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賀銓院士:信息化的機遇與寬帶化的挑戰
作者:人民網-科技頻道
                        來源:來源網絡(侵權刪)
                        日期:2009-09-07 08:43:59
                    摘要:“智慧地球”是一個口號,實際上是進一步推動信息化深入到各行各業的應用。我們國家也是對此比較重視的,希望進一步利用信息技術滲透到各方面,幫助我們實現經濟結構的轉型,實現產業的升級。是真正的走科學發展之路。 
                    
                       主持人:鄔院士,從您的簡歷中我們了解到,您的專業領域主要是在光纖傳送網和寬帶信息網上。光纖傳送這項技術的成果在我國目前大部分地方都已經在享受了。盡管如此,很多用戶并不清楚光纖網的概念究竟是什么?它是如何運作的?甚至也并不清楚光纖、寬帶接入與ADSL有什么區別?與有線電視寬帶接入有什么區別?至少用起來是一樣的,您能簡單的給我們科普一下嗎?  
  
鄔賀銓:好的。光纖本身通俗的講,就是一個玻璃絲,但它的純度非常之高,玻璃能夠傳光,但一般的玻璃純度不高的話,光在上面傳不遠。純度非常之高的二氧化硅的玻璃絲傳輸的損耗很少。一公里只有0.2db左右,可利用光纖不但損耗很小,光纖很大優點就是傳輸的帶寬很寬。現在最高的一根光纖上利用波分復用技術差不多可以做到一個TBt就是1000GBt,就是一秒鐘的傳送量。可以幾百萬人在一根光纖上同時打電話,所以光纖的傳輸能力是非常強的。因此作為干線目前最主要的傳輸媒介,不僅在國內,甚至跨太平洋、大西洋、歐亞大陸,都布滿了很多光纖。
  
鄔賀銓:剛才你問到關于接入的問題,現在光纖在城市里不但有城域網,還有接入網,就是所謂的光纖到戶,一般光纖到不了家,只是到小區,到大樓,不是技術上到不了而是說成本上到不了。如果把光纖放到家里,家里就要裝光電轉換,只有轉成電信號才能連接電視機。目前,國外已經有一些光纖到戶的應用例子了。
  
鄔賀銓:剛才問到的ADSL是叫做不對稱的數字用戶系統,是在現有的電話線,特別是新一點的五類線上,通過數字技術做到2兆左右,現在北京電信運營商推的ADSL是下行2兆,從電信局傳到家里是2兆,上傳不對稱,傳的比特率低一些。之所以不對稱是因為金屬電纜線之間有串擾,兩邊一樣傳輸效果就不好。一般上網是網上下載的多,把自己寬帶傳出去的比較少一些。將來要搞視頻進行雙向傳播,另一個方向回傳的也要寬帶,這時候ADSL沒有光纖那么合算。
  
鄔賀銓:提到有線電視在家里階段是銅裝纜,在房間外面,可能到大樓外面也是光纖,光纖連到大樓,大樓里拉射頻電纜,連到機頂盒、電視機,這是在用戶階段的傳輸媒介。未來的發展會往光纖的方向走。
  
鄔賀銓:說到光纖網不僅僅是點到點的系統,從北京到廣州、北京到上海不可能是一條路由,必須是多路由,否則不能保證安全,往往是冗余的,甚至是環形的,里面帶動自動交叉連接配置等等,所以構成光纖的傳送網。
  
主持人:現在來看光纖的傳送網應該最具優勢,尤其是遠距離。它的損耗是非常小,忽略不計。
  
鄔賀銓:大容量來講,沒有任何傳輸媒介可以挑戰光纖。
  
主持人:衛星、微波都不具備?
  
鄔賀銓:衛星是沒有地面架設的困難,邊遠地區比較方便,但是衛星的問題是帶寬比較窄,不可能像光纖這么大的傳輸容量。
  
主持人:中國科協今年的年會在重慶召開,不知道您對重慶的網絡狀況有沒有一些了解?據我們了解,您在重慶呆過一段時間,應該有所了解。
  
鄔賀銓:在重慶工作的五年是在“文革”期間,是在1975年到1979年,重慶的網絡那時候跟全國的網絡情況差不多,現在今非昔比,現在重慶在通訊網上的發展跟國內的其他城市相當,作為一個直轄市,這幾年在信息基礎設施上的投資和建設的力度很大。應該說重慶的網絡水平也是很高的。
  
主持人:重慶百分之六七十都是山,屬于山區,山區地貌比較特殊,在光纖網絡架設上是不是增加施工難度和成本?
  
鄔賀銓:山區相對于平地施工來講會使成本提高,但是從另一個角度,因為有很多地方有山,選擇路由上雖然會增加一些麻煩,但是也有一些空的地方,成本不一定會高很多。的城市里假如要鋪馬路或者通過居民的樓底下穿,這個成本也會比較高。鋪光纖相對重慶修馬路來講,還是簡單得多。這一點不會太影響重慶市基礎網絡的設施建設。
  
主持人:也就是說有利有弊?
  
鄔賀銓:對。
  
主持人:據了解,鄔院士在此次科學年會上會做信息化的機遇與寬帶化的挑戰主題報告,我們非常期待您能否從這方面透露一點信息,比如說報告的背景和主要內容,信息化的機遇到底在哪里?
  
鄔賀銓:信息化的詞提了很久,我們國家也在提信息化和工業化的融合,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從我們國家整個發展來講,是處于工業化的中期。當然我們要達到工業化國家的水平還有一段路走,但是我不太可能重復發達國家工業化所走的路,他們靠大量消化資源來發展,而且現在我們沒有那么多資源可以消耗,也不可能發展中帶來很多污染。從這個意義上講,需要選擇一條新型工業化的路,就是要利用信息技術,利用信息時代的特點,利用信息技術實現跨越式發展。這方面是有歷史的,英國實現工業化用了兩百多年,韓國實現工業化用的時間比較短,原因是抓住了信息化的機遇。芬蘭原來是一個農業國,它的貿易伙伴是蘇聯,在蘇聯解體的時候,芬蘭的失業率飆升到18%,整個對外貿易大大下降,芬蘭抓住信息化的機遇發展信息化,造就了諾基亞的同時也使芬蘭成為世界排名領先的國家。
  
鄔賀銓:同樣的情況,現在中國也有這樣的機遇,現在信息技術本身是通用性技術,不僅僅是在信息產業本身,也可以輻射和滲透到其他產業,包括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像現在的普通機床售價很低,一旦數控化以后售價就可以大大提高,加工精度也會大大提高。現在普通的汽車就是一般的售價,如果高檔汽車里汽車電子占到40%,便使造價大大提高。一個傳統的產業加上信息技術就可以大大的改進,包括智能交通,現在北京的交通擁塞也是非常嚴重,像大城市一樣,重慶也會面臨這種情況。但利用信息技術可以有效的改善交通管理。像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就利用信息技術在每個路口裝了視頻探頭和傳感器,判斷汽車的流向量,優化道路的設計。
  
鄔賀銓:另外,不同時段有不同的收費標準,有效的疏導汽車,使得整個交通的效率提高25%,二氧化碳的排放大大減少。一般歐盟認為,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優化物流的管理,可以使物流的成本大大下降。中國的物流成本現在占到中國GDP的18%。
  
主持人:這個比例相當高?
  
