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讀:信息化滲透到田間地頭
在2008年出臺的中央和國家有關部門文件中,農業及農村信息化問題得到高度重視,為農業及農村信息化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200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若干意見》(1號文件),意見中明確提出“積極推進農村信息化”,為2008年我國農業及農村信息化工作確定了基本原則、任務和方向。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1號文件精神,2008年3月7日,科技部出臺《新農村建設民生科技行動方案》,方案中明確提出要實施“農村信息化科技促進行動”。2008年4月17日,農業部出臺“農業部關于加快推進農村信息化示范工作的意見”,提出了農村信息化示范工作的建設原則、示范單位信息化建設重點和保障措施等。
2008年10月12日,黨中央出臺了《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其中明確提出:“推進廣電網、電信網、互聯網‘三網融合’,積極發揮信息化為農服務作用”,“不斷促進生產經營信息化”和“推進農業信息服務技術發展,重點開發信息采集、精準作業和管理信息、農村遠程數字化和可視化、氣象預測預報和災害預警等技術”。為今后一段時期內我國農業及農村信息化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
數字手段提供有力支撐
2008年,國家和省市各級政府部門繼續組織實施“十一五”期間部署的農業和農村信息化項目??萍疾坷^續實施國家863計劃“精準農業技術與裝備”重大專項和“數字農業技術”專題,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現代農村信息化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重大項目和“村鎮數字化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等重點項目。農業部繼續推動實施金農工程,建立信息服務渠道,整合信息資源,規范信息服務,提高農村信息化水平。
農業信息技術已覆蓋農業產業鏈全程。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應用更加廣泛,效果更加明顯??臻g信息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于區域產業布局以及資源優化中,以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為實現區域資源調查、產業布局規劃、生產經營決策等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豬、奶牛等動物聯合育種網絡平臺和健康養殖信息管理系統的應用整體提升了畜產品安全生產管理水平;淡水魚健康養殖網絡管理與疾病輔助診治系統、飼料配方和精準投喂養系統的應用促進了我國水產養殖行業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農產品物流信息管理平臺的應用有效減少了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的損失,提高了周轉效率,大幅增加了農產品效益。北京、上海、浙江、山東、新疆、河北和黑龍江省墾區等9個農村信息化示范區在信息化村、信息化鄉鎮、信息化縣和信息化企業建設方面取得顯著效果。
精準農業技術研究應用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信息化水平。精準農業是綜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智能裝備技術,對農業生產進行定量決策、變量投入、定位實施的現代農業操作技術系統,是在資源硬約束和全球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現代農業科技自身發展的必然產物。
目前,在精準農業信息獲取、分析決策和精準作業關鍵技術研究方面我國取得重要突破,研發出測定土壤壓實和土壤水分的復合傳感器,提高了復合測量的集成度和準確度;開展了農機裝備條件的總線技術,開發了水稻智能對行插秧機、圓盤式變量施肥拋撒機、小麥半預置式變量施肥機等一批精準農業智能裝備,建立了作物精準管理模型、投入處方生成系統、精準農業專用控制系統,初步建立了我國精準農業集成技術平臺。在全國啟動了我國主要糧食作物(水稻、小麥、玉米和大豆)和設施農業產區的精準農業技術的應用示范,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
農業信息技術促進了農村民生改善。適合農村的網絡接入設備和低成本農村信息服務終端得到應用,為農村信息服務提供了解決方案。農村社區產業鏈服務信息系統、醫療衛生服務信息系統、數碼文化娛樂信息系統、規劃建設信息管理系統等軟件產品在全國20個鄉鎮、51個村開展了示范應用,面向農村居民提供了遠程教育、農民技術培訓以及圖書、講座、戲曲、電影等優秀文化資源服務,推動了“數字農村社區”建設,提高了農村社區管理和服務水平;農產品質量快速檢測技術和設備、電子標簽中間件、產地和產品數字化認證技術等一批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和溯源技術在北京、天津、廣州、濟南等城市得到相關應用,為提高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民眾身體健康提供了技術支持。
農村信息服務手段繼續向低成本、多樣化方向發展,農村移動信息服務迅速擴大,成為農村地區信息服務的重要手段;2008年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啟動了“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務試點工作,同時開通“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務熱線;寧夏提出平臺上移、服務下移,整合全區信息資源,三網融合助推農村信息化,成為全國第一個實現村村通互聯網的省區,2362個行政村都可以通過互聯網與外界聯系。
存在的問題與建議
與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我國在農業及農村信息技術發展和應用方面仍存較大差距,基礎設施建設依然薄弱,尤其是缺乏與農業及農村地區經濟和文化水平相適應的網絡接入方式;缺乏必要的農業信息技術規范標準,信息資源整合程度低,硬件設備利用效率低,重復建設嚴重;適合“三農”的信息服務產品不足,缺乏低成本、低技術門檻的農業信息技術品種;在基于信息的智能裝備方面,核心技術設備基本全部依靠進口,成本高,農民難于承受,且不適合我國較小的經營規模,難于大面積應用。
未來農村與農業信息化建設,一是要加強多部門協作。對農業和農村信息化建設進行頂層設計和統一規劃,充分發揮各國家部門和地方政府的積極性,整合資源,協同工作,探討建立“農業及農村信息化聯盟”,避免重復,提高有限資金使用效率;加強信息化基礎設施、涉農信息資源、應用系統建設,研制適合農村應用的低成本信息技術產品,降低農業/農村信息化應用門檻。
二是加大財政支持力度。農業及農村信息化建設與其他建設項目相比,具有需求最迫切、基礎最薄弱、覆蓋面最廣、受益農民最多等特點,而且具有非盈利性和公共服務性質。在當前農民經濟水平較低、市場化運作還不完善的情況下,建議各級政府部門對農業及農村信息化建設在政策上傾斜支持,加大投入力度,尤其是加大自主知識產權軟硬件產品研發的支持力度。
三是充分發揮企業的作用。在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內容服務等方面積極探索有償服務、市場化運作機制,增強自身造血功能,建議政府投入引導資金,受益單位提供配套資金,參與企業市場化運作,使農業及農村信息化建設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