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企業動態  >  正文

中山大學:發揮科技支撐作用 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作者:教育部網站
來源:來源網絡(侵權刪)
日期:2009-04-28 09:55:11
摘要:在IC設計領域,中山大學與花都區政府、國光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建設“中山大學國光電子與通信研究院”,圍繞電子標簽芯片設計、新一代無線通信芯片設計、多媒體信息處理芯片設計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進行攻關。目前所研發的多媒體處理芯片已得到國內外5個手機廠商的大規模應用,產值達到3000萬元。電子標簽芯片將應用到廣州市市民卡示范工程,應用量達到1500萬片。
  中山大學地處珠江三角洲,是國家的中大,更是廣東的中大。近年來,中山大學堅持“國家需求、國家任務、國際水平”的辦學指導思想,充分發揮人才與科研優勢,積極服務珠三角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  

一、中山大學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情況 

  中山大學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總體思路是:“一對一,兩個對接”,就是要做到“一市一院一人,一產業一基地一平臺”,實現兩個“無縫對接”。 

  “一市一院一人”指的是學校根據廣東各個地級市產業發展的需求,1個應用學科學院對接1個地級市,做到重點突出、方向明確,同時,派出1名科技人員到該市掛職,參與協調、推動市校合作的各項具體工作,從而建立緊密的市校戰略合作關系,實現廣東各地市與學校全面合作的“無縫對接”。 

  “一產業一基地一平臺”指的是根據區域支柱產業錯位發展的需求,1個國家級或省部級應用型科研基地對接1個產業或龍頭企業,并與相關的地級市共建技術研究院,將研究院建設成為學校科技成果向產業轉化的中試平臺,實現區域產業發展與高校科技創新的“無縫對接”,促進高校科技成果的轉化。 

  在兩個“無縫對接”思路的指導下,目前,中山大學已經與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惠州、肇慶、湛江、潮州等9個地市建立了全面戰略合作關系,并與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湛江、東莞等地方政府共建了七個技術研究院。同時,學校先后與華為、TCL、創維、金山、廣州地鐵、恒興、溫氏等903家企業建立了技術研發合作關系,與38家企業合作建立了研發機構。“十一五”以來,中山大學共與地方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開展了1400多項橫向科技合作,目前投入經費已超過2.9億元,極大地推動了企業的技術創新和地方經濟的發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成果在企事業單位推廣應用,并獲得168項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對其中4項科技成果進行隨機抽樣統計,累計實現產值達81.57億元,新增利稅13億元。 

  以具體開展的產學研合作項目為例,在數字家庭領域,中山大學聯合近二十家企業組建“數字家庭產學研創新聯盟”,積極推動數字家庭領域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發及產業化。目前,中山大學主導和參與制定了40余項數字家庭領域的國際、國家、行業和地方標準,聯合創維、華為、TCL等企業研發出23種數字家庭軟硬件應用產品,開發出8大類49項數字家庭互動服務,4個數字電視互動應用增值服務平臺,并在番禺、中山、云浮等地展開十萬用戶級的規模化試點應用。在中山大學的積極推動下,廣州大學城數字家庭孵化基地被認定為“國家數字家庭應用示范產業基地”,目前已經聚集了5個國家標準研發中心、19個企業研發中心和60多家高科技中小企業,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數字家庭產業鏈。2008年,基地產值達到16.9億,2009年將突破50億。在IC設計領域,中山大學與花都區政府、國光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建設“中山大學國光電子與通信研究院”,圍繞電子標簽芯片設計、新一代無線通信芯片設計、多媒體信息處理芯片設計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進行攻關。目前所研發的多媒體處理芯片已得到國內外5個手機廠商的大規模應用,產值達到3000萬元。電子標簽芯片將應用到廣州市市民卡示范工程,應用量達到1500萬片。在半導體照明領域,中山大學佛山研究院與廣東濟勝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南海半導體照明工程產學研中試基地,共同推動LED照明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和照明器具的產業化。目前,雙方已建成了一條大功率白光LED普通照明光源中試生產示范線,并具備了小批量生產能力,產品在佛山一環、徐州開發區等照明工程中得到實際的應用。在海產養殖領域,中山大學與湛江市的一批中小型養殖企業展開產學研合作,以“大學+公司+農戶”的合作模式,在湛江建立了適合南海海況的深水抗風浪網箱、養殖、苗種、飼料、病害防治與加工技術體系,形成了完整的深水抗風浪網箱養殖產業鏈條。2008年養殖深水網箱發展到82只,創造產值1.04億元,為我省海水魚養殖傳統落后經營模式的轉型起到示范和引導作用。在化工材料領域,中山大學與佛山日豐企業有限公司共同開展化學交聯聚乙烯管材專用料的研制,最終提高了交聯管材專用料的擠出速率,使管材達到所要求的交聯度和交聯均勻性,擴大了產品的應用領域,使該公司交聯聚乙烯管材的年銷售額從2000萬上升到1個億,利潤增加800萬。 

