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中元:云計算將對軟件業產生顛覆性革命
作者:通信信息報
日期:2009-11-25 17:56:49
摘要:本報記者專門采訪了業界知名專家鄧中元,請他展望云計算帶來的變化。
繼物聯網概念熱潮之后,云計算以當仁不讓之勢成為各界關注熱點。在第十一屆高交會中國創業家論壇上,阿里巴巴集團首席架構師王堅透露,阿里巴巴正在做云計算技術儲備,預計在明年下半年,在阿里巴巴平臺上就能體驗到云計算。
幾乎同一時間,中國移動研究院院長黃曉慶在北京表示,中國移動的云計算平臺“大云”已經啟動。
但事實上,提起云計算,國內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還是“云來霧去”,為此,本報記者專門采訪了業界知名專家鄧中元,請他展望云計算帶來的變化。
記者:物聯網概念之后,云計算概念最近也開始熱起來,那么,云計算帶來的最大沖擊是什么?
鄧中元:“云計算”的概念最初由Google提出,但隨著業界對于Google云計算概念的認可和拓展,云計算已經脫離了Google的早期目標,進而成為IT應用的一種全新理念和發展模式?,F階段,云計算在定義范圍上包括兩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上,云計算主要指遵循云的開放模式,通過網絡以按需、以拓展的方式將IT基礎設施進行交付,以及用戶獲得所需資源的應用模式。提供資源的設施和網絡即是“云”,在“云”模式下IT資源對于使用者而言是可以隨時獲取、按需使用、隨需拓展,按使用付費的無限擴展資源。
第二個層次上,云計算并不僅僅局限于一種IT資源的使用和交付模式,而成為一種商業模式,也就是產品或服務的交付和使用模式。這種模式主要是借鑒第一層次云計算的基本思路,將所有的產品或者服務資源“云”化,其核心同樣是通過特定的關系構成網絡(包括互聯網以及其他具備網絡屬性的關系結構,比如渠道網絡等),想客戶以按需、易拓展的方式提供服務,這其中的服務包括了IT、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以及其他任何類型的服務。
云計算所帶來的主要沖擊同樣包括兩個層次,第一是對信息服務產業,云計算的IT基礎設施建設模式,為產業帶來了可以節省成本、拓展應用、更加充分利用資源的全新思路。這符合了產業發展中控制成本、節省資源、保護環境減少排放等多方面的需求趨勢。第二方面則是為IT軟件服務、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等產業帶來了全新的商業模式建設思路,成為了信息服務產業服務模式發展的重要方向。
記者:現在推廣云計算條件是否成熟?云計算的推廣將給產業鏈帶來怎樣的沖擊?
鄧中元: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基礎概念研究積累之后,隨著IT和通信信息服務產業內部對于IT建設成本控制、環境保護、創新服務模式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強,整個信息產業內的參與者都已經認識到了“云”模式的重要價值。目前來講云計算的技術還不算非常的成熟,但是各個產業層次上的探索都已經在開始進行,全球IT巨頭的大面積涌入,國內市場上包括電信運營商在內的諸多廠商對云計算模式的積極探索都說明“云”已經從一個創新型的技術概念,開始成為產業共同關注的焦點。云計算技術和模式并未達到成熟的階段,但如果期望在這個領域中占據一定的地位適時的進入和適當的探索是需要的,現在是廠商加入云計算的時候。
云計算可能對軟件產業造成根本性的顛覆,改變傳統的軟件需要復雜的購買和安裝程序,需要在僅具備有限資源的本機運行等限制。所有的應用和許可可以隨時購買和生效,并通過網絡完成軟件服務的應用,無需占用本機過多的資源,同時也打破了綁定在某一個單獨機器上對軟件應用的空間和時間限制。屆時數據中心處于網絡的核心位置之上,所有的應用所需要的計算能力、存儲、帶寬、電力都由數據中心提供。
同樣的,用戶在“云”模式下使用軟件產品服務的同時,也在基于“云”模式使用基礎的IT設施資源。云計算對于IT硬件產業的沖擊在于,“云”的大規模應用可以改變用戶對于單獨計算機運算能力的持續提升要求,通過“云”模式對于資源的有效配置,用戶只需要有一個具備一定計算能力的接入終端計算機即可最大限度的使用“云網絡”中的所有資源,并有效完成自身工作。
對于通信和信息服務產業的沖擊在于“云”在IT資源調用模式之外,同樣是一個極具創新性的基礎商業模式。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通信等服務都可以借用這個基礎商業模式,從而演變出全新的能夠更好的調動產業資源的新的服務模式,最終拓展市場促進產業的快速發展。
記者:未來誰將成為云計算主導者,發展的關鍵是什么?
鄧中元: 云計算在發展趨勢上,前期以硬件、軟件的技術、資源建設等為主,長期以商業模式的創新為主??傮w來講,“云計算”實際上是從技術角度而延展成為商業角度的一種創新思維模式,基于“云”模式的商業模式構建將會成為云計算發展中后期的主旋律。
云計算很難有主導者產生,各個細分產業或者廠商會在自身需要的基礎上,發展出不同方向的“云”應用方式?!霸啤北旧砭褪且粋€多元化的可以多方位移植的創新理念,未來是可以在每個細分產業中發展主導的云計算廠商的。
發展云計算的核心是滿足最終應用者的需求。從IT基礎設施、網絡建設來看,主要是滿足廠商在建設IT系統中對成本、能源、環境、使用功能等方面的要求,比如在電信產業就是滿足運營商降低成本、增強系統的環保性、增強系統穩定安全性、增強系統擴展性、增強系統操作方便性等方面的要求。從商業模式來看,則是如何構建創新的服務模式,最大限度地利用產業鏈的能力,并滿足用戶的應用需求。
幾乎同一時間,中國移動研究院院長黃曉慶在北京表示,中國移動的云計算平臺“大云”已經啟動。
但事實上,提起云計算,國內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還是“云來霧去”,為此,本報記者專門采訪了業界知名專家鄧中元,請他展望云計算帶來的變化。
記者:物聯網概念之后,云計算概念最近也開始熱起來,那么,云計算帶來的最大沖擊是什么?