鄔賀銓:比發達國家高一倍。從產品的原材料到產品的運輸,產品的供應,到市場到存儲都要實現優化,能夠按需送到用戶那里,什么時候送到倉庫最合適,減少運輸和倉儲的成本,各方面都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得到很好的改進。包括建筑物的空調問題,現在中央統一空調,不論哪個房間,不論什么時候都是用一樣的空調,那個房間沒有人,根本不需要開空調,怎樣實現用信息技術探測房間里的溫度以及有沒有人活動,能夠有效的控制節能。日本人做了一種實驗,一個大樓可以通過這樣的方法節能30%。建筑物的能耗占到國家能耗的1/4-1/5,也是節能減排里很重要的一個手段。
  
鄔賀銓:信息技術可以應用到方方面面,包括醫療。醫療也是個很好應用的場合,現在到一個醫院看病,你的化驗單等不太可能拿到別的醫院,也拿不出去。醫生開處方就只有一個醫生給你看病,不像工廠設計圖紙,設計完還有總工程師、主任工程師審核,醫生開處方是沒有人審核的。因此容易產生一些誤診,美國分析了死亡因素前十名,第五名就是醫療誤診,排在心血管病、癌癥之后,排在腎病之前。怎樣減少誤診,不是看一次病幾個醫生給你看,這不太可能。利用醫療的專家系統包括遠程會診,這樣減少醫療錯誤,病例檔案還可以電子化,在別的醫院一起使用,這樣大大節約醫療成本。現在在美國醫療保健成本占到美國GDP的16%,超過國防、汽車、鋼鐵。
  
鄔賀銓:中國醫療比例也相當高,現在提出要求“人人享有基本的醫療保健”,單靠政府的投資和建多少醫院都是不夠的。而信息技術能夠有效的幫助我們改進醫療的服務。我想只要你想得到,信息技術就可以用在很多的方面。這是講信息化的一些機遇,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很多國家都把發展信息技術,發展寬帶網作為重要的舉措之一,美國的奧巴馬提出了五項振興經濟的措施,其中一項就是寬帶化,讓每個孩子都能用寬帶上網。日本也好,歐盟也好,韓國也好,也都加大這方面的投入,其目的是希望以此作為生長點帶動經濟的振興。
鄔賀銓:一旦使用寬帶就會發現,很多信息的傳輸,工廠的自動化,工廠的協同作業就能實現,比如說現在很多產品已經不是在一個地方加工了,像波音飛機就分布在全世界很多地方進行加工,這需要遠距離的信息傳輸,寬帶的信息傳輸,信息化作為工業、商業、流通業都需要的手段,寬帶化是其中必然的基礎。寬帶化也面對一些困難和挑戰。
主持人:主要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是指哪幾方面呢?
  
鄔賀銓:現在我國互聯網的用戶已經有3.8億,還會有很大的發展。而基本上在我們的互聯網用戶里,百分之九十幾都是寬帶用戶。我們所謂的“寬帶”帶寬還是比較低的,平均每個網民享有的國際干線的帶寬是2K比特/每秒,香港是20K,跟發達地區相比是1/10,和韓國、日本相比就更低。用戶希望帶寬再寬一點,上網再快一點。運營商想,讓你這么快,能有什么好處啊?用戶認為快沒有增加多少增值,這就涉及到內容要跟上,要有寬帶化的內容,運營商要有寬帶化盈利的手段。
  
鄔賀銓:另外,隨著網民數增加,現在互聯網IPv4的地址數不夠,會發現上網不能馬上認證,因此也會比較慢。這還是講固定線路的上網,如果用手機上網,我們的網民數量就更大了,這樣互聯網的地址就不夠了,就演變到IPv6,并且網上要有新設備的布置和投資,這也是面臨的難題。
  
鄔賀銓:以互聯網為例,互聯網發展到現在,應該說還是工程實踐走在了理論的前面。為什么這樣說呢?電話網發展的時候有一個理論,叫做“波松分布”,所有人打電話按一定的規律來打,因此電話局可以按照這個規律設計,互聯網的內容是多樣性的,有音頻、文字、視頻等等,現在網上一有點什么消息全國都關注,網絡的行為很難研究,也很難掌握網絡的流量和流向。目前對整個互聯網雖然有一些模擬和分析,但是實際上并沒有真正掌握它的流量和流向,因此網絡設計很難來對整個用戶優化。汶川一地震,成都的無線通訊基站沒有受影響,但是整個成都的移動通訊就癱了,因為大家一起打電話,打不通又在打,所以就永遠打不通了,這在突發事件事前很難預計。這個意義上說,這涉及到人的行為和社會學的問題,現在理論研究還落后于實際。你可以理論一部分制約了互聯網發展,但是最關鍵現在隨著互聯網容量帶寬提高,還不是說有沒有錢做寬帶路由器的問題,還是能不能做出來的問題,還有可靠性的問題。
  
鄔賀銓:移動通信也一樣,現在的移動通信用戶,在大城市北京也好,重慶也好,移動通信的用戶數基本上超過了常住戶口的人口數,這里不僅僅是說一個人兩部手機,有些是流動人口。這時候移動通信是需要頻率的,曾經統計過,在北京差不多熱鬧的地區一平方公里里面有12萬人拿手機,如果這12萬人在一小時里最多只打兩分鐘的電話,都發現頻率會沒有了。特別是從鳥巢和大劇院一出來,想打電話發現打不通,因為沒有那么多頻率。這還是電話,如果手機將來寬帶上網,頻率更緊張了。要采用新的技術,比如說3G以及后3G等等這些先進的技術來提高頻譜的利用率。通信的發展也面臨資源的問題,面臨頻率資源、地址資源的緊張,也面臨能源效率的問題,盡管信息技術是節能的技術,本身能耗比較低,但是隨著社會上的計算機等等越來越多,它的能耗也是不可少計的。
鄔賀銓:現在大家知道,思科有路由器,現在最大的路由器應該是可以做到幾百個G了。將來再往下,但是帶寬的增長差不多十年要有800-1000倍的需求,再這樣增長下去,再大的路由器,不要想能不能做出來,即使做出來功耗也很大。日本算過來,到2018年左右,全日本的路由器大概消耗的能源要一個核電站來供應。中國比日本大,就不只一個核電站了。所以信息技術也面臨能源的制約,能否做成低能耗是一個挑戰。像微軟、Google有很多服務器,Google在美國的服務器放在水電站旁邊,因為需要電的支持,靠近水電站省一點傳輸線路。微軟準備把服務器放在西伯利亞,因為那里冷可以減少空調的需求。
  
鄔賀銓:所以信息技術的發展也面臨能耗的壓力,這也是一個問題。當然還有社會化的問題,網上除了廣播電視部門發布一些電視視頻節目之外,現在播客也送一些視頻節目,內容怎么監管,也是一個挑戰。還有版權的問題,也是挑戰。如果大家只是快,如果網上沒有內容,用戶也是不滿意的,要使網上內容很豐富,必須要通過三網融合,這里面涉及到管理體制的改革,真正的信息化也面臨很多很多的挑戰和難題。就是美國這么發達的國家,寬帶化的普及率已經比較高了,美國提的口號是讓每個家庭100兆上網。現在一部分家庭做到了,大部分家庭還做不到這樣的速度,一算投資還不少。它希望政府出一部分錢,運營商出一部分錢,還需要大量的投資。還提出,希望十幾年以后每個家庭達到1G的上網速度。這對于老百姓來說都是歡迎的。回想十幾年前才幾十K,現在2兆都覺得不快,因為網上的節目內容比過去多得多了,過去只有文字,現在都是視頻,播客、MP3、音頻,需要的帶寬,需要的下載速度比原來快得多。將來還有三維的,虛擬的,實時的游戲等等,對帶寬的需求就越來越大。這里面臨一個需求和供給的能力以及供給的成本之間的矛盾,這里需要一些政策來推動。
  
主持人:我們都知道網絡是信息化的基礎,現在也越來越被各行各業所依賴,應用也越來越廣泛。您認為網絡發展最重要的基礎是什么,是硬件還是理論,還是軟件、協議?
  
鄔賀銓:現在日本中國都統計,十年帶寬增長800-1000倍,現在半導體按照摩爾定律一年半增長一倍,互聯網的需求超過了現在集成電路技術發展的速度。我們現在面臨一個怎樣支撐它的問題,半導體一年半速度可以提高一倍,軟件的進步更慢,我們現在面臨著技術發展一定程度已經落后于我們的需求問題。現在能源、資源、帶寬、頻率都是有限的。
  
主持人:這就是發展瓶頸?
  
主持人:鄔賀銓:對,發展瓶頸的問題。還有很多技術上的挑戰。說到理論,硬件、軟件都是有關聯的,不是某一點的問題,最基本的還是需要有微電子技術、光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的突破。
  
主持人:幾方面必須是均衡發展?
  
