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論壇2009:共建“智慧的臺灣”掌握新契機
作者:RFID世界網  收編
                        來源:超頻者天堂
                        日期:2009-04-08 10:12:46
                    摘要:“智慧的地球”是未來社會、政府、企業的必然轉型方向。尤其寬頻的建置,也是臺灣可以發展的新興領域,政府及企業都應可在深入思考,振興計畫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如何開創出新的產業與工作機會。  
                    
                      呼吁臺灣從產業及企業面導入智慧科技為下一波快速成長做準備   
“智慧的地球”是未來社會、政府、企業的必然轉型方向。尤其寬頻的建置,也是臺灣可以發展的新興領域,政府及企業都應可在深入思考,振興計畫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如何開創出新的產業與工作機會。
斯德哥爾摩市在IBM協助下,透過RFID標簽、雷射、影像等技術導入歐洲最大的道路收費管理系統,對車輛進行自動偵測、識別和收費;該系統的設計,同時也榮獲“2007年卓越專案獎(Distinguished Project Award 2007)。
IBM建議臺灣可針對金融業建置“智慧的金融系統”,提升在區域經濟體系內的競爭力;利用“智慧的運輸模式”,建置跨平臺的交通管理系統;發展“智慧的綠色能源” ,推動太陽能和LED產業發展。
一年一度“IBM論壇”今日在臺盛大登場。面對金融風暴所帶來的危機, IBM今年特以“智慧的地球”為主題,邀請榮獲“歐洲綠色首都獎”的瑞典斯德哥爾摩市市長布萊霍姆來臺,暢談斯德哥爾摩城市改造經驗;而IBM大中華區首席執行總裁錢大群暨國內政府與企業代表,亦從不同角度,分別闡述如何將智慧融入各個領域,為臺灣經濟創新提出建言。 IBM希望在經濟危機之下,透過此年度論壇盛事,提供國內企業一個擁抱改變、掌握契機的新觀點,為臺灣創造下一波的成長契機,打造一個智慧的臺灣。
IBM在2008年正式提出“智慧的地球”的策略。今年一月,IBM執行長帕米沙諾(Samuel J. Palmisano)向美國新任總統歐巴馬提出建言,建議美國新政府有效投資300億于寬頻建設、電子醫療及電網領域,為美國創造90萬個新工作機會,這也進而使美國新政府投入更多的智慧基礎設施建設。 IBM大中華區首席執行總裁錢大群指出,“智慧的地球”是未來社會、政府、企業的必然轉型方向,也是下一波科技革命的開始。尤其當全世界人類面臨金融危機、氣候變遷、能源分配不均、電力網格效能不足等挑戰時,過去近百年來資源消耗性的經濟與商業模式必須要改變,我們要從世界的變化與發展中,建立未來可能的新智慧模式。而在臺灣,寬頻建置的未來發展,也是一個新興領域,政府及企業都應再深入思考振興計畫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如何開創出新的產業與工作機會。
年初甫從歐盟35個城市中,獲選為第一個“歐洲綠色首都獎”的瑞典斯德哥爾摩市,即是IBM“智慧的地球”策略下的最佳案例。斯德哥爾摩市市長布萊霍姆表示,隨著環保、永續意識抬頭,綠色已成為城市規劃與治理的最高挑戰。為達到都市永續發展的目標、并解決壅塞的交通問題,斯德哥爾摩市政當局在IBM的協助下,找到一種用于識別車輛,并同時進行計費和收費的方法,透過RFID標簽、雷射、影像等技術,自動對車輛進行偵測、識別和收費,該技術實現了一個可對行駛中的車輛進行收費的系統。藉由這套新的道路收費管理系統,斯德哥爾摩市成功地減少了20%的車流量、12%的廢氣排放量,空氣品質提升了2%至10%,每天搭乘大眾交通運輸的人,也則增加到4萬人。此外,該系統的設計,也榮獲“2007年卓越專案獎(Distinguished Project Award 2007)”。
