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港務區引領西部跨入“物聯網時代”
作者:蘇  嶸
                        來源:陜西日報
                        日期:2010-08-30 09:24:26
                    摘要:25日,上海國際港務集團、中國國際海運網與西安國際港務區共同簽訂了三方合作的聯合打造西安國際港務區物聯信息港戰略框架協議。
                    
                      8月25日,上海國際港務集團、中國國際海運網與西安國際港務區共同簽訂了三方合作的聯合打造西安國際港務區物聯信息港戰略框架協議,依據協議,上海國際港務集團、中國國際海運網和西安國際港務區將發揮各自的優勢、整合行業資源,將西安國際港務區打造成為中國內陸物聯信息港示范區——這標志著西安國際港務區長期以來進行的信息化戰略進入實施階段,同時標志著西部地區拉開了跨入“物聯網時代”的歷史大幕。
包起帆、康樹春和強曉安分別代表上海國際港務集團、中國國際海運網和西安國際港務區簽訂聯合打造西安國際港務區物聯信息港合作戰略框架協議現場
            
三方聯合打造內陸物聯信息港示范區
            
8月25日,上海國際港務集團第一副總裁包起帆、中國國際海運網CEO康樹春分別帶領上海國際港務集團科技管理室主管董庭龍、工程師王曉明和中國國際海運網總監張巖抵達西安,專程前往西安國際港務區進行考察。
 
在該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強曉安的陪同下,包起帆一行參觀了西安國際港務區規劃展示館,包起帆了解了西安國際港務區的總體規劃、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情況,并詳細詢問了西安目前打造的以西安鐵路集裝箱中心站、西安公路碼頭和西安綜合保稅區三大支撐項目構成的國際陸港功能平臺的建設運營情況和基礎數據。
 
“中國港口經濟未來發展的巨大空間在內陸地區——西安國際港務區——如此的國際陸港的發展建設和運營可謂是中國國際陸港模式的積極探索,這不僅在國內,在世界范圍內也是一項偉大的創舉,也是國際陸港對中國港口經濟的全新演繹”包起帆說。
 
作為上海國際港務集團第一副總裁,包起帆也是著名全國勞模、“五一”勞動獎獲得者、享受國家特殊津貼、有突出貢獻的優秀科技專家、高級工程師,致力于港口裝卸工具的發明創造20多年,開發了新型抓斗系列共140多種,廣泛應用于港口、鐵路、化工、軍工、河道等行業,多次在日內瓦、布魯塞爾等國際發明展覽會上獲得金獎和銀獎,“防漏散貨抓斗”等9項成果獲國家專利,被譽為“抓斗大王”,被英、美兩國國際傳記中心分別列入《國際知識分子名人錄》并榮獲21世紀金質成就獎。
 
對于各類海港口岸業務爛熟于心的包起帆,面對中國首個國際陸港的宏偉規劃和高效的建設速度深感振奮之余表示,目前,沿海港口都在發揮自己的優勢,積極探索與內陸地區進行有效的鏈接,希望通過這種鏈接將港口功能向內陸地區延伸,而西安國際港務區的運營將為東西部口岸服務功能的對接提供良好的借鑒模式,使報關報檢、口岸作業等實操更為便捷可行,并為外向型企業提供創造價值的巨大空間。
 
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與中國國際海運網此行西安的重要目的,在于與西安國際陸港聯合打造“西安國際港務區物聯信息港”項目,并推進項目快速實施,為更多的外向型企業提供便利,創造價值。
 
當日下午3時,在西安國際港務區規劃展示館內,包起帆、康樹春和強曉安分別代表上海國際港務集團、中國國際海運網和西安國際港務區簽訂了聯合打造西安國際港務區物聯信息港合作的戰略框架協議,上海國際港務集團、中國國際海運網和西安國際港務區將發揮各自的優勢、整合行業資源,將西安國際港務區打造成為中國內陸物聯信息港示范區。“這是上海與陜西、西安由戰略意向轉入區域實質合作的新起點”,簽約儀式后,省發改委副主任、西咸新區建設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李忙全緊握包起帆雙手說,包起帆總裁不僅是一位名人,更是推進滬陜合作的使者。
RFID 從被動告知到主動感知的重要變革
                
