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支付關山幾重?
作者:舒杰
來源:通信產業報
日期:2010-07-12 09:10:19
摘要:移動支付——卻在經歷尷尬,因為在記者的采訪中,多數地區的運營商同樣拒絕了采訪,理由是——業務尚在發展中。幾乎所有的產業鏈環節都在懷疑,在夢想與現實之間,移動支付還需要翻過幾座“山”。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極大的市場。”眾多專家在接受記者專訪時都給出了同樣的答案。而他們口中的“市場”——移動支付——卻在經歷尷尬,因為在記者的采訪中,多數地區的運營商同樣拒絕了采訪,理由是——業務尚在發展中。
幾乎所有的產業鏈環節都在懷疑,在夢想與現實之間,移動支付還需要翻過幾座“山”。
似近實遠由于國家主管部門對于發展移動電子商務的政策出臺、特別是3G牌照的發放都給移動支付產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有業內人士甚至認為,移動支付將是下一個殺手級應用。但是根據《通信產業報》(網)的調查顯示,目前我國移動支付業務仍呈現集中于少數城市的狀態,尚未在全國大范圍鋪開,國內移動支付市場發展步伐并不快。
數據能夠說明一切,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相關統計顯示,截至2009年6月末,全國手機支付定制用戶總量達到1920萬戶,上半年共計實現交易6268.5萬筆,支付金額共170.4億元,相比之下,作為第三方支付代表的支付寶在去年的單日交易額已經突破了12億,而易查CEO劉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日本的移動支付金額已經達到1500億美元。
在國內,移動支付并不是一個新概念。早在幾年前,上海、廈門、廣州等地就開始推廣移動支付服務,但一直以來都處萌芽階段,仍沒有爆發式地大規模商用,各家運營商一直在摸索一套適合中國的移動支付業務運營模式。
以北京為例,相關人士向記者表示,公交一卡通的發卡量已經達到6000萬,相比之下,運營商與其類似的手機錢包卻依舊處于試驗階段,中國移動的相關業務目前僅在物美超市等幾個定點能夠使用;中國聯通的業務則剛剛起步,今年5月17日,和北京的公交一卡通公司合作,目前僅有1000部定制手機。而目前中國電信移動支付同樣只是在北京一些企業內部的食堂進行試點。
顯然,相比于業內人士對于移動支付的熱切期盼,其現狀或許有些尷尬。
巨頭林立移動支付是一個開放的市場,其價值鏈中環節眾多,包括移動運營商、銀聯、乃至最終商戶等多個環節。
銀聯作為銀行卡聯合組織,占據國內銀行卡產業的核心位置,各銀行通過銀聯跨行交易清算系統,實現了系統間的互聯互通,進而使銀行卡得以跨銀行、跨地區和跨境使用。目前,銀聯的收入來源以對銀行的轉接費(網絡服務費)和對一般商戶的傭金分成為主。為了增加收入,銀聯一方面要繼續增加發卡量,另一方面就要靠手機支付等新業務了。
2008年1月,由中國銀聯牽頭,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市分行、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交通銀行、興業銀行、深圳發展銀行等五家銀行參與,通過使用具有NFC(NearFieldCommunication近距離通信)技術的諾基亞6131i手機而實現的新一代手機支付試點項目,開始在上海投入運營。
作為擠進賽場的最新選手電信運營商,中移動顯然是其中的領頭羊。中移動幾年前與銀聯合作成立聯動優勢,開展移動支付,但業務開展未能取得突破。但在400億入股浦發后,中移動將有機會更深入地介入手機支付領域。科爾尼咨詢公司董事賀曉青評價,以前中移動也可以和多家銀行合作,但都屬松散聯盟,而入股后,合作就具有了排他性。根據清科研究中心提供的數據,2009年中國移動支付市場的規模約為18億元,僅相當于中移動一天的營業收入,而全部電子支付市場(5500億元),也不過略高于中移動2009年全年的營業收入(4521億元)。以規模衡量,中移動是跳進淺塘的巨象。從邏輯上講,中移動更深程度的介入,足以改變移動支付乃至電子支付市場的整個格局。分析人士認為,中移動的目標,最終是將自己變成移動電子商務平臺。而中移動之后,另兩家電信運營商也很有可能采取類似行動。