鄧中元:“云計算”的概念最初由Google提出,但隨著業界對于Google云計算概念的認可和拓展,云計算已經脫離了Google的早期目標,進而成為IT應用的一種全新理念和發展模式?,F階段,云計算在定義范圍上包括兩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上,云計算主要指遵循云的開放模式,通過網絡以按需、以拓展的方式將IT基礎設施進行交付,以及用戶獲得所需資源的應用模式。提供資源的設施和網絡即是“云”,在“云”模式下IT資源對于使用者而言是可以隨時獲取、按需使用、隨需拓展,按使用付費的無限擴展資源。
第二個層次上,云計算并不僅僅局限于一種IT資源的使用和交付模式,而成為一種商業模式,也就是產品或服務的交付和使用模式。這種模式主要是借鑒第一層次云計算的基本思路,將所有的產品或者服務資源“云”化,其核心同樣是通過特定的關系構成網絡(包括互聯網以及其他具備網絡屬性的關系結構,比如渠道網絡等),想客戶以按需、易拓展的方式提供服務,這其中的服務包括了IT、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以及其他任何類型的服務。
云計算所帶來的主要沖擊同樣包括兩個層次,第一是對信息服務產業,云計算的IT基礎設施建設模式,為產業帶來了可以節省成本、拓展應用、更加充分利用資源的全新思路。這符合了產業發展中控制成本、節省資源、保護環境減少排放等多方面的需求趨勢。第二方面則是為IT軟件服務、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等產業帶來了全新的商業模式建設思路,成為了信息服務產業服務模式發展的重要方向。
記者:現在推廣云計算條件是否成熟?云計算的推廣將給產業鏈帶來怎樣的沖擊?
鄧中元: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基礎概念研究積累之后,隨著IT和通信信息服務產業內部對于IT建設成本控制、環境保護、創新服務模式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強,整個信息產業內的參與者都已經認識到了“云”模式的重要價值。目前來講云計算的技術還不算非常的成熟,但是各個產業層次上的探索都已經在開始進行,全球IT巨頭的大面積涌入,國內市場上包括電信運營商在內的諸多廠商對云計算模式的積極探索都說明“云”已經從一個創新型的技術概念,開始成為產業共同關注的焦點。云計算技術和模式并未達到成熟的階段,但如果期望在這個領域中占據一定的地位適時的進入和適當的探索是需要的,現在是廠商加入云計算的時候。
云計算可能對軟件產業造成根本性的顛覆,改變傳統的軟件需要復雜的購買和安裝程序,需要在僅具備有限資源的本機運行等限制。所有的應用和許可可以隨時購買和生效,并通過網絡完成軟件服務的應用,無需占用本機過多的資源,同時也打破了綁定在某一個單獨機器上對軟件應用的空間和時間限制。屆時數據中心處于網絡的核心位置之上,所有的應用所需要的計算能力、存儲、帶寬、電力都由數據中心提供。
同樣的,用戶在“云”模式下使用軟件產品服務的同時,也在基于“云”模式使用基礎的IT設施資源。云計算對于IT硬件產業的沖擊在于,“云”的大規模應用可以改變用戶對于單獨計算機運算能力的持續提升要求,通過“云”模式對于資源的有效配置,用戶只需要有一個具備一定計算能力的接入終端計算機即可最大限度的使用“云網絡”中的所有資源,并有效完成自身工作。
對于通信和信息服務產業的沖擊在于“云”在IT資源調用模式之外,同樣是一個極具創新性的基礎商業模式。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通信等服務都可以借用這個基礎商業模式,從而演變出全新的能夠更好的調動產業資源的新的服務模式,最終拓展市場促進產業的快速發展。
記者:未來誰將成為云計算主導者,發展的關鍵是什么?
鄧中元: 云計算在發展趨勢上,前期以硬件、軟件的技術、資源建設等為主,長期以商業模式的創新為主??傮w來講,“云計算”實際上是從技術角度而延展成為商業角度的一種創新思維模式,基于“云”模式的商業模式構建將會成為云計算發展中后期的主旋律。
云計算很難有主導者產生,各個細分產業或者廠商會在自身需要的基礎上,發展出不同方向的“云”應用方式?!霸啤北旧砭褪且粋€多元化的可以多方位移植的創新理念,未來是可以在每個細分產業中發展主導的云計算廠商的。
發展云計算的核心是滿足最終應用者的需求。從IT基礎設施、網絡建設來看,主要是滿足廠商在建設IT系統中對成本、能源、環境、使用功能等方面的要求,比如在電信產業就是滿足運營商降低成本、增強系統的環保性、增強系統穩定安全性、增強系統擴展性、增強系統操作方便性等方面的要求。從商業模式來看,則是如何構建創新的服務模式,最大限度地利用產業鏈的能力,并滿足用戶的應用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