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 四川重點支持RFID和物聯網等9個領域
作者:朱會倫 盛利
                        來源:科技日報
                        日期:2009-12-24 09:08:15
                    摘要:四川省科技廳廳長唐堅在接受科技日報采訪時表示:針對后金融危機時期四川的發展實際,我們重點支持了36個戰略地位重要、特色優勢突出、經濟效益顯著、產業關聯度強、對當前和今后GDP增長拉動作用大的產業和領域。  RFID和物聯網所在的傳感網絡產業被列入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方面的重點支持9個領域之一。
                    
                        2008年年初,四川省制定實施了強化科技支撐,應對金融危機的一攬子政策計劃,為全省經濟止滑回升和災后恢復重建做出積極貢獻。在經濟形勢回升向好的態勢下,四川著眼當前、謀劃長遠,為后危機時期科技支撐產業結構調整開展一系列工作,取得一系列成就。對此,記者近日專訪了四川省科技廳廳長唐堅。  
科學研判形勢 超前戰略謀劃
記者:請問唐廳長,在后危機時期四川科技支撐引領產業結構調整和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什么?
唐堅:戰略謀劃是科技支撐引領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圍繞后危機時期四川產業結構調整、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我們認為,科技支撐引領的核心是產業升級轉型。
從產業發展階段性特征看,當前四川一、二、三次產業結構為18.92∶46.3∶34.78,經濟結構與全國平均水平存在較大差距。在工業結構中,傳統產業與高新技術產業比例約為8∶2,戰略新興產業剛剛起步。在農業結構中,傳統農業仍然占據主導地位,現代農業比重較小。在第三產業中,長期民生科技產業拉動居民消費的發展滯后。為此,四川傳統工業產業處于調整期,高新技術產業處于擴張期,新興產業處于孕育期,現代農業產業處于攻堅期,民生科技產業處于開發期。
從科學布局戰略方向看,根據對四川產業發展階段的判斷,后危機時期科技空間將向三個方向拓展:工業發展方面,將形成優勢傳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協調發展的新格局;農業發展方面,在城鄉統籌方略指導下,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拓展;社會發展方面,從單純注重民生科技事業向開發民生科技產業并舉,依靠科技拉動居民消費需求。
從自主創新著力重點看,改造傳統產業的著力點在于推動產業升級,應側重于技術及新產品高端開發;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著力點在于做強做大,應側重于成果轉化與產品規模化;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的著力點在于孕育孵化,應側重于可能形成較大產業規模的亮點;現代農業發展的著力點在于構建技術鏈支撐產業鏈,應側重于產業鏈的延伸;民生科技產業發展的著力點在于開發民生科技產品,應側重于消費需求的選擇。
選擇戰略領域 確立主攻方向
記者:在后危機時期,四川圍繞科技支撐產業發展,選擇了哪些重大戰略領域,確立了哪些主攻方向,將取得哪些成效?