鄔賀銓:幾方面都是有關聯的,只有這些突破了,才能夠支撐未來進一步的發展。
  
主持人:現在這幾方面最弱的是哪一點?
  
鄔賀銓:如果就全球來說,這部分都是關聯的。如果沒有微電子技術也不能設想現在通訊技術,也不能設想現在的計算機技術,基本上最基礎的還是器件,這是最基本的,微電子、光電子等等,還有計算機、整個通信、軟件等等。現在還可以遇到信息安全問題,大家覺得快有好處,上網隨便喜歡看哪個網站就看哪個網站,但是不知不覺中中了木馬,大量的垃圾郵件就來了,還有網上詐騙,這些東西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盡管微軟在不斷的發布補丁,但是補丁里也有Bug,也有被黑客攻擊的可能性。總是有不完美的過程,總是在出現這些問題之后才進行改進,這是一個必然的規律。總是在滿意與不滿意之間的變化。
  
主持人:現在不光是計算機上網,手機、PSP(游戲機)都有了上網的功能,不光是有有線網,還有無線網。應用也帶來了問題,不光是木馬還有泄密的問題,商業機密和國家機密都有可能被黑客偷走,還有網上詐騙的問題。這些問題是必然的,有沒有辦法從硬件上加以防范的可能性?
  
鄔賀銓:黑客病毒怎么來的呢?就是我們用的操作系統有Bug,你有缺陷,蒼蠅才會叮你。你們安裝微軟軟件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一句話“微軟軟件安裝如果發生什么問題,或者損害到個人的問題概不負責”,所有人都點同意才可以安裝。它知道自己有Bug,你也同意有Bug了,所以缺陷是自然的。黑客要掃描計算機上有哪些Bug,一上網微軟會告訴你可以安裝什么補丁,它知道你有什么軟件,黑客一樣也可以知道你的計算機里有什么軟件,有什么缺陷,自然也可以從中進入你的電腦,從而盜取你的游戲密碼,QQ號碼,偷取商業秘密和銀行帳號。一般人都是用打補丁的辦法處理,微軟自己發布補丁,有一些殺毒軟件比如瑞星、卡巴斯基也發布。但是,一般都是先有病毒再出殺毒軟件,所以都有一定的滯后性,因而容易招致病毒。最根本的問題是希望在核心操作系統上解決,但是這樣做起來比較難,因為軟件的操作系統也是非常大型的軟件,軟件本身可信性的測試還不能覆蓋到百分之百。
  
鄔賀銓:只能說用戶本身要注意。第一,要上比較正規一點的網站,不是說它一定不受黑客的攻擊,受到攻擊以后,它可以比較快的發現。而有些網站沒有多少技術力量,甚至有些地方政府的網站被黑了,很多天都不知道。這時候很容易就招致木馬病毒,另外不要讓U盤來回插拔,因為很多U盤都帶病毒,有的沒有檢測出來但不等于沒有病毒。目前來講也只能采取謹慎防御的辦法。隨著軟件越來越復雜,大家希望軟件越來越靈活,微軟的Windows98比較簡單,到XP就復雜一點了,現在Vista更復雜一點,隨著系統越來越復雜,但它的功能也越來越強,同時Bug也越來越多。希望功能很好,應用很靈活的同時是要付出一定的代價。
  
主持人:現在大部分用的是微軟的軟件,Linux和Unix是不是在安全上比微軟稍微好一些呢?
  
鄔賀銓:Unix一般是比較大的軟件,現在用在臺式機上的比較少,用在筆記本上的更沒有了。Linux是開源的軟件,作為操作系統現在也有一些,但是還不是太流行。從安全性來講,我不認為Linux從本質上一定比微軟的安全,只不過用量沒那么多,黑客關注的少一點,如果這個軟件用量很大,關注多了,那一樣,所有軟件都有Bug。
  
主持人:從硬件上就更難防范了吧?
  
鄔賀銓:現在大量的病毒還是軟件的問題,硬件也有,但不是一般老百姓感受到的。比如說英特爾的芯片,有人說里面有“后門”,可能這個東西現在很難判斷它一定沒有或者一定有。反正這些也可能在制造過程中為了某些檢測而留了一些接入的手段。善意的話可以利用這個手段遠程發現這個芯片有沒有缺陷和故障,如果被惡意利用就會盜取計算機里的信息。
  
主持人:網絡下一步的發展需求是非常強烈的,而且面臨的挑戰也非常的嚴峻。剛才提到了“三網融合”,這將會帶來什么樣的變化呢?
  
鄔賀銓:所謂三網融合,講的是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互聯網的融合,現在電信網和互聯網已經融合了,上網找運營商,如果用ADSL上網是電信公司的,即便用的是小區上網,最后也是連到電信運營商的服務器上面去。所以在目前來講,互聯網跟電信網實際上已經融合了,在電信網里面主要的流量就是互聯網的流量。
  
鄔賀銓:現在來看,廣播電視網也往數字化方向走,可以用機頂盒收看數字電視,已經數字化了。有些地方開始往雙向走,按道理也能連接到互聯網。目前因為體制上的原因,廣播電視網還不能接到互聯網上,還不能經營互聯網的業務。同樣電信運營公司也不能傳送廣播電視節目,這樣一來兩個網在技術上差別已經越來越小了,從技術手段上來看差不多,從能力上廣播電視網也具備接入到互聯網的能力,電信網也具備傳輸廣播電視節目的能力,由于體制上的原因,分為兩個不同的經營家、分給兩個不同的監管部門,使得很難雙向進入。很多國家最早也是類似情況,廣播電視和電信的監管也是分開的,但是最近的改革,很多國家把他們的監管部門職能合起來了,已經打開了一些這方面雙向進入的限制。
  
鄔賀銓:從用戶的角度,不會管線接的是廣播電視網還是電信網,用戶只管是否能從中享受到既能看電視節目,又能上網,還能打電話的好處。現在的廣播電視節目基本上是按時間播的,電視臺什么時間播哪個節目只能在那個時間看,想提前看不可能。前不久比較熱播的《潛伏》,出差了少看兩集,回來電視臺可能給你補嗎?那你等吧。但你現在可以在網上看,甚至我覺得情節很好,我希望提前知道最終的結局,提前知道就可以在互聯網上可以做,但是在廣播電視網上做不到。我們國家拍了很多的電視片,有些沒有播,不完全是因為內容不合格,有些內容合格,電視播出的檔期排不上,也可以在網上看。通過互聯網來看電視可以達到按需來看,電視臺要等著它放,它時不時還插廣告,對于禿子來看,總播生發水的廣告可能有用,但是對別人可能沒用。互聯網看就可以按需來看,看成龍的電影,通過網上可以知道他以往拍過什么電影,可以搜索你喜歡明星的內容,粉絲就可以更大程度的得到滿足,能夠將它們結合這是對用戶、對大眾來講是很好的事情。
主持人:鄔賀銓院士是工程院的副院長,同時也在學會任職,您能否介紹一下您所在單位在科普方面主要做哪些工作,對普通公眾來說,科普的重點是不是放在通訊網絡的應用層面,還是大家對網絡架構、協議方面也應有所了解?
  
