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城市通卡非接觸小額支付發展的思考
作者:孫永戰
                        來源:深圳市德卡科技有限公司 
                        日期:2009-05-14 08:46:30
                    摘要:消費市場價值最高的小額支付領域具備巨大的市場潛力,是城市一卡通廣泛應用的發展方向。德卡科技一直致力于該領域的探索與研究,下面讓我們具體分析,城市通卡在非接觸小額支付領域發展的幾點思考。 
                    
                        目前,每天伴隨城市居民出行、消費的卡片已經越來越多了,“刷卡”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快捷、便利的支付手段與途徑。因此,全國大部分城市已經把建設“城市通卡”作為了自己的發展目標,并逐漸把“金融支付”與“數字化信息”相融合,從而實現公交、地鐵、小額消費和自來水、供電、煤氣等公用事業收費的結算、身份驗證、金融領域應用等功能。為城市居民提供方便的服務,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質量,使其更加深入的享受數字化信息成果的便捷。   
城市通卡作為金融支付的載體,城市居民便捷的消費支付工具,已成為現金、信用卡、銀行卡等支付手段的補充和支持,而日常城市居民用城市一卡通所支付的都是一些不超過1000元的小額消費。因此消費市場價值最高的小額支付領域具備巨大的市場潛力,是城市一卡通廣泛應用的發展方向。德卡科技一直致力于該領域的探索與研究,下面讓我們具體分析,城市通卡在非接觸小額支付領域發展的幾點思考。
1、我們的理想目標
隨著城市通卡的運營模式、智能卡技術、行業標準規范的完善,同步國內市場需求的高速發展,國內智能卡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在這個關鍵時該,我們衷心希望政府主管部門、廣大業主、運營商、集成商、機具供應商、卡片供應商、平臺提供商等聯合起來,遵循切實可行的統一的技術平臺標準規范和運營模式,成立非金融行業的非接觸小額支付產業聯盟,做強、做大中國的非接觸小額支付產業。
2、智能卡技術的應用與發展
電子錢包與小額支付的概念:通常所說的電子錢包是指金融電子錢包,但本文所述的電子錢包主要是指行業電子錢包,更指城市通卡、公交IC卡等領域發布的用于小額支付的非接觸電子錢包,目前廣泛應用于公交、出租、超市、公交、報刊、便利店、電影院、地鐵,還可能用于支付水費、電費、燃氣費等應用。小額支付是指用非接觸電子錢包所進行的小額消費過程,特點是快速交易,刷卡免簽名,容易被消費者接受,這種支付方式無需找零、真正實現了便利、快捷,提升了銷售效率。
基于智能卡技術為載體的電子錢包的應用,是借助于智能卡芯片的存儲與運算功能,既可以實現有脫機交易的特征達到快速支付,又可以得到智能卡芯片安全認證體系的保障。了解電子錢包的應用,須先了解智能卡技術的應用與發展。
智能卡的用途
身份識別:目前,智能卡技術已成為企業和政府解決身份識別和安全問題的焦點。智能卡技術以非接觸式或接觸式芯片的方式得以應用,從而可以在身份證和護照中使用。對于居民身份證,可以在卡體中嵌入一個微處理器芯片。將這種身份證插入一個讀卡器終端中,該終端將顯示持卡人的身份特征并對此進行認證。還可在護照內嵌入非接觸式智能卡芯片,在非接觸模式下使用這種技術。當旅客在出入境檢查站提交電子護照時,非接觸式讀卡器終端設備將采用與接觸式芯片卡完全相同的方式進行身份檢查。
電子錢包:作為具有最高安全性的便攜式多功能身份識別和通信媒介,智能卡計算的能力越來越強,也越來越安全。智能卡計算能力的增強,使智能卡可支持安全算法及相關算法:DES、RSA、ECC…MD5、SHA-1等相關算法,安全認證方式,從邏輯加密卡支持的密碼驗證到使用加密算法實現的安全認證、甚至使用非對稱算法進行的簽名、認證等安全驗證方式,數據安全越來越有保證。
智能卡的發展