唐堅:針對后金融危機時期四川的發展實際,我們重點支持了36個戰略地位重要、特色優勢突出、經濟效益顯著、產業關聯度強、對當前和今后GDP增長拉動作用大的產業和領域。
一是運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方面,在機械制造、水電能源、油氣化工、飲料食品、汽車制造、鋼鐵、紡織7大產業領域,從提高信息化水平、提高行業裝備水平、推廣節能降耗和環境保護新技術、開發高附加值產品、開發共性關鍵技術、研制采用先進標準、承接產業轉移7個方面著手,提升產業發展水平。預期“十二五”末,7大重點行業可實現增加值12000億元(其中,科技貢獻約占6000億元)。
二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方面,在電子信息、航空航天、先進制造、新材料、生物工程、新能源等6大領域,從發展壯大創新產品、攻克重大關鍵核心技術、打造特色園區(基地)、推進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壯大軍民融合優勢產業5方面著手,預計到2015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將達到6000億元,工業增加值達到2500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占GDP的比重超過12%。
三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方面,結合全省比較優勢和新興產業成長規律,采取超前規劃、建立種子基金、建設新人才隊伍、構筑創新平臺、公共政策扶持等綜合措施,篩選一批資源能耗低、帶動系數大、綜合效益好、發展前景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確立一批戰略產品,予以重點突破,并動態調整。預計到 2015年,力爭在四川形成5—8個在全國具有比較優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產值5000億元以上、增加值400億元以上的經濟規模。
從發展趨勢和潛力上看,當前重點支持9個領域:
新型能源產業:重點是核能、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空氣能、煤礦瓦斯氣能源化與資源化利用、燃料電池、新能源汽車等研發及產業化,預期到2015年實現總產值1500億元;
高端光電產業:重點發展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器件(OLED)、光電芯片、新一代光纖通信、激光器件、光刻機投影曝光光學系統、太赫茲技術等,預期到2015年實現總產值500億元;
傳感網絡產業:重點發展射頻識別(RFID)和物聯網、基于北斗衛星移動通信系統、網絡游戲、手機游戲、3G通訊、IC設計、3C融合、數字媒體等,預期到2015年實現產值500億元;
節能環保產業:重點發展半導體照明(LED)、無極燈等綠色照明產品,余熱余壓利用、電機系統節能、建筑節能、循環硫化床鍋爐、精洗煤等技術,以及污水、空氣污染、固體廢棄物等處理技術及設備,預期到2015年實現總產值500億元;
生命科學產業:培育高產、優質、抗病、抗逆水稻、玉米、小麥、油菜、棉花、蘭草等生物新品種,發展高效營養品、保健品、健康食品、醫療器械等,培育醫療服務、健身業、健康休閑、康復、老年護理等產業,預期到2015年實現產值1500億元;
創新設計產業:重點發展工業設計、傳媒、文博旅游、創意設計、文學與藝術品原創、動漫游戲設計等,預期到2015年實現產值50億元,2010年,四川將召開工業創新設計大會,舉辦首屆“紅花獎”工業設計國際大賽,推動工業設計商品化、市場化;
智能制造產業:重點發展新一代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醫療機器人、娛樂機器人、特種行業機器人等以及智能化精密機械加工的單元設備、制造系統、柔性生產線等,預期到2015年實現產值50億元;
非動力核技術產業:重點發展核探測和成像、放射性診斷和治療裝置、放射性設備儀器儀表、同位素及制品、輻照加工、輻照育種、輻照改性材料等,預期到2015年實現產值100億元;
空天科技產業:重點建設以航空及其延伸學科為特色的科技產業園區,開發空間服務系統、亞軌道科學研究火箭。拓展汽車模塑件、軍用減振器、液壓支架、智能液壓控制系統等,預期到2015年實現產值100億元。
四是以現代農業為重點的城鄉統籌發展方面,重點圍繞動植物新品種、生豬、泡菜、奶業、薯類、家兔、名優茶葉、煙草種植業和中藥材種植業9個產業領域,突出構建技術鏈支撐和延長產業鏈的主線,實施科技特派員創業工程和農村信息化科技示范、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災后新農村科技建設科技示范等八大工程。預計到“十二五”末,帶動GDP增長1000—1200億元,項目區農民年人均增收400元。
五是發展以消費為重點的民生科技事業和產業。圍繞群眾最直接,最需要解決的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生態環境、民生信息、科普培訓5個領域開展重點服務。圍繞民生需求大,市場前景好,發展空間廣的綠色健康、數字娛樂、低碳生活、民生安全、科技民生小產品5個領域,立足“小產品、大市場”,以小搏大,開發一批民生科技產品,逐步形成產業規模。同時針對四川省民族地區特色和需求,開發特色產品,如牧區新型帳篷等實用產品,藏羌繡品等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科技含量的工藝品和大骨節病等地方病防治的特色新藥品。通過民生科技“5+5”行動,預計到2015年,實現產業增加值600億元。
強化自主創新 落實保障措施
記者:剛才,您描述了四川未來幾年內科技支撐發展的宏偉藍圖,請問四川將采取哪些強有力措施,保障這些目標順利實現?