錢大群說道,在金融海嘯過后,世界各國、各行各業,都在摸索新的成長模式,無論是經濟成長、產業模式或政治結構等各個層面,全球典范正在重新洗牌。對臺灣來說,此時此刻就是我們順勢轉型、擴展國際市場的大好機會,臺灣必須善用智慧創新,一方面利用高價值的產品、技術、專業,持續產業提升,另一方面則要發揚企業的智慧,以創新、彈性及速度決勝,來開創臺灣的機會。
在產業提升方面,金融業者可藉由建置“智慧的金融系統”,將IT基礎架構及業務流程整合,并利用金融智慧的整合,讓金融機構能預估風險,進而提升在區域經濟體系內的競爭力;針對建設“智慧的運輸模式”部份,由于國內有高達四億七千萬車次的人流,因未能有效利用運輸效能而造成能源的浪費,所以若能將國內海、陸、空等運輸系統連結起來,建置跨平臺的交通管理系統,便能提升整體的運籌速度;此外,就發展“智慧的綠色能源”而言,臺灣可藉由發展創新技術、配合政府相關能源計劃,以及建立產業供應鏈,來推動太陽能和LED產業,加速在綠色能源的發展,就如臺電若能設計出“智慧電表”,來避免電力的浪費,即可做為下一代科技與綠色能源的新典范。經濟部部長尹啟銘對此表示,目前臺電為能鼓勵節約用電,針對家庭用電提供特別方案,并說明未來臺電若能結合智慧型電表,大家將能更精準、更即時取得用電資訊,以真正落實節能減碳的目標。
在各別企業方面,面對經濟危機,企業可運用其智慧財產,在策略上開始轉型與調整,并且在技術與執行面上,從以下四個關鍵問題入手:
一、創新的商業智慧(New Intelligence):未來資訊會變得更多更復雜,創新的商業智慧能幫助企業有效運用來自各方的大量即時資訊,協助個人、企業與組織作出更有智慧的決定,以掌握先機。舉例來說,許多企業客戶及個人,在同一家銀行中擁有多個帳戶,若能將這些資訊有效整合,厘清實際的客戶數,將可大幅降低行銷費用。
二、高效的工作流程(Smart Work):利用Web 2.0、云端運算、和先進的網路互動等新技術,建立可以整合業務、客戶及合作廠商的共同系統,讓傳統銷售模式進化到互動模式,更快速有彈性的擴展業務。
三、動態的基礎架構(Dynamic Infrastructure):動態架構就是以服務為導向,應用虛擬及整合的資訊平臺,建立有效安全的先進IT架構。它能配合多變的商業環境,并達到降低系統運用成本、隨時動態調整、提高服務水平、及降低管理風險等目標。
四、全面的環保節能(Green and Beyond):企業可透過改善流程、提升效率、與開發新的能力或方案,將運作、營業及制造的方式,轉為節能、環保和永續發展的型態。以IBM為例,IBM就將內部約三千臺服務主機,整合為30臺大型主機,這項措施也替IBM節省了約2億美元的成本。
臺灣要將危機化為轉機,需要更有智慧的領導力,其包括要有領導變革的膽略和視野、要把握時機和節奏,以及要重新塑造IT的角色。錢大群強調,在經濟衰退的時期,更要戰勝困難,如此才能在新經濟的發展中成長茁壯,為智慧的未來作好準備。
上午的另一場高峰論壇,特別邀請經濟部長尹啟銘、臺達電子工業董事長鄭崇華、臺灣高鐵執行長歐晉德、及臺灣IBM公司總經理于弘鼎等人參與對談,分別闡述政府及企業將如何共同攜手,并發展臺灣的優勢產業成為經濟動力,以建設智慧的臺灣。尹啟銘特別指出,生物科技及綠能產業,將可成為臺灣未來發展的新興產業,尤其如能夠將創新及科技大力結合,才能真正創造出智慧的臺灣。 【IBM論壇2009】下午并同時進行“智慧的企業”、“智慧的科技架構”與“智慧的商業資訊”三場分組研討,從不同角度形塑智慧地球的樣貌!
