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不可一陣風
思想工作
物聯網概念風靡,并不代表市場已經做好迎接物聯網到來的準備,更不代表物聯網時代行將來臨。
620)this.style.width=620;" border=0>
朱小兵zhu_xiaobing@ccw.com.cn
就像一陣風快速刮過,吹起一池漣漪。“物聯網”或許是2009年紅得最快的科技詞語。
僅僅一個多月,物聯網的概念就紅遍大江南北,連動蕩不安的國內A股市場也跟風炒作了一把。可嘆很多根本就沒弄明白物聯網是怎么一回事的股民,還來不及明白手里的股票為何而漲的時候,這股潮水就嘩地一聲退卻了。
物聯網概念熱事出有因,與智慧地球有著某種關聯。智慧地球最初由IBM在2008年年底提出,并得到了美國總統奧巴馬的重視。中國方面高度關注物聯網,并開展智慧地球的技術研究,顯示出了緊跟世界信息科技潮流的戰(zhàn)略眼光。不約而同地,中美兩國政府都希望通過啟動新一輪科技創(chuàng)新熱潮,拉動經濟早日走出金融危機陰影。
然而,概念風靡并不代表市場已經做好迎接物聯網到來的準備,更不代表物聯網時代的全面來臨。中國人最擅長形象思維,一提物聯網,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又是硬件——無處不在的芯片、傳感器,都是有形之物。而對于為什么要建設這樣一張網,如何發(fā)揮物聯網的功能,卻少有人留意或討論。
最易被公眾忽略的,恐怕就是物聯網所產生的數據流向以及數據的分析。我們現階段缺信息嗎?缺少數據嗎?不但不缺,甚至已經泛濫。數據的膨脹與管理,無論是對于個人還是組織,在不久的將來都會成為一個難題。大量無謂的信息處理,正在消耗看似取之不盡的計算能力,消耗大量的電能,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未來的物聯網,還將為現有的互聯網“制造”更多的信息。而如果不及時規(guī)劃好、控制好信息的采集和流向,甚至會演變成更大的災難。
此外,還要鼓勵基礎學科的配套。如何規(guī)劃并利用好這張網,牽扯到復雜的物理、數學領域的知識。物聯網將從基礎設施層面推動傳感器、網絡、光纖、無線網絡等硬件通信領域的建設,這就需要傳感器件、數模轉換、數學分析等基礎學科人才的配套。照說物聯網概念的火爆,應該首先體現在大學數學、物理等基礎學科的紅火。遺憾的是,現在還絲毫看不到這種跡象。
對于RFID、傳感電子器件等被認為具有物聯網概念的產業(yè)而言,自然不希望“畫餅充饑”。但從Internet發(fā)展歷程看,物聯網的實現和演進可能還需要經歷一個10年以上的周期。因此,國家從戰(zhàn)略層面推進標準、產業(yè)協同和應用孵化的同時,更需要有策略地選擇在某些特定領域的集中突破,如智能交通、物流、食品安全監(jiān)督等。其實,物聯網范疇的很多應用已經浮出水面,比如不停車收費、交通卡等,從這些已有的“苗頭”入手,逐步豐富物聯網內涵,恐怕才是當務之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