間內不可能達到”。盡管物聯網的興盛勢不可擋,但目前在國內還處于探索和實驗階段,距離人們生活的真實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