                    
                “智慧的地球”是未來社會、政府、企業的必然轉型方向。尤其寬頻的建置,也是臺灣可以發展的新興領域,政府及企業都應可在深入思考,振興計畫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如何開創出新的產業與工作機會。
斯德哥爾摩市在IBM協助下,透過RFID標簽、雷射、影像等技術導入歐洲最大的道路收費管理系統,對車輛進行自動偵測、識別和收費;該系統的設計,同時也榮獲“2007年卓越專案獎(Distinguished Project Award 2007)。
IBM建議臺灣可針對金融業建置“智慧的金融系統”,提升在區域經濟體系內的競爭力;利用“智慧的運輸模式”,建置跨平臺的交通管理系統;發展“智慧的綠色能源” ,推動太陽能和LED產業發展。
一年一度“IBM論壇”今日在臺盛大登場。面對金融風暴所帶來的危機, IBM今年特以“智慧的地球”為主題,邀請榮獲“歐洲綠色首都獎”的瑞典斯德哥爾摩市市長布萊霍姆來臺,暢談斯德哥爾摩城市改造經驗;而IBM大中華區首席執行總裁錢大群暨國內政府與企業代表,亦從不同角度,分別闡述如何將智慧融入各個領域,為臺灣經濟創新提出建言。 IBM希望在經濟危機之下,透過此年度論壇盛事,提供國內企業一個擁抱改變、掌握契機的新觀點,為臺灣創造下一波的成長契機,打造一個智慧的臺灣。
IBM在2008年正式提出“智慧的地球”的策略。今年一月,IBM執行長帕米沙諾(Samuel J. Palmisano)向美國新任總統歐巴馬提出建言,建議美國新政府有效投資300億于寬頻建設、電子醫療及電網領域,為美國創造90萬個新工作機會,這也進而使美國新政府投入更多的智慧基礎設施建設。 IBM大中華區首席執行總裁錢大群指出,“智慧的地球”是未來社會、政府、企業的必然轉型方向,也是下一波科技革命的開始。尤其當全世界人類面臨金融危機、氣候變遷、能源分配不均、電力網格效能不足等挑戰時,過去近百年來資源消耗性的經濟與商業模式必須要改變,我們要從世界的變化與發展中,建立未來可能的新智慧模式。而在臺灣,寬頻建置的未來發展,也是一個新興領域,政府及企業都應再深入思考振興計畫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如何開創出新的產業與工作機會。
年初甫從歐盟35個城市中,獲選為第一個“歐洲綠色首都獎”的瑞典斯德哥爾摩市,即是IBM“智慧的地球”策略下的最佳案例。斯德哥爾摩市市長布萊霍姆表示,隨著環保、永續意識抬頭,綠色已成為城市規劃與治理的最高挑戰。為達到都市永續發展的目標、并解決壅塞的交通問題,斯德哥爾摩市政當局在IBM的協助下,找到一種用于識別車輛,并同時進行計費和收費的方法,透過RFID標簽、雷射、影像等技術,自動對車輛進行偵測、識別和收費,該技術實現了一個可對行駛中的車輛進行收費的系統。藉由這套新的道路收費管理系統,斯德哥爾摩市成功地減少了20%的車流量、12%的廢氣排放量,空氣品質提升了2%至10%,每天搭乘大眾交通運輸的人,也則增加到4萬人。此外,該系統的設計,也榮獲“2007年卓越專案獎(Distinguished Project Award 2007)”。