伴隨著智能卡技術的普及與發展,人類正在進入到一個智能卡技術無處不在的時代,智能卡技術的應用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從智能卡進入中國以來的發展看,初期的卡片,以PVC卡、條碼卡、磁條卡、電話卡等形態出現。應用單一、安全性差、無可擴展空間。但是,隨著互聯網和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智能卡延伸出新的卡形態,如,雙界面卡、ESAM、USB-key、NFC手機等,這些以CPU卡為核心的新形態,大大的增加了安全性與應用性。
電子錢包的發展
-1995年9月,廣東省珠海市成為第一個全面使用公交IC卡的城市,成為公交行業電子錢包的發布的一個里程碑。
-城市一卡通的概念提出,將公交電子錢包開始向更多領域拓展。
-寧波目前成為中國人民銀行批準的唯一試點城市,用于開發具有金融功能的市民卡,該卡的主錢包是建立在公交IC卡基礎之上的。
-深圳通采用非接觸CPU卡發卡量突破300萬。(截止08年11月)
-北京公交IC卡發卡量突破2000萬,這應該是公交IC電子錢包的最成功的應用,同步公交IC卡用于更多的支付領域。(截止08年11月)
-金融的電子錢包是納入金融監管機構監管的,而我國缺乏行業電子錢包相應的法律法規,這也是約束行業錢包進行小額支付做大做強的一大瓶頸。
3、產業鏈的健全與標準的頒布
目前我國已經建立起從芯片設計、卡片封裝、應用軟件開發、系統集成、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和技術支持服務以及運營機構、金融機構相配套的完整的智能卡產業鏈。我國擁有的智能卡自主知識產權也在不斷的增加中,智能卡技術幾乎覆蓋了所有的應用領域。國產智能卡芯片的設計、加工已形成規模。并涌現出一大批處于產業鏈中的實力雄厚的企業。國產智能卡芯片的國內市場占有率正逐步領先于國際廠商。
建設事業標準發展歷程:
《江西省建設行業集成電路(IC卡)應用規范》-2001年
《建設事業IC卡應用技術》-2002年
《建設事業非接觸式CPU卡芯片技術要求》-2008
《建設事業非接觸式CPU卡COS技術要求》-2008
《城市互聯互通卡通用技術要求》-規劃中
《城市互聯互通卡清分清算技術要求》-規劃中
《城市互聯互通卡密鑰及安全技術要求》-規劃中
建設事業IC卡標準發布較早,從銀聯的情況來看,相關標準的初稿日期也在2006年。從以上的概述中,我們不難發現,我國智能卡技術的發展已經擁有深厚的基淀,相關標準也在逐漸頒布與健全,一條完善的產業鏈也早已形成,因此,在多方面因素的促使下,關于城市通卡非接觸小額支付的春天已經來臨。
4、成功的案例帶給我們信心
香港八達通的成功案例
八達通是指香港通用的電子收費系統,1997年9月1日開始使用,最初也是用在巴士、鐵路等公共運輸工具上,后來陸續擴展至商店、餐館、停車場等,也用作一些場合的門禁卡。充值方式由最初的充值機擴展到商店付款處和以信用卡、銀行戶口自動轉帳功能。
八達通的技術:八達通使用了Sony的13.56MHzFeliCa 芯片及其他相關技術。整個八達通系統是由總部位于澳大利亞的ERG Transit Systems設計。而整個系統的設計、建造、營運及維修等工作,都是由ERG負責的。
八達通的充值:幾乎所有設有八達通閱讀器的商店都可為八達通充值,此外多間信用卡發卡銀行也推八達通自動充值,并推出多項優惠大力推廣。
八達通的種類和形式:由于八達通是香港的特色之一,故吸引了大量游客,包括大陸及自由行的游客,購買以作留念。但亦有不少游客會在離開香港前退還八達通卡,為應付游客短期內退還的龐大行政費用,由2004年1月起,八達通公司會向購買卡后3個月內退還卡片的使用者收取HK$7作為手續費(5年內退還的個人八達通則是HK$10)。該公司也提供了“收藏版”八達通卡,主要對象是游客等想購買作紀念收藏的人;另外所有入境旅客都可以在出入境關口購買旅客用的八達通,可免除退還時的手續費。
八達通普及情況:香港已經流通超過1400萬張八達通,達到每人有平均2張八達通的地步,每日交易宗數也超過800萬,每日交易額超過6300萬港幣,接受八達通的商號超過300個,及有超過50000個八達通讀寫器。而逾95%介乎12歲至65歲的香港市民均擁有最少一張八達通卡。現時全香港超過60所中、小學,使用八達通卡進行收費及點名等工作。及與教育統籌局商討,全力發展“八達通校園管理系統”。“八達通校園管理系統”可作學校門禁、考勤、收費、活動點名及圖書管理等服務。八達通卡有限公司行政總裁戴勇牧表示,最近將八達通打入3個新市場,包括洗衣店、沖印,以及在沙田浸信會用于崇拜的點名、報讀課程及小賣部等。
