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物聯網新聞  >  正文

潘云鶴李蘭娟熱說“物聯網”

作者:賀琳
來源:錢江晚報
日期:2010-09-19 08:26:00
摘要:2010浙江科協年會昨天在寧波啟動,包括中國工程院常務副院長、博士生導師潘云鶴和浙江省科協主席李蘭娟,共來了13位院士。他們或下企業,或作報告,為浙江企業轉型升級提供智力支持。

      2010浙江科協年會昨天在寧波啟動,包括中國工程院常務副院長、博士生導師潘云鶴和浙江省科協主席李蘭娟,共來了13位院士。他們或下企業,或作報告,為浙江企業轉型升級提供智力支持。

      浙江科協年會是由原浙江省科協科普節和學術節兩節合一而來的,每兩年舉辦一次,2008年在杭州舉辦了首屆年會。

      物聯網正在成為繼印刷、廣播、電視、互聯網等五大技術時代之后,推動人類歷史上第三次信息流形成的大浪潮。本屆年會的兩場主題報告不約而同都說到了物聯網,計算機應用專家潘云鶴的題目是“物聯網的發展趨勢”;傳染病學專家李蘭娟的報告題目是“醫改與數字衛生”。

      潘云鶴:拿遙控器就能指揮老鼠走路

      潘云鶴院士舉了個例子,這個例子叫“腦腦互通”,實現人腦和計算機的一體化。據潘院士介紹,他在2005年訪問美國時得知,對方正在研究把猴子大腦的信息提取出來,用計算機來分析,最后讓猴子的大腦和計算機能夠進行連通,實現人為控制猴子的目的。“回國后,我就在浙江大學立了個項目,我們把老鼠的大腦和計算機連接,成功實現了對老鼠的人為控制,你拿一只遙控器就能命令老鼠怎么走路。”潘云鶴院士說,這項研究看似很無聊,但研究背后的價值卻非常高,如果試驗的動物是一只狗的話,給狗裝上攝像機,“腦腦互通”之后,通過人為控制,在地震時可以起到搜救作用。

      物聯網已經在國內得到了一些運用,為人們帶來了“智慧生活”。例如農業生態環境監測,潘云鶴院士舉例說,美國加州從上世紀80年代起,建設了百余個農業氣象站,監測太陽輻射、地下水、大氣溫度、大氣濕度、降雨量、風速、土壤濕度等信息。通過測定不同區域的基礎蒸發量,并通過互聯網發布,使農民隨時可以獲得不同地區合理灌溉農田的建議,年節水1.3億立方米,效益達到0.65億美元。

      大田糧食作物方面,如法國2008年建立了農業區域監測網絡,對作物的苗情、長勢信息、與作物生長直接相關的環境信息進行獲取,并將相關數據發送到農業綜合決策網進行處理,以指導施肥、施藥、收獲等生產全過程。

      李蘭娟:電子就診卡實現醫療信息共享

      李蘭娟院士的智慧醫療,同樣離不開物聯網。李院士說,未來的醫療,完全可以很智慧。從呱呱墜地開始,人的每一個生命階段,每一種健康狀況,都可以詳細記錄存檔,形成一份“活檔案”。

      舉個簡單例子,在智慧醫療領域,過去醫院接受一名病人,僅入院登記就需15分鐘左右,而采用RFID(俗稱電子標簽)醫療卡,只需2分鐘。RFID標簽還具有快速賬務結算功能,經機器識別身份后,3秒鐘辦卡機就會自動派出一張電子就診卡,在卡上存入500元以上的備用金后,病人就可以直接持卡去就診和配藥。人體佩戴的小型傳感器可收集心電、心率、腦電波、呼吸以及脈搏等各種健康數據,通過無線通信將數據傳給數據中心,從而達到實時監測的目的。醫生還能據此分析一個人的健康狀況,并建議其采取有針對性的預防措施。

      李蘭娟說,數字衛生跟醫改分不開,要為每一個人建立電子健康檔案,讓老百姓看病方便,預防及時,“寧波的病人到杭州看病,杭州的醫院通過電子健康檔案,馬上能知道這個病人的病情,這就需要實現各個醫院醫療信息資源的共享。”

      我省現有院士工作站40多家

      寧波引進科技團隊不惜血本

      本屆年會給寧波市的企業搭了一個臺,13位院士兵分10路下企業。寧波市挺看重院士這塊資源,在原有14家院士工作站的基礎上,這次又新增8家院士工作站,而整個浙江省,院士工作站增加到40多家。

      在寧波大學的院士工作站,有4位院士帶領他們的團隊加盟,他們今后研究的重點是海洋生物、信息通信等學科。

      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北省科協主席樊明武是國內著名的回旋加速器專家,這次他和黃旭華院士一同在寧波建立了一個院士工作站,與寧波國能科技應用研究院有限公司合作,開發第四代核電站的關鍵裝備。

      樊明武院士說,第四代核電站要發電,要國產化,就要解決一些技術問題。“最主要的是鈉泵,國內目前無法生產,要從國外進口。”第四代核電站發電效率高,又安全,是今后核電發展的方向,而浙江的秦山核電站,只能算是二代半。“北京已經建好了實驗反應堆,可以并網發電了,只是功率小一點。”

      昨天浙江科協年會上,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與先進制作技術專家王義強的簽約有不小的意義,這不是跟一個人的簽約,而是引進一個科研團隊。寧波理工把這個團隊引進來,據說花費了1000萬元。

      王義強是北方一所知名大學的教授,他有一個年輕的團隊,由一位博士生導師、一位博士教授、三位博士副教授組成,主要研究方向是先進制造技術。浙大寧波理工學院院長金偉良說,現在搞科研,不是單槍匹馬能完成的,多數是團隊合作,“王教授這個團隊,在一起合作已經10年了,把整個團隊引進來,不影響科研的延續性。”金院長覺得這筆“買賣”很劃算:“在先進制作技術研究方面,我們一下子占領了制高點,除了搞科研,這些教授還要上課,對學生專業水平的提高非常有幫助。”

      王義強的到來,已經有了成效,上海世博寧波滕頭案例館地動項目是由浙大寧波理工學院負責的,王教授的團隊起到了關鍵作用。王教授說,來寧波時間不長,他已經見識了寧波人的熱情:“已經和一家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共同開發一個項目;還有兩個項目準備簽,另外還有四五家在談。”

王      教授說,他是搞工科的,研究成果能不能轉化為生產力很重要,“寧波的制造業基礎不錯,模具產業占全國市場70%,我們有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