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感器網絡標準工作組成立物聯網面臨標準博弈
作者:RFID世界網 收編
來源:國脈物聯網
日期:2010-06-22 10:15:32
摘要:傳感器網絡標準工作組的成立,將有效解決一直以來困擾國內物聯網發展的技術標準和平臺對接瓶頸,并促進傳感網在各行業中的應用。
傳感器網絡標準工作組成立物聯網面臨標準博弈
傳感器網絡標準工作組的成立,將有效解決一直以來困擾國內物聯網發展的技術標準和平臺對接瓶頸,并促進傳感網在各行業中的應用。
日前,經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全國信息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組建了傳感器網絡標準工作組(下稱“標準工作組”)。從長遠來看,傳感網標準的建立將有望推動三大運營商極為關注的物聯網業務的發展,但在標準制定的過程中業界各方也面臨博弈局面。
M2M有望突破標準瓶頸
記者獲悉,標準工作組現聚集了中國科學院、中國移動等國內傳感網主要的技術研究和應用單位。
“工作組將通過標準化工作促進傳感網技術進步和推廣,推動傳感網在各行業中的應用,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標準工作組一位人士表示。
“傳感網與三大運營商目前倡導的物聯網有著緊密的關系。”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宋俊德此前對記者表示。IBM在全球較早提出物聯網概念,其在“智慧地球”戰略中表示,“物聯網”的建立就是要將感應器嵌入和裝備到電網、鐵路、橋梁等各種物體中,并且被普遍連接。
中國移動總裁王建宙在此前也多次宣講“物聯網”。他認為“物聯網”就是依靠裝置在各類物體上的電子標簽(RFID)、傳感器、二維碼等接入方式,通過接口與無線網絡連接,從而給物體賦予智能,實現人與物體的溝通和對話,同時也可以實現物體與物體的溝通和對話,即俗稱M2M。
但一直以來,如何統一終端和接入標準都是困擾運營商M2M業務發展的首要問題。德瑞電信分析師王海梅告訴記者:“目前,各廠商并未實現統一的技術標準規范。如何跨越不同廠商、不同終端接口的不同標準是運營商乃至所有M2M服務提供商都必須解決的難題。”
傳感器作為物聯網采集信息的終端工具,就如同是物聯網的“眼睛”、“鼻子”和“耳朵”,這些采集工具標準不一,已嚴重制約物聯網的發展。
一位供職于某M2M業務平臺的從業者表示,因為信息采集的傳感系統非標準化,運營商平臺將很難對網絡進行統一管理和統一運營服務。事實上,問題不僅僅限于此,一方面,M2M平臺上的應用開發商面對不同的開發接口,開發成本居高不下,阻礙了物聯網應用的開發;另一方面,因為傳感標準不一,行業用戶很難自由采購合適的終端,無法貨比三家,受制于某個廠商的高價,進而也就無法成為運營商客戶。
現在標準工作組的成立,使得M2M有望突破發展瓶頸,但運營商尚需面臨博弈格局。
日前,中國移動在三大運營商中率先啟動了傳感網發展的三步走戰略,其在M2M領域也已制定了相應的標準體系。記者從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了解的信息是,雖然此方面的規劃還不明朗,但也在相應解決方案中采用了自己支持的標準體系。未來何種標準體系最終會被確認為國家標準,對相關運營商M2M業務的發展至關重要。
宋俊德告訴記者,傳感網標準推出后,從長期來看肯定是有利于三大運營商M2M業務開展的。他分析,從短期而言,標準工作組應該不會馬上確立某一種標準為國家標準,標準制定的過程中一定會經過各方協商。
運營商積極介入
盡管變數重重,但三大運營商基本上都已在物聯網領域進行了布局。
中國移動針對M2M的戰略部署是,在卡號資源上對M2M的規模化發展提供儲備,加強對M2M業務的宣傳,加強與客戶的溝通,并在此基礎上以行業應用標桿推動具體業務的規模化發展。
中國電信將大致分為三個階段拓展M2M市場,第一階段的主要目標是快速切入市場;第二階段將加快推進終端標準化,降低終端生產成本,建設開放的M2M管理平臺,并重點提升M2M業務的附加值、建設標準化的行業應用;第三階段是2010年起,中國電信將探討引入公用M2M終端接入網絡的可能,為政企客戶提供真正的泛在網絡。
目前,中國聯通M2M業務尚未有清晰的發展路徑,但其相關業務已經推出。在2009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上,中國聯通首次展示了其基于M2M技術的公共交通車管理平臺和無線環保檢測平臺兩款行業解決方案。記者獲悉,中國聯通M2M解決方案未來將以平臺的形式推出,也將于近期啟動平臺軟件選型。
舊瓶如何裝新酒?
