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物聯網新聞  >  正文

物聯網興起 誰最終將競得物聯網產業先機

作者:賀琳收
來源:慧聰安防網綜合
日期:2010-09-08 08:23:34
摘要:2009年初,美國奧巴馬政府把“新能源”和“物聯網”列為振興經濟的兩大武器,并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通過建設以物聯網為基礎的智能化的基礎設施,創造新型社會和經濟結構。

  2009年初,美國奧巴馬政府把“新能源”和“物聯網”列為振興經濟的兩大武器,并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通過建設以物聯網為基礎的智能化的基礎設施,創造新型社會和經濟結構。

  智慧地球引入物聯網的概念,將生活在地球上的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溝通與管理,全部納入信息化的范疇之中,從更高層次上提升了信息化社會的內涵,重新詮釋了信息化概念。因此,有業內人士認為物聯網是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

  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物聯網及其產業發展已被納入我國國家戰略。國家科技部、工業與信息化部先后在多項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中設立課題支持物聯網技術研究及產業化,中國科學院和無錫市政府聯合成立了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無錫市啟動“感知中國中心”的建設,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等三大運營商,以及東南大學、北京郵電大學等紛紛在無錫成立物聯網研究院,無錫、北京等城市制定了物聯網5年發展規劃。

  在中國,物聯網產業的發展受到熱烈的關注,也得到了最廣泛的認同。很多企業和個人也在尋找在物聯網產業創業和發展的機會。那么,物聯網這個新興產業帶給我們的機會到底在哪里?本文將對國家物聯網產業戰略提出以來,各地政府進行的物聯網產業應用規劃進行梳理。同時還將對發展物聯網產業涉及的相關產業鏈的發展,可能帶動的產業發展進行梳理。

  各地政府的物聯網產業應用規劃透露商機

  國家物聯網及其產業發展的國家戰略提出后,北京、成都、福建、西安、無錫等各地政府紛紛出臺了一系列的物聯網及其產業發展應用規劃。這些應用規劃,無疑就是物聯網產業發展的先期商機所在。

  北京市

  北京市計劃在2012年,建成首個物聯網應用資源共享服務平臺、物聯信息交換平臺、傳感信息網絡平臺、超級計算中心和云計算中心等共性基礎支撐平臺。完成政府、社會、企業三個方面涉及公共安全、城市交通、生態環境、流通供應鏈、社區綜合服務等領域的一批示范應用和區縣級、園區級綜合示范。

  另外,北京市還將基本建成物聯網關鍵技術研發基地和產業化基地,促進RFID、傳感器、二維條碼、短距無線通信、IPv6、云計算、云存儲、云服務等一批關鍵技術及自主創新產品的研發和成果產業化(如圖1所示)。產生一批傳感網、物聯網相關技術專利和重要標準。作為首都,北京市在干預傳感網、物聯網應用這一塊有非常好的基礎。特別是結合奧運會的舉辦,物聯網技術應用在城市網格管理、視頻監控、智能交通、食品溯源、水質檢測等方面有全國領先的成功典型應用,并逐步形成了一個產業鏈。同時,在傳感網、物聯網的技術研發資源這一塊也有一定的優勢。目前,北京產學研單位,都參與到國際標準和國家標準的研制工作。

  成都市

  成都市為加快培育和發展物聯網產業,制定了《成都市物聯網產業發展規劃(2010-2012)》和成都市物聯網產業應用方案。


  按照方案,2010年至2012年,成都市將重點在智能交通、食品安全、環境保護、現代物流、城市管理、安全監管6大領域開展物聯網的示范應用(如圖2所示)。通過示范應用,探索形成物聯網應用的技術體系、產品體系、服務支撐體系和管理運營體系,著重在關鍵技術與感知設備研發、系統集成與應用組網、技術標準驗證等方面取得創新性成果;在物聯網產品制造方面形成規模化生產能力;在物聯網應用服務方面形成可復制、推廣的解決方案和商業模式。