而在銀聯、運營商之外,公交、地鐵等公共服務系統在產業鏈的角色不容忽視。“公共服務無疑將是移動支付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專家向《通信產業報》(網)記者表示。但是,面對諸多信息化服務已經完善的公交系統,作為后來者的移動支付很難找到其中的契合點。與此相伴的則是公共服務體系運行移動支付之前的龐大基礎設施投資,而這更是雙方求解的重點。
“死結”求解有業內專家認為,我國移動支付發展遭遇瓶頸的原因是,“移動支付產業鏈中各個環節的利益和分工都沒有完全理順。整個移動支付市場相對混亂,并沒有一個統一的規范”。
專家向記者表示,在日本,運營商利用在產業鏈中的優勢地位,整合終端廠商和設備提供商的資源,聯合銀行提供移動支付業務。但在我國,無論是移動運營商還是銀行,都希望在支付產業鏈中處于核心,彼此模式難以融合。
現有的運營環境對于運營商發展移動支付有諸多障礙,比如,移動支付最早應用于銀行卡的手機在線管理,涉及到運營商和銀行在職權、資金管理、利潤分成等多領域的合作。但是,發展到今天,這些問題都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而在另一層面,作為重要商戶的公交系統,卻由于多數處于社會服務體系,公共利益高于商業利益,難以與市場化的運營商產生共鳴。同樣以北京為例,其公交系統長期依靠政府補貼,很難再次投資大筆資金用于系統改造。與此相對應的同樣是運營商由于經濟利益的考量,難以獨力承擔大量前期投資。
但從移動運營商和金融機構在實際開展移動支付業務的表現來看,雙方的合作不容樂觀。移動運營商和金融機構從自身利益考慮,都想成為移動支付產業鏈的主導者。移動運營商希望借助移動支付提升移動通信業務收入,金融機構希望移動支付成為其支付業務的新發展渠道,因此,移動運營商和金融機構的競爭關系大于合作關系。正因為如此,在此前的標準之爭中,中電信與中移動都選擇了更容易獲得主導權的2.4G標準,銀聯則倒向了更易于繞開運營商的13.56M標準,雙方分歧可見一斑。
但無論是商業銀行網銀業務的互聯互通,還是移動支付的升級,也只是增加了互聯網電子支付市場競爭格局的變數,很難形成商業銀行或者電信運營商獨大的局面。而在另一層面,在提供移動支付業務方面,移動運營商和金融機構之間,一方的優勢恰好是另一方的劣勢,雙方是互補的關系。移動運營商在支付流程管理上缺乏經驗,而這恰恰是金融機構的優勢所在;金融機構缺乏對移動支付業務傳輸渠道的控制,而移動運營商不僅控制著移動支付業務的傳輸渠道——移動通信網,還擁有龐大的移動用戶群。移動運營商和金融機構的通力合作是移動支付業務成功開展的必備因素之一。
“毫無疑問,移動支付的成功并不遙遠,甚至可以說是可見的。”廣東移動數據部業務運營主管張鵬向記者表示。在他看來,由于移動支付的門檻正在逐步降低,其支付的便利性很容易形成趨勢,最終在商業利益的推動下,合作的前景也許并不遙遠。
鏈接 海外“支”招日本日本是移動支付業務發展最為成功的國家之一。日本的移動運營商普遍采取注資金融機構的方式主導產業鏈發展。NTTDoCoMo采用注資的方式擁有了兩家信用卡公司的股份。
2005年4月注資1000億日元(9.45億美元)獲得三井住友信用卡公司34%的股份;2006年3月又注資10億日元獲得瑞穗關聯企業UCCard18%的股權。日本第二大移動運營商KDDI也采取了同樣的方法,于2006年4月宣布將和東京三菱UFJ共同出資籌建首家以移動電話作為主渠道的銀行。
韓國韓國的移動支付業務實現方式主要采用的是紅外技術。以韓國SKT為例,移動支付總業務品牌為MONETA。在MONETA名下又分MONETAcard(紅外線近距離非接觸支付,也稱離線交易)、MONETApass(乘車卡)、MONETAbank(銀行信息查詢、轉賬等)、MONETAstocktrading(股票交易)、MONETAsign(身份認證)、MONETAbill(在線購物)等。
歐洲歐洲國家的移動支付一如其它產業一樣,同時進軍歐洲多國,所以歐洲品牌多數采用多國運營商聯合運作方式,即銀行作為合作者但不參與運營。業務模式往往是通過WAP(無線應用協議)、SMS(短消息業務)、IVR(交互語音應答)等方式接入來驗證身份等,操作較為繁瑣,不適于時間性要求很高的支付行為,所以多用于WAP業務、電子票務等。
美國雖然美國近兩年移動數據業務發展日新月異,但移動上網、圖片鈴聲下載、PTT、MMS/SMS和流媒體是其業務發展的重點,在移動支付業務領域沒有太多的舉措。在美國,支付領域的新貴PayPal的應用是人們關注的焦點。PayPal原來就是一個電子支付業務提供商。PayPal提供的移動支付業務通過短信的方式不僅能購買數字產品,還能買真實的商品,并且提供貨到付款服務。