8月9日,一只作為試驗品的集裝箱被封箱,裝載上一艘名為“新亞洲”的集裝箱貨輪,由上海港出發,經由韓國釜山出港,隨后穿越日本海進入太平洋,駛向美國西海岸。
 
通過上海國際港務集團工程師王曉明的專有用戶名,輸入密碼后,包起帆帶領全體與會人員進入了集裝箱全程實時監控系統,通過GPS定位系統,監控系統測定出了當前“新亞洲”號貨輪已經停泊在美國洛杉磯港——實時數據顯示,作為試驗用的集裝箱在整個物流過程中,遇到一次委托授權的海關查驗,此外再沒有經過未授權的開啟,貨物安全可視……
依據協議,在西安國際港務區物聯信息港建設過程中,上海國際港務集團、中國國際海運網將與西安國際港務區攜手研發新興的物聯網、信息化應用現代化技術和客戶服務解決方案——“新亞洲”號所采用的這種便捷即時的集裝箱全程實時監控系統將作為國內首個試點,于西安國際陸港實施。
 
“中國企業的物流成本高達10-15%,而這一數字在歐洲只有5-10%,可見物流成本成為制約經濟、特別是制約海港周邊地區以外的內陸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據包起帆介紹,目前中國港口物流面臨的最大問題除了物流過程中透明度不高造成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外,還存在著集裝箱在物流過程中的安全問題。
 
包起帆表示,這種問題即將被“RFID”(射頻識別)改變——它將實時記錄集裝箱運輸中的箱、貨、流信息,以及相關的安全信息,結合全球網絡環境實現集裝箱物流的全程實時在線監控,以提供集裝箱物流全程的安全性和透明度,實現集裝箱運輸從被動告知到主動感知的歷史變革。
 
據了解,RFID是上海國際港務集團受國家發改委委托進行研發的一個重點信息技術項目,也是國家信息化試點工程。目前,項目研發階段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成果,進入推廣應用階段。包起帆表示,上海國際港務集團一方面積極與美國、日本、加拿大、馬來西亞等國外港口、企業進行推廣合作,一方面在國內尋找具有示范作用的合作者。
作為陜西內陸型開發開放高地制高點、全國最大的國際陸港和全球一流的現代服務業示范園區——西安國際港務區,以其全新的智能規劃和對物流信息化的高品質要求,成為上海國際港務集團最為天然的內陸合作伙伴。
          
物聯網時代下的物流智慧
             
此次與上海國際港務集團、中國國際海運網簽訂共建西安國際港務區物聯信息港合作的戰略框架協議,標志著西安國際港務區現代物流信息化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
 
與沿海港口的緊密合作,奠定了西安國際港務區引領黃土文明擁抱海洋文明這一夢想實現的堅實基礎。8月4日,作為西安國際港務區國際陸港模式的創新舉措,由天津港集團和西安國際港務區共建的“天津港集團西安國際港務區服務中心”正式揭牌,標志著國際陸港模式的繼續深化,港區聯動的進一步實施,為“港口后移、就地辦單、海鐵聯運、無縫對接”宏大構想進入實操階段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如果說和天津港集團的深度合作打通了內陸與國際的現代物流物理通道,那么此次和上海國際港務集團和中國國際海運網的合作,則打通了現代物流的信息高速公路。”強曉安表示,“我們正在互聯網迅速發展的基礎上,利用RFID、GPS、無線數據通信等技術,構造一個覆蓋世界的萬物網絡,實現網絡中貨物能夠相互‘交流’,通過計算機互聯網實現物品的自動識別和信息的互聯與共享。”
緊隨信息產業引領進入信息時代之后,全球的現代物流業也進入了物聯網時代。
 
據強曉安介紹,物聯網在中國的應用領域十分廣泛,許多行業應用具有很大的交叉性,但這些行業分屬于不同的政府職能部門,要發展物聯網這種以傳感技術為基礎的信息化應用,在產業化過程中必須加強各行業主管部門的協調與互動,以開放的心態展開通力合作,打破行業、地區、部門之間的壁壘,促進資源共享,加強體制優化改革,才能有效的保障物聯網產業的順利發展。
 
“我們的目標是打造中國最大的國際陸港,這就意味著我們在建設初期,就需要引入最為先進的現代物流技術,使西安國際港務區各個項目未來的運作采用高度信息化手段,成為國際物聯網體系重要的神經元,甚至是信息中心樞紐。”強曉安介紹說,為了實現園區信息化的目標,西安國際港務區在規劃初期就與國內眾多研究機構、運營機構進行探索、合作,展開現代服務業示范園區的信息化建設。
 
談及中國未來物聯網發展模式,強曉安認為,對于任何一次信息產業的革命來說,出現一種新型而能成熟發展的商業盈利模式是必然的結果,可是這一點至今還沒有在物聯網的發展中體現出來,也沒有任何產業可以在這一點上統一引領物聯網的發展浪潮。隨后強曉安給出了一個大膽的預測——基于物聯網繁榮所需最為重要的條件在于高科技的信息交換技術和網絡終端與整個網絡之間的互動關系,物聯網迅猛發展的時代已經到來,在此背景下,也將催生出一批介于網絡終端與“互聯網服務器”之間的神經中樞“聯盟體系”的快速發展,因此,西安國際港務區已做好了各種準備,迎接這個時代的到來,以最為智能的現代物流方式,為中國物聯網的繁榮發展作出貢獻。
 