鄔賀銓:先回答后面的問題。一般的公眾不需要了解那么多的通訊網絡協議、架構。畢竟他是個用戶,就像現在照相機除了專業的攝影師需要有很復雜的攝影機以外,老百姓一般的只需要用傻瓜機,因為不需要復雜的配置。對中國的老百姓一樣,聽3G、CDMA這些詞比較多,但是外國可能聽這些詞沒有那么多,但實際上并不真正了解里面怎樣。我曾經有一次手機沒電,我準備在街上打電話,一個老太太在我前面撥,撥了又撥、撥了又掛了,我就對老太太說,老太太,你別玩兒電話,我還要用呢。老太太說我打的是IP電話。我說,什么是IP電話?她說,你還不知道啊。就是撥的號碼一串,很長,經常撥錯,撥了就便宜了。老百姓對技術的了解是從她使用的感覺,而不是技術的原理。對于一般老百姓很關注怎樣收費,資費是什么,能得到什么好處,至于說里面是CDMA還是W-CDMA、天翼通等等,他才搞不清楚。對于一般青少年,可能他希望知道更進一步的情況,這時候可以給他講的更多一點,使他更有興趣。現在有些年輕人這方面的學習、了解已經很多了,這種科普是根據不同的對象,對一般老百姓、對一般的青少年應該是有不一樣的講解。
  
鄔賀銓:作為工程院來講,當然是一個國家工程科技方面最高榮譽性和咨詢性的機構,主要任務為國家工程科技的發展和工程建設項目提供重要的咨詢,同時也為我們的企業發展技術問題提供一些咨詢。當然,還有一個任務是培養人才,以及進行科技的普及宣傳。我們定期舉辦一些青年科技論壇,基本上只吸收青年的科技人員參加,也有一些院士在網上、電視臺上做一些科普講座。大部分針對的還是青少年的科技工作者,只有某些時候像SARS流行期間,鐘南山院士在電視臺講預防流感的常識,現在H1N1流感爆發的時候,陳君石院士也來講過食品安全的問題。針對老百姓關心的問題會講一些科普知識,但是不一定講的那么細。
  
主持人:最近有沒有什么研究動向,您是否方便透露一下?
  
鄔賀銓:在工程院工作負責一些咨詢項目,我們前面做過一些裝備制造業振興的咨詢研究和國家抗災防災的咨詢研究。最近也承擔了國家發改委的一項任務,調研國家工程實驗室,這些工程實驗室在我們國家創新體系里能起些什么作用,能夠為我們國家的創新帶動什么。在國家信息化辦公室工作期間,在信息化專家委工作的時候也做國家信息化方面的工作,比如關于三網融合、怎樣利用國家的科技資源進一步推動國家的信息化發展、3G未來的發展等等一些咨詢研究。我們的咨詢基本上為國家的有關部門,比如說為國務院、發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國家信息化辦公室服務。最近比較熱的事是關于“智慧地球”。IBM公司提了一個概念叫做“智慧地球”,相當于利用了傳感器、RFID射頻標簽,互聯網等等技術,使所有物體都有一個標記,都能上網。有人說使整個地球透明了,什么東西都可以知道。也有人說,這樣人沒有隱私了,到什么地方都可以被發現。更多提的是怎樣利用智慧地球這種方式,更多想怎樣把信息技術用于電力的智能電網,交通的智能交通管理,物流的智能物流系統,醫療的信息化,視頻跟蹤,包括資金流的跟蹤等等。
  
主持人:是智能信息化?
  
鄔賀銓:“智慧地球”是一個口號,實際上是進一步推動信息化深入到各行各業的應用。我們國家也是對此比較重視的,希望進一步利用信息技術滲透到各方面,幫助我們實現經濟結構的轉型,實現產業的升級。是真正的走科學發展之路。
主持人:謝謝鄔院士的講解。下面進入網友提問環節。
  
網友:光纖傳送網成本如何?我國是否已經普及?
  
鄔賀銓:成本是什么呢?光纖是純度非常高的玻璃絲。通俗的比喻,一公里的光纖比一公里的掛面都要便宜。畢竟材料是石英即二氧化硅,這個材料到處都有。中國是光纖的生產大國,有人說“中國吃什么,什么貴;中國生產什么,什么就便宜”。所以光纖在中國生產的成本還是比較低的。當然光纖的成本低不等于布網,安裝的成本低,因為光纖要成為光纜,在城市里要加管道,在管道里鋪設。在地里,要改裝,要埋深1.2米,現在中國鋪設的成本高了,為什么呢?因為在農村土地里鋪設要賠償青苗,在城里鋪設的成本更高了。畢竟而言,跟傳輸容量帶寬相比,成本還是最低的。我們國家何時能普及的問題,現在來看光纜的分布還是相當多的了,在主要城市基本上光纖都到了每個縣,發達地區到了每個鄉。至于說到戶,我認為這是比較遙遠的事,一般來講到小區就夠了,家里面的銅線很短,傳輸的帶寬足夠寬,沒必要把光纖拉到桌面上。普及如果是指到戶,即便發達國家也沒有。
  
網友: 除了光纖傳送,您怎樣看待市面上3G等通訊上網技術?
  
鄔賀銓:3G是移動通信的技術,從帶寬來看,運營商講的帶寬一般3G網絡是增強型的3G,無論是移動還是聯通都是這樣,上行從基站到手機380KB都沒有問題,有些運營商可以提供的更高一點,達到2M。但是畢竟來講帶寬是有限的,這個帶寬跟ADSL帶寬不能比,ADSL帶寬下行2M是到電信局2M,但是到電信局又復用,有的人家里裝100M上網,老覺得沒有到100M,100M是家門口到電信局匯集復用器上是100M,如果其他人都不上網,就你一個人上網,你可以有100M,可是一到別人都上網的時候你是跟別人復用的,就像馬路開車一樣,車擠了就開得慢一點,就達不到100M了。3G所謂的2M不是在基站里沒有人用的是2M,有人用的時候就不是2M,也是復用的。移動通信有頻譜的限制,帶寬不可能跟光纖比,家里面如果有寬帶上網,千萬別用手機上網,既花了冤枉錢帶寬還低。在外面如果沒有其他的手段,出差時旅館有上網提供,但是一看1分鐘要20塊錢就不愿意用電腦上網了,這時候手機是可以上網的。
  
鄔賀銓:當然它的帶寬肯定不如光纖,但是可以得到隨時隨地的靈活性。但是有沒有人說拿手機下載一個DVD電影,沒有人這么笨。你肯定是要看比較短的內容,哪怕是視頻的節目,也是一個很短的游戲、很短的節目,所以這兩者在帶寬能力上不能比,但是在應用的方便性上,總不能說出差的時候還拉一根光纖跟你著走,所以各有各的優勢。
  
網友:很多人都在提信息化,我們能達到什么樣標準的信息化,是技術上達到,還是需要一個信息化的思維?
  
鄔賀銓:信息化是一個過程,是工業化發展的后階段。很難說什么時候達到信息化,如果十年前可能你說2M已經很滿足了,這就是我的信息化了。可是現在你發現,2M算什么?希望100M。也許到了100M的時候需要1個G。所以信息化的標準是隨著社會的需求不斷的變化,不可能現在就提一個信息化的指標,而且信息化的指標絕不僅僅是上網速度這一條。國外在評價信息化指標體系的時候還包括信息化的普及率。你有多少網民普及率到多少,盡管我剛才說中國網民到了3.8億,但是相對全國人口來講,我們的網民普及率在全世界還是比較低的。像發達國家包括韓國、日本都達到了70%、80%,我們大量農民還不能上網,很多小學都不可能上網。信息化的水平不僅僅是指少數人可以利用到的信息化手段,我們大多數人現在只有2M的水平,也許少數人可以有1G的速度,不等于我們的信息化就高了,還有一個普及率的問題。信息化指標體系還有一個問題,受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人口的比例,文盲的比例,上網的資費,能否上得起。有些發展中國家,一個月的上網資費比一個月的平均收入高得多,你怎么能上網呢,這些都是衡量信息化的標準,包括計算機的普及率等等。信息化的指標體系很復雜,會隨著社會的進步不斷提高。并不僅僅指架線路,對每個使用者來講我們不關心線路的問題,現在在城市里上網,運營商搶著給你做,有很多選擇。也不是說技術達到達不到的問題,技術上都有,但是一些國家信息化上網的成本很高,一些國家互聯網是受限制的,很多人是不能上的。這些都是很貴的原因。
  
鄔賀銓:我曾經在埃及飯店里上網,一分鐘一美元,跑到城市里網吧半小時才幾美元,很難說用什么樣的標準。當然信息化確實需要一個信息化的思維,我們很多企業說要信息化了,就想辦個網站,但是這個網站只當做一個擺設,基本上不更新,也不起什么作用,也不是把它作為一種呼叫中心受理用戶的投訴。另外,有些企業也買了一些ERP企業資源管理的軟件,買了一些供應鏈管理的軟件,可是沒怎么用,買到的軟件到企業并不是百分之百就可以用,信息化需要流程再造,需要更科學扁平化更透明的管理。而我們很多管理習慣于越不透明越好,因為越不透明說明我這個崗位越重要。要是誰都知道了,誰都辦成了,誰還會找這個“長”,那么這個長還有什么用,所以涉及到一種理念,涉及到一種管理。如果不在管理組織架構、體制上改革就很難推動信息化的發展。這里需要有一些信息化的思維。
  
主持人:在線訪談到此結束,感謝嘉賓對中國科協年會的支持,謝謝廣大網友的積極參與!
                    
