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手機支付貸記卡看手機支付業務的市場前景
日前,中國聯通與工商銀行在深圳合作推出了全國首張貸記卡功能的手機SIM 卡。這種以NFC芯片卡手機為支付終端的手機支付業務,目前可在深圳2000多臺支持非接觸芯片卡的POS終端使用,預計到年底僅深圳市此類POS終端有望達到一萬臺。此次聯通公司攜手銀行推廣手機支付,所帶來的意義影響十分深遠。
首先,從用戶角度來看,個人小額交易支付手段的電子化和移動化是必然趨勢。由最早的銀行存款單、存折到信用卡、借記卡的普及,直至此次銀行卡與手機SIM卡合二為一,思閱認為是一個契機,與消費使用銀行卡相比,手機刷卡更加簡化了用戶日常生活中小額款項的支付手續,滿足了用戶的現場小額快速支付需要,極大的方便了用戶,不失為利民便民的好舉措。
其次,從運營商角度來看,由手機支付為代表的電信運營商與銀行的合作也是適應支付方式移動化趨勢的需要。由于國內金融領域管制嚴格,運營商目前還不能實現大規模推廣手機支付業務,而與銀行開展合作則有效規避了政策風險。隨著3G業務的推進,發展手機支付、手機刷卡、直接提供金融服務,增加業務附加值,努力促成差異化運營的局面,增強用戶粘性,對于擁有龐大的用戶基礎的電信運營商來說,這種拓寬營收渠道的業務必然是運營商不能錯過的班車。
進行手機支付業務首先必須保障交易的安全性。移動通信技術的日新月異,用戶對于日常生活消費的支付方式也要求安全、便捷、高效,安全問題應當擺在首位。實際上,中國移動與中國聯通十年前就曾進行過手機小額支付試點,由于涉及金融政策限制以及手機支付本身的安全風險等多種原因而相繼被取消。自今年9月1日起國內實施的手機實名制,對手機支付的交易安全性問題提供了極其便利的解決辦法,今后與用戶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諸如社保、交通、身份認證等各種功能都可以被整合到手機中,使用戶充分享受到購物、出行、就醫等便捷的服務,不僅便民利民,對運營商來說也提升了用戶的粘性。
手機支付是一個快速增長的大市場。我國手機用戶現在已超過8億戶,2010年手機支付市場交易規模將達98億元,但與發達國家50%左右的滲透率相比仍處于比較低的階段,因此市場拓展空間廣闊、潛力巨大。手機支付是一項快速發展的移動結算方式,推廣手機支付,產業鏈中的收益者不僅僅是電信運營商,芯片、手機和交易機終端等多個產業鏈環節也都能從中獲益。
思閱咨詢認為,隨著國家電子信息產業調整振興規劃的深入推進和開發國內市場、擴大內需的經濟發展環境,加上國民支付手段電子化技術不斷革新以及手機實名制的逐步落實,國內手機支付業務發展必將進入快速發展期,巨大市場潛力將逐步被挖掘開發,市場前景光明。思閱咨詢建議產業鏈各方應加快拓展業務的步伐,抓住難得發展機遇。