八達通出錯事件:八達通的運作系統踏入約十年,傳媒陸續披露多宗被扣錯車資及錯誤充值的新聞,消息引起社會廣泛關注。2007年有乘客發現利用易辦事為八達通充值時,雖然不能成功充值,但八達通仍然從市民的賬戶扣除數目。金管局亦責成八達通卡公司檢討所有有關交易,并主動及即時向有關客戶退款。在2007 年7月27日八達通卡公司公布報告,指在2000年起,一共有15,270宗透過易辦事充值錯扣款項的個案,共多扣了約三百七十萬港元款項。經過調查,公司發現了問題。八達通卡公司宣布將會與易辦事公司及銀行合作,向受影響客戶發出聯系,安排退款,預期需時十個星期。2007年12月21日,八達通卡公司宣布永久停止易辦事充值服務。
截至2007年1月,共有1475萬張八達通卡在香港市面流通。透過八達通進行的交易次數每日超過1000萬宗,每年交易額達293億港元。超過95%年齡介乎16至65之間的香港市民均有使用八達通。全香港有超過5萬部八達通讀寫器。全香港有超過460個商戶接受八達通付款。(最新資料來源:八達通官方網頁)我們可以看到兩點:一是八達通從成立之初沒有向金融標準體系靠攏,自成體系;二是香港的居民身份證也是智能卡,但沒有與八達通合并成多功能卡,值得思考。
5、城市通卡小額支付規劃思考
1.運營模式和政績工程要分而處之;
2.標準規劃要即長遠又要實用;
3.完善技術標準,選擇專業企業。
城市通卡的項目需要建設系統平臺、鋪設終端設備及發行卡片,都需要大量的資金來源。同時發行卡片的受眾還應具備有一定數量基礎的群體。資金和持卡用戶的資源支持,結合政績工程,使項目具備一個良好的開端和基礎。城市通卡的發展后勁還需要良好的發展機制,一個良好的商業運營模式,從而推進到規模效益的良性循環中。
一卡多用、多卡共存的規劃。證件卡、錢包卡,建議從智能卡的實際應用入手,認真分析和判斷,按應用分類發卡,以保證項目的良好運營。以成熟的應用模式做參考,如香港八達通、北京一卡通、深圳通、重慶公眾一卡通等。用合適的技術標準作為項目建設的技術依據,不以絕對先進論成敗;以行業應用標準為依據,如建設事業IC卡相關標準和要求、人民銀行PBOC2.0規范等。升級準備要從現在做起(業務系統、機具選型、結算平臺)。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隨著城市通卡的概念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城市希望發行一張具有自己城市標志性的多功能卡,但我們也建議, 在考慮多功能卡一卡多用的時候,也要認識到多卡共存并不一定是落后的表現,尋求適合自己城市的模式將是最好的選擇。
                    
                城市通卡作為金融支付的載體,城市居民便捷的消費支付工具,已成為現金、信用卡、銀行卡等支付手段的補充和支持,而日常城市居民用城市一卡通所支付的都是一些不超過1000元的小額消費。因此消費市場價值最高的小額支付領域具備巨大的市場潛力,是城市一卡通廣泛應用的發展方向。德卡科技一直致力于該領域的探索與研究,下面讓我們具體分析,城市通卡在非接觸小額支付領域發展的幾點思考。
1、我們的理想目標
隨著城市通卡的運營模式、智能卡技術、行業標準規范的完善,同步國內市場需求的高速發展,國內智能卡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在這個關鍵時該,我們衷心希望政府主管部門、廣大業主、運營商、集成商、機具供應商、卡片供應商、平臺提供商等聯合起來,遵循切實可行的統一的技術平臺標準規范和運營模式,成立非金融行業的非接觸小額支付產業聯盟,做強、做大中國的非接觸小額支付產業。
2、智能卡技術的應用與發展
電子錢包與小額支付的概念:通常所說的電子錢包是指金融電子錢包,但本文所述的電子錢包主要是指行業電子錢包,更指城市通卡、公交IC卡等領域發布的用于小額支付的非接觸電子錢包,目前廣泛應用于公交、出租、超市、公交、報刊、便利店、電影院、地鐵,還可能用于支付水費、電費、燃氣費等應用。小額支付是指用非接觸電子錢包所進行的小額消費過程,特點是快速交易,刷卡免簽名,容易被消費者接受,這種支付方式無需找零、真正實現了便利、快捷,提升了銷售效率。