  通過示范應用,為成都市物聯網企業的產品制造、軟件開發、系統集成和信息服務提供市場機會,引導生產要素向物聯網產業高端流動,支持物聯網企業做大做強,加快產業發展。

   在智能交通領域的規劃

  建設城市交通信息綜合采集與智能處理系統。建設智能交通綜合信息自動采集系統,以圖像識別技術為主,綜合應用磁敏傳感器、地感線圈、GPS(全球定位系統)定位終端、RFID(射頻識別)標簽、天網(視頻圖像)等多種手段,根據應用需要,對車速、車流量、道路占有率、車頭時距、號牌信息、車型、行駛路線、行駛起止時間、交通違章、事故等信息進行自動采集、實時傳送;建設智能交通綜合信息處理平臺,對采集的信息進行分類、匯總、分析、處理,通過智能控制算法和模式識別技術,為構建城市交通信號自適應控制系統、交通誘導與智能調度系統、交通預案與決策支持系統。以及開展交通事件檢測與快速處置、套牌車輛和特種車輛的識別跟蹤、交通信息服務等應用提供基礎數據。逐步提升城市交通的科學管理水平,增強道路交通參與者的自律性,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改善城市交通擁堵狀況。

  智能公交電子站牌信息發布系統。綜合運用GPS定位、RFID、視頻監控、無線數據傳輸等信息技術,建設城市智能公交營運調度及電子站牌信息服務系統,對公交車實行科學、動態調度,提升城市公交的到達率、運行效率和服務水平。
 
  在食品安全領域的規劃

  在食品安全領域,主要建設食品質量安全信息追溯系統。在食品安全領域,主要利用RFID技術,實現生豬屠宰、流通(批發、配送、零售和團購)和消費各個環節質量安全信息的可追溯管理,并與生豬養殖產業鏈信息對接,實現豬肉產品信息全程可追溯。在此基礎上,擴大基于RFID標簽的食品安全可追溯范圍,構建全市統一的綜合性食品質量溯源管理物聯網基礎技術平臺、數據資源平臺和呼叫服務平臺,實現對各類食品生產、流通過程的追溯和安全監管。

  在環境保護領域的規劃

  建設水資源監測與管理信息系統。采用傳感、遙測技術構建水資源信息采集系統,根據水資源管理調度和防汛抗旱的要求,在監測點位部署傳感設備,并結合其他監測手段,實現對水量、水質等信息的自動采集和實時傳送;在整合利用現有信息系統的基礎上,構建統一的水資源信息管理系統,實現對數據資源的匯總、分類、處理、交換和共享,為水資源智能化管理提供數據支持;建設水資源調度管理信息系統,提高水資源預測預報能力,為減輕水資源短缺災害、應急供水事件處置等提供決策支持;建設山洪災害防治及防汛預警系統,為山洪災害的及時監測、預警預報、決策會商和指揮調度提供支撐。

  建設中心城區排水管網監測管理系統。采用傳感技術構建排水管網運行狀態信息采集系統,對污水處理廠、排水戶及排水管道的水位、流速、水量等信息實現自動采集、實時上傳;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統)平臺對排水管網設施、信息采集點位進行定位和圖層管理,實時監測排水管道的運行狀況,對排水管道水位超標及時預警;建設城市內澇預報預警系統,根據氣象信息和排水管網運行監測信息,為可能發生的城市內澇及具體區域提供預報預警信息。

  建設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利用物聯網技術構建污染源自動監測體系,在重點污染企業廢水、廢氣排放口設置在線監測設備,并對現有監測設備進行升級改造,實現對監測點位污染信息的自動獲取;通過智能感知和獲取污染因子排放數據,實現中心管理控制平臺對污染源全覆蓋、全自動、全天候的監控,提高本市污染源監督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建設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自動監測系統。采用水質自動監測技術、視頻監控技術,在生活飲用水取水口上游沿線10公里范圍內選址建設水質自動監測站,重要部位及路口部署視頻監控點,通過有線或3G(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傳輸通道,將數據傳入監控中心,由后臺管理系統全天候智能分析和判斷水質情況,發現異常立即報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