                鄔賀銓:好的。光纖本身通俗的講,就是一個玻璃絲,但它的純度非常之高,玻璃能夠傳光,但一般的玻璃純度不高的話,光在上面傳不遠。純度非常之高的二氧化硅的玻璃絲傳輸的損耗很少。一公里只有0.2db左右,可利用光纖不但損耗很小,光纖很大優點就是傳輸的帶寬很寬。現在最高的一根光纖上利用波分復用技術差不多可以做到一個TBt就是1000GBt,就是一秒鐘的傳送量。可以幾百萬人在一根光纖上同時打電話,所以光纖的傳輸能力是非常強的。因此作為干線目前最主要的傳輸媒介,不僅在國內,甚至跨太平洋、大西洋、歐亞大陸,都布滿了很多光纖。
鄔賀銓:剛才你問到關于接入的問題,現在光纖在城市里不但有城域網,還有接入網,就是所謂的光纖到戶,一般光纖到不了家,只是到小區,到大樓,不是技術上到不了而是說成本上到不了。如果把光纖放到家里,家里就要裝光電轉換,只有轉成電信號才能連接電視機。目前,國外已經有一些光纖到戶的應用例子了。
鄔賀銓:剛才問到的ADSL是叫做不對稱的數字用戶系統,是在現有的電話線,特別是新一點的五類線上,通過數字技術做到2兆左右,現在北京電信運營商推的ADSL是下行2兆,從電信局傳到家里是2兆,上傳不對稱,傳的比特率低一些。之所以不對稱是因為金屬電纜線之間有串擾,兩邊一樣傳輸效果就不好。一般上網是網上下載的多,把自己寬帶傳出去的比較少一些。將來要搞視頻進行雙向傳播,另一個方向回傳的也要寬帶,這時候ADSL沒有光纖那么合算。
鄔賀銓:提到有線電視在家里階段是銅裝纜,在房間外面,可能到大樓外面也是光纖,光纖連到大樓,大樓里拉射頻電纜,連到機頂盒、電視機,這是在用戶階段的傳輸媒介。未來的發展會往光纖的方向走。
鄔賀銓:說到光纖網不僅僅是點到點的系統,從北京到廣州、北京到上海不可能是一條路由,必須是多路由,否則不能保證安全,往往是冗余的,甚至是環形的,里面帶動自動交叉連接配置等等,所以構成光纖的傳送網。
主持人:現在來看光纖的傳送網應該最具優勢,尤其是遠距離。它的損耗是非常小,忽略不計。
鄔賀銓:大容量來講,沒有任何傳輸媒介可以挑戰光纖。
主持人:衛星、微波都不具備?
鄔賀銓:衛星是沒有地面架設的困難,邊遠地區比較方便,但是衛星的問題是帶寬比較窄,不可能像光纖這么大的傳輸容量。
主持人:中國科協今年的年會在重慶召開,不知道您對重慶的網絡狀況有沒有一些了解?據我們了解,您在重慶呆過一段時間,應該有所了解。
鄔賀銓:在重慶工作的五年是在“文革”期間,是在1975年到1979年,重慶的網絡那時候跟全國的網絡情況差不多,現在今非昔比,現在重慶在通訊網上的發展跟國內的其他城市相當,作為一個直轄市,這幾年在信息基礎設施上的投資和建設的力度很大。應該說重慶的網絡水平也是很高的。
主持人:重慶百分之六七十都是山,屬于山區,山區地貌比較特殊,在光纖網絡架設上是不是增加施工難度和成本?
鄔賀銓:山區相對于平地施工來講會使成本提高,但是從另一個角度,因為有很多地方有山,選擇路由上雖然會增加一些麻煩,但是也有一些空的地方,成本不一定會高很多。的城市里假如要鋪馬路或者通過居民的樓底下穿,這個成本也會比較高。鋪光纖相對重慶修馬路來講,還是簡單得多。這一點不會太影響重慶市基礎網絡的設施建設。
主持人:也就是說有利有弊?
鄔賀銓:對。
主持人:據了解,鄔院士在此次科學年會上會做信息化的機遇與寬帶化的挑戰主題報告,我們非常期待您能否從這方面透露一點信息,比如說報告的背景和主要內容,信息化的機遇到底在哪里?
鄔賀銓:信息化的詞提了很久,我們國家也在提信息化和工業化的融合,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從我們國家整個發展來講,是處于工業化的中期。當然我們要達到工業化國家的水平還有一段路走,但是我不太可能重復發達國家工業化所走的路,他們靠大量消化資源來發展,而且現在我們沒有那么多資源可以消耗,也不可能發展中帶來很多污染。從這個意義上講,需要選擇一條新型工業化的路,就是要利用信息技術,利用信息時代的特點,利用信息技術實現跨越式發展。這方面是有歷史的,英國實現工業化用了兩百多年,韓國實現工業化用的時間比較短,原因是抓住了信息化的機遇。芬蘭原來是一個農業國,它的貿易伙伴是蘇聯,在蘇聯解體的時候,芬蘭的失業率飆升到18%,整個對外貿易大大下降,芬蘭抓住信息化的機遇發展信息化,造就了諾基亞的同時也使芬蘭成為世界排名領先的國家。
鄔賀銓:同樣的情況,現在中國也有這樣的機遇,現在信息技術本身是通用性技術,不僅僅是在信息產業本身,也可以輻射和滲透到其他產業,包括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像現在的普通機床售價很低,一旦數控化以后售價就可以大大提高,加工精度也會大大提高。現在普通的汽車就是一般的售價,如果高檔汽車里汽車電子占到40%,便使造價大大提高。一個傳統的產業加上信息技術就可以大大的改進,包括智能交通,現在北京的交通擁塞也是非常嚴重,像大城市一樣,重慶也會面臨這種情況。但利用信息技術可以有效的改善交通管理。像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就利用信息技術在每個路口裝了視頻探頭和傳感器,判斷汽車的流向量,優化道路的設計。
鄔賀銓:另外,不同時段有不同的收費標準,有效的疏導汽車,使得整個交通的效率提高25%,二氧化碳的排放大大減少。一般歐盟認為,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優化物流的管理,可以使物流的成本大大下降。中國的物流成本現在占到中國GDP的18%。
主持人:這個比例相當高?
鄔賀銓:比發達國家高一倍。從產品的原材料到產品的運輸,產品的供應,到市場到存儲都要實現優化,能夠按需送到用戶那里,什么時候送到倉庫最合適,減少運輸和倉儲的成本,各方面都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得到很好的改進。包括建筑物的空調問題,現在中央統一空調,不論哪個房間,不論什么時候都是用一樣的空調,那個房間沒有人,根本不需要開空調,怎樣實現用信息技術探測房間里的溫度以及有沒有人活動,能夠有效的控制節能。日本人做了一種實驗,一個大樓可以通過這樣的方法節能30%。建筑物的能耗占到國家能耗的1/4-1/5,也是節能減排里很重要的一個手段。
鄔賀銓:信息技術可以應用到方方面面,包括醫療。醫療也是個很好應用的場合,現在到一個醫院看病,你的化驗單等不太可能拿到別的醫院,也拿不出去。醫生開處方就只有一個醫生給你看病,不像工廠設計圖紙,設計完還有總工程師、主任工程師審核,醫生開處方是沒有人審核的。因此容易產生一些誤診,美國分析了死亡因素前十名,第五名就是醫療誤診,排在心血管病、癌癥之后,排在腎病之前。怎樣減少誤診,不是看一次病幾個醫生給你看,這不太可能。利用醫療的專家系統包括遠程會診,這樣減少醫療錯誤,病例檔案還可以電子化,在別的醫院一起使用,這樣大大節約醫療成本。現在在美國醫療保健成本占到美國GDP的16%,超過國防、汽車、鋼鐵。