錢大群說道,在金融海嘯過后,世界各國、各行各業,都在摸索新的成長模式,無論是經濟成長、產業模式或政治結構等各個層面,全球典范正在重新洗牌。對臺灣來說,此時此刻就是我們順勢轉型、擴展國際市場的大好機會,臺灣必須善用智慧創新,一方面利用高價值的產品、技術、專業,持續產業提升,另一方面則要發揚企業的智慧,以創新、彈性及速度決勝,來開創臺灣的機會。
在產業提升方面,金融業者可藉由建置“智慧的金融系統”,將IT基礎架構及業務流程整合,并利用金融智慧的整合,讓金融機構能預估風險,進而提升在區域經濟體系內的競爭力;針對建設“智慧的運輸模式”部份,由于國內有高達四億七千萬車次的人流,因未能有效利用運輸效能而造成能源的浪費,所以若能將國內海、陸、空等運輸系統連結起來,建置跨平臺的交通管理系統,便能提升整體的運籌速度;此外,就發展“智慧的綠色能源”而言,臺灣可藉由發展創新技術、配合政府相關能源計劃,以及建立產業供應鏈,來推動太陽能和LED產業,加速在綠色能源的發展,就如臺電若能設計出“智慧電表”,來避免電力的浪費,即可做為下一代科技與綠色能源的新典范。經濟部部長尹啟銘對此表示,目前臺電為能鼓勵節約用電,針對家庭用電提供特別方案,并說明未來臺電若能結合智慧型電表,大家將能更精準、更即時取得用電資訊,以真正落實節能減碳的目標。
在各別企業方面,面對經濟危機,企業可運用其智慧財產,在策略上開始轉型與調整,并且在技術與執行面上,從以下四個關鍵問題入手:
一、創新的商業智慧(New Intelligence):未來資訊會變得更多更復雜,創新的商業智慧能幫助企業有效運用來自各方的大量即時資訊,協助個人、企業與組織作出更有智慧的決定,以掌握先機。舉例來說,許多企業客戶及個人,在同一家銀行中擁有多個帳戶,若能將這些資訊有效整合,厘清實際的客戶數,將可大幅降低行銷費用。
二、高效的工作流程(Smart Work):利用Web 2.0、云端運算、和先進的網路互動等新技術,建立可以整合業務、客戶及合作廠商的共同系統,讓傳統銷售模式進化到互動模式,更快速有彈性的擴展業務。
三、動態的基礎架構(Dynamic Infrastructure):動態架構就是以服務為導向,應用虛擬及整合的資訊平臺,建立有效安全的先進IT架構。它能配合多變的商業環境,并達到降低系統運用成本、隨時動態調整、提高服務水平、及降低管理風險等目標。
四、全面的環保節能(Green and Beyond):企業可透過改善流程、提升效率、與開發新的能力或方案,將運作、營業及制造的方式,轉為節能、環保和永續發展的型態。以IBM為例,IBM就將內部約三千臺服務主機,整合為30臺大型主機,這項措施也替IBM節省了約2億美元的成本。
臺灣要將危機化為轉機,需要更有智慧的領導力,其包括要有領導變革的膽略和視野、要把握時機和節奏,以及要重新塑造IT的角色。錢大群強調,在經濟衰退的時期,更要戰勝困難,如此才能在新經濟的發展中成長茁壯,為智慧的未來作好準備。
上午的另一場高峰論壇,特別邀請經濟部長尹啟銘、臺達電子工業董事長鄭崇華、臺灣高鐵執行長歐晉德、及臺灣IBM公司總經理于弘鼎等人參與對談,分別闡述政府及企業將如何共同攜手,并發展臺灣的優勢產業成為經濟動力,以建設智慧的臺灣。尹啟銘特別指出,生物科技及綠能產業,將可成為臺灣未來發展的新興產業,尤其如能夠將創新及科技大力結合,才能真正創造出智慧的臺灣。 【IBM論壇2009】下午并同時進行“智慧的企業”、“智慧的科技架構”與“智慧的商業資訊”三場分組研討,從不同角度形塑智慧地球的樣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