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輿論監督 我們的孩子就是試驗品
	  (聯合電訊社/北京)--凡是有過出國經歷的人,如果在國外品嘗過牛奶的話,可能會覺得有點兒詫異,似乎與國內的并不相同。但這個疑問可能只在腦子里停留一秒,然后就消失無蹤了。而在很多人看來,奶粉可能只有其中的各種添加輔料不同,奶粉則都是一樣的。這個印象因為08年三鹿奶粉事件而改變,很多人這才知道,原來我們以及我們的孩子所喝的奶粉竟然有很多是這么生產出來的。
	
	  如果只是一次奶粉事件也就罷了,隨著媒體的深挖才發現,此事并非偶然,而是在某些人的授意下延遲了半年之久才被媒體曝光。這種利益的鏈條之可怕,已經超出了單純一個毒奶,在這種狀態下,原本應該作為檢驗者與監督者的機構,竟然不但是形同虛設,甚至包庇縱容。
	
	  轉過年來,毒奶粉再戰江湖,幾乎所有的流程又走了一遍,還是半年之前就已經發現,依然是沒有任何預警。這個沒有預警的原因很簡單,說出來的話是沒有造成擴散與傷害,實際上是怕已經遭受重創的中國奶業從此一蹶不振。但也就是在這種狀態下,圣元奶粉事件再次發生了。這次雖然一改當初捂蓋子的手法,相關部門非常迅速的介入并作出了結論,圣元奶粉到底如何還是遭到了很大質疑。
	
	  兩次由奶粉引發的公共危機當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媒體的身影。第一次“三鹿事件”是《東方早報》的簡光洲兄奮筆直書,直接點名“三鹿奶粉”;而這次圣元奶粉事件,是鳳凰網沖在了前面。沒有這樣勇于擔當的媒體以及媒體人,相信很多事情還要遮掩很長時間。哪怕圣元奶粉并未有害于兒童健康,這種監督也是必要的。
	
	  近日,李克強副總理談到食品安全問題的時候強調,當前要加大食品安全整頓工作力度,始終保持高壓態勢,特別是要做好問題乳粉的清查和銷毀工作,鏟除隱患,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的消費安全感和消費信心。并且要對食品生產經營中的違法違規行為,要依法處置,決不手軟,并加大曝光力度;對食品監管中的失職瀆職行為,要嚴肅追究有關負責人和監管人員的責任;對接連發生問題的地區,要追究政府有關負責人的責任。要針對乳品、食用油等重點產品、行業和環節,強化整頓措施,建立長效機制,嚴把企業準入關、產品出廠關和生產經營全程控制關,確保食品質量安全可靠,讓廣大人民群眾吃得放心、吃得健康。
	
	  這段話的重點在于提高安全感與信心。而如何提高民眾安全感與信心?因為是媒體從業者,倒是對此多少有些心得。
	
	  在我看來,只有在職能部門的監管與輿論永遠警惕的眼睛下,民眾才有足夠的安全感與信心。以“三鹿事件”為例,當地政府的職能部門在經濟利益鏈條的驅使下,已經完全失去了糾錯的能力,而在一開始的時候,很多媒體按照一種心照不宣的“規矩”,即使得到了消息也并不打算點出具體的名字。這是因為我們的媒體有一種多年養成的“自覺”,凡是沒有權威部門的說法之時,不能點出具體的名字。兩個制動的剎車都失去了真正的作用。而且就媒體來說,隨便爆出廠商最后有可能會吃官司的,這種例子并不少見,甚至最近還有記者被通緝的事情發生。
	
	  我們知道,在利益鏈條繃緊的時候,唯一能靠得住只有媒體。但媒體所受的壓力也并不小,不但有可能誤報的危險,更有來自各種機構或明或暗的命令、指示、說情,最終能一追到底的事情其實是很少的。也正是輿論監督只能發揮部分作用,導致了民眾的信心與安全感不足。試想一下,如果民眾只看到一個迅速從所有媒體上消失的話題,他們難道就不會有疑問?這個世界誰能比誰傻多少?畢竟我們都生活在這個社會當中,會發生一些什么是大家都知道。
	
	  或許有人會說,要是你們媒體誤報了怎么辦?傷害了某個企業、某個行業怎么辦?很不幸的是,這種事是很可能發生的,甚至早就已經發生過。但我們如果想建設一個具有足夠幸福感、安全感的社會,這是我們必須付出的代價。輿論監督不能預先設定無錯才去監督,而是在盡量保證無錯的情況下,盡快的開始調查事情的真相,并且直接點出產品名字,作為一種預警的模式。而且在不能證明有主觀惡意的情況下,不能進行追責。
	
	  這確實是媒體的一種類似于特權的權利,這個權利背后是事關公眾事務的公眾知情權。如果沒有這種權利的展現,有位網友的疑問就會成真,他說:難道我們的孩子是用來試驗奶粉的么?很不幸,這句話甚至可以用無數相同的句式來說,比如說:難道我們是用來試驗地溝油的么?
	
	  所以,像鳳凰網這樣有勇氣、有擔當的新聞機構,是值得我們珍惜的,正如曝光孫志剛案而使得收容遣送惡法魂飛魄散的《南方都市報》、使得三鹿奶粉最終沒有逃脫懲罰的《東方早報》一樣,這樣的機構還存在,將來能夠有大的發展,我們對這個社會才會有更多的安全感與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