基于智能卡技術為載體的電子錢包的應用,是借助于智能卡芯片的存儲與運算功能,既可以實現有脫機交易的特征達到快速支付,又可以得到智能卡芯片安全認證體系的保障。了解電子錢包的應用,須先了解智能卡技術的應用與發展。
智能卡的用途
身份識別:目前,智能卡技術已成為企業和政府解決身份識別和安全問題的焦點。智能卡技術以非接觸式或接觸式芯片的方式得以應用,從而可以在身份證和護照中使用。對于居民身份證,可以在卡體中嵌入一個微處理器芯片。將這種身份證插入一個讀卡器終端中,該終端將顯示持卡人的身份特征并對此進行認證。還可在護照內嵌入非接觸式智能卡芯片,在非接觸模式下使用這種技術。當旅客在出入境檢查站提交電子護照時,非接觸式讀卡器終端設備將采用與接觸式芯片卡完全相同的方式進行身份檢查。
電子錢包:作為具有最高安全性的便攜式多功能身份識別和通信媒介,智能卡計算的能力越來越強,也越來越安全。智能卡計算能力的增強,使智能卡可支持安全算法及相關算法:DES、RSA、ECC…MD5、SHA-1等相關算法,安全認證方式,從邏輯加密卡支持的密碼驗證到使用加密算法實現的安全認證、甚至使用非對稱算法進行的簽名、認證等安全驗證方式,數據安全越來越有保證。
智能卡的發展
伴隨著智能卡技術的普及與發展,人類正在進入到一個智能卡技術無處不在的時代,智能卡技術的應用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從智能卡進入中國以來的發展看,初期的卡片,以PVC卡、條碼卡、磁條卡、電話卡等形態出現。應用單一、安全性差、無可擴展空間。但是,隨著互聯網和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智能卡延伸出新的卡形態,如,雙界面卡、ESAM、USB-key、NFC手機等,這些以CPU卡為核心的新形態,大大的增加了安全性與應用性。
電子錢包的發展
-1995年9月,廣東省珠海市成為第一個全面使用公交IC卡的城市,成為公交行業電子錢包的發布的一個里程碑。
-城市一卡通的概念提出,將公交電子錢包開始向更多領域拓展。
-寧波目前成為中國人民銀行批準的唯一試點城市,用于開發具有金融功能的市民卡,該卡的主錢包是建立在公交IC卡基礎之上的。
-深圳通采用非接觸CPU卡發卡量突破300萬。(截止08年11月)
-北京公交IC卡發卡量突破2000萬,這應該是公交IC電子錢包的最成功的應用,同步公交IC卡用于更多的支付領域。(截止08年11月)
-金融的電子錢包是納入金融監管機構監管的,而我國缺乏行業電子錢包相應的法律法規,這也是約束行業錢包進行小額支付做大做強的一大瓶頸。
3、產業鏈的健全與標準的頒布
目前我國已經建立起從芯片設計、卡片封裝、應用軟件開發、系統集成、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和技術支持服務以及運營機構、金融機構相配套的完整的智能卡產業鏈。我國擁有的智能卡自主知識產權也在不斷的增加中,智能卡技術幾乎覆蓋了所有的應用領域。國產智能卡芯片的設計、加工已形成規模。并涌現出一大批處于產業鏈中的實力雄厚的企業。國產智能卡芯片的國內市場占有率正逐步領先于國際廠商。
建設事業標準發展歷程:
《江西省建設行業集成電路(IC卡)應用規范》-2001年
《建設事業IC卡應用技術》-2002年
《建設事業非接觸式CPU卡芯片技術要求》-2008
《建設事業非接觸式CPU卡COS技術要求》-2008
《城市互聯互通卡通用技術要求》-規劃中
《城市互聯互通卡清分清算技術要求》-規劃中
《城市互聯互通卡密鑰及安全技術要求》-規劃中
建設事業IC卡標準發布較早,從銀聯的情況來看,相關標準的初稿日期也在2006年。從以上的概述中,我們不難發現,我國智能卡技術的發展已經擁有深厚的基淀,相關標準也在逐漸頒布與健全,一條完善的產業鏈也早已形成,因此,在多方面因素的促使下,關于城市通卡非接觸小額支付的春天已經來臨。
4、成功的案例帶給我們信心
香港八達通的成功案例
八達通是指香港通用的電子收費系統,1997年9月1日開始使用,最初也是用在巴士、鐵路等公共運輸工具上,后來陸續擴展至商店、餐館、停車場等,也用作一些場合的門禁卡。充值方式由最初的充值機擴展到商店付款處和以信用卡、銀行戶口自動轉帳功能。