二、中山大學承擔重大專項的有關情況 

  針對16個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中山大學重點參與“重大新藥創制”和“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兩個專項。“十一五”期間,“重大新藥創制”專項共投入50個億,中山大學獲得資助課題16項,共計經費6650萬元,經費數在全國申報單位中排名第15位,全國高校第9位。中山大學作為第一承擔單位承擔了“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專項的四個課題,獲資助經費共計7150萬元;作為合作研究單位參與合作研究,獲得經費約4000萬元。同時,中山大學還在積極爭取參加“核高基”、“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國家科技重大專項。 

  此外,自“十一五”以來,中山大學還牽頭承擔了除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之外的二十多項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總經費超過3億元。其中主持973項目2項,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1項,主持國家支撐計劃項目3項,主持農業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2項。 

三、中山大學科研條件對外開放的情況 

  經過多年的積累,中山大學已經建成了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平臺,為開展高水平的科技創新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科研平臺條件。自2006以來,中山大學新增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使中山大學國家級科研平臺總數達8個;新增1個廣東省重點實驗室,使中山大學廣東省重點實驗室總數達11個;新增3個教育部、衛生部重點實驗室及工程中心,使總數達15個。 

  在搭建高水平科研平臺的同時,中山大學也特別注重科研條件的對外開放。以眼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為例,實驗室以“開放課題”和“公眾開放”作為實驗室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積極創造各種有利條件,向國內外科學研究者及科學愛好者全面開放科研條件,以此促進交流、推動實驗室科研實力的全面提升,并進一步匯集和吸納優秀人才。 

  實驗室充分利用良好的研究平臺,采取多種有效措施,不但提高技術服務水平,而且還進一步加大資源共享的范圍與水平,使研究平臺能夠更好地對國內外全面開放。實驗室還采取了一些相關的措施,充分發揮公共技術支撐平臺的作用,深化資源共享及提高大型儀器利用率,保證公共技術服務工作高質、高效地進行,為開放對象提供專業化和具體化的科研服務,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層面為我國科學研究提供技術交流、技術支持及技術普及的良好平臺。 

  四年來,中山大學眼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對省內30余個大學、研究機構以及省外大學的科研人員進行實驗研究及大型實驗設備使用的技術培訓,并提供技術支持,主要單位有:中山大學各附屬院系及各附屬醫院、暨南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廣州醫學院、華南理工大學、南方醫院、廣東省人民醫院和廣東省動物檢測所等。實驗室組織開放實驗人數和參觀人員近萬人次,舉辦數十場特邀專題報告、百余次國際合作與交流、10項開放課題、舉行數十次實驗儀器應用技術培訓講座和大型聯合科研技術講座。 