“國際陸港將通過整合公路、鐵路、航空運輸平臺的信息資源,通過與沿海、沿邊口岸、港口合作,構建信息數據系統,推動物聯網技術的研發與應用,用信息技術提升西安服務業發展水平”,西安市副市長、國際港務區管委會主任韓松說。
                    
                
包起帆、康樹春和強曉安分別代表上海國際港務集團、中國國際海運網和西安國際港務區簽訂聯合打造西安國際港務區物聯信息港合作戰略框架協議現場
三方聯合打造內陸物聯信息港示范區
8月25日,上海國際港務集團第一副總裁包起帆、中國國際海運網CEO康樹春分別帶領上海國際港務集團科技管理室主管董庭龍、工程師王曉明和中國國際海運網總監張巖抵達西安,專程前往西安國際港務區進行考察。
在該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強曉安的陪同下,包起帆一行參觀了西安國際港務區規劃展示館,包起帆了解了西安國際港務區的總體規劃、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情況,并詳細詢問了西安目前打造的以西安鐵路集裝箱中心站、西安公路碼頭和西安綜合保稅區三大支撐項目構成的國際陸港功能平臺的建設運營情況和基礎數據。
“中國港口經濟未來發展的巨大空間在內陸地區——西安國際港務區——如此的國際陸港的發展建設和運營可謂是中國國際陸港模式的積極探索,這不僅在國內,在世界范圍內也是一項偉大的創舉,也是國際陸港對中國港口經濟的全新演繹”包起帆說。
作為上海國際港務集團第一副總裁,包起帆也是著名全國勞模、“五一”勞動獎獲得者、享受國家特殊津貼、有突出貢獻的優秀科技專家、高級工程師,致力于港口裝卸工具的發明創造20多年,開發了新型抓斗系列共140多種,廣泛應用于港口、鐵路、化工、軍工、河道等行業,多次在日內瓦、布魯塞爾等國際發明展覽會上獲得金獎和銀獎,“防漏散貨抓斗”等9項成果獲國家專利,被譽為“抓斗大王”,被英、美兩國國際傳記中心分別列入《國際知識分子名人錄》并榮獲21世紀金質成就獎。
對于各類海港口岸業務爛熟于心的包起帆,面對中國首個國際陸港的宏偉規劃和高效的建設速度深感振奮之余表示,目前,沿海港口都在發揮自己的優勢,積極探索與內陸地區進行有效的鏈接,希望通過這種鏈接將港口功能向內陸地區延伸,而西安國際港務區的運營將為東西部口岸服務功能的對接提供良好的借鑒模式,使報關報檢、口岸作業等實操更為便捷可行,并為外向型企業提供創造價值的巨大空間。
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與中國國際海運網此行西安的重要目的,在于與西安國際陸港聯合打造“西安國際港務區物聯信息港”項目,并推進項目快速實施,為更多的外向型企業提供便利,創造價值。
當日下午3時,在西安國際港務區規劃展示館內,包起帆、康樹春和強曉安分別代表上海國際港務集團、中國國際海運網和西安國際港務區簽訂了聯合打造西安國際港務區物聯信息港合作的戰略框架協議,上海國際港務集團、中國國際海運網和西安國際港務區將發揮各自的優勢、整合行業資源,將西安國際港務區打造成為中國內陸物聯信息港示范區。“這是上海與陜西、西安由戰略意向轉入區域實質合作的新起點”,簽約儀式后,省發改委副主任、西咸新區建設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李忙全緊握包起帆雙手說,包起帆總裁不僅是一位名人,更是推進滬陜合作的使者。
RFID 從被動告知到主動感知的重要變革
8月9日,一只作為試驗品的集裝箱被封箱,裝載上一艘名為“新亞洲”的集裝箱貨輪,由上海港出發,經由韓國釜山出港,隨后穿越日本海進入太平洋,駛向美國西海岸。
通過上海國際港務集團工程師王曉明的專有用戶名,輸入密碼后,包起帆帶領全體與會人員進入了集裝箱全程實時監控系統,通過GPS定位系統,監控系統測定出了當前“新亞洲”號貨輪已經停泊在美國洛杉磯港——實時數據顯示,作為試驗用的集裝箱在整個物流過程中,遇到一次委托授權的海關查驗,此外再沒有經過未授權的開啟,貨物安全可視……
依據協議,在西安國際港務區物聯信息港建設過程中,上海國際港務集團、中國國際海運網將與西安國際港務區攜手研發新興的物聯網、信息化應用現代化技術和客戶服務解決方案——“新亞洲”號所采用的這種便捷即時的集裝箱全程實時監控系統將作為國內首個試點,于西安國際陸港實施。