唐堅:圍繞上述重點產業和領域,我們以實施技術創新工程統領全局,按照“企業主體、產業布局、工程模式、集成推進”的科技工作新思路,落實各項保障措施。2009年預計實現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1100億元,增長20%左右,同比占規模以上工業20%左右;利潤總額140億元;新產品產值1300億元,同比占規模以上工業48%左右;出口交貨值320億元,同比占規模以上工業60%以上。在投資拉動為主導下,科技驅動的支撐作用逐步上升,科技對經濟貢獻率達到41%。
一是抓產品龍頭。開發1000個效益好、見效快、市場占有率高的產品,圍繞有形產品形成價值鏈,把產業發展目標落實到直接創造價值的市場需求上。2009年6大領域9個戰略產品、80個重點產品、200個培育產品,年均增長都在60%以上。以創新的市場表現為考核標準,對已經市場化的90個創新產品省政府予以50—100萬元的研究開發補助,著力幫助產品拓市場、創品牌、上規模、成氣候。
二是抓技術攻關。加大全省科技資源的整合力度,集中優勢力量,推進產業發展的100項重大關鍵技術攻關。2009年遴選了“煤基直接還原釩鈦磁鐵礦新工藝與裝備優化研究”等20項重大關鍵技術,總投入近18億元,技術突破后預計可實現直接經濟效益300億元,可帶動相關產業和產業集群發展 2600億元。
三是抓融資橋梁。“投、貸、保、證、補”并舉,拓展科技中小企業融資渠道,促進高新技術成果就地轉化。2009年各類渠道融資超過200億元;舉辦2009中國(西部)高新技術產業與風險資本對接推進會,引入風險投資18個億;舉辦四川省金融機構與高新技術企業對接會,簽約金額達79億元;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業投資補助資金項目114個,獲得風險投資總額達到4億元,引導銀行貸款9億元;率先在全國設立了兩家科技專營支行,新增貸款9.8 億元,新增科技型企業客戶超過50戶;與農發行四川分行建立“政府部門推薦、銀行獨立審貸、雙方聯合監管”的銀科合作新機制,審批通過10戶企業科技貸款 15.5億元;設立15億元的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幫助中小企業獲得擔保貸款近30億元,辦理動產浮動抵押融資1.4億元,16戶企業以股權出質方式融資近 6億元;累計完成股份制改造企業50余家,成功掛牌上市企業17家;3家企業成功在創業板上市,居全國第二位;打造盈創動力投融資增值服務平臺,正在建設 2.9萬平方米的中國西部科技風險投資中心,吸引深創投、德同基金、軟銀基金等30余家投資和管理機構入駐,入駐機構注冊資本金達30億元,另外還有 100家投資機構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設立“四川省銀行—科技企業對接服務平臺”,完成740多家企業、40家銀行總行、161家支行的信息入庫。
四是抓創新體系。產學研軍用結合,解決科技成果的源頭轉化問題。著力構建企業主體、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全省已有國家創新型企業16 家,省級創新型企業706家。據統計的287家創新型企業,過去3年研發經費年均增長28.98%,專利申請量年均增長25.6%,新產品銷售收入年均增長37.1%,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長24.8%,利潤年均增長11.84%。建立覆蓋各類產業領域產學研創新聯盟92個、各類創新平臺300多個。組織近 1000名科技人員服務企業300余家。加強軍地技術合作,促進軍工技術向民品擴散轉化。廣元國家先進電子產品及配套材料產業化基地47個重大軍轉民項目開發順利,正在抓緊建設軍民結合產業園。啟動《綿陽科技城2011—2015年發展及2020年遠景規劃》編制工作,打造全國軍民融合示范區。打造一流科技園區,推動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發展。成都高新區創建世界一流高新園區步伐加快,初步形成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精密機械制造為特色的三大產業。德陽重大裝備制造、樂山硅材料高端開發與副產物循環利用產業化、攀枝花釩鈦新材料等一批特色產業化基地加快發展。
五是抓政策服務。四川制定了《強化科技支撐、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若干意見》等一系列服務企業的創新政策,做到“碰頂不出頭”,盡量尋求政策效益最大化。同時要按企業需求主動落實企業技術開發費抵扣、預提留、自主創新產品認定、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政策。如,省科技廳會同省級稅務部門制定抵扣政策操作辦法,科技部門認定后減免,三年來為企業實際減免稅收超過12億元;落實自主創新產品政府采購政策,制定了《四川省自主創新產品認定管理辦法》,認定自主創新產品431個;按照國家有關政策規定,積極開展高新技術企業重新認定,使符合條件的高新技術企業享受所得稅減按15%的優惠政策,重新認定總數已達到1113家。
                    
                科學研判形勢 超前戰略謀劃
記者:請問唐廳長,在后危機時期四川科技支撐引領產業結構調整和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什么?