鄔賀銓:中國醫療比例也相當高,現在提出要求“人人享有基本的醫療保健”,單靠政府的投資和建多少醫院都是不夠的。而信息技術能夠有效的幫助我們改進醫療的服務。我想只要你想得到,信息技術就可以用在很多的方面。這是講信息化的一些機遇,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很多國家都把發展信息技術,發展寬帶網作為重要的舉措之一,美國的奧巴馬提出了五項振興經濟的措施,其中一項就是寬帶化,讓每個孩子都能用寬帶上網。日本也好,歐盟也好,韓國也好,也都加大這方面的投入,其目的是希望以此作為生長點帶動經濟的振興。
鄔賀銓:一旦使用寬帶就會發現,很多信息的傳輸,工廠的自動化,工廠的協同作業就能實現,比如說現在很多產品已經不是在一個地方加工了,像波音飛機就分布在全世界很多地方進行加工,這需要遠距離的信息傳輸,寬帶的信息傳輸,信息化作為工業、商業、流通業都需要的手段,寬帶化是其中必然的基礎。寬帶化也面對一些困難和挑戰。
主持人:主要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是指哪幾方面呢?
鄔賀銓:現在我國互聯網的用戶已經有3.8億,還會有很大的發展。而基本上在我們的互聯網用戶里,百分之九十幾都是寬帶用戶。我們所謂的“寬帶”帶寬還是比較低的,平均每個網民享有的國際干線的帶寬是2K比特/每秒,香港是20K,跟發達地區相比是1/10,和韓國、日本相比就更低。用戶希望帶寬再寬一點,上網再快一點。運營商想,讓你這么快,能有什么好處啊?用戶認為快沒有增加多少增值,這就涉及到內容要跟上,要有寬帶化的內容,運營商要有寬帶化盈利的手段。
鄔賀銓:另外,隨著網民數增加,現在互聯網IPv4的地址數不夠,會發現上網不能馬上認證,因此也會比較慢。這還是講固定線路的上網,如果用手機上網,我們的網民數量就更大了,這樣互聯網的地址就不夠了,就演變到IPv6,并且網上要有新設備的布置和投資,這也是面臨的難題。
鄔賀銓:以互聯網為例,互聯網發展到現在,應該說還是工程實踐走在了理論的前面。為什么這樣說呢?電話網發展的時候有一個理論,叫做“波松分布”,所有人打電話按一定的規律來打,因此電話局可以按照這個規律設計,互聯網的內容是多樣性的,有音頻、文字、視頻等等,現在網上一有點什么消息全國都關注,網絡的行為很難研究,也很難掌握網絡的流量和流向。目前對整個互聯網雖然有一些模擬和分析,但是實際上并沒有真正掌握它的流量和流向,因此網絡設計很難來對整個用戶優化。汶川一地震,成都的無線通訊基站沒有受影響,但是整個成都的移動通訊就癱了,因為大家一起打電話,打不通又在打,所以就永遠打不通了,這在突發事件事前很難預計。這個意義上說,這涉及到人的行為和社會學的問題,現在理論研究還落后于實際。你可以理論一部分制約了互聯網發展,但是最關鍵現在隨著互聯網容量帶寬提高,還不是說有沒有錢做寬帶路由器的問題,還是能不能做出來的問題,還有可靠性的問題。
鄔賀銓:移動通信也一樣,現在的移動通信用戶,在大城市北京也好,重慶也好,移動通信的用戶數基本上超過了常住戶口的人口數,這里不僅僅是說一個人兩部手機,有些是流動人口。這時候移動通信是需要頻率的,曾經統計過,在北京差不多熱鬧的地區一平方公里里面有12萬人拿手機,如果這12萬人在一小時里最多只打兩分鐘的電話,都發現頻率會沒有了。特別是從鳥巢和大劇院一出來,想打電話發現打不通,因為沒有那么多頻率。這還是電話,如果手機將來寬帶上網,頻率更緊張了。要采用新的技術,比如說3G以及后3G等等這些先進的技術來提高頻譜的利用率。通信的發展也面臨資源的問題,面臨頻率資源、地址資源的緊張,也面臨能源效率的問題,盡管信息技術是節能的技術,本身能耗比較低,但是隨著社會上的計算機等等越來越多,它的能耗也是不可少計的。
鄔賀銓:現在大家知道,思科有路由器,現在最大的路由器應該是可以做到幾百個G了。將來再往下,但是帶寬的增長差不多十年要有800-1000倍的需求,再這樣增長下去,再大的路由器,不要想能不能做出來,即使做出來功耗也很大。日本算過來,到2018年左右,全日本的路由器大概消耗的能源要一個核電站來供應。中國比日本大,就不只一個核電站了。所以信息技術也面臨能源的制約,能否做成低能耗是一個挑戰。像微軟、Google有很多服務器,Google在美國的服務器放在水電站旁邊,因為需要電的支持,靠近水電站省一點傳輸線路。微軟準備把服務器放在西伯利亞,因為那里冷可以減少空調的需求。
鄔賀銓:所以信息技術的發展也面臨能耗的壓力,這也是一個問題。當然還有社會化的問題,網上除了廣播電視部門發布一些電視視頻節目之外,現在播客也送一些視頻節目,內容怎么監管,也是一個挑戰。還有版權的問題,也是挑戰。如果大家只是快,如果網上沒有內容,用戶也是不滿意的,要使網上內容很豐富,必須要通過三網融合,這里面涉及到管理體制的改革,真正的信息化也面臨很多很多的挑戰和難題。就是美國這么發達的國家,寬帶化的普及率已經比較高了,美國提的口號是讓每個家庭100兆上網。現在一部分家庭做到了,大部分家庭還做不到這樣的速度,一算投資還不少。它希望政府出一部分錢,運營商出一部分錢,還需要大量的投資。還提出,希望十幾年以后每個家庭達到1G的上網速度。這對于老百姓來說都是歡迎的。回想十幾年前才幾十K,現在2兆都覺得不快,因為網上的節目內容比過去多得多了,過去只有文字,現在都是視頻,播客、MP3、音頻,需要的帶寬,需要的下載速度比原來快得多。將來還有三維的,虛擬的,實時的游戲等等,對帶寬的需求就越來越大。這里面臨一個需求和供給的能力以及供給的成本之間的矛盾,這里需要一些政策來推動。
主持人:我們都知道網絡是信息化的基礎,現在也越來越被各行各業所依賴,應用也越來越廣泛。您認為網絡發展最重要的基礎是什么,是硬件還是理論,還是軟件、協議?
鄔賀銓:現在日本中國都統計,十年帶寬增長800-1000倍,現在半導體按照摩爾定律一年半增長一倍,互聯網的需求超過了現在集成電路技術發展的速度。我們現在面臨一個怎樣支撐它的問題,半導體一年半速度可以提高一倍,軟件的進步更慢,我們現在面臨著技術發展一定程度已經落后于我們的需求問題。現在能源、資源、帶寬、頻率都是有限的。
主持人:這就是發展瓶頸?
主持人:鄔賀銓:對,發展瓶頸的問題。還有很多技術上的挑戰。說到理論,硬件、軟件都是有關聯的,不是某一點的問題,最基本的還是需要有微電子技術、光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的突破。
主持人:幾方面必須是均衡發展?
鄔賀銓:幾方面都是有關聯的,只有這些突破了,才能夠支撐未來進一步的發展。
主持人:現在這幾方面最弱的是哪一點?
鄔賀銓:如果就全球來說,這部分都是關聯的。如果沒有微電子技術也不能設想現在通訊技術,也不能設想現在的計算機技術,基本上最基礎的還是器件,這是最基本的,微電子、光電子等等,還有計算機、整個通信、軟件等等。現在還可以遇到信息安全問題,大家覺得快有好處,上網隨便喜歡看哪個網站就看哪個網站,但是不知不覺中中了木馬,大量的垃圾郵件就來了,還有網上詐騙,這些東西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盡管微軟在不斷的發布補丁,但是補丁里也有Bug,也有被黑客攻擊的可能性。總是有不完美的過程,總是在出現這些問題之后才進行改進,這是一個必然的規律。總是在滿意與不滿意之間的變化。
