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行業動態  >  正文

23家“物聯網”公司搶食萬億“畫餅”

作者:搜狐IT
來源:來源網絡(侵權刪)
日期:2009-09-28 09:05:56
摘要:業內估計,中國物聯網產業鏈今年能創造產值上1000億元。相關產業節點上的23家A股上市公司可從中受益;通信設備商將率先受益,移動運營商將成為主導其商業模式的大鱷。不過,由于目前物聯網還停留在概念階段,相關公司具體受益的程度和可能性還不能最終確定。
    不經意間,一個新鮮的概念“物聯網”突然鋪天蓋地而來。  

    崇尚科技投資的何先生與專家談了半小時后,對物聯網仍一頭霧水。但兩天后浦東國際機場的一個裝置讓他恍然大悟——物聯網的關鍵是傳感。 

  浦東機場圍欄外由埋在地下的傳感器組成一道無形的大網,能分辨出靠近柵欄的人和其他事物,一旦靠近,系統就自動提醒,并對其準確定位。  

    在9月16日開幕的北京通信展上,何先生發現,三大電信運營商的新展品均與物聯網有關:中移動展示手機支付;中國電信展示其全球遠程監控電子眼;中國聯通可通過刷手機實現車票支付。 

    任何可能盈利的行業最先在股市反映出來。9月14日,工信部剛剛發布我國傳感網標準體系初步框架形成,物聯網概念股就風生水起。9月15、16、17日接連三天,新大陸、遠望谷、東信和平、廈門信達、上海貝嶺等連續漲停。同時,一些諸如海虹控股這樣的公司也打起了“物聯網”牌,更讓投資者真假難辨。 

    資本市場上,物聯網概念炒作在9月底基本結束,但在產業領域,物聯網建設才剛剛開始。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副所長劉海濤表示,物聯網的發展“可能會引發信息領域新一輪洗牌,并給下一步信息產業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中國移動研究院副院長楊志強稱其為“下一個萬億級”信息產業引擎。 

    業內估計,中國物聯網產業鏈今年能創造產值上1000億元。相關產業節點上的23家A股上市公司可從中受益;通信設備商將率先受益,移動運營商將成為主導其商業模式的大鱷。不過,由于目前物聯網還停留在概念階段,相關公司具體受益的程度和可能性還不能最終確定。 

    萬億產業規模? 

    早在2005年,物聯網概念就已提出。廣義的物聯網,是指全社會生態系統的智能化,即實現所有物品的智能化識別和管理。通俗來看,物聯網即萬物均可上網,物體通過裝入射頻識別設備、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或其他方式進行連接,然后接入到互聯網或是移動通信網絡,最終形成智能網絡,通過電腦或手機實現對物體的智能化管理。 

    雖然早已提出,但物聯網產業此前發展緩慢,直到金融危機爆發,許多國家才將其當成確立全球競爭優勢的關鍵戰略。以美國為例,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并形象地描繪“互聯網+物聯網=智慧地球”后,奧巴馬便將“智慧地球”定位為振興經濟的重點戰略。 

    而物聯網在國內流傳源于8月初溫總理的講話。8月7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無錫視察時指出:“每一次大危機都會催生新技術,而新技術誕生也是使經濟、特別是工業走出危機的一個巨大推動力。計算機和互聯網產業大規模發展時,我們因為沒有掌握核心技術而走過一些彎路。在傳感網發展中,要早一點謀劃未來?!蔽锫摼W此后上升為國家戰略。 

    溫家寶總理對“物聯網”應用提出了三點要求:一是把傳感系統和3G中的TD技術結合起來;二是在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中加快推進傳感網發展;三是盡快建立中國的傳感信息中心。工信部日前透露,我國傳感網標準體系已形成初步框架,向國際標準化組織提交的多項標準提案被采納。 

    對于物聯網在國內市場空間,易觀國際預測,僅“產業排頭兵”RFID領域,今年國內市場規模就將達5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33%,其中電子標簽超過38億元、讀寫器接近7億元、軟件和服務達到5億元的市場格局。而業內人士估計,中國物聯網產業鏈今年就能創造約1000億元產值,并成為下一個萬億級信息產業引擎。 

    23公司有望逐步受益: 

    通信設備商受益明確
 

    國信證券分析師王俊峰對《投資者報》表示,物聯網產業鏈大致可分三個網絡段:最先是傳感網絡,通過以二維碼、RFID(射頻識別技術)、傳感器為主的網絡,實現對“物”的識別;其次是傳輸網絡,主要通過互聯網、廣電網、通信網或下一代網絡,實現數據傳輸與計算;最后進入應用網絡,即輸入輸出控制終端,可基于現有的手機、PC等終端。 

    對應這三個網絡段,物聯網產業鏈涉及信息識別、傳感器、智能芯片、電信運營和通信設備五個環節,相關產業節點上的23家A股上市公司將分階段受益物聯網產業的發展。 

    分析機構普遍預測,未來物聯網發展將經歷四個階段,2010年之前RFID被廣泛應用于物流、零售和制藥領域,2010~2015年進入物體互聯階段,2015~2020年物體進入半智能化,2020年之后物件進入全智能化。這也意味著,物聯的經濟效益短期內很難完全體現。 

    從產業鏈上五環節公司的受益時點看,合理順序應該是無線網絡及系統平臺搭建完后,再進行物品的信息存儲,然后進行傳感設備的安裝,因此系統解決方案廠商將較先受益,生產電子標簽等存儲體的廠商受益較后。但最先受益或將是通信設備商。 