唐堅:戰略謀劃是科技支撐引領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圍繞后危機時期四川產業結構調整、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我們認為,科技支撐引領的核心是產業升級轉型。
從產業發展階段性特征看,當前四川一、二、三次產業結構為18.92∶46.3∶34.78,經濟結構與全國平均水平存在較大差距。在工業結構中,傳統產業與高新技術產業比例約為8∶2,戰略新興產業剛剛起步。在農業結構中,傳統農業仍然占據主導地位,現代農業比重較小。在第三產業中,長期民生科技產業拉動居民消費的發展滯后。為此,四川傳統工業產業處于調整期,高新技術產業處于擴張期,新興產業處于孕育期,現代農業產業處于攻堅期,民生科技產業處于開發期。
從科學布局戰略方向看,根據對四川產業發展階段的判斷,后危機時期科技空間將向三個方向拓展:工業發展方面,將形成優勢傳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協調發展的新格局;農業發展方面,在城鄉統籌方略指導下,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拓展;社會發展方面,從單純注重民生科技事業向開發民生科技產業并舉,依靠科技拉動居民消費需求。
從自主創新著力重點看,改造傳統產業的著力點在于推動產業升級,應側重于技術及新產品高端開發;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著力點在于做強做大,應側重于成果轉化與產品規模化;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的著力點在于孕育孵化,應側重于可能形成較大產業規模的亮點;現代農業發展的著力點在于構建技術鏈支撐產業鏈,應側重于產業鏈的延伸;民生科技產業發展的著力點在于開發民生科技產品,應側重于消費需求的選擇。
選擇戰略領域 確立主攻方向
記者:在后危機時期,四川圍繞科技支撐產業發展,選擇了哪些重大戰略領域,確立了哪些主攻方向,將取得哪些成效?
唐堅:針對后金融危機時期四川的發展實際,我們重點支持了36個戰略地位重要、特色優勢突出、經濟效益顯著、產業關聯度強、對當前和今后GDP增長拉動作用大的產業和領域。
一是運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方面,在機械制造、水電能源、油氣化工、飲料食品、汽車制造、鋼鐵、紡織7大產業領域,從提高信息化水平、提高行業裝備水平、推廣節能降耗和環境保護新技術、開發高附加值產品、開發共性關鍵技術、研制采用先進標準、承接產業轉移7個方面著手,提升產業發展水平。預期“十二五”末,7大重點行業可實現增加值12000億元(其中,科技貢獻約占6000億元)。
二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方面,在電子信息、航空航天、先進制造、新材料、生物工程、新能源等6大領域,從發展壯大創新產品、攻克重大關鍵核心技術、打造特色園區(基地)、推進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壯大軍民融合優勢產業5方面著手,預計到2015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將達到6000億元,工業增加值達到2500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占GDP的比重超過12%。
三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方面,結合全省比較優勢和新興產業成長規律,采取超前規劃、建立種子基金、建設新人才隊伍、構筑創新平臺、公共政策扶持等綜合措施,篩選一批資源能耗低、帶動系數大、綜合效益好、發展前景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確立一批戰略產品,予以重點突破,并動態調整。預計到 2015年,力爭在四川形成5—8個在全國具有比較優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產值5000億元以上、增加值400億元以上的經濟規模。