四、中山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的發展情況 

  中山大學大學科技園于2006年10被正式認定為國家大學科技園。目前,中山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按照“一校多園”的模式,先后與省內多個市、區簽訂了全面合作協議,在全省各地建立分園區,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共同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中山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主孵化園區科技綜合樓一期工程由中山大學與廣州市海珠區政府于2004年共同投資建成,孵化面積為3.1萬平方米,已形成了完善的公共配套服務體系。科技綜合樓二期工程、規劃孵化面積為3.5萬平方米,正在建設中。科技文化交流中心規劃孵化面積為4.6萬平方米,也正加快完成動工建設所需的審批程序。2008年底,主孵化園區在園企業數已達到109家,技工貿總收入為33052.66萬元。 

  中山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廣州大學城園區以數字家庭技術為主題建設“國家數字家庭應用示范產業基地”,由中大控股公司、廣州市番禺區信息中心、廣東中大訊通信息有限公司共同投資成立廣東星海數字家庭產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負責園區的建設和發展。目前,園區面積達2萬平方米,在園企業50家,2008年園區技工貿總收入16.9億元。園區遠期規劃建設408畝,其中首期36畝正在報建中。 

  中山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越秀園區,由中山大學與廣州市越秀區政府合作,并納入了廣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黃花崗科技園。該園區面積近2000平方米,重點發展生物醫藥、醫療器械、家庭保健企業經營總部及研發、營銷總部,建設成為越秀區醫療健康企業的公共服務平臺。 

  中山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深圳園區重點開展電子信息領域的技術研究與孵化,由中山大學與深圳市政府合作,規劃建設用地2萬多平方米,目前正加快完成購地與規劃的相關程序,預計園區主體建筑將在2009年年底動工。 

  中山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珠海園區,由中山大學和珠海市政府合作共建。園區著力發展以教學研發、產學研轉化為主要領域的“科技創新園”和以大學生創業為核心內容的“創業服務園”。目前,準備先期啟動建筑面積為3萬平方米的科技創新大廈建設一期工程;同時在現有的伍舜德國際交流中心設立大學生創業園,面積約為2000平方米,并將于2009年5月正式開園。 

  中山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廣州科學城園區,由中山大學與廣州市蘿崗區政府合作建設,孵化面積約1萬平方米,承擔了中藥新藥、醫療器械、護膚衛生系列用品、PCR系列診斷試劑盒的研制和開發,對學校醫科的科技開發工作起著重要促進作用。 

五、中山大學科研項目吸納畢業生的情況 

  在《科技部、教育部關于鼓勵科研單位吸納和穩定高校畢業生就業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出臺后,中山大學由分管校長牽頭專門召開了關于貫徹落實《意見》的工作協調會。根據《意見》的有關精神,學校已經制定了包括崗位設置、工作待遇、經費來源與管理、各部門職責分工、招聘流程等方面的實施工作草案。學校擬在校內各科研項目設置研究助理崗位,由項目研究單位承擔經費,以學校出資或單位自籌的方式在各個機關單位、院系、附屬醫院設置行政助理崗位,吸納應屆畢業生參加工作。2009年計劃按照300-400人的規模設定上述崗位。同時,學校還將根據校內房源情況,適當為研究助理、行政助理人員提供住宿條件。 

  以上是中山大學發揮科技支撐作用,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匯報。去年年底,廣東省委、省政府會同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制訂出臺了《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從科學發展的高度和世界發展的廣度,謀劃珠江三角洲地區(以下簡稱“珠三角”)的未來發展,為學校服務國家目標和地方需求搭建了新的、更高、更大的舞臺,是學校加快高水平大學建設步伐的重大戰略機遇。目前,中山大學已經將《綱要》中的一些重要任務進行了校內分工,明確了88項具體工作任務,并且落實到了具體的牽頭單位,各項任務已經在陸續開展之中。我們相信,中山大學一定能在國家和廣東省新一輪的科學發展中,乘著貫徹落實《綱要》的東風,率先走出一條既與國際研究型大學接軌,又適應珠三角國際都市圈發展需要的高校發展新路子,將中山大學建設成為居于國內一流大學前列、具有國際影響的高水平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