“中國企業的物流成本高達10-15%,而這一數字在歐洲只有5-10%,可見物流成本成為制約經濟、特別是制約海港周邊地區以外的內陸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據包起帆介紹,目前中國港口物流面臨的最大問題除了物流過程中透明度不高造成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外,還存在著集裝箱在物流過程中的安全問題。
包起帆表示,這種問題即將被“RFID”(射頻識別)改變——它將實時記錄集裝箱運輸中的箱、貨、流信息,以及相關的安全信息,結合全球網絡環境實現集裝箱物流的全程實時在線監控,以提供集裝箱物流全程的安全性和透明度,實現集裝箱運輸從被動告知到主動感知的歷史變革。
據了解,RFID是上海國際港務集團受國家發改委委托進行研發的一個重點信息技術項目,也是國家信息化試點工程。目前,項目研發階段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成果,進入推廣應用階段。包起帆表示,上海國際港務集團一方面積極與美國、日本、加拿大、馬來西亞等國外港口、企業進行推廣合作,一方面在國內尋找具有示范作用的合作者。
作為陜西內陸型開發開放高地制高點、全國最大的國際陸港和全球一流的現代服務業示范園區——西安國際港務區,以其全新的智能規劃和對物流信息化的高品質要求,成為上海國際港務集團最為天然的內陸合作伙伴。
物聯網時代下的物流智慧
此次與上海國際港務集團、中國國際海運網簽訂共建西安國際港務區物聯信息港合作的戰略框架協議,標志著西安國際港務區現代物流信息化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
與沿海港口的緊密合作,奠定了西安國際港務區引領黃土文明擁抱海洋文明這一夢想實現的堅實基礎。8月4日,作為西安國際港務區國際陸港模式的創新舉措,由天津港集團和西安國際港務區共建的“天津港集團西安國際港務區服務中心”正式揭牌,標志著國際陸港模式的繼續深化,港區聯動的進一步實施,為“港口后移、就地辦單、海鐵聯運、無縫對接”宏大構想進入實操階段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如果說和天津港集團的深度合作打通了內陸與國際的現代物流物理通道,那么此次和上海國際港務集團和中國國際海運網的合作,則打通了現代物流的信息高速公路。”強曉安表示,“我們正在互聯網迅速發展的基礎上,利用RFID、GPS、無線數據通信等技術,構造一個覆蓋世界的萬物網絡,實現網絡中貨物能夠相互‘交流’,通過計算機互聯網實現物品的自動識別和信息的互聯與共享。”
緊隨信息產業引領進入信息時代之后,全球的現代物流業也進入了物聯網時代。
據強曉安介紹,物聯網在中國的應用領域十分廣泛,許多行業應用具有很大的交叉性,但這些行業分屬于不同的政府職能部門,要發展物聯網這種以傳感技術為基礎的信息化應用,在產業化過程中必須加強各行業主管部門的協調與互動,以開放的心態展開通力合作,打破行業、地區、部門之間的壁壘,促進資源共享,加強體制優化改革,才能有效的保障物聯網產業的順利發展。
“我們的目標是打造中國最大的國際陸港,這就意味著我們在建設初期,就需要引入最為先進的現代物流技術,使西安國際港務區各個項目未來的運作采用高度信息化手段,成為國際物聯網體系重要的神經元,甚至是信息中心樞紐。”強曉安介紹說,為了實現園區信息化的目標,西安國際港務區在規劃初期就與國內眾多研究機構、運營機構進行探索、合作,展開現代服務業示范園區的信息化建設。
談及中國未來物聯網發展模式,強曉安認為,對于任何一次信息產業的革命來說,出現一種新型而能成熟發展的商業盈利模式是必然的結果,可是這一點至今還沒有在物聯網的發展中體現出來,也沒有任何產業可以在這一點上統一引領物聯網的發展浪潮。隨后強曉安給出了一個大膽的預測——基于物聯網繁榮所需最為重要的條件在于高科技的信息交換技術和網絡終端與整個網絡之間的互動關系,物聯網迅猛發展的時代已經到來,在此背景下,也將催生出一批介于網絡終端與“互聯網服務器”之間的神經中樞“聯盟體系”的快速發展,因此,西安國際港務區已做好了各種準備,迎接這個時代的到來,以最為智能的現代物流方式,為中國物聯網的繁榮發展作出貢獻。
“國際陸港將通過整合公路、鐵路、航空運輸平臺的信息資源,通過與沿海、沿邊口岸、港口合作,構建信息數據系統,推動物聯網技術的研發與應用,用信息技術提升西安服務業發展水平”,西安市副市長、國際港務區管委會主任韓松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