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物聯網新聞  >  正文

警惕中國物聯網產業輸在起跑線上

作者:陳國軍 張舵 陳先鋒
來源:半月談
日期:2010-09-16 10:07:01
摘要:半月談記者在北京、江蘇、深圳等地調研時卻深感熱中有憂:產業發展步調缺乏整合,各地一哄而上圈地造園,而最為緊迫的對核心技術的培育卻乏力推動;相關制造企業多甘于為國外公司“打工”,本土研發型企業發展障礙多多……
      作為新興產業方陣中的亮麗“明星”,物聯網在全國范圍內的熱度持續上升。然而,半月談記者在北京、江蘇、深圳等地調研時卻深感熱中有憂:產業發展步調缺乏整合,各地一哄而上圈地造園,而最為緊迫的對核心技術的培育卻乏力推動;相關制造企業多甘于為國外公司“打工”,本土研發型企業發展障礙多多……

  業內人士擔憂,和國外同起步、正在跑第一棒的中國物聯網產業,如不盡快扭轉當前的無序狀態,將有可能重蹈一些傳統產業的老路,淪為全球物聯網浪潮中的血汗工廠,落在產業鏈條的最底端。

  當前物聯網產業的“亂象”

  去年第四季度以來,全國有近20個省區直轄市紛紛啟動物聯網大規模產業化工作。表面上看,產業發展迎來黃金時期,但由于沒有宏觀的統一協調與規劃,各地僅立足于各自的產業基礎和產業發展目標,造成全國范圍內物聯網產業化陷入某種程度的混亂無序狀態。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鄔賀銓說,地方政府努力抓住機遇積極發展無疑是好事,但我們更應該以冷靜的態度來發展物聯網,尤其是在物聯網核心技術尚未突破甚至認知尚未統一的情況下,政府應該首先投入資源開展技術研究和相關示范項目的建設,而不是盲目推動園區建設。事實上,我更加擔心有些地方打著建設物聯網的幌子借機圈地。

  從微觀企業來看,更是魚龍混雜。記者在調研中發現,許多企業在炒作物聯網概念,一些企業被“物聯網”。北京一家研發局域寬帶無線接入技術企業的總工程師對記者說:“上面來人說,你們這搞的不是物聯網嗎,于是我們企業就成了物聯網企業。”

  產業應用各唱各調,遭遇行業壁壘。積累了雄厚的物聯網技術產業化能力的大唐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卻在煤礦安全、水利監測等重點應用領域遭遇明顯的壁壘,倍感市場開拓乏力。大唐電信副總裁劉清濤說:“煤炭行業條塊分割嚴重,煤炭企業又往往不了解技術,沒有良好的人脈很難進入,盡管我們與個別大集團的合作項目最大的已經達到2000多萬元,但進入其他煤礦依然阻力重重。”

  政府的行政體制門檻更難跨越。劉清濤說,寧夏、北京、天津的地方政府都向我們提出了水資源全程管理的需求,希望建立從水源地到水渠、用戶用水情況,再到排污設施的監控網絡,但這幾個方面都是獨立的,涉及水利、環保、市政,缺乏一個跨地區、跨部門的機制來協調資金和政策,而單做一點又很難顯出效果,我們的行業解決方案設計出來后只能擱置。 

      物聯網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是傳感器制造產業的提升。在江蘇,記者采訪了我國壓力傳感器生產的龍頭企業昆山雙橋測控傳感器有限公司。已從事傳感器研究40年的公司董事長王文襄,對國家高度重視物聯網發展感到欣慰的同時,也對當前的產業發展心存三個擔憂。

      擔憂一:企業發展重市場輕研發。王文襄說:“現在全國壓力傳感器領域共有300多家企業,而真正搞核心技術研發的不到5%,其余大多是做國外產品的代理或組裝加工。”