從發展趨勢和潛力上看,當前重點支持9個領域:
新型能源產業:重點是核能、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空氣能、煤礦瓦斯氣能源化與資源化利用、燃料電池、新能源汽車等研發及產業化,預期到2015年實現總產值1500億元;
高端光電產業:重點發展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器件(OLED)、光電芯片、新一代光纖通信、激光器件、光刻機投影曝光光學系統、太赫茲技術等,預期到2015年實現總產值500億元;
傳感網絡產業:重點發展射頻識別(RFID)和物聯網、基于北斗衛星移動通信系統、網絡游戲、手機游戲、3G通訊、IC設計、3C融合、數字媒體等,預期到2015年實現產值500億元;
節能環保產業:重點發展半導體照明(LED)、無極燈等綠色照明產品,余熱余壓利用、電機系統節能、建筑節能、循環硫化床鍋爐、精洗煤等技術,以及污水、空氣污染、固體廢棄物等處理技術及設備,預期到2015年實現總產值500億元;
生命科學產業:培育高產、優質、抗病、抗逆水稻、玉米、小麥、油菜、棉花、蘭草等生物新品種,發展高效營養品、保健品、健康食品、醫療器械等,培育醫療服務、健身業、健康休閑、康復、老年護理等產業,預期到2015年實現產值1500億元;
創新設計產業:重點發展工業設計、傳媒、文博旅游、創意設計、文學與藝術品原創、動漫游戲設計等,預期到2015年實現產值50億元,2010年,四川將召開工業創新設計大會,舉辦首屆“紅花獎”工業設計國際大賽,推動工業設計商品化、市場化;
智能制造產業:重點發展新一代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醫療機器人、娛樂機器人、特種行業機器人等以及智能化精密機械加工的單元設備、制造系統、柔性生產線等,預期到2015年實現產值50億元;
非動力核技術產業:重點發展核探測和成像、放射性診斷和治療裝置、放射性設備儀器儀表、同位素及制品、輻照加工、輻照育種、輻照改性材料等,預期到2015年實現產值100億元;
空天科技產業:重點建設以航空及其延伸學科為特色的科技產業園區,開發空間服務系統、亞軌道科學研究火箭。拓展汽車模塑件、軍用減振器、液壓支架、智能液壓控制系統等,預期到2015年實現產值100億元。
四是以現代農業為重點的城鄉統籌發展方面,重點圍繞動植物新品種、生豬、泡菜、奶業、薯類、家兔、名優茶葉、煙草種植業和中藥材種植業9個產業領域,突出構建技術鏈支撐和延長產業鏈的主線,實施科技特派員創業工程和農村信息化科技示范、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災后新農村科技建設科技示范等八大工程。預計到“十二五”末,帶動GDP增長1000—1200億元,項目區農民年人均增收400元。
五是發展以消費為重點的民生科技事業和產業。圍繞群眾最直接,最需要解決的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生態環境、民生信息、科普培訓5個領域開展重點服務。圍繞民生需求大,市場前景好,發展空間廣的綠色健康、數字娛樂、低碳生活、民生安全、科技民生小產品5個領域,立足“小產品、大市場”,以小搏大,開發一批民生科技產品,逐步形成產業規模。同時針對四川省民族地區特色和需求,開發特色產品,如牧區新型帳篷等實用產品,藏羌繡品等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科技含量的工藝品和大骨節病等地方病防治的特色新藥品。通過民生科技“5+5”行動,預計到2015年,實現產業增加值600億元。
強化自主創新 落實保障措施
記者:剛才,您描述了四川未來幾年內科技支撐發展的宏偉藍圖,請問四川將采取哪些強有力措施,保障這些目標順利實現?