事實上,運營商未來推動M2M業務不僅要面臨標準的博弈,還將會面臨來自異業的眾多挑戰。
雖然業界公認,物聯網將成為繼計算機、互聯網與移動通信網之后的世界信息產業第三次浪潮,但目前國內對究竟什么是物聯網?誰來主導產業鏈的發展?答案仍然莫衷一是。
8月26日,在中國工業經濟運行2009年夏季報告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朱宏任曾表示,“到現在為止,物聯網還沒有一個約定俗成的、大家公認的概念定義。”
事實上,早在數年之前,基于RFID的物聯網就已經提出,而通過RFID、傳感器等技術與互聯網相結合的應用也早已在很多行業有廣泛使用,中國電信大力推廣的“全球眼”業務已經具備了物聯網的雛形。
因此,在業內人士看來,物聯網已經成為又一個“裝新酒的舊瓶子”。握奇數據副總高翔說:“技術的發展每一年都需要一個概念,而現在很多利用無線通道來做的事情,都在往物聯網這個概念里裝。”
商業模式仍待摸索
此前,運營商涉足物聯網主要可分為單純提供數據傳輸通道和行業集成解決方案兩種模式。但在9月18日上午召開的“3G應用與開發商大會”上,中國移動通信研究院業務所副所長于蓉蓉又提出了智能通道模式。所謂的智能通道是指運營商在終端M2M以及應用平臺上提供可靠的協議或者是模組和二次開發的環境,通過對移動網絡專業性的理解和規模化運營的經驗,來跟產業鏈各方合作,以達到共贏的局面。于蓉蓉表示,智能通道模式一方面使得運營商與集成商實現很好的業務合作關系,另一方面提供開放的模式,可以大大提高集成能力,降低開發難度。此外智能通道模式可增加客戶的黏性,提高運營商價值。
分析人士指出,所謂智能通道模式下的共贏,實際上仍是以運營商為產業鏈主導。但在技術發展、商業模式、利益博弈等諸多問題的限制下,當物聯網涉及到遠遠超出通信行業的利益時,運營商能否一呼百應,還有待市場的檢驗。
何況,用一位RFID廠商負責人的話來說,“熱炒的物聯網仍只是一個理想的狀態,3年甚至5年之后也未必能普遍應用。”它絕大部分的業務仍然會是數據采集應用的擴展,難以實現更加“智能”,很難實現“物與物對話”的“真正物聯網”。
傳感器網絡標準工作組的成立,將有效解決一直以來困擾國內物聯網發展的技術標準和平臺對接瓶頸,并促進傳感網在各行業中的應用。
日前,經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全國信息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組建了傳感器網絡標準工作組(下稱“標準工作組”)。從長遠來看,傳感網標準的建立將有望推動三大運營商極為關注的物聯網業務的發展,但在標準制定的過程中業界各方也面臨博弈局面。
M2M有望突破標準瓶頸
記者獲悉,標準工作組現聚集了中國科學院、中國移動等國內傳感網主要的技術研究和應用單位。
“工作組將通過標準化工作促進傳感網技術進步和推廣,推動傳感網在各行業中的應用,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標準工作組一位人士表示。
“傳感網與三大運營商目前倡導的物聯網有著緊密的關系。”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宋俊德此前對記者表示。IBM在全球較早提出物聯網概念,其在“智慧地球”戰略中表示,“物聯網”的建立就是要將感應器嵌入和裝備到電網、鐵路、橋梁等各種物體中,并且被普遍連接。
中國移動總裁王建宙在此前也多次宣講“物聯網”。他認為“物聯網”就是依靠裝置在各類物體上的電子標簽(RFID)、傳感器、二維碼等接入方式,通過接口與無線網絡連接,從而給物體賦予智能,實現人與物體的溝通和對話,同時也可以實現物體與物體的溝通和對話,即俗稱M2M。
但一直以來,如何統一終端和接入標準都是困擾運營商M2M業務發展的首要問題。德瑞電信分析師王海梅告訴記者:“目前,各廠商并未實現統一的技術標準規范。如何跨越不同廠商、不同終端接口的不同標準是運營商乃至所有M2M服務提供商都必須解決的難題。”
傳感器作為物聯網采集信息的終端工具,就如同是物聯網的“眼睛”、“鼻子”和“耳朵”,這些采集工具標準不一,已嚴重制約物聯網的發展。