  去年雙橋測控的銷售額為700萬元。成立7年來,已先后有3撥人從公司離開自立門戶搞組裝加工。“企業做技術研發要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很難快速發展,而搞組裝和代理日子就好過多了。我的一個徒弟出去辦公司現在的銷售都到2個億了,其中代理國外品牌產品的銷售額占大頭,4000萬元的產品制造還是組裝的。”王文襄說。

  擔憂二:本土企業實力與外資懸殊。我國研究壓力傳感器與國外差不多都是上世紀70年代起步的,研究水平上并不落后多少,但是企業實力懸殊。在高精尖的微型壓力傳感器方面,美國科萊特公司的一個產品報價接近1000美元,國內公司只有2000元人民幣。“科萊特公司一年的銷售額是我們的幾十倍,價格高利潤高,因此可以負擔昂貴的先進生產設備。比如微型傳感器制造對焊接技術要求很高,而一臺普通的低功率電子束焊機就要100萬美元,國內企業根本承受不起。”

  擔憂三:人才流失嚴重。雙橋測控是由王文襄與三個志同道合的老朋友一起開辦的,他戲稱這幾年一直是“四個老頭子帶著一群娃娃兵奮戰”,缺乏中堅力量。王文襄說,像我們這樣的企業發展步伐慢,留不住人。我培養的第一個接班人是我兒子的同學,讓他做公司副總,帶著他做項目,配置科研成果,等拿到了蘇州科技進步三等獎,報紙一報道就被一家國企挖走了。隨著物聯網產業的快速發展,外資企業大量進入中國后,國內企業的人才流失可能更加嚴重。

  記者在深圳采訪時發現,深圳有大量的傳感器行業企業,也基本上屬于代工、代理的企業。鄔賀銓說,目前我國使用的各類傳感器80%都是進口的,總體來看,我國在傳感器領域的產業力量還相對薄弱,能夠研發高靈敏度、高可靠性傳感器的國內企業還相對較少。按照這種趨勢發展,物聯網產業浪潮在中國拉動的將不是內需,而是外需。

  接受采訪的企業人士表示,當前,物聯網產業整體還處于一個培育和摸索階段,出現大量的組裝加工企業,一方面是市場的自然選擇,同時也有助于降低國外進口產品的價格。“但同時也容易形成企業對國外的依賴,隨著國外公司對國內市場的控制達到一定程度,處于產業鏈底端的中國企業就將難逃血汗工廠的命運。”王文襄說。 

      種種跡象顯示,中國已成為全球傳感器頂尖企業的兵家必爭之地,未來如果國內公司不建立自己的產業核心技術體系,中國失去的不僅僅是經濟利益,產業安全也將沒有保障。無錫美新半導體公司董事長趙陽說,“就像電腦里的中央處理器和操作系統一樣,一旦受制于人,就很被動。”

  針對當前國內物聯網產業現狀,業內人士呼吁,政府和行業應迅速行動起來,整合發展步調,健康引導,確保跑好產業第一棒。

  正確布局,在國家戰略指導下開展物聯網發展頂層設計,建立技術研發、產業配套、標準規范體系等核心架構,并成立相應的組織體系負責操作執行。

  抓住機遇,搶占制高點。傳感器等新技術研發是吃明天飯,需要一定的超前投入和培育。劉清濤說,新型傳感器發展還很不成熟,電池技術、芯片技術各國都在摸索過程中,產業處于變革期,這正好為我們提供了發展機遇。政府應選準突破口,一方面積極參與物聯網的標準制定,搶占制高點;另一方面扶持有核心競爭力的研發制造企業,避免新產業淪落為全球產業鏈的最底端。

  集中力量解決核心問題。物聯網涉及的范圍比互聯網更加廣闊,發展最終要依靠市場來驅動。趙陽說,現在國內的技術、人才、資金、市場等要素比較齊全,政府的戰略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市場失靈的環節,比如支持核心技術研發,這些領域本身產值不大,卻是整個行業做大做強的關鍵。一旦市場成熟,產業臨爆點到來,相關產業鏈的配套都是水到渠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