非洲非洲一些國家,如贊比亞、南非、肯尼亞、尼日利亞、剛果等國都推出了移動支付業務。在非洲的移動支付業務有以移動運營商的名義推出的,如肯尼亞的Safaricom、贊比亞的CelTel等;有以銀行的名義推出的,如肯尼亞聯合銀行;有第三方推出的,如南非的Fundamo。
幾乎所有的產業鏈環節都在懷疑,在夢想與現實之間,移動支付還需要翻過幾座“山”。
似近實遠由于國家主管部門對于發展移動電子商務的政策出臺、特別是3G牌照的發放都給移動支付產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有業內人士甚至認為,移動支付將是下一個殺手級應用。但是根據《通信產業報》(網)的調查顯示,目前我國移動支付業務仍呈現集中于少數城市的狀態,尚未在全國大范圍鋪開,國內移動支付市場發展步伐并不快。
數據能夠說明一切,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相關統計顯示,截至2009年6月末,全國手機支付定制用戶總量達到1920萬戶,上半年共計實現交易6268.5萬筆,支付金額共170.4億元,相比之下,作為第三方支付代表的支付寶在去年的單日交易額已經突破了12億,而易查CEO劉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日本的移動支付金額已經達到1500億美元。
在國內,移動支付并不是一個新概念。早在幾年前,上海、廈門、廣州等地就開始推廣移動支付服務,但一直以來都處萌芽階段,仍沒有爆發式地大規模商用,各家運營商一直在摸索一套適合中國的移動支付業務運營模式。
以北京為例,相關人士向記者表示,公交一卡通的發卡量已經達到6000萬,相比之下,運營商與其類似的手機錢包卻依舊處于試驗階段,中國移動的相關業務目前僅在物美超市等幾個定點能夠使用;中國聯通的業務則剛剛起步,今年5月17日,和北京的公交一卡通公司合作,目前僅有1000部定制手機。而目前中國電信移動支付同樣只是在北京一些企業內部的食堂進行試點。
顯然,相比于業內人士對于移動支付的熱切期盼,其現狀或許有些尷尬。
巨頭林立移動支付是一個開放的市場,其價值鏈中環節眾多,包括移動運營商、銀聯、乃至最終商戶等多個環節。
銀聯作為銀行卡聯合組織,占據國內銀行卡產業的核心位置,各銀行通過銀聯跨行交易清算系統,實現了系統間的互聯互通,進而使銀行卡得以跨銀行、跨地區和跨境使用。目前,銀聯的收入來源以對銀行的轉接費(網絡服務費)和對一般商戶的傭金分成為主。為了增加收入,銀聯一方面要繼續增加發卡量,另一方面就要靠手機支付等新業務了。
2008年1月,由中國銀聯牽頭,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市分行、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交通銀行、興業銀行、深圳發展銀行等五家銀行參與,通過使用具有NFC(NearFieldCommunication近距離通信)技術的諾基亞6131i手機而實現的新一代手機支付試點項目,開始在上海投入運營。
作為擠進賽場的最新選手電信運營商,中移動顯然是其中的領頭羊。中移動幾年前與銀聯合作成立聯動優勢,開展移動支付,但業務開展未能取得突破。但在400億入股浦發后,中移動將有機會更深入地介入手機支付領域。科爾尼咨詢公司董事賀曉青評價,以前中移動也可以和多家銀行合作,但都屬松散聯盟,而入股后,合作就具有了排他性。根據清科研究中心提供的數據,2009年中國移動支付市場的規模約為18億元,僅相當于中移動一天的營業收入,而全部電子支付市場(5500億元),也不過略高于中移動2009年全年的營業收入(4521億元)。以規模衡量,中移動是跳進淺塘的巨象。從邏輯上講,中移動更深程度的介入,足以改變移動支付乃至電子支付市場的整個格局。分析人士認為,中移動的目標,最終是將自己變成移動電子商務平臺。而中移動之后,另兩家電信運營商也很有可能采取類似行動。
而在銀聯、運營商之外,公交、地鐵等公共服務系統在產業鏈的角色不容忽視。“公共服務無疑將是移動支付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專家向《通信產業報》(網)記者表示。但是,面對諸多信息化服務已經完善的公交系統,作為后來者的移動支付很難找到其中的契合點。與此相伴的則是公共服務體系運行移動支付之前的龐大基礎設施投資,而這更是雙方求解的重點。