八達通的技術:八達通使用了Sony的13.56MHzFeliCa 芯片及其他相關技術。整個八達通系統是由總部位于澳大利亞的ERG Transit Systems設計。而整個系統的設計、建造、營運及維修等工作,都是由ERG負責的。
八達通的充值:幾乎所有設有八達通閱讀器的商店都可為八達通充值,此外多間信用卡發卡銀行也推八達通自動充值,并推出多項優惠大力推廣。
八達通的種類和形式:由于八達通是香港的特色之一,故吸引了大量游客,包括大陸及自由行的游客,購買以作留念。但亦有不少游客會在離開香港前退還八達通卡,為應付游客短期內退還的龐大行政費用,由2004年1月起,八達通公司會向購買卡后3個月內退還卡片的使用者收取HK$7作為手續費(5年內退還的個人八達通則是HK$10)。該公司也提供了“收藏版”八達通卡,主要對象是游客等想購買作紀念收藏的人;另外所有入境旅客都可以在出入境關口購買旅客用的八達通,可免除退還時的手續費。
八達通普及情況:香港已經流通超過1400萬張八達通,達到每人有平均2張八達通的地步,每日交易宗數也超過800萬,每日交易額超過6300萬港幣,接受八達通的商號超過300個,及有超過50000個八達通讀寫器。而逾95%介乎12歲至65歲的香港市民均擁有最少一張八達通卡。現時全香港超過60所中、小學,使用八達通卡進行收費及點名等工作。及與教育統籌局商討,全力發展“八達通校園管理系統”。“八達通校園管理系統”可作學校門禁、考勤、收費、活動點名及圖書管理等服務。八達通卡有限公司行政總裁戴勇牧表示,最近將八達通打入3個新市場,包括洗衣店、沖印,以及在沙田浸信會用于崇拜的點名、報讀課程及小賣部等。
八達通出錯事件:八達通的運作系統踏入約十年,傳媒陸續披露多宗被扣錯車資及錯誤充值的新聞,消息引起社會廣泛關注。2007年有乘客發現利用易辦事為八達通充值時,雖然不能成功充值,但八達通仍然從市民的賬戶扣除數目。金管局亦責成八達通卡公司檢討所有有關交易,并主動及即時向有關客戶退款。在2007 年7月27日八達通卡公司公布報告,指在2000年起,一共有15,270宗透過易辦事充值錯扣款項的個案,共多扣了約三百七十萬港元款項。經過調查,公司發現了問題。八達通卡公司宣布將會與易辦事公司及銀行合作,向受影響客戶發出聯系,安排退款,預期需時十個星期。2007年12月21日,八達通卡公司宣布永久停止易辦事充值服務。
截至2007年1月,共有1475萬張八達通卡在香港市面流通。透過八達通進行的交易次數每日超過1000萬宗,每年交易額達293億港元。超過95%年齡介乎16至65之間的香港市民均有使用八達通。全香港有超過5萬部八達通讀寫器。全香港有超過460個商戶接受八達通付款。(最新資料來源:八達通官方網頁)我們可以看到兩點:一是八達通從成立之初沒有向金融標準體系靠攏,自成體系;二是香港的居民身份證也是智能卡,但沒有與八達通合并成多功能卡,值得思考。
5、城市通卡小額支付規劃思考
1.運營模式和政績工程要分而處之;
2.標準規劃要即長遠又要實用;
3.完善技術標準,選擇專業企業。
城市通卡的項目需要建設系統平臺、鋪設終端設備及發行卡片,都需要大量的資金來源。同時發行卡片的受眾還應具備有一定數量基礎的群體。資金和持卡用戶的資源支持,結合政績工程,使項目具備一個良好的開端和基礎。城市通卡的發展后勁還需要良好的發展機制,一個良好的商業運營模式,從而推進到規模效益的良性循環中。
一卡多用、多卡共存的規劃。證件卡、錢包卡,建議從智能卡的實際應用入手,認真分析和判斷,按應用分類發卡,以保證項目的良好運營。以成熟的應用模式做參考,如香港八達通、北京一卡通、深圳通、重慶公眾一卡通等。用合適的技術標準作為項目建設的技術依據,不以絕對先進論成敗;以行業應用標準為依據,如建設事業IC卡相關標準和要求、人民銀行PBOC2.0規范等。升級準備要從現在做起(業務系統、機具選型、結算平臺)。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隨著城市通卡的概念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城市希望發行一張具有自己城市標志性的多功能卡,但我們也建議, 在考慮多功能卡一卡多用的時候,也要認識到多卡共存并不一定是落后的表現,尋求適合自己城市的模式將是最好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