唐堅:圍繞上述重點產業和領域,我們以實施技術創新工程統領全局,按照“企業主體、產業布局、工程模式、集成推進”的科技工作新思路,落實各項保障措施。2009年預計實現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1100億元,增長20%左右,同比占規模以上工業20%左右;利潤總額140億元;新產品產值1300億元,同比占規模以上工業48%左右;出口交貨值320億元,同比占規模以上工業60%以上。在投資拉動為主導下,科技驅動的支撐作用逐步上升,科技對經濟貢獻率達到41%。
一是抓產品龍頭。開發1000個效益好、見效快、市場占有率高的產品,圍繞有形產品形成價值鏈,把產業發展目標落實到直接創造價值的市場需求上。2009年6大領域9個戰略產品、80個重點產品、200個培育產品,年均增長都在60%以上。以創新的市場表現為考核標準,對已經市場化的90個創新產品省政府予以50—100萬元的研究開發補助,著力幫助產品拓市場、創品牌、上規模、成氣候。
二是抓技術攻關。加大全省科技資源的整合力度,集中優勢力量,推進產業發展的100項重大關鍵技術攻關。2009年遴選了“煤基直接還原釩鈦磁鐵礦新工藝與裝備優化研究”等20項重大關鍵技術,總投入近18億元,技術突破后預計可實現直接經濟效益300億元,可帶動相關產業和產業集群發展 2600億元。
三是抓融資橋梁。“投、貸、保、證、補”并舉,拓展科技中小企業融資渠道,促進高新技術成果就地轉化。2009年各類渠道融資超過200億元;舉辦2009中國(西部)高新技術產業與風險資本對接推進會,引入風險投資18個億;舉辦四川省金融機構與高新技術企業對接會,簽約金額達79億元;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業投資補助資金項目114個,獲得風險投資總額達到4億元,引導銀行貸款9億元;率先在全國設立了兩家科技專營支行,新增貸款9.8 億元,新增科技型企業客戶超過50戶;與農發行四川分行建立“政府部門推薦、銀行獨立審貸、雙方聯合監管”的銀科合作新機制,審批通過10戶企業科技貸款 15.5億元;設立15億元的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幫助中小企業獲得擔保貸款近30億元,辦理動產浮動抵押融資1.4億元,16戶企業以股權出質方式融資近 6億元;累計完成股份制改造企業50余家,成功掛牌上市企業17家;3家企業成功在創業板上市,居全國第二位;打造盈創動力投融資增值服務平臺,正在建設 2.9萬平方米的中國西部科技風險投資中心,吸引深創投、德同基金、軟銀基金等30余家投資和管理機構入駐,入駐機構注冊資本金達30億元,另外還有 100家投資機構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設立“四川省銀行—科技企業對接服務平臺”,完成740多家企業、40家銀行總行、161家支行的信息入庫。
四是抓創新體系。產學研軍用結合,解決科技成果的源頭轉化問題。著力構建企業主體、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全省已有國家創新型企業16 家,省級創新型企業706家。據統計的287家創新型企業,過去3年研發經費年均增長28.98%,專利申請量年均增長25.6%,新產品銷售收入年均增長37.1%,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長24.8%,利潤年均增長11.84%。建立覆蓋各類產業領域產學研創新聯盟92個、各類創新平臺300多個。組織近 1000名科技人員服務企業300余家。加強軍地技術合作,促進軍工技術向民品擴散轉化。廣元國家先進電子產品及配套材料產業化基地47個重大軍轉民項目開發順利,正在抓緊建設軍民結合產業園。啟動《綿陽科技城2011—2015年發展及2020年遠景規劃》編制工作,打造全國軍民融合示范區。打造一流科技園區,推動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發展。成都高新區創建世界一流高新園區步伐加快,初步形成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精密機械制造為特色的三大產業。德陽重大裝備制造、樂山硅材料高端開發與副產物循環利用產業化、攀枝花釩鈦新材料等一批特色產業化基地加快發展。
五是抓政策服務。四川制定了《強化科技支撐、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若干意見》等一系列服務企業的創新政策,做到“碰頂不出頭”,盡量尋求政策效益最大化。同時要按企業需求主動落實企業技術開發費抵扣、預提留、自主創新產品認定、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政策。如,省科技廳會同省級稅務部門制定抵扣政策操作辦法,科技部門認定后減免,三年來為企業實際減免稅收超過12億元;落實自主創新產品政府采購政策,制定了《四川省自主創新產品認定管理辦法》,認定自主創新產品431個;按照國家有關政策規定,積極開展高新技術企業重新認定,使符合條件的高新技術企業享受所得稅減按15%的優惠政策,重新認定總數已達到1113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