一位供職于某M2M業務平臺的從業者表示,因為信息采集的傳感系統非標準化,運營商平臺將很難對網絡進行統一管理和統一運營服務。事實上,問題不僅僅限于此,一方面,M2M平臺上的應用開發商面對不同的開發接口,開發成本居高不下,阻礙了物聯網應用的開發;另一方面,因為傳感標準不一,行業用戶很難自由采購合適的終端,無法貨比三家,受制于某個廠商的高價,進而也就無法成為運營商客戶。
現在標準工作組的成立,使得M2M有望突破發展瓶頸,但運營商尚需面臨博弈格局。
日前,中國移動在三大運營商中率先啟動了傳感網發展的三步走戰略,其在M2M領域也已制定了相應的標準體系。記者從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了解的信息是,雖然此方面的規劃還不明朗,但也在相應解決方案中采用了自己支持的標準體系。未來何種標準體系最終會被確認為國家標準,對相關運營商M2M業務的發展至關重要。
宋俊德告訴記者,傳感網標準推出后,從長期來看肯定是有利于三大運營商M2M業務開展的。他分析,從短期而言,標準工作組應該不會馬上確立某一種標準為國家標準,標準制定的過程中一定會經過各方協商。
運營商積極介入
盡管變數重重,但三大運營商基本上都已在物聯網領域進行了布局。
中國移動針對M2M的戰略部署是,在卡號資源上對M2M的規模化發展提供儲備,加強對M2M業務的宣傳,加強與客戶的溝通,并在此基礎上以行業應用標桿推動具體業務的規模化發展。
中國電信將大致分為三個階段拓展M2M市場,第一階段的主要目標是快速切入市場;第二階段將加快推進終端標準化,降低終端生產成本,建設開放的M2M管理平臺,并重點提升M2M業務的附加值、建設標準化的行業應用;第三階段是2010年起,中國電信將探討引入公用M2M終端接入網絡的可能,為政企客戶提供真正的泛在網絡。
目前,中國聯通M2M業務尚未有清晰的發展路徑,但其相關業務已經推出。在2009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上,中國聯通首次展示了其基于M2M技術的公共交通車管理平臺和無線環保檢測平臺兩款行業解決方案。記者獲悉,中國聯通M2M解決方案未來將以平臺的形式推出,也將于近期啟動平臺軟件選型。
舊瓶如何裝新酒?
事實上,運營商未來推動M2M業務不僅要面臨標準的博弈,還將會面臨來自異業的眾多挑戰。
雖然業界公認,物聯網將成為繼計算機、互聯網與移動通信網之后的世界信息產業第三次浪潮,但目前國內對究竟什么是物聯網?誰來主導產業鏈的發展?答案仍然莫衷一是。
8月26日,在中國工業經濟運行2009年夏季報告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朱宏任曾表示,“到現在為止,物聯網還沒有一個約定俗成的、大家公認的概念定義。”
事實上,早在數年之前,基于RFID的物聯網就已經提出,而通過RFID、傳感器等技術與互聯網相結合的應用也早已在很多行業有廣泛使用,中國電信大力推廣的“全球眼”業務已經具備了物聯網的雛形。
因此,在業內人士看來,物聯網已經成為又一個“裝新酒的舊瓶子”。握奇數據副總高翔說:“技術的發展每一年都需要一個概念,而現在很多利用無線通道來做的事情,都在往物聯網這個概念里裝。”
商業模式仍待摸索
此前,運營商涉足物聯網主要可分為單純提供數據傳輸通道和行業集成解決方案兩種模式。但在9月18日上午召開的“3G應用與開發商大會”上,中國移動通信研究院業務所副所長于蓉蓉又提出了智能通道模式。所謂的智能通道是指運營商在終端M2M以及應用平臺上提供可靠的協議或者是模組和二次開發的環境,通過對移動網絡專業性的理解和規模化運營的經驗,來跟產業鏈各方合作,以達到共贏的局面。于蓉蓉表示,智能通道模式一方面使得運營商與集成商實現很好的業務合作關系,另一方面提供開放的模式,可以大大提高集成能力,降低開發難度。此外智能通道模式可增加客戶的黏性,提高運營商價值。
分析人士指出,所謂智能通道模式下的共贏,實際上仍是以運營商為產業鏈主導。但在技術發展、商業模式、利益博弈等諸多問題的限制下,當物聯網涉及到遠遠超出通信行業的利益時,運營商能否一呼百應,還有待市場的檢驗。
何況,用一位RFID廠商負責人的話來說,“熱炒的物聯網仍只是一個理想的狀態,3年甚至5年之后也未必能普遍應用。”它絕大部分的業務仍然會是數據采集應用的擴展,難以實現更加“智能”,很難實現“物與物對話”的“真正物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