“死結”求解有業內專家認為,我國移動支付發展遭遇瓶頸的原因是,“移動支付產業鏈中各個環節的利益和分工都沒有完全理順。整個移動支付市場相對混亂,并沒有一個統一的規范”。
專家向記者表示,在日本,運營商利用在產業鏈中的優勢地位,整合終端廠商和設備提供商的資源,聯合銀行提供移動支付業務。但在我國,無論是移動運營商還是銀行,都希望在支付產業鏈中處于核心,彼此模式難以融合。
現有的運營環境對于運營商發展移動支付有諸多障礙,比如,移動支付最早應用于銀行卡的手機在線管理,涉及到運營商和銀行在職權、資金管理、利潤分成等多領域的合作。但是,發展到今天,這些問題都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而在另一層面,作為重要商戶的公交系統,卻由于多數處于社會服務體系,公共利益高于商業利益,難以與市場化的運營商產生共鳴。同樣以北京為例,其公交系統長期依靠政府補貼,很難再次投資大筆資金用于系統改造。與此相對應的同樣是運營商由于經濟利益的考量,難以獨力承擔大量前期投資。
但從移動運營商和金融機構在實際開展移動支付業務的表現來看,雙方的合作不容樂觀。移動運營商和金融機構從自身利益考慮,都想成為移動支付產業鏈的主導者。移動運營商希望借助移動支付提升移動通信業務收入,金融機構希望移動支付成為其支付業務的新發展渠道,因此,移動運營商和金融機構的競爭關系大于合作關系。正因為如此,在此前的標準之爭中,中電信與中移動都選擇了更容易獲得主導權的2.4G標準,銀聯則倒向了更易于繞開運營商的13.56M標準,雙方分歧可見一斑。
但無論是商業銀行網銀業務的互聯互通,還是移動支付的升級,也只是增加了互聯網電子支付市場競爭格局的變數,很難形成商業銀行或者電信運營商獨大的局面。而在另一層面,在提供移動支付業務方面,移動運營商和金融機構之間,一方的優勢恰好是另一方的劣勢,雙方是互補的關系。移動運營商在支付流程管理上缺乏經驗,而這恰恰是金融機構的優勢所在;金融機構缺乏對移動支付業務傳輸渠道的控制,而移動運營商不僅控制著移動支付業務的傳輸渠道——移動通信網,還擁有龐大的移動用戶群。移動運營商和金融機構的通力合作是移動支付業務成功開展的必備因素之一。
“毫無疑問,移動支付的成功并不遙遠,甚至可以說是可見的。”廣東移動數據部業務運營主管張鵬向記者表示。在他看來,由于移動支付的門檻正在逐步降低,其支付的便利性很容易形成趨勢,最終在商業利益的推動下,合作的前景也許并不遙遠。
鏈接 海外“支”招日本日本是移動支付業務發展最為成功的國家之一。日本的移動運營商普遍采取注資金融機構的方式主導產業鏈發展。NTTDoCoMo采用注資的方式擁有了兩家信用卡公司的股份。
2005年4月注資1000億日元(9.45億美元)獲得三井住友信用卡公司34%的股份;2006年3月又注資10億日元獲得瑞穗關聯企業UCCard18%的股權。日本第二大移動運營商KDDI也采取了同樣的方法,于2006年4月宣布將和東京三菱UFJ共同出資籌建首家以移動電話作為主渠道的銀行。
韓國韓國的移動支付業務實現方式主要采用的是紅外技術。以韓國SKT為例,移動支付總業務品牌為MONETA。在MONETA名下又分MONETAcard(紅外線近距離非接觸支付,也稱離線交易)、MONETApass(乘車卡)、MONETAbank(銀行信息查詢、轉賬等)、MONETAstocktrading(股票交易)、MONETAsign(身份認證)、MONETAbill(在線購物)等。
歐洲歐洲國家的移動支付一如其它產業一樣,同時進軍歐洲多國,所以歐洲品牌多數采用多國運營商聯合運作方式,即銀行作為合作者但不參與運營。業務模式往往是通過WAP(無線應用協議)、SMS(短消息業務)、IVR(交互語音應答)等方式接入來驗證身份等,操作較為繁瑣,不適于時間性要求很高的支付行為,所以多用于WAP業務、電子票務等。
美國雖然美國近兩年移動數據業務發展日新月異,但移動上網、圖片鈴聲下載、PTT、MMS/SMS和流媒體是其業務發展的重點,在移動支付業務領域沒有太多的舉措。在美國,支付領域的新貴PayPal的應用是人們關注的焦點。PayPal原來就是一個電子支付業務提供商。PayPal提供的移動支付業務通過短信的方式不僅能購買數字產品,還能買真實的商品,并且提供貨到付款服務。
非洲非洲一些國家,如贊比亞、南非、肯尼亞、尼日利亞、剛果等國都推出了移動支付業務。在非洲的移動支付業務有以移動運營商的名義推出的,如肯尼亞的Safaricom、贊比亞的CelTel等;有以銀行的名義推出的,如肯尼亞聯合銀行;有第三方推出的,如南非的Fundam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