主持人:現在不光是計算機上網,手機、PSP(游戲機)都有了上網的功能,不光是有有線網,還有無線網。應用也帶來了問題,不光是木馬還有泄密的問題,商業機密和國家機密都有可能被黑客偷走,還有網上詐騙的問題。這些問題是必然的,有沒有辦法從硬件上加以防范的可能性?
鄔賀銓:黑客病毒怎么來的呢?就是我們用的操作系統有Bug,你有缺陷,蒼蠅才會叮你。你們安裝微軟軟件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一句話“微軟軟件安裝如果發生什么問題,或者損害到個人的問題概不負責”,所有人都點同意才可以安裝。它知道自己有Bug,你也同意有Bug了,所以缺陷是自然的。黑客要掃描計算機上有哪些Bug,一上網微軟會告訴你可以安裝什么補丁,它知道你有什么軟件,黑客一樣也可以知道你的計算機里有什么軟件,有什么缺陷,自然也可以從中進入你的電腦,從而盜取你的游戲密碼,QQ號碼,偷取商業秘密和銀行帳號。一般人都是用打補丁的辦法處理,微軟自己發布補丁,有一些殺毒軟件比如瑞星、卡巴斯基也發布。但是,一般都是先有病毒再出殺毒軟件,所以都有一定的滯后性,因而容易招致病毒。最根本的問題是希望在核心操作系統上解決,但是這樣做起來比較難,因為軟件的操作系統也是非常大型的軟件,軟件本身可信性的測試還不能覆蓋到百分之百。
鄔賀銓:只能說用戶本身要注意。第一,要上比較正規一點的網站,不是說它一定不受黑客的攻擊,受到攻擊以后,它可以比較快的發現。而有些網站沒有多少技術力量,甚至有些地方政府的網站被黑了,很多天都不知道。這時候很容易就招致木馬病毒,另外不要讓U盤來回插拔,因為很多U盤都帶病毒,有的沒有檢測出來但不等于沒有病毒。目前來講也只能采取謹慎防御的辦法。隨著軟件越來越復雜,大家希望軟件越來越靈活,微軟的Windows98比較簡單,到XP就復雜一點了,現在Vista更復雜一點,隨著系統越來越復雜,但它的功能也越來越強,同時Bug也越來越多。希望功能很好,應用很靈活的同時是要付出一定的代價。
主持人:現在大部分用的是微軟的軟件,Linux和Unix是不是在安全上比微軟稍微好一些呢?
鄔賀銓:Unix一般是比較大的軟件,現在用在臺式機上的比較少,用在筆記本上的更沒有了。Linux是開源的軟件,作為操作系統現在也有一些,但是還不是太流行。從安全性來講,我不認為Linux從本質上一定比微軟的安全,只不過用量沒那么多,黑客關注的少一點,如果這個軟件用量很大,關注多了,那一樣,所有軟件都有Bug。
主持人:從硬件上就更難防范了吧?
鄔賀銓:現在大量的病毒還是軟件的問題,硬件也有,但不是一般老百姓感受到的。比如說英特爾的芯片,有人說里面有“后門”,可能這個東西現在很難判斷它一定沒有或者一定有。反正這些也可能在制造過程中為了某些檢測而留了一些接入的手段。善意的話可以利用這個手段遠程發現這個芯片有沒有缺陷和故障,如果被惡意利用就會盜取計算機里的信息。
主持人:網絡下一步的發展需求是非常強烈的,而且面臨的挑戰也非常的嚴峻。剛才提到了“三網融合”,這將會帶來什么樣的變化呢?
鄔賀銓:所謂三網融合,講的是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互聯網的融合,現在電信網和互聯網已經融合了,上網找運營商,如果用ADSL上網是電信公司的,即便用的是小區上網,最后也是連到電信運營商的服務器上面去。所以在目前來講,互聯網跟電信網實際上已經融合了,在電信網里面主要的流量就是互聯網的流量。
鄔賀銓:現在來看,廣播電視網也往數字化方向走,可以用機頂盒收看數字電視,已經數字化了。有些地方開始往雙向走,按道理也能連接到互聯網。目前因為體制上的原因,廣播電視網還不能接到互聯網上,還不能經營互聯網的業務。同樣電信運營公司也不能傳送廣播電視節目,這樣一來兩個網在技術上差別已經越來越小了,從技術手段上來看差不多,從能力上廣播電視網也具備接入到互聯網的能力,電信網也具備傳輸廣播電視節目的能力,由于體制上的原因,分為兩個不同的經營家、分給兩個不同的監管部門,使得很難雙向進入。很多國家最早也是類似情況,廣播電視和電信的監管也是分開的,但是最近的改革,很多國家把他們的監管部門職能合起來了,已經打開了一些這方面雙向進入的限制。
鄔賀銓:從用戶的角度,不會管線接的是廣播電視網還是電信網,用戶只管是否能從中享受到既能看電視節目,又能上網,還能打電話的好處。現在的廣播電視節目基本上是按時間播的,電視臺什么時間播哪個節目只能在那個時間看,想提前看不可能。前不久比較熱播的《潛伏》,出差了少看兩集,回來電視臺可能給你補嗎?那你等吧。但你現在可以在網上看,甚至我覺得情節很好,我希望提前知道最終的結局,提前知道就可以在互聯網上可以做,但是在廣播電視網上做不到。我們國家拍了很多的電視片,有些沒有播,不完全是因為內容不合格,有些內容合格,電視播出的檔期排不上,也可以在網上看。通過互聯網來看電視可以達到按需來看,電視臺要等著它放,它時不時還插廣告,對于禿子來看,總播生發水的廣告可能有用,但是對別人可能沒用。互聯網看就可以按需來看,看成龍的電影,通過網上可以知道他以往拍過什么電影,可以搜索你喜歡明星的內容,粉絲就可以更大程度的得到滿足,能夠將它們結合這是對用戶、對大眾來講是很好的事情。
主持人:鄔賀銓院士是工程院的副院長,同時也在學會任職,您能否介紹一下您所在單位在科普方面主要做哪些工作,對普通公眾來說,科普的重點是不是放在通訊網絡的應用層面,還是大家對網絡架構、協議方面也應有所了解?
鄔賀銓:先回答后面的問題。一般的公眾不需要了解那么多的通訊網絡協議、架構。畢竟他是個用戶,就像現在照相機除了專業的攝影師需要有很復雜的攝影機以外,老百姓一般的只需要用傻瓜機,因為不需要復雜的配置。對中國的老百姓一樣,聽3G、CDMA這些詞比較多,但是外國可能聽這些詞沒有那么多,但實際上并不真正了解里面怎樣。我曾經有一次手機沒電,我準備在街上打電話,一個老太太在我前面撥,撥了又撥、撥了又掛了,我就對老太太說,老太太,你別玩兒電話,我還要用呢。老太太說我打的是IP電話。我說,什么是IP電話?她說,你還不知道啊。就是撥的號碼一串,很長,經常撥錯,撥了就便宜了。老百姓對技術的了解是從她使用的感覺,而不是技術的原理。對于一般老百姓很關注怎樣收費,資費是什么,能得到什么好處,至于說里面是CDMA還是W-CDMA、天翼通等等,他才搞不清楚。對于一般青少年,可能他希望知道更進一步的情況,這時候可以給他講的更多一點,使他更有興趣。現在有些年輕人這方面的學習、了解已經很多了,這種科普是根據不同的對象,對一般老百姓、對一般的青少年應該是有不一樣的講解。