    一方面,由于物聯網的商業建設剛萌芽,目前市場熱衷投資的是做身份識別產品和應用的廠商,這些公司規模小,業務量也小,比如上海貝嶺,盡管是典型物聯網設備公司,但上半年公司與物聯網相關的電子標簽及指紋認證業務營業收入僅38.29萬元。 

    另一方面,聯合證券報告認為,目前這些從事RFID芯片和二維碼引擎技術生產的公司真正做的是行業或企業的閉環應用,如公交一卡通、不停車收費系統以及鐵路跟蹤系統等,而RFID的長遠目標應該是在從制造業到使用者再到服務業的全產業鏈中形成開環應用,目前離這一目標還較遠。 

    盡管物聯網概念得到工信部和電信運營商的大力推進,但多名業內人士對《投資者報》表示,這一產業的應用市場還有限,且集中在政府行業和工業領域,對于民用擴展遠遠不夠。 

    聯合證券因此建議,投資者應將注意力從不確定的物聯網產業下游,轉移到確定性較高的產業上游。事實上,物聯網業務開展必將對運營商的網絡建設提出更高要求,因此網絡的升級、擴容、優化勢在必行。而網絡運營商的網絡建設投資,將對上游的通信設備制造商產生實質利好?!霸谖锫摼W建設進程中,這些公司不但受益快,而且確定性最高”。 

    而這些公司也早已布局。中國移動湖南分公司方先生告訴《投資者報》:華為和中興通訊早就開始布局RFID領域,中興通訊四年前已著手組建了300人的團隊,并有著100余項專利。 

    由于受累于巨大的網絡投資開支,跟通訊設備商相比,電信運營商受益較晚,加上下游物聯網可行的商業模式尚未確立,運營商將承受一定的不確定性。 

    電信運營商將主導商業模式 

    正是因為物聯網產業上游公司規模較小,且各自為政,要實現全產業鏈的發展,必將構建起大物聯網的新商業模式。
 
    國金證券分析師陳運紅認為,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以及固話寬帶的普及是物聯網海量信息傳輸交互的基礎。物聯網架構建立需要明確產業鏈利益關系,建立新的商業模式,而核心是明確電信運營商的龍頭地位。 

    事實上,與RFID、傳感器等單個的微觀產業鏈相比,運營商在大物聯網架構中的作為空間大得多,就像在3G產業鏈中起主導作用一樣,運營商也將在物聯網產業中強勢介入多個環節。而一旦擁有了主導產業鏈的能力,運營商便理所當然成為物聯網新商業模式的建立者,如推進電信終端應用的拓展,提供相關系統解決方案等。 

    中移動CEO王建宙8月下旬赴中國臺灣地區宣傳物聯網,并向臺灣地區RFID、傳感器和條形碼的廠商發出合作邀請,已將電信運營商的巨大野心和意圖展露無遺。 

    在日前北京通信展上,電信重組后三家運營商第一次參展便齊刷刷亮出各自的物聯網殺手锏。中移動展出了手機支付,只需將普通SIM卡更換為RFID-SIM卡,將手機在接收器上輕輕一掃,就可以方便進行各種購物,并獲得費用清單。 

    中國電信一直在推介自己的全球眼技術,其實就是遠程監控的物聯網應用。比如上海海關都采用中國電信的遠程監控系統,通過畫面可以對貨物進行通關檢查。中國聯通日前在上海推出了公交卡手機,通過刷手機可以實現車票支付,這些都是典型物聯網應用。 

    三家電信運營商誰最受益? 

    聯合證券報告認為,包含強勢固網的全業務運營商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在行業用戶的信息通信技術建設中一直處于領導地位,其全業務模式十分便于將通信網絡與物聯網相關信息管理的企業內網實現對接,完成對物聯網的全程管控。 

    由于資源所限以及歷史原因,單純的移動運營商中國移動目前能夠實現的物聯網應用還處于初級階段。 

    兩大隱憂制約產業發展 

    盡管物聯網已經被列入國家發展戰略,資本市場上物聯網概念也一度火爆,但要形成完善的物聯網產業還有待時日。目前,制約產業發展的障礙仍存在。 

    一方面,與美國相比,我國的核心芯片技術、傳感技術和納米技術等關鍵技術至少存在10-15年差距,目前國內RFID產業仍以低頻為主,在RFID高端芯片等核心領域無法產業化。同時,國內傳感器產業化水平較低,高端產品被國外廠商壟斷。 

    另一方面,在網絡實現上,美日韓早就在1992-1994年期間均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計劃,而我國的寬帶建設目前還處于初級階段,用戶普及率的差距也至少5-8年,而物聯網相關企業對此有較冷靜的認識。近日,被市場瘋炒的遠望谷、福日電子、東方電子、廈門信達等紛紛發布公告,稱物聯網概念對未來業績無實質影響。 

    民族證券報告認為,目前物聯網還不具備爆發性增長潛力,相關公司業績的高成長性尚未體現,短期之內物聯網概念主要是市場炒作,投資者切勿盲目跟風。 

    就炒作個股看,海虹控股是最早被炒的公司,而且漲幅最大,6天拉四個漲停,但公司主要從事醫醫藥電子商務業務,近日公司發布澄清公告稱,公司及公司所有控股子公司和參股公司目前并未涉及物聯網及相關業務,也沒有任何相關的投資計劃。 

    不少投資者認為廈門信達的業務與射頻技術有關的,但公司實際來源于信息產業的收入不到1%,射頻識別技術的收入更是不值一提。信達證券電子元器件行業分析師邊鐵城認為,廈門信達目前受益物聯網很小,要對業績產生實質影響至少要等兩三年。事實上,就像遠望股和新大陸這些明顯與物聯網有關的公司,其估值水平也都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