鄔賀銓:作為工程院來講,當然是一個國家工程科技方面最高榮譽性和咨詢性的機構,主要任務為國家工程科技的發展和工程建設項目提供重要的咨詢,同時也為我們的企業發展技術問題提供一些咨詢。當然,還有一個任務是培養人才,以及進行科技的普及宣傳。我們定期舉辦一些青年科技論壇,基本上只吸收青年的科技人員參加,也有一些院士在網上、電視臺上做一些科普講座。大部分針對的還是青少年的科技工作者,只有某些時候像SARS流行期間,鐘南山院士在電視臺講預防流感的常識,現在H1N1流感爆發的時候,陳君石院士也來講過食品安全的問題。針對老百姓關心的問題會講一些科普知識,但是不一定講的那么細。
主持人:最近有沒有什么研究動向,您是否方便透露一下?
鄔賀銓:在工程院工作負責一些咨詢項目,我們前面做過一些裝備制造業振興的咨詢研究和國家抗災防災的咨詢研究。最近也承擔了國家發改委的一項任務,調研國家工程實驗室,這些工程實驗室在我們國家創新體系里能起些什么作用,能夠為我們國家的創新帶動什么。在國家信息化辦公室工作期間,在信息化專家委工作的時候也做國家信息化方面的工作,比如關于三網融合、怎樣利用國家的科技資源進一步推動國家的信息化發展、3G未來的發展等等一些咨詢研究。我們的咨詢基本上為國家的有關部門,比如說為國務院、發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國家信息化辦公室服務。最近比較熱的事是關于“智慧地球”。IBM公司提了一個概念叫做“智慧地球”,相當于利用了傳感器、RFID射頻標簽,互聯網等等技術,使所有物體都有一個標記,都能上網。有人說使整個地球透明了,什么東西都可以知道。也有人說,這樣人沒有隱私了,到什么地方都可以被發現。更多提的是怎樣利用智慧地球這種方式,更多想怎樣把信息技術用于電力的智能電網,交通的智能交通管理,物流的智能物流系統,醫療的信息化,視頻跟蹤,包括資金流的跟蹤等等。
主持人:是智能信息化?
鄔賀銓:“智慧地球”是一個口號,實際上是進一步推動信息化深入到各行各業的應用。我們國家也是對此比較重視的,希望進一步利用信息技術滲透到各方面,幫助我們實現經濟結構的轉型,實現產業的升級。是真正的走科學發展之路。
主持人:謝謝鄔院士的講解。下面進入網友提問環節。
網友:光纖傳送網成本如何?我國是否已經普及?
鄔賀銓:成本是什么呢?光纖是純度非常高的玻璃絲。通俗的比喻,一公里的光纖比一公里的掛面都要便宜。畢竟材料是石英即二氧化硅,這個材料到處都有。中國是光纖的生產大國,有人說“中國吃什么,什么貴;中國生產什么,什么就便宜”。所以光纖在中國生產的成本還是比較低的。當然光纖的成本低不等于布網,安裝的成本低,因為光纖要成為光纜,在城市里要加管道,在管道里鋪設。在地里,要改裝,要埋深1.2米,現在中國鋪設的成本高了,為什么呢?因為在農村土地里鋪設要賠償青苗,在城里鋪設的成本更高了。畢竟而言,跟傳輸容量帶寬相比,成本還是最低的。我們國家何時能普及的問題,現在來看光纜的分布還是相當多的了,在主要城市基本上光纖都到了每個縣,發達地區到了每個鄉。至于說到戶,我認為這是比較遙遠的事,一般來講到小區就夠了,家里面的銅線很短,傳輸的帶寬足夠寬,沒必要把光纖拉到桌面上。普及如果是指到戶,即便發達國家也沒有。
網友: 除了光纖傳送,您怎樣看待市面上3G等通訊上網技術?
鄔賀銓:3G是移動通信的技術,從帶寬來看,運營商講的帶寬一般3G網絡是增強型的3G,無論是移動還是聯通都是這樣,上行從基站到手機380KB都沒有問題,有些運營商可以提供的更高一點,達到2M。但是畢竟來講帶寬是有限的,這個帶寬跟ADSL帶寬不能比,ADSL帶寬下行2M是到電信局2M,但是到電信局又復用,有的人家里裝100M上網,老覺得沒有到100M,100M是家門口到電信局匯集復用器上是100M,如果其他人都不上網,就你一個人上網,你可以有100M,可是一到別人都上網的時候你是跟別人復用的,就像馬路開車一樣,車擠了就開得慢一點,就達不到100M了。3G所謂的2M不是在基站里沒有人用的是2M,有人用的時候就不是2M,也是復用的。移動通信有頻譜的限制,帶寬不可能跟光纖比,家里面如果有寬帶上網,千萬別用手機上網,既花了冤枉錢帶寬還低。在外面如果沒有其他的手段,出差時旅館有上網提供,但是一看1分鐘要20塊錢就不愿意用電腦上網了,這時候手機是可以上網的。
鄔賀銓:當然它的帶寬肯定不如光纖,但是可以得到隨時隨地的靈活性。但是有沒有人說拿手機下載一個DVD電影,沒有人這么笨。你肯定是要看比較短的內容,哪怕是視頻的節目,也是一個很短的游戲、很短的節目,所以這兩者在帶寬能力上不能比,但是在應用的方便性上,總不能說出差的時候還拉一根光纖跟你著走,所以各有各的優勢。
網友:很多人都在提信息化,我們能達到什么樣標準的信息化,是技術上達到,還是需要一個信息化的思維?
鄔賀銓:信息化是一個過程,是工業化發展的后階段。很難說什么時候達到信息化,如果十年前可能你說2M已經很滿足了,這就是我的信息化了。可是現在你發現,2M算什么?希望100M。也許到了100M的時候需要1個G。所以信息化的標準是隨著社會的需求不斷的變化,不可能現在就提一個信息化的指標,而且信息化的指標絕不僅僅是上網速度這一條。國外在評價信息化指標體系的時候還包括信息化的普及率。你有多少網民普及率到多少,盡管我剛才說中國網民到了3.8億,但是相對全國人口來講,我們的網民普及率在全世界還是比較低的。像發達國家包括韓國、日本都達到了70%、80%,我們大量農民還不能上網,很多小學都不可能上網。信息化的水平不僅僅是指少數人可以利用到的信息化手段,我們大多數人現在只有2M的水平,也許少數人可以有1G的速度,不等于我們的信息化就高了,還有一個普及率的問題。信息化指標體系還有一個問題,受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人口的比例,文盲的比例,上網的資費,能否上得起。有些發展中國家,一個月的上網資費比一個月的平均收入高得多,你怎么能上網呢,這些都是衡量信息化的標準,包括計算機的普及率等等。信息化的指標體系很復雜,會隨著社會的進步不斷提高。并不僅僅指架線路,對每個使用者來講我們不關心線路的問題,現在在城市里上網,運營商搶著給你做,有很多選擇。也不是說技術達到達不到的問題,技術上都有,但是一些國家信息化上網的成本很高,一些國家互聯網是受限制的,很多人是不能上的。這些都是很貴的原因。
鄔賀銓:我曾經在埃及飯店里上網,一分鐘一美元,跑到城市里網吧半小時才幾美元,很難說用什么樣的標準。當然信息化確實需要一個信息化的思維,我們很多企業說要信息化了,就想辦個網站,但是這個網站只當做一個擺設,基本上不更新,也不起什么作用,也不是把它作為一種呼叫中心受理用戶的投訴。另外,有些企業也買了一些ERP企業資源管理的軟件,買了一些供應鏈管理的軟件,可是沒怎么用,買到的軟件到企業并不是百分之百就可以用,信息化需要流程再造,需要更科學扁平化更透明的管理。而我們很多管理習慣于越不透明越好,因為越不透明說明我這個崗位越重要。要是誰都知道了,誰都辦成了,誰還會找這個“長”,那么這個長還有什么用,所以涉及到一種理念,涉及到一種管理。如果不在管理組織架構、體制上改革就很難推動信息化的發展。這里需要有一些信息化的思維。
主持人:在線訪談到此結束,感謝嘉賓對中國科協年會的支持,謝謝